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等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9721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等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等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等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等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等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等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docx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等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等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等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docx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等奖教案人教部编版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则消息:

四川一名女高中生以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请同学们说说,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说得十分在理,重理论,轻实践,最终就有可能导致高分低能的状况,这在当前高速发展的创新型社会中,是一个致命伤,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也应当避免成为这样的人。

那么该怎么做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认识作者,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

1962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

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后来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速读课文,结合课文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

本文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全文论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

提出论题,即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备课笔记

   第二部分(3—11段):

针对论题进行回答分析,该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3—5段):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第二层(6—10段):

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第11段):

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第三部分(第12段):

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目标导学二:

精读课文,理解观点

探究1:

“格物致知”是丁教授点出论题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结合课文,说说它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

①丁教授认为在传统教育意义上“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②丁教授认为其真正意义是“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意义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探究2:

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明确: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探究3:

结合课文,说说我们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明确:

提倡“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有三点:

①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②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③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目标导学三:

分析课文,掌握论证方法

1.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明确:

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从传统教育里引出“格物致知”,阐述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

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

2.解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

(1)引用论证:

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2)举例论证:

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验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3)道理论证:

第12段记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从理论上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4)对比论证:

王阳明“格”竹子的失败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目标导学四:

学以致用,升华拓展

1.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格物致知”精神,了解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要通过自己亲身的实地实验的,这种精神在自然科学的领域极其重要。

同学们,你们已经开始了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的学习,请说说你们在这些自然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格物致知”精神的。

明确:

比如做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时,同学们人人动手,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从漏斗颈向下吹气。

而有一位同学做完此实验后,继续联想到把乒乓球放到漏斗颈上从漏斗体向上吹气,这时乒乓球就悬浮于空中,使实验现象更加具有挑战性。

这位同学正是通过动手实验,发挥“格物致知”精神,才发现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的物理现象,获取到真正的自然学科知识。

2.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

果真如此吗?

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例子。

明确:

不是。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正是只有对春风的观察实践,才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正是对外界事物观察凝结而出的诗歌。

苏东坡“格”山而成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对生活学习的具体探察才得到的真识。

因此,说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可取之处

  教学重点明确,从举例论证让学生明确格物致知在文本中的含义,并通过跨学科的思维引导进行强化,让学生深入理解此概念。

有利于学生形成这种实事求是的实践思维。

不足之处

  “格物致知”是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观念,历来解释繁多,因此详细解释此概念,很容易让学生糊涂。

不得已只能忽略其诸多意义,而求取文本意义。

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

1.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

2.积累、品味、吟唱和运用古诗词,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

3.积极主动参与搜集资料,合作探究诗与画的结合。

4.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并能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

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培养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5.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一、导入新课

播放背景音乐:

古筝乐曲《一剪梅》。

师: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春天我们会吟诵:

春眠不觉晓,

生:

处处闻啼鸟;

师:

夏天我们会吟诵:

接天莲叶无穷碧,

生:

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

秋天我们会吟诵:

晴空一鹤排云上,

生:

便引诗情到碧霄;

师:

冬天我们会吟诵: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生: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热热身,其实也是对古诗的又一次巩固与积累。

师:

这一首首古诗就如同这一曲美妙动听的古筝乐曲,让人沉醉流连,让人乐而忘返。

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这美妙的乐曲一起到古诗苑中漫步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分门别类辑古诗

1.色彩。

自然界的颜色多种多样,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个世界因为有了色彩,才更加美丽。

现在我们就来填一填古诗词中的颜色名称。

明确:

①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②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植物。

下面诗句中含有植物的名称,我们来填一填古诗中的植物名。

明确:

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③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动物。

很多同学家里一定养过小动物吧,小动物多么可爱,在古人的诗句中那些动物更是活灵活现。

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诗句中写的是哪些动物?

明确:

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地名。

南京、开封、洛阳都是大家熟悉的地名,古诗词中也会出现地名。

我们来看一看下面一些含有地名的诗词。

明确:

①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②(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④(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目标导学二:

诗情画意品古诗

为诗配画

1.诗: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画:

(宋)马远《梅石溪凫图》

解说词:

生于悬崖的梅树倒悬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鸭嬉戏,处处都洋溢着春日活跃的生机。

2.词: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画:

(现代)王成喜《铁骨生春》

解说词: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画家以铁干、春蕾隐喻性地歌颂了红梅傲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3.诗:

(清)郑板桥《题竹图》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画:

(清)郑板桥《竹图》

解说词:

画幅上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而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襟,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目标导学三:

声情并茂诵古诗

师:

诗词最突出的特点除了追求意境的图画美之外,还特别注重节奏和韵律,具有音乐的美感。

《礼记·乐记》: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可以看出在早期,诗、歌与乐、舞其实是合为一体的。

欣赏歌曲《月满西楼》

欣赏歌曲《思君》片段

跟唱古诗《但愿人长久》

目标导学四:

满腹诗书用古诗

师:

前面我们提到,在早期,诗、歌与乐、舞本是合为一体的。

而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到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才独立成体。

下面我们欣赏一首现代流行歌曲,请谈谈你由这首歌的歌词想到了什么。

 

欣赏歌曲《烟花三月》:

烟花三月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

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

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

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

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该歌词化用的古诗词句: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3)杨柳:

《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小结:

流行歌曲歌词化用古诗词,使歌曲更有意境,增添了浓厚的情韵。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学们通过信息的搜集和处理、作品的欣赏和诗歌咏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动手能力,还增强了合作探究意识。

这次活动课按照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设计,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充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

  本节活动课学生参与度很高,我在课堂纪律方面没有维持好,这个需要注意,既要活跃课堂气氛,也要有秩序地进行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