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 期期中考试新人教版.docx
《高二语文上 期期中考试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上 期期中考试新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上期期中考试新人教版
高二语文第五学段考试卷
一、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默写(6分)
1、⑴ ,眄庭柯以怡颜。
⑵木欣欣以向荣, 。
⑶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
⑷臣之进退, 。
⑸臣生当陨首, 。
(二)课内古文翻译(7分)
2、⑴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3分)
⑵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分)
3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分)
(三)古文阅读(15分)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
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
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
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
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
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
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
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
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
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
入为尚书仆射。
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
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
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
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
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妻每谏恢曰:
“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
”恢叹曰:
“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遂上疏谏曰:
“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
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
”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诏赐钱,太医视疾。
恢荐任城郭均、成阳高凤,而遂称笃。
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
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众庶痛伤之。
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闻而矜之矜:
怜悯 B、遂笃志为名儒笃:
坚定
C、诸公多其行多:
称赞D、以示天下之私私:
偏爱
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是()(3分)
①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 ②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③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④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⑤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⑥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恢为人至孝。
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感动了县令,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本郡太守犯法被杀,他“独奔丧行服”,这与他的性格有关。
C、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故人,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D、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和窦宪关系密切,放纵家人胡作非为。
乐恢不畏权贵,弹劾王调、李阜以及司史校尉。
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⑴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
⑵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
(四)古代诗歌阅读(6分)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⑴王维的诗中很善于用“空”字,如“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等,请对“空知返旧林”中的“空”作简要分析。
(2分)
答:
⑵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
(4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8.填空题(5分)
⑴宝玉过生日时,妙玉特意送来一张拜帖,上写:
“槛外人妙玉恭肃遥扣芳辰”。
她又有“洁癖”,竟要把 在她那里喝过一次茶用过的名贵杯子扔掉。
⑵袭人假借母、兄来为她赎身之论,要 答应自己三件事。
⑶黛玉因 不开门,错疑在宝玉身上,次日又恰巧为饯花之期,就到花冢低吟哭泣。
⑷“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是曹雪芹在第五回《终身误》中对 和 的行为表现、性格倾向的初步概括。
9.简答题。
(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⑴王熙凤生病,王夫人委托探春等人代行管家之责。
在此期间,探春因为什么事与赵姨娘发生争执?
后来又推行了哪些“兴利除弊”之事?
请简述。
(《红楼梦》)
⑵《红楼梦》中宝玉第一次细赏宝钗的金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又是如何结束的?
请简述。
选( )题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10、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邹与鲁讧①。
穆公②问曰:
“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
孟子对曰:
“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③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④而残⑤下也。
曾子日:
‘戒之戒之!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⑥焉!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 (《梁惠王下》)
【注】①讧:
交战。
②穆公:
即邹穆公。
③转:
弃尸的意思。
④慢:
轻慢。
⑤残:
残害。
⑥尤:
责备、归罪。
⑴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
孟子认为这根子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姓这层关系。
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
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联系现实,简要说明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
(3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为什么需要哲学
[西班牙]费尔南多·萨瓦特尔
①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呢?
②对这个问题,不可能有一个科学的回答,因为我们显然不能满足于类似“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生活在每天有N个人死于饥饿的世界里”这样的答案。
我们无需知道更多关于所发生的事件的信息,而是要知道:
我们所拥有的信息意味着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解释它?
如何将它与之前或同时产生的信息联系起来?
这一切在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总体条件下又意味着什么?
我们在这样一个境遇中能够或者应该怎样去做?
这些恰恰就是我们称之为哲学的东西所要严肃对待的。
③我试着界定“科学”和“哲学”之间的区别。
不论是科学还是哲学,都试图回答由现实产生的问题。
事实上,从它们的起源来看,科学与哲学曾经是一个连体婴儿,只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物理、化学、天文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逐渐从它们共同的母体——哲学——中独立出来。
今天科学试图解释事物是如何构成、如何运转的,哲学将自己的任务集中在事物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上。
科学在谈论自己的主题时必须采取一种客观化的视角,哲学则总是自觉地保持这样一种意识:
知识必然具有一个主体,人类必然是它的主角;科学渴望认识存在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件,哲学则会去思考我们所知的发生的事和存在的事物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科学可以增加知识的视角和领域,即将认知分割和细化,哲学则坚持将一种知识与其他知识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人类思考这个统一的活动形式,将每种知识都安置在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之中;科学寻求知识而不是纯粹的假设,哲学家则想要知道我们的知识整体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哲学甚至还要对到底是真正的知识还是经过伪装的无知进行发问,因为哲学通常要对科学家们(包括普通人)认为是不言而喻的道理进行质疑。
如数学家会研究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哲学家则会问:
数是什么?
④无论如何,不管是科学还是哲学,都是在回答由现实引发的问题。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科学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解答令人十分满意,以至于由此而取消和化解了该问题。
当一个科学的回答如此有效时,就没有必要坚持原来的问题了,因为它不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相反哲学家并不提供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只是提供各种回答——这些回答并不就此取消问题,而是允许我们理性地与它们共存,尽管我们仍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扪心自问。
我们已知有许多关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的哲学回答,但我们永远也不会停止问自己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我们永远不会将以往的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各种回答视为无关痛痒的或是已经被超越的。
哲学回答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它们实际上是培养了问题,突出了问题的本质,并帮助我们一直追问下去,使我们一次比一次问得更好,使我们能够与追问永久性地和谐共存。
因为如果人不是一种能够追问的动物,一种能够继续不断的对任何一种想像的回答进行进一步追问的动物,人又能够是什么呢?
⑤哲学和科学之间还有另外一个差别,这个差别不是体现在两者的结果上,而是体现在达到各自结果的途径上。
一位科学家可以直接利用以往科学家所找到的解答,而无需自己再亲历一遍为找到该答案所需的推理、计算和实验。
哲学家决不能满足于照搬其他哲学家的回答,或是以某位哲学家权威作为论据。
哲学历程意味着一个个体的独立思考,尽管思考的基点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智识传统。
科学上的成果可以随时为想查阅它们的人服务,哲学上的成果只服务于那些决意独立思考它们的人。
(选自《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
11、下列对“哲学任务”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建立一种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从而建立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
B、思考我们所知的发生的事和存在的事物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C、寻求知识并增加知识的视角和领域。
D、欲了解我们的知识整体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科学,例如物理、化学、天文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都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
B、科学对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令人十分满意时,可以取消和化解该问题。
C、哲学坚持试图通过人类思考将每种知识都安置在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中。
D、对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今天的回答已经远远超越了以往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各种回答。
13、哲学与科学二者有何不同?
请根据全文加以概述。
(3分)
答: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
有墙薜荔
朱以撒
①在滋润的水乡小镇上行走,目的是很模糊的,这种没有目的的行走,使人步履徐缓,包括心绪。
那些急匆匆的步调,一眼便知受着时间的限制,欣赏必须抓紧。
实际上,在他们奔向另一个景点的过程中,一些很值得品味的外延被忽视了。
②这时,我看到了一堵过去的墙。
③墙体爬满了薜荔,薜荔是我小时候在草莽风格的家园里常见的木本植物。
它旺盛而坚韧,吸附于墙上很难分离。
它的果实从茎上拗断时,溢出如乳一般的白色汁液,研磨成团粘稠无比。
在屈赋里,薜荔代表了清高和芳洁;更多的诗文,薜荔则是一种荒凉破败、前尘旧梦的意象。
有许多场景,要以特定的意义展示,营造氛围,薜荔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种。
④无数的墙,这是我们每一日目光都在触及的。
好几个黄昏,我从墙边过,回家。
我判断出没有哪一面墙是洁净的。
许多的政策靠固定的墙体传播,在雪白的墙体上挥动油漆刷子。
大红的政策文字的空隙,是许多微型广告,粘上去就揭不下来。
现在的城市墙面,就是这般展开的,在墙边闲站片刻,足以体味出这个城市正在为生存激烈地竞争着。
⑤城市里高大的墙可以成为牢固的护卫,不过我要说,一点也没有什么欣赏价值。
除了上边说的那些人工行为之外,看不到时光停滞或走动的迹象。
这使许多墙内人生,遮蔽得严严实实。
我一直保留着对女墙的兴趣。
显然是村里人钱囊空缺,多年来一直放任着风雨侵入。
人走过去,矮的稍稍踮起脚尖,可以看到里边的动静。
乡间,许多秘密就是这样泄露出来。
总是有些举动让邻人偷窥,谈笑中脱口而出。
乡间对于秘密的保守仍处于孩童状态,许多事就是明摆着的,毋须在意,笑笑了事。
这也是睦邻的基础——许多的篱墙,土墙,风雨中稀疏了,残缺了,不见主人行动;有些墙修高了,秘密被严实地保护着,疏远了邻里,疏远了与质朴相随的情调。
⑥和城里不长一根草的高墙相比,这堵墙被薜荔持抱不放,肯定是有缘由的——周边的湿气,墙体的粗砺,以及墙内人家的长年未归,都纵容了薜荔家族的疯狂攀爬。
不管是密雨斜侵还是骄阳高照,四季更迭无损于它的顽固和青绿。
庭院在无主人的状态下悄悄生变,这使好事者途经时好奇地贴着开裂的门缝,窥视天井里杂草摇曳着枯黄,落叶被雨水浸泡得失去本色;虔诚的香案上尘泥积满,梁上燕雀营巢,队进队出。
作为庭院的门面,墙体率先表达了时光的推移,薜荔长了这么多,钢筋铁爪一般勾连,主人怕是不回来了。
⑦许多的墙正在材料的使用上下功夫,甚至就是一面巨大的玻璃,反射的光线,让人眩目迷乱。
材料越来越考究的结果是,除了空中的尘屑,其他生命难以附着于上。
它的威严和冷漠,显示了一个机构的独立和庞大,在这样的墙体面前,只有众多铮亮的小轿车,一字儿摆开,才生出气派。
遥远的薜荔墙下,很巧,每天黄昏,都有一些老者不约而同地来,丝竹管弦陈杂,南音吴曲相替——什么样的环境都有与之相协调的成分出现,像古道西风里配着嶙峋的瘦马,汉苑秦陵上落下了霏霏暗雨,构成一幅无言的画图。
⑧如果不是一堵薜荔旧墙作为背景展开,难说这些弹唱有什么韵味,或者品位。
恰恰因为和谐,素来苛求的听者,品头论足之声戛然而止,静静地欣赏。
⑨越来越少人谈起薜荔了。
许多荒凉之地正在消失,它对于墙体的眷恋,是它逐渐走出我们视线的缘由——随着旧墙的拆毁而消亡,若干年后,再来细读柳宗元的“密雨斜侵薜荔墙”,恐怕就要花费一番口舌了。
在都市的后人眼里,作为野生木本植物,薜荔并不难懂,而墙,都市就是墙体隔离成的世界。
只是,二者结合而成的词组,薜荔墙——它所具有的苍凉、寂寞、感伤,尤其是二者持抱不放的关系,会有不少人为之惶惑,成为生存的现状中难以理解的部分。
(《俯仰之间》有删动)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以旅途中的一堵“薜荔墙”为触发点,写了“墙”各自的特点,之后回到眼前细致描述“薜荔墙”的特点,最后感叹“薜荔墙”的消失。
B、第三段中写到“旺盛而坚韧”的薜荔,成为许多诗文中“一种荒凉破败,前尘旧梦的意象”。
虽然作者在下文并未具体阐述缘由,但我们不难理解。
C、第五段中描述的女墙透着浓厚的乡野气息,低矮的墙体泄露了墙内人生的秘密,这也是睦邻的基础。
D、作者对城市之墙的描述,反衬了“薜荔墙”记录时光、营造氛围、与环境相协调等特点。
E、对于“薜荔墙”的消失,作者心怀感伤;并为越来越少的人理解“薜荔墙”的含义,感到遗憾和惋惜。
所以,作者用冷峻无情的笔触强烈地抨击了城市文明。
15、文中描述了城市里的墙,请结合全文概括其特点。
(4分)
答:
16、这篇散文将“生存的现状”作为谈论薜荔墙的文化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散文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
心美一切皆美
林清玄
记者:
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
我很喜欢一句古诗:
书到今生读已迟。
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
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
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
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
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
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
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
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
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
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
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
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
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
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
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
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
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
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
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
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
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
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
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14、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林清玄引用“书到今生读已迟”的古诗意在说明天赋的重要性,此生再如何努力读书都不会有大的效果。
B.林清玄引用张潮的话,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很形象地说出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
C.林清玄举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全世界都向欲望倾斜,人们失去了对事物真实价值的判断能力。
D.林清玄认为,要达到仙与俗的平衡,需要心灵的寄托,文学就是一种容易进入的途径。
E.林清玄所说的“心美一切皆美”的含意是一个人心美了,他就可以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一切,因此,一切都会美起来。
15、这篇访谈共涉及了哪几个主要话题?
请分条概述。
(4分)
答:
16、怎样理解“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
并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文学对你的影响。
(6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6分).
17、某中学为了帮助灾区儿童重返校园,准备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为灾区儿童捐款、捐物。
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校园标语。
要求:
语言简明醒目,采用对偶的修辞方法,不超过20个字。
(2分)
答:
18、《格言》杂志有个栏目叫“格言新说”,倡导对传统格言“反弹琵琶”(即逆向思维),翻出新意。
请依照示例,从下列格言中任选一则“反弹琵琶”,并阐述你的理由。
(4分)
格言:
不可越雷池一步
新说:
不妨越雷池一步
好马不吃回头草酒香不怕巷子深
格言:
新说:
理由:
五、作文(7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看得见,也有很多东西看不见。
它们的关系很奇妙:
花草树木看得见,春天看不见;水果蔬菜看得见,营养看不见;嫁妆婚礼看得见,爱情看不见;书信问候看得见,思念看不见;论文文凭看得见,水平看不见……
你怎样理解“看得见”和“看不见”?
如何看待它们之间奇妙而辩证的关系?
请认真思考,结合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以“看得见和看不见”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高二语文第五学段考试答案卷
一、
(一)默写(6分)
1、⑴ ⑵
⑶
⑷ ⑸
(二)课内古文翻译(7分)
2、⑴
⑵ ⑶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3、( ) 4、( ) 5、( )
6、⑴ (3分)
⑵ (3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6分)
7、⑴
(2分)
⑵
(4分)
二、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8、⑴ ⑵ ⑶ ⑷
9、简答题(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