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白话的景观与寻常城市.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9775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白话的景观与寻常城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白话的景观与寻常城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白话的景观与寻常城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白话的景观与寻常城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白话的景观与寻常城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白话的景观与寻常城市.docx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白话的景观与寻常城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白话的景观与寻常城市.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白话的景观与寻常城市.docx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白话的景观与寻常城市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

白话的景观与寻常城市

——岐江公园案例

 

发表:

作者:

俞孔坚 

  概要:

  中山岐江公园设计,进行了产业用地再生设计的探索。

鲜明地提出了设计的立场,那就白话的景观和寻常城市:

尊重足下的文化——平常的和普通人的文化,歌唱野草之美——那些被践踏和被忽视的美。

同时强调,并不是所有普通和平常的文化都可以成为艺术的,也不是自然和野草就是美的,设计才使它们成为艺术,成为美。

本案例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设计者对文化的理解,对传统的理解,对自然的理解,对设计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和对公园的理解。

  在倡导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同时,在设计途径上做了些探索,特别在三个方面会对同行有所启发:

包括如何解决水位变化的滨水地段的生态性与亲水性,本案例尝试了栈桥式的水际设计方式,事实证明是成功的;如何解决江河防洪过水断面拓宽和保护沿岸绿带的问题,本案例尝试了挖侧渠而留岛的方式,事实证明也是可行的;和如何对待产业用地极其构筑物等,案例尝试了三中设计途径,即:

保留、改造再利用、和再生。

  岐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地处南亚热带。

园址东临石岐河(歧江),南依人民桥,北距富华酒店近百米。

总面积11公顷,其中水面3.6公顷。

场地原为粤中造船厂旧址。

沿江有许多大叶榕,场地基本为平地。

  1.理解场地:

机遇与挑战

  

  场地的以下几个方面给设计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是挑战:

  

  1.1水体与变动的水位

  

  

(1)挑战

  

  占场地35%的水面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场地自然特质。

但是,水面与石岐河相联通,因受海潮影响,水位日变化达1.1米,低水位时,湖岸裸露,水际可达性差。

这是场地对设计提出的第一大挑战:

如何利用原有水面,设计一个生态、美观而亲人的湖岸。

  

  水位变化下的生态与亲水设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

一是湖水水位随岐江水位变化而变化;二是湖底有很深的淤泥,湖岸很不稳定。

现状的情况是在高水位时,湖水近岸,岸上植被与水线相接,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而这种高水位却只能维持很短时间,水位下降时,湖边淤泥出露,人也难以亲近。

因此,设计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一个水位多变,地质结构很不稳定的情况下,设计一个植被葱郁的生态化的水陆边界,并使人能恒常地与水亲近,使水-生物-人得以在一个边缘生态环境中相融共生。

同时,这个生态设计必须是美的,只有美的生态,才能唤起使用者的认同。

面对以上问题,除了解决工程上的固土护岸问题外,本设计提出了三个基本目标:

即亲水、生态和优美。

  

(2)解决之道:

栈桥式亲水生态湖岸

  针对上述问题与挑战,本案例中尝试了栈桥式亲水湖岸的设计。

具体做法有三点:

  

  第一,梯田式种植台:

在最高和最低水位之间的湖底修筑3~4道档土墙,墙体顶部可分别在不同水位时掩没,墙体所围空间回填淤泥,由此形成一系列梯田式水生和湿生种植台,它们在不同时段内完全或部分被水淹没。

  第二,临水栈桥:

在此梯田式种植台上,空挑一系列方格网状临水步行栈桥,它们也随水位的变化而出现高低错叠落的变化,都能接近水面和各种水生、湿生植物和生物。

同时,允许水流自由升落,而高挺的水际植物又可遮去挡墙及栈桥的架空部分。

人行走其上恰如漂游于水面或植物丛中。

  

  第三,水际植物群落:

根据水位的变化及水深情况,选择乡土植物形成水生-沼生-湿生-中生植物群落带,所有植物均为野生乡土植物,使岐江公园成为多种乡土水生植物的展示地,让远离自然、久居城市的人们,能有机会欣赏到自然生态和野生植物之美。

同时随着水际植物群落的形成,使许多野生动物和昆虫也得以栖居、繁延。

所选野生植物包括:

水生的荷花,茭白,菖蒲,旱伞草,茨菇等;湿生和中生的包括芦、苇象草,白茅和其他茅草,苦苡等。

  结果表明,试验是卓有成效的,建成不到3个月的栈桥式护岸,基本实现了在湖水变化很大的状态下,仍然保持亲水性和生态性的目标,同时,精心选择的野生植物与花岗岩人工栈桥相结合,产生了脱俗之美感。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水际群落的不断丰富和成熟,生物多样性将不断提高,生态、亲人和美学效果将更加显著。

  1.2古树保护与防洪要求

  

  

(1)挑战

 

  场地内有许多古榕,集中分布在石岐河沿岸,是原场地最动人的风景线。

与此同时同时,水利部门根据防洪要求提出拓宽过水断面达20米。

在法律和经济面前,风景与历史总是处于劣势的,这意味着所有古榕将遭厄运,而这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于是就有场地对设计提出的第二大挑战:

如何在满足过洪断面的同时,保护原有古榕,使之成为新公园的有机部分。

  

  

(2)解决之道:

开渠成岛

  

  面对挑战,根据河流动力学,设计提出开挖内河,满足过洪断面要求,使原江岸上的古榕和水塔形成岛屿,保住了几十年的自然遗产,同时在空间上形成了另一个层次,丰富了公园的景观。

岛上的灯光水塔因此也成为航标灯塔。

  1.3厂房、机器与故事

  

(1)挑战

  粤中造船厂始建于1953年,终止于1999年。

走过了由发展到壮大再到消亡的简短却可歌可泣的历程。

工厂创业时只有200多人,最辉煌的时代曾经有1500人。

相对于任何一个中国的大型国企来说,都不算大,但对中山这样一个小城市的居民来说,曾经是一个值得自豪而令人向往的“单位”。

而它那近半个世纪的经历不但可作为城市记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折射了整个中国这一阶段的悲壮经历:

大跃进,大办钢铁,反修防修,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粉碎四人帮,对越自卫反击战,改革开放。

作为工厂,它不足称道。

但几十年间,粤中船厂历经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特定年代和那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也沉淀为真实并且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而在当今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高潮中,这种记忆是稍纵即逝的,由于其中所搀杂的极端的现象,甚至就连亲身经历过的人们也会怀疑其真实性,更不用说他们的后代们。

  

  场内遗留了不少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包括龙门吊、铁轨、变压器,等等。

它们有的是七十年代的,有的是六十年代,甚至五十年代的遗物。

作为文物,它们都被认为毫无价值;作为废铁,它们论吨计价;作为景观,它们往往离现代普通人的审美期望相距甚远,大多不堪入目。

它们是被遗弃的、却曾经是备受宠爱的孤儿,可它们所讲述的故事却是动人而难忘的,断墙上那残存的标语和口号仍映着火红与热烈。

所以,场地对设计提出了第三大挑战:

在多大程度上和用什么方式保留和利用场地的厂房及机器设备,又如何引入新的设计形式,来显场地的精神,同时又是具有功能和审美价值的。

 

  

(2)解决之道:

保留、再利用与再生

  

  本设计既没有如一般城市改造过程中对工业遗迹的彻底清除,也没有走极端的遗址保留和生态恢复的道路,而是在深入细致的现场调研基础上,适度保留现有厂房和机器,并通过新的设计,显现场地精神,同时赋予场地新的功能和形式。

在讲述过去故事的同时,创造现代人的休闲娱乐空间(详见“理解设计”一节)。

  2理解文化与传统:

关于足下的文化与直线路网

  当挖空心思寻找千年古迹和传统形式,以求地方文脉和精神的时候,突然发现,这种精神就在足下、就在眼前。

在“退二进三”的城市改造中,那些被视为丑陋的钢铁厂棚,生锈的铁轨和吊车,斑驳的烟囱和水塔,却给每个经历过那个火红时代的人们多少记忆,又能给没有经历过的人们多少想象的空间。

人们在追求“文化”,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

而当需要建筑师或景观设计师将其具体化的时候,我们习惯于把眼光投向城市与场地的久远历史----百年、千年、甚至万年。

那历史的文化传统当然是值得珍惜、留恋和尊重的。

所以需要挖地三尺,需要翻阅那积着尘土的线装本,需要从博物馆中寻求灵感与参照,找到延续文脉的逻辑。

因此,有了中国众多古老城市中的仿古建筑和景观。

或曰,这是个新的城市,没有文化,于是,我们把眼光投向异域,投向古希腊、古罗马,投向欧洲的巴洛克、美国的新古典主义。

因此,才有了习见于大江南北城市中的欧陆之风。

这些文化与传统,作为设计师的追求都无可厚非。

而本设计所要体现的是脚下的文化—日常的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

这不是一种背叛,而是设计师的一种理解,一种对人自我的理解,一种对文化与传统的理解。

  文化是人类社会群体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总和;而传统本质上反映了彼时的人们对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地形、资源、技术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的适应。

  设计之初,本设计面临了三个设计思路上的诱惑:

  第一大诱惑:

借用当地古典园林风格,即岭南园林的设计方法,这是方案之初许多专家所推介和崇尚的。

优越的临江及含湖环境、丰富的岭南植物以及中山市已有的园艺和工艺技术,加上资金上的保证,为创造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典园林创造了条件。

  第二大诱惑:

设计一个西方古典几何式园林,其理由也相当充分。

首先中山作为一个华侨城市,近百年来,受到南洋建筑风格的影响。

其次,近年来的城市景观建设也特别注重园艺和工艺之美。

再者,欧陆风格广泛获得接纳,在此设计一个强调工艺与园艺及几何图案之美的观赏性景观,也不失为一条颇受欢迎的途径。

  第三大诱惑:

借用现代西方环境主义、生态恢复及城市更新的路子,其典型代表是RchardHagg的美国西雅图炼油厂公园和PeterLatz的德国Ruhr钢铁城景观公园(Brown,2001),这两者都强调了废弃工业设施的生态恢复和再利用,而成为具有引领现代景观设计思潮的作品。

坦诚地讲,这一诱惑是最大的,而且整个设计也贯穿了生态恢复和废旧再利用的思想,其中的许多方法也借鉴到本设计中来了。

但同时本设计放弃了极端的保护与生态主义的途径,而强调了文化内涵的挖掘和通过设计来体现自然与普通的美。

  歧江公园的个性正是在与以上三种设计思路的不同和相同中体现出来的。

与传统岭南园林相比,歧江公园彻底抛弃了园无直路、小桥流水和注重园艺及传统的亭台楼阁的传统手法,代之以直线形的便捷步道,遵从两点最近距离,充分提炼和应用工业化的线条和肌理。

与西方巴洛克及新古典的欧式景观相比,歧江公园不追求形式的图案之美,而是体现了一种经济与高效原则下形成的“乱”,包括直线步道的蜘蛛网状结构,“乱”的铺装以及空间、路网、绿化之间的自由、却基于经济规则的穿插。

与环境主义及生态恢复相比,歧江公园借鉴了其对工业设施及自然的态度:

保留、更新和再利用。

同时,与之不同的是,歧江公园的设计强调了特定时代与特定地域的文化含义和自然特质,尤其在新的设计中强化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揭示人性和自然之美。

  3理解自然:

关于野草之美

  人们在追求美,一个同样抽象的概念,而当需要景观设计师、园艺师将其具体化的时候,我们习惯于追求园艺之美、几何之美,亦或古典式的小桥流水之诗情画意,因此有了牡丹花的争奇斗妍、月季花的五彩斑斓;因此,也有了源之于凡尔赛的七彩花坛和源之于江南文人山水园林的曲径通幽。

  这些美,作为设计师的追求都无可厚非。

而本设计所要表现的美是野草之美,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

  儿童时代放牛为业,每天最大的心愿是给牛找到丰盛的野草。

当在林中、溪边、或是在田埂之上看到青翠鲜嫩的水草,便有如获大发现时的激动感。

这种激动源于对牛的心爱,因此也期待田里应该长野草而非庄稼。

由此也想到美的本源,特别是对园艺美的反思:

野草是美的,因为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新的环境伦理则在更理性的层面上告诉人们,乡土野草是值得尊重和爱惜的,它们之于人类和非人类的价值绝不亚于红皮书上的一类或二类保护植物。

在每天都有物种在地球上消失的今天,在人类日益远离自然、日益园艺化的今天,乡土物种的意义甚至比来之于异域或园艺场的奇花异木重要的多。

  然而并没有多少城市居民有儿童时代放牛为业的经历,也没有多少公园的造访者懂得环境伦理,所以,野草之美往往被埋没。

景观设计师的责任是通过对自然的设计向人们展示野草之美的特质。

  在本公园的设计中,大量使用了乡土野草,包括用于湖岸绿化的挺水植物,各类茅草。

通过与几何路网和铺装及机器和的对比,白茅、象草和莎草成为营造公园历史与工业气氛的主要材料之一。

  野草不自美,因人、因设计而美。

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用水生、湿生、旱生乡土植物----那些被农人们践踏、鄙视的野草,来传达新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并以此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培育环境伦理

  4理解设计:

保留、再利用与再生

  岐江公园注释了设计者对“设计”的理解:

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阅读场地,保留“没有设计师的设计”,或原有设计师的设计,因为那是时间的作品,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故事的载体。

然后对旧有设计进行修饰和增减,以图能更加艺术和戏剧化的表达旧设计的精神。

最后才是新形式的设计,其目的是通过诗化的语言,将设计师的强烈场所体验,传达给造访者,同时,更能满足新的功能和审美需求。

  经过激烈的争论和广泛的公众参与之后,中山岐江公园设计组提出的以产业旧址历史地段的再利用为主旨的设计方案终于在当地领导的果敢决策下得以实施(图1)。

这里将主要介绍公园对产业旧址及构筑物和机器的利用方式和在此基础上的新的设计形式,并由此引发对设计概念的理解.

  关于产业类历史地段的保护性利用,国际上已有一些成功的例子(见Brown,2001王建国,2001;王建国、戎俊强2001;露易,2001,)。

如何通过设计使旧址保留其历史的印迹,并作为城市的记忆,唤起造访者的共鸣,同时又能具有新时代的功能和审美价值,关键在于掌握改造和利用的强度和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包括对原有形式的保留、修饰和创造新的形式。

  4.1设计途径之一:

保留,尊重没有设计师的设计

  凯文·林奇认为,“设计是想象地创造某种可能的形式,来满足人类的某种目的,包括社会的、经济的、审美的或技术的”(1974,P511)。

一个更为宽泛的定义是“设计是物质、能量和过程的有意识的塑造,以满足期望的需求或欲望”(VanderRynandStuartCowan,1996,P8),所以,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和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连接文化与自然的纽带。

从这个意义上讲,受过职业教育和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等都是设计师,同样农民、工人及广大的劳动者也是设计师,因为他们也都或多或少从事着塑造与改变我们日常体验的物质环境,以满足生产与生活,甚至包括审美的欲望。

Rudofsky在其著名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强调了设计本身就是生活过程的物化,是人们为生存或生活对自然及社会环境的适应和协调的方式(1964,P6),它向我们揭示了没有设计师的设计是动人而充满含意的。

不仅农业时代或土著文化的景观是如此,Venturi(文丘里)以及杰克逊(Jackson)告诉我们,拉斯维加斯及美国到处可见的商业及日常生活景观同样值得职业设计师去学习(Venturi,等,1977;Jackson,1984.)。

良好的景观不是职业设计师的凭空创造,它们经历时间而发展,随着历史与人的活动的含义的积淀而成熟。

所以,“一个良好环境是它们的使用者的直接产物,或者是最懂得使用者需求和价值专业的设计师的作品”(Lynch,1974,p513)。

  从这些意义上讲,创造良好而富有含意的环境的上策是保留过去的遗留。

作为一个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旧船厂遗址,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

从自然元素上讲,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互相适应的生境和土壤条件。

从人文元素上讲,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变压器及各种机器,甚至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的“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

正是这些“东西”渲染了场所的氛围。

  公园设计组对所有这些“东西”,以及整个场地,都逐一进行测量,编号和拍摄,研究其保留的可能性:

  

(1)自然系统和元素的保留:

水体和部分驳岸都基本保留原来形式,全部古树都保留在场地中。

为了保留江边十多株古榕,同时要满足水利防洪对过水断面的要求,而开设支渠,形成榕树岛。

  

  

(2)构筑物的保留:

两个分别反映不同时代的钢结构和水泥框架船坞被原地保留。

一个红砖烟囱和两个水塔,也就地保留,并结合中在场地设计之中。

  (3)机器的保留:

大型的龙门吊和变压器,许多机器被结合在场地设计之中,成为丰富场所体验的重要景观元素。

  4.2设计途径之二:

再利用

  原有场地的“设计”必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将,还需加以提炼,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有一定距离。

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

通过增与减的设计,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其目的是能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戏剧化地讲述场地的故事,和更诗化地揭示场所的精神。

同时,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欲望。

岐江公园中几个典型的加法和减法设计包括:

 

  ⑴船坞

  在保留的钢架船坞中抽屉式插入了游船码头和公共服务设施,使旧结构作为荫棚和历史纪念物而存在。

新旧结构同时存在,承担各自不同的功能,形式的对比是过去与现代的对白。

  (4)琥珀水塔

  想象着数十万年前的一只昆虫停歇于树枝之上,其貌不扬,不经意间从头顶落下一滴汁液,便永恒地将其凝固,而成为琥珀,成为贵妇们的珍藏。

一座50~60年的水塔,再普通不过,无论从历史和美学角度都不值得珍惜,但当它被罩进一个泛着现代科技灵光的玻璃盒后,却有了别样的价值。

时间被凝固,历史有了凭据,故事从此衍生。

同时,岛上的灯光水塔,又起到引航的功能。

因此,经过加法设计的水塔,有了新的功能。

仔细的造访者还会注意到这一琥珀塔的生态与环境意义,其顶部的发光体利用太阳能,将地下的冷风抽出,以降低玻璃盒内的温度,而空气的流动又带动了两侧的时钟运动。

  (3)铁轨

  工业革命以蒸汽机和铁轨的出现为标志。

铁轨也是造船厂最具标志性的景观元素之一。

新船下水,旧船上岸,都借助于铁轨的帮助。

铁轨使机器的运动得以在最少阻力下进行,却为步行者提出了挑战。

而正是在迎对这种挑战的过程中,人们找到了乐趣:

一种跨越的乐趣,一种寻求挑战和不平衡感的乐趣。

这种乐趣也正反映了人性之所在。

  (4)改造与再利用设计之三:

烟囱与龙门吊

  一组超现实的脚手架和挥汗如雨的工人雕塑被结合到保留的烟囱之场景之中,戏剧化了当时发生的故事,龙门吊的场景处理也与此同。

富有意义的是,脚手架与工人的雕塑也正是公园建设过程场景的凝固。

  (5)改造设计之四:

机器及肢体

  

  除了大量机器经艺术和工艺修饰而被完整地保留外,大部分机器都选取部分机体保留,并结合在一定的场景之中。

一方面是为了儿童的安全考虑,另一方面则试图使其更具有经提炼和抽象后的艺术效果。

  4.3设计途径之三:

再生设计

  为了能更强烈地表达设计者关于场所精神的体验,以及更诗化地讲述关于场地的故事,同时能满足现代人的使用功能,设计师需要创造新的、现代的语言和新的形式再现场所精神,从也可称之为再生的设计。

其中主要体现设计师关于场所精神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传达给造访者。

通过设计,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再生,体现在:

  a.厡材料的再生:

包括大量乡土野草的使用,钢材的使用;

  b..形式语言的再生:

包括工业设计中的直线、方形、米字结构和重复的秩序。

  c..空间的再生:

为现代人的日常活动和生理及心理再生提供空间

  d..精神的再生:

最终通过上述三种再生设计,讲述故事,深刻城市的记忆,回味人生的体验,创造时代精神。

在本项目中,设计师审慎地作了一些尝试,具体包括:

  

(1)骨骼水塔

  不同于琥珀水塔的加法,场地中的另一个水塔则采用了再生的设计手法:

构思是剥去其水塔的水泥的外衣,展示给人们的是曾经彻底改变城市景观的基本结构--线性的钢筋和将其固定的结点,它告诉人们,无论工业化的城市多么丑陋,抑或多么美丽动人,其基本结构是一样的。

正如世界上的男人、女人,高贵者和低贱者一样,最终归于一副白骨。

这一设计是对工业建筑的戏剧化的再现,从而试图更强烈地传达关于本场所的体验。

事实上,因施工过程中发现该水塔原结构安全问题,不能完全按设计构思处理旧水塔,最终作品为原大小重新用钢设计制作.

  

(2)直线路网

  这种新的形式彻底抛弃了传统中国园林的形式章法以及西方形式美的原则,表达了对大工业,特别是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大工业的理解:

无情的切割、简单的两点之间最近原理、普遍的牛顿力学、不折不扣的流水线和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同时,这一经济与力学原理作用下的直线路网却满足了现代人的高效和快捷的需求和愿望。

使新的形式有了新的功能,同时传达了场地上旧有的精神。

  (3)红色记忆(装置)

 

  用什么形式能装下这块场地上、那段时间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又能用什么形式来传达设计者在这块土地上的感受?

一个红色的盒子,含着一潭清水。

用它的一角正对着入口,任两条笔直的道路直插而过,如锋利的刀剪,无情地将一个完整的盒子剪破。

其中一条指向“琥珀水塔”,另一条指向“骨骼水塔”。

盒子外配植白茅----当地最野的草,宣染着洪荒与历史的气氛,两株高大的英雄树—木棉,则高唱着英雄主义的赞歌。

  (4)绿房子

  模数化的工业产品和设计,被用于户外房子的设计时,却产生了新的功能,绿房子一些由树篱组成的5×5米模数化的方格网,它们与直线的路网相穿插,树篱高近3米,与当时的普通职工宿舍房子相仿。

围合的树篱,加上头顶的兰天和脚下的绿茵,为一对对寻求私密空间的人们提供了不被人看到的场所。

但由于一些直线非交通性路网的穿越,又使巡视者可以一目了然,从而避免不安全的隐蔽空间。

这些方格绿网在切割直线道路后,增强了空间的进深感,与中国传统园林的障景法异曲同工。

  

  (5)语言与格式

  

  从场地现状中寻找设计语言与格式。

公园中的一些必要的景观、休息场所、桥、户外灯具、栏杆甚至铺地等都试图用新的语言来设计新的形式,其语言都更多地来源于对原场地的体验和感悟,目的都是在传达对场所精神显现的同时满足现代功能的需要,包括:

铁栅涌泉、湖心亭、白色柱阵,锈钢铺地,方石雾泉及栏杆之类。

  (6)野草

  

  大量使用野草是本公园种植设计的一大特色,通过野草繁茂的乡土野草与精致的人工环境相对比,旨在营造场所的历史与生态氛围,传达一种关于自然与生态的美学观和伦理:

自然与生态是美的,但并不总是美的,设计使之变美。

万紫千红的园艺花卉是美的,但野草同样可以是很美的。

  5理解公园:

溶解的公园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公园也是如此。

作为大工业时代的产物,公园从发生来讲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贵族私家花园的公众化,即所谓的公共花园,这就使公园仍带有花园的特质。

公园的另一个源头源于社区或村镇的公共场地,特别是教堂前的开放草地。

自从1858年纽约开始建立第一个中央公园以后,全美各大城市都建立了各自的中央公园,形成了公园运动(PregillandVolkman,1993)。

作为对工业时代拥挤城市的一种被动的反应,城市公园曾一度在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特别的观光旅游点和节假日休闲地,那是需要全家或携友人长途跋涉花上一天时间,作为一项特殊活动来安排的。

  作为游逛场所的“公园”概念,至今普遍存在于中国各大城市的公园设计、建设与管理中.在城市用地规划中,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用地,如同其它性质的用地一样,被划出方块孤立存在,有明确的红线范围。

设计者则挖空心思,力图设计奇景、异景,建设部门则花巨资引种奇花异木,假山、楼台,甚至各种娱乐器械,以此来吸引造访者。

而公园的管理部门则以卖门票为生,以养一大批公园管理者,并称此为“以园养园”。

这实际上是对公园性质的误解。

把公园同娱乐场所,主题公园和旅游点混为一谈。

  在现代城市中,公园应是居民日常生产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和进一步向郊区化扩展,工业化初期的公园形态将被开放的城市绿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