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利用与社会进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9600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利用与社会进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资源利用与社会进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资源利用与社会进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利用与社会进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资源利用与社会进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源利用与社会进步.docx

《资源利用与社会进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利用与社会进步.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资源利用与社会进步.docx

资源利用与社会进步

尝试低碳生活

1、选用节能空调。

省电每天做到。

2、空调调高一度,节电百分之七。

3、点亮节能灯,省电看得清。

4、电视机屏幕暗一点,节能又护眼。

5、用完电器拔插头,省电又安全。

6、科学用电脑,节电效果好。

暂时不用电脑时,缩短显示器进入睡眠模式的时间设定;当彻底不用电脑时,记得拔掉插头。

7、巧用电冰箱,省电效果强。

电冰箱及时除霜、尽量减少开门次数、将冷冻室内需解冻的食品提前取出,放入冷藏室解冻。

8、煮饭提前淘米,并浸泡十分钟,然后再用电饭锅煮,可大大缩短米熟的时间,节电约10%。

9、选用双键马桶,节水好用。

10、选用节能洗衣机,省水省电有奇迹。

11、坚持无纸办公节能环保、多用电子邮件、MSN等即时交通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

12、用太阳能热水器,省电又省气。

13、多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地球负担。

14、巧驾车多省油:

驾车保持合理车速;避免冷车启动;减少怠速时间;尽量避免突然变速;选择合适档位,避免低档跑高速;用黏度最低的润滑油;定期更换机油;高速驾驶时不要开窗;轮胎气压要适当。

15、出门骑上自行车,健身环保一举两得。

16、少买不必要的衣服,才是环保新时尚。

17、减少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

18、每月少开一天车,节能省油靠自觉。

19、少用一次性塑料袋,绿色购物节能源。

20、少用一次性木筷,保护森林减碳排。

降耗低碳的建议

纸张的双面使用,节约用纸;不用一次性的筷子和一次性的饭盒;不用一次性的塑料袋;减少粮食的浪费;随手关灯,随手关好水龙头。

使用手帕,少用纸巾……

2.资源安全的基本定义与基本含义

所谓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

资源安全内涵丰富,有5种基本含义(谷树忠等2002):

1)数量的含义,即量要充裕,既有总量的充裕,也有人均量的充裕,但后者较之前者更具意义。

2)质量的含义,即质量要有保证,于是产生了最低质量的概念,例如最低生活用水质量。

3)结构的含义,即资源供给的多样性,供给渠道的多样性是供给稳定性的基础。

保证资源供给的稳定,要发展资源贸易伙伴关系,特别要注意建立资源共同体。

4)均衡的含义,包括地区均衡与人群均衡两方面。

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亦即资源的非遍布同质性,增加了资源供给的时间和成本,是导致资源安全问题的原因之一;人群阶层的存在,特别是收人阶层的存在,导致获取资源的经济能力(支付能力)上的差异,也是影响资源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资源安全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供求的地区均衡和人群均衡。

5)经济或价格的含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从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上以较小经济代价(如较低价格)获取所需资源的能力或状态。

这一点在常态(非战争状态)下非常重要,因为一般而言,任何国家都可以从市场上获取其所需的资源,只是其所付出的经济代价不同而已。

资源安全所要追求的是以最低的经济代价获取所需资源。

可将资源安全划分为战略性资源安全和非战略性资源安全。

战略或战略性资源,是指关系国计民生、在资源系统中居支配地位,具有常态下市场垄断性和非常态下供给瞬时中断性特点的资源。

从国际市场可贸易的角度看,重要矿产资源、石油资源、水资源和食物资源,是最为典型的战略资源。

三、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基本策略

1.贯彻资源安全基础保护战略

1)建立国家资源安全补偿机制。

2)树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意识。

3)开展国家重大资源保护工程。

2.实施合理的资源流通战略;3.倡导适度消费的资源节约型战略;4.建立深度资源开发的利用战略;5.鼓励废弃物资源化的回收战略;6.加强资源创新的技术战略;7.坚持科学的资源管理战略。

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赋存于地表和地壳中,采用现代生产技术,能够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矿物资源。

从矿藏成因角度看,矿产大致可分为外生、内生和变质矿产三大类。

外生矿。

通过外生作用形成的矿产资源,主要与地球外营力有关,即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以及太阳能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矿物资源。

内生矿。

通过内生作用形成的矿产资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深处的岩浆熔融体及其派生物——气水溶液,随着地壳运动和造山作用而发生的岩浆活动所富集成的。

变质矿。

变质矿是由岩浆侵人围岩后引起的接触热变质作用、气成一热液变质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

矿产的人为变化包括人类对矿产资源采掘、选冶、加工、利用等各项经济活动中所有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采矿一般是不改变矿产资源的化学特征,只是机械地搬离或掘出原始埋藏位置,大多采用露采与垌采、机采与手采等方式进行。

选矿是将采出的矿石经过压碎、机选或手选、磨细、过筛、富选等一系列流程,改变矿产组分、含量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常用的选矿方法有磁选、重选(重力选矿)、浮选、电选和手选等。

选矿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原矿品位日趋下降,大量的矿石只有经过选矿加工才能利用,另一方面人选矿石中难选矿石多,冶炼对精矿质量要求高,需要综合回收利用的矿产多。

冶炼和加工是对原始矿产进行较大改变的过程,从资源产业和矿产品链角度考虑,它们仍属对矿产进行的人为变化,只不过是在资源下游加工和产业经济领域中发生的变化而已,甚至原矿已不同程度地变成为其他矿产品或矿产衍生的资源产品。

在矿产冶炼过程中,原矿一般经过熔融(火法)、溶解(湿法)或电解(电法)等方法而提取出有用的组分,从而生产出可供工农业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矿产品。

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

评价一国或地区的资源安全状况,必须先考虑对该国或地区资源安全可能的影响因素。

影响资源安全的因素很多,大致上可以分为资源基础安全的影响因素和资源安全的外在影响因素两方面。

后者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运输因素和军事因素等。

(1)资源基础安全的影响因素。

主要指一国本身的资源储量、质量和分布状况,它是影响资源安全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自身的资源越丰富,其对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越高,资源供应的安全性就越高。

日本对资源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国内资源极度匮乏是最重要的原因。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利用本国资源受外界不安全因素影响的可能性较小,相对比较安全;美国计划开采阿拉斯加保护区内的石油,除了考虑大财团的利益外,稳定国内石油产量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2)政治因素。

对资源安全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资源进口国与资源出口国之间关系对资源进口国资源安全的影响,如第一次石油危机就是因为阿拉伯国家与西方国家政治关系紧张所导致的结果;二是由于资源生产国国内的政治因素对资源安全供应的影响,如第二次石油危机就是由于伊朗国内政治与宗教因素所造成的。

当今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往往都是政治、民族和宗教矛盾相对突出的地区。

(3)运输因素。

与运输的安全程度与运输的距离、运输线的安全状况、运输方式以及运输国对资源运输线的保卫能力的强弱有关。

比如运输线上有没有海盗的侵扰,通过的海峡多少和海峡受控制、封锁的可能性大小,海域运输事故的多少等等都会影响到资源的运输安全。

一般来说,运输距离越远,影响资源安全的因素越多,资源的安全性就越低;反之,距离越近,资源的安全性就越高。

也就是说,资源的安全性与生产国或地区与消费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关系。

(4)经济因素。

对资源安全的影响是一种间接的影响,对资源进口国来说,最主要的影响就是经济能否支持进口资源所需要的外汇,如果没有出口的强有力支持,就很难保证有充足的外汇用于资源产品的进口。

资源产品的价格变动是经济因素影响资源安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对进口国来说,主要是价格上涨对进口能力和进出口平衡的影响,在和平时期,价格的剧烈波动是影响资源安全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5)军事因素。

对资源安全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对运输安全来说,拥有强大、反应快速的海上军事力量,资源运输就会受到很好的保护。

对重要海峡的控制能力也是保障资源安全的重要方面。

军事因素对资源安全的影响还表现在对主要资源产地的军事干预能力上,美国拥有对海湾地区和世界主要海运要道的军事控制和干预能力,保证了美国及其盟国石油和其他战略性资源的供应安全。

此外,影响资源安全的因素还包括技术进步方面的因素。

技术的进步可以加快未探明资源的勘探、已有资源的开发和替代资源的发现,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战略性资源是指关系国计民生、在资源系统中居支配地位,具有常态下市场垄断性和非常态下供给瞬时中断性特点的资源。

重要矿产资源、石油资源、水资源和食物资源是最为典型的战略性资源。

水资源安全,食物安全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耕地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特别是国家石油安全,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是国家资源安全的基础和核心,构成了国家战略资源安全的主要内容。

除水资源数量短缺外,水污染严重导致的水质恶化状况令人担忧,从某种意义上讲,水质恶化所引起得水资源危机甚至要大于水量缺乏所造成的危机,水质性缺水正成为影响中国和世界水资源安全的重要因素。

所用水量占可用水量的比例

用水紧张程度

水资源安全状况

<10%

10%--20%

20%--40%

>40%

用水低度紧张国家(地区)

用水中度紧张国家(地区)

用水中高度紧张国家(地区)

用水高度紧张国家(地区)

不会面临水资源紧张,水资源安全状况良好

水资源存在一定制约因素

面临水资源争夺、水资源安全须引起高度重视

水荒严重、水冲突一触即发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一个确保食物安全的最低储备水平,即谷物的储量占需求量的17%~18%,其中周转储备占12%,后备储备占5%~6%,就中国的国情和目前的发展水平来说,粮食进口依存度低于5%,就能表明实现了粮食自给,进口依存度低于10%,表明粮食供求处于安全状态。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为人均占有耕地少于0.8亩为耕地的警戒线,

强化农业科技和基础设旋投入,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力是耕地资源相对较贫乏国家抵御国际粮食市场压力,确保国家食物安全的主要手段.

能源安全是指能源供给安全,主要是一次能源资源商业供给安全,以及由此引起的二次能源供给安全。

由此可见,能源安全有两个重要的组成层次:

一是,能源供应的经进安全性,它指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正常需求的能源供应保障的稳定程度;二是,能源使用的生态环境效益安全性,指的是能源使用和消费不应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构成危害。

有关储备天数有三个不同概念:

一是储备资源相当于多少天的净进口量;二是储备相当于多少天的进口量;三是储备相当于多少天的消费量。

现在许多国家都把90天的消费量作为资源(石油)储备的标准。

评估能源安全的另一个指标是五油供应中断量占需求量的比例,一般认为如果超过7%,就会严重影响石油安全,需要采取包括动用储备等措施进行干预。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材料来源。

据估计,矿产资源约占现代社会需要的自然资源总量的70%,为工业提供了95%的能源和90%的原料,因此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粮食。

一些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瑞典、瑞士、挪威、芬兰、英国和韩国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制度。

列入其储备名单的主要是“战略矿产”,、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急缺矿产”。

中国的资源安全态势

1.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资源量少,而且很可能会进一步降低。

中国主要资源的总量均居世界前列,“主要自然资源的总丰度与世界各国比较,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

但是中国人口众多,按人口平均,中国是一个资源小国。

中国各类资源的人均状况是:

人均国土面积仅11.5亩,是世界人均量(44.5亩)的1/4;人均耕地1.2亩,为世界平均数(4.8亩)的1/4;人均草地4.85亩,位世界平均数(10.0亩)的1/2;人均森林面积1.86亩,为世界平均数(13.6亩)的1/6;人均水资源量2200m3,为世界平均数的1/4;人均可开发的水力资源装机0.3kW,所占比重较大,也仅为世界平均数的3/4;人均矿产储量总值约1—5万美元左右,至于各类矿产资源如果按人口平均,绝大部分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大,地域结构错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

3·自然资源安全阀限较小,多数资源已临近安全警戒线

4·开发利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同时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

中国水资源安全态势

中国未来人均占有当地水资源的形势相当严峻,特别是华北地区,目前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人均水资源量已经少于500m3,已经到了危急程度。

目前,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1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也将达到相当程度。

2050年,全国地下水利用率平均为64%,

中国耕地与粮食安全态势

中国耕地资源安全的基本态势是:

人均耕地不足,后备资源有限、区域分布失衡,而且耕地资源质量总体水平较低,水土资源配置不佳,中低产田过多、耕地退化严重。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发展,耕地大量减少且破坏和浪费严重,质量损失十分惊人,耕地减少主要发生在经济发达、耕地质量较好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和城镇郊区,减少的主要是优质高产田,而新开发增加的往往是劣质低产田。

目前,全国已有666个县突破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其中463个县人均耕地已不足0.5亩。

中国现有后备资源2亿亩,其中可开垦成耕地的只有1.2亿亩,考虑到生态保护的需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受到严格限制。

中国进口量约占中国粮食市场的4%,按照前述粮食安全的标准可以认为粮食贸易状况基本安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加大进口以缓解国内生态环境的压力。

从中国粮食的进口集中度来看,近几年有增大的趋势。

中国小麦的进口主要来自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

这三个国家是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中国粮食进口主要来自这三个国家并不意外,但集中度如此之高(表20-8),还是应该引起注意,需要在以后的进口中加以调整,增加从南美和欧洲的进口份额。

目前中国虽已解决温饱问题,但人口增长远大于粮食增长,仅1991~1995年人口增长6800多万,而同期粮食却没有新的增长;耕地面积自1957年以来一直呈减少趋势,新《土地管理法》的实施也未能抑制该势头,使得耕地资源已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瓶颈;水资源的高度短缺和水利设施不足已成为继耕地资源之后的第二大粮食制约因素。

这三大不可逆转趋势严重影响着中国的粮食生产。

农业科技应用滞后与发展后劲不足又加大了中国粮食生产增长的不可预见性。

中国粮食安全除需控制人口增长外,关键在于大力发展粮食生产,重心应放在有效地制止耕地减少、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上,而不可过多依赖业已不太景气的国际市场。

在耕地面积难以扩大的情况下,重点应放在挖掘有限耕地的增产潜力,提高单位耕地面积产量,适当增加农业投入,改进传统农耕技术,实施“藏粮于土”计划,全面提高中国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

中国人均耕地排名世界第126位

四大问题冲击耕地保护

违法问题也比较突出:

一是通过修改土地总体利用规划,规避国家法律。

二是“以租代征”禁而不止,打政策“擦边球”。

三是利用国家政策间的间隙,为违规占地打掩护。

四是占优补劣现象突出,优质耕地不断减少

值得关注的新举措

首先,耕地保护将纳入地方领导责任考核。

其次,国家将增加投入,把提升农田质量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此外,主管部门将继续加大土地违法查处力度,确保土地用途管制落到实处。

中国矿产资源安全的基本态势是,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而且很可能会进一步降低;结构性短缺威胁较大且将长期存在,对外依存度势将逐步增大。

中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不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

而且经过数百年的探寻和开发,地表及浅层矿产资源多已被发现和利用,矿产资源的新发现向地下深部和海域发展,发现和开发利用的难度、风险性越来越大,前期投入成本亦越来越高。

同时,由于长期以来矿产勘查开发投入不足,新发现的数量和新探明的储量增长缓慢,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矿产品第二大消费国和第三大进口国,1994~2000年,45种主要矿产中,保有储量出现负增长的矿种已增至26~27种。

石油、铁、锰、铜、铝、钾盐等需大量进口,很多矿产可供程度日益下降。

部分优势矿产如钨、锡、稀土、锑,也因过度开发,资源耗竭速度加快,到2010年也将失去优势。

未来20~30年内中国矿产品的年绝对需要量将大幅度增加,预计一些主要矿产品2020年需求量将增加到目前的两倍多,到2010年的时候,中国45种主要矿产品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宗矿产将难以保证需求

中国能源安全的问题主要是表现在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差、供需平衡压力较大和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

业内普遍认为,石油进口还会加速增长。

石油进口依存度突破60%,已基本成为定局。

中国的资源安全战略

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1.保护资源系统,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建立中国资源安全的可持续利用体系:

具体可以通过确定资源基础安全警界线来防止资源系统的过渡损耗,通过建立资源安全的补偿机制和开展资源保育工程来维持和加强自然资源基础,通过资源可持续思想的社会认同,形成社会的资源保育意识。

2.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增强创新能力。

建立资源安全的科技体系

3.挖掘资源潜力,在追求资源利用效率中。

建立资源安全的节约体系

4.迎接机遇,规避风险,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建立资源安全供应的贸易体系

5.协调资源系统的运行,建立资源安全的管理体系

明晰资源管理权属主体,强化资源的统一管理,健全体制的协调功能,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潜力。

6.鼓励废弃物资源化的回收战略

7.建立深度资源开发的利用战略:

重点是开发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促进能源和资源(包括材料)的革命。

自然资源管理的一般性政策措施:

1.产权管理;2.贸易管理;3.财政政策;4.战略资源储备。

资源管理的主要法律制度

自然资源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主要包括资源产权制度、资源勘查与调查制度、资源登记制度、资源开发审批与许可证制度、资源有偿使用与征收税费制度、资源保护制度等

第七讲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

要想积极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其主要原则是:

1.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生物资源开发量应与其生长、更新相适应的原则

3.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因地制宜的原则

5.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原则:

(世界各国森林覆盖率:

日本67%,韩国64%,挪威60%左右,瑞典54%,巴西50-60%,加拿大44%,德国30%,美国33%.法国27%,印度23%,中国20%。

全球森林主要集中在南美、俄罗斯、中非和东南业。

这4个地区占有全世界60%的森林,其中尤以俄罗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刚果为最,4国拥有全球40%的森林。

全世界平均的森林覆盖率为22.0%,北美洲为34%,南美洲和欧洲均为30%左右,亚洲为15%,太平洋地区为10%,非洲仅6%。

森林最多的洲是拉丁美洲,占世界森林面积的24%,森林覆盖率达到44%。

2010年中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基本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向环境排放“三废”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另一类是不合理地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但更为严重的是生态破坏问题。

造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一方面是水资源总量不足,另一方面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无节制开采利用地下水、地表水。

被剧毒污染的环境,不只是伤害人类和其他生命,毒害的范围是宽广的,影响时间将是漫长的。

以上事例说明了我国资源开发过程中所付出的环境污染的代价,同时也告诫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矿区的环境问题。

应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发展经济更要保护环境。

资源开发与全球变化

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在几十亿年的地球演化史上,全球变化呈明显的渐变性。

直到300万年前人类出现时,全球变化的渐变性都没有明显的改变。

只是近百年来,随着人类活动日益成为全球系统演变的主要力量,当代全球变化的速度加快,呈明显的突变性。

特别是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高速增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和矿产资源,并向环境排放了大量污染物质,大气中的C02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使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的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受到潜在的威胁;产生了大气污染、酸雨及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人口增长造成对粮食需求的增加使土地受到的压力增大,人类不顾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提高对现有耕地、草场等土地资源的利用强度,加速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导致全球范围内生态系统发生退化;森林大面积减少,物种加速灭绝,耕地、牧场等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生显著改变等全球性变化。

发达国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政府实行环保奖励政策;二、安排支持循环利用的财政预算支出;三、对循环生产设备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四、政府优先购买再生产品;五、实行排污收费政策;六、开征资源环境税收:

1.征收生态税。

2.征收填埋和焚烧税。

七、政府推动循环的开发和应用;八、鼓励公众参与物资的循环消费

国际经验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一、法律法规和政策启示

二、管理体制和机制启示

优先领域选择启示

技术与信息支撑体系

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Reducing)、再使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3R原则”为基本准则

将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如同存草原放牧的牧童,只管放牧而不顾草原的破坏;而将通过完善的循环系统来满足人类的一切物质需要的经济模式称为宇宙飞船经济,如同浩淼星空的宇宙飞船一样,只有通过能源利用系统的不断循环转化来维持飞船里的生命。

在传统线型经济模式中,资源以单向和直线形式流动,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物质能量运动方式。

在循环经济模式中,通过资源回收、资源化以及再利用等,将传统线型经济模式中资源流动链条的首尾两端连接起来形成资源闭环流动系统,即在循环经济模式中,资源运动方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3R原则是循环经济模式的三项准则,这三项准则相互联系形成循环经济模式的基本判断准则,每一项原则对于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减量化或减物质化原则所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再利用或反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再循环、资源化或再生利用原则是输出端方式,是要求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

循环经济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废弃物回收利用阶段;

(2)废弃物/污染防治阶段;(3)生态工业阶段;(4)延伸生产者责任阶段;(5)循环型社会阶段。

国内外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

1)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效

经历了工业化的发展,加之技术水平以及社会对于环境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发达国家较早地开展了循环经济的实践,并且取得了积极的效应。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循环经济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建设逐步发展;公众资源循环利用意识不断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程度不断提高。

2)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

国外循环经济建设的发展离不开法规及相关政策制度的推进,具体表现在:

(1)法律、规章的制约起着很大的作用。

(2)经济上的惩罚、激励和引导措施也有很大意义,并且经济上的措施基本上都是与法规相一致的。

(3)“3R”原则是实现三产发展中资源最少消耗、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统一的体系,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又是有顺序的,在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应当按顺序实践“3R"。

(4)按循环经济理念与政策,引导产业区规划布局,推进生态关联产生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