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磨山风景区景讲专业讲解词导游词.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9221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湖磨山风景区景讲专业讲解词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东湖磨山风景区景讲专业讲解词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东湖磨山风景区景讲专业讲解词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东湖磨山风景区景讲专业讲解词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东湖磨山风景区景讲专业讲解词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湖磨山风景区景讲专业讲解词导游词.docx

《东湖磨山风景区景讲专业讲解词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湖磨山风景区景讲专业讲解词导游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湖磨山风景区景讲专业讲解词导游词.docx

东湖磨山风景区景讲专业讲解词导游词

东湖磨山景区

九省通衢的武汉市,长江,汉水穿城而过,江水拍打两岸,使整个城市生机勃勃,富有情趣;有大大小小的湖泊,犹如一面面镜子,点缀其间,更显生机盎然。

在武汉众多的湖泊之中,最知名的要数位于城市东面的东湖了。

东湖位于长江南岸的武汉市区内,水域面积为32.8平方公里。

对东湖之大,人们可能没有明确的概念,有比较才有鉴别,如果将她与名冠天下的杭州西湖相比,东湖水域相当于六个西湖那么大。

东湖水深平均为2.21米,最深处有6米,湖区港汊纵横,有“九十九湾”之称。

放眼望去,整个东湖美不胜收,太湖之开阔,西湖之秀美,鄱阳湖之浩淼,洞庭湖之气势,无不兼具。

东湖之美,还在于湖边有山,山湖相依,相得益彰。

尤其是绵延南部湖中的磨山。

磨山,又名磨儿山,东西长约2200米,南北宽约500米,民间有“十里长湖,八里磨山”之说。

好了,我们现在就到达了磨山景区的大门口,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关好身边的车窗随我一起下车。

磨山景区分为植物专类园区和楚文化游览区。

植物专类园区在磨山以南,也就是我们的右手边。

充足的雨量与光照使这里各种观赏树种达250多种,共有200余万株,在武汉有“绿色的宝库”之誉。

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和建设,逐步建成并开发有集科普、观赏、游览于一体的13个植物专类园,即梅园,水生花卉园、杜鹃园、荷花园、桂花园、蔷薇园、松柏园、山茶园、竹类园、樱园,盆景园等,花的品种成千上万,是花的海洋,使景区形成了“夏荷冬梅、春鹃秋桂”四季百花齐放的格局。

其中,梅花品种就达到300种,梅树、梅桩2万多株,为全国之最,栽培技术与研究水平均领先全国,“中国梅花研究中心”就设在磨山梅园里。

中国荷花研究中心占地5.6公顷,品种400余个,四周林木环绕,垂柳依依,桃花环抱,每当夏季来临之时,凉风习习,清香远溢,正如古人诗云: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东湖樱花园是由日本陆奥银行主要捐资建造的,该园既有中国古典园林特色,又借鉴了日本造园手法,美丽的樱花灿若朝霞、白如初雪,日式的园林经典建筑宏前五重塔是中日人民时代友好的象征。

目前已定植樱花树5000株,并于2001年开园迎宾。

随着东湖樱园的建设和发展,她将使武汉市在不久的将来与日本的青森县、美国的华盛顿并称为世界三大樱花之都。

,磨山杜鹃园是一处天人合一的自然式园林景观,品种冠中南五省之首,阳春三月,花开时节,漫山遍野花海如织,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

磨山桂花也一向在民间享有盛誉,素有“八里磨山,十里飘香”之说。

盆景园是湖北最大的盆景园,其建筑风格和庭院布置融合了南北园林艺术的精华,园内珍藏有各类盆景近万盆,并常年展出花卉盆景。

那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位于磨山以北的楚文化游览区。

可能大家都知道湖北省简称为鄂,可在楚天都市报上却曾经整版刊登了这样一则报道说是一些市民想政府部门反映要将湖北底简称改为楚,因为从西周开始,武汉一直都接受楚文化的影响,照这样推理,湖北简称为楚为楚也是理所当然的。

当然了,政府部门对此的表态我们无从知晓,那都是后化了,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只是在此真切的感受一下何为楚文化。

楚国若从周初立国开始算起,至公元前223年秦为一统天下为止,历时800余年,其间曾五次迁都。

据清朝王鸣盛考证,楚都有五:

一是丹阳,二是郢,三是若,四是陈城,五是寿春。

而郢都是楚国历时最长的都城,共有20代楚王在此即位,历时411年。

郢都在楚文王时期被称为纪南城,现在在大家面前的这座楚城门就是依照当时南方第一大都会纪南城的城门修建而成。

楚城门是进入楚城的第一风景,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楚城门,气势雄伟,古朴端庄。

一大两小的三个门洞给看惯了一个门洞的人以新奇的感觉。

最令人惊奇的是城门上面高高耸立的门楼,完全与众不同。

中间的望楼不高,两边的望楼却直冲云霄,与中间低矮的望楼形成强烈的反差。

中间门洞的上方,正面和背面分别用甲骨文和楷书写的“楚城”二字,正面匾额上的商代甲骨文是胡厚宣先生手书。

城门的墙体向两边延伸,一边、向北,伸入湖中,湖中又设一门,小舟可从门中穿进穿出;另一边向西南,末端为一烽火台。

城门的三个门道是完全按照考古资料确定的,中门道比两侧的宽一倍。

另外,《晏子春秋》记载齐相晏婴在出使楚国,楚国为羞辱他,欺负他身材矮小,故意要他在进城门时从较小的侧门通过,晏婴智谋过人,机智的回答说,我如果是出使狗国,便从狗门进去,现在我是出使楚国,便不应该从这个小门进。

楚人没有办法。

只好让他从大门进。

从晏婴这段幽默的对话中,也可知道楚国的城门有大有小。

城门洞是方是圆,是困扰我们设计者的一大难题。

如果按历史原貌应当是方门,在泰山岱庙史称秦始皇祭泰山之处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的城门,也均为方门。

但从观赏的角度看,圆门胜过方门。

征求各方意见,赞成圆门者居多,故最后确定采用圆门。

城门上的望楼如何处理,是整个城门设计难度最大的地方。

纪南城发掘资料中完全没有望楼的形制,楚国漆画中也没有望楼资料,若按今日北京天安门的望楼形制,人们一望就知道是明清建筑,显示不出楚文化的特色。

在掌握阙型望楼的高度上,也有一定的难度。

按建筑设计惯例,望楼高度一般只能似乎是城门高度的一半,如天安门上的望楼,便是这方面的经典之作。

设计者早已确定城门的高度是11米,如按此惯例,望楼只能是5.5米,毫无特色,于是,设计者将阙形望楼定为12米,整个城楼高约23.4米,完全打破了一般建筑设计的惯例,实际结果非常壮观。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城墙的颜色与南京,西安和八达岭的青砖城墙不大一样?

其实我们也曾考虑过青砖来建我们的城墙,但显得年代过晚,寻价定制,造价高昂。

在几乎束手无策之时,设计者想到用武汉地区沿江码头台阶常用的红沙石,但又不知道楚国的城墙能不能采用红色。

广泛查阅楚国考古材料,发现楚国正好崇尚红色。

又那么巧的打听到离武汉市不远的湖北大冶有大量的红沙石资源,由于此地从来无人注意这种资源,故价格特廉,比同等体积的红砖便宜的多,大量购买后城墙用料的问题彻底解决了。

采用红沙石是我们实施“千秋伟业,唯我独有”的历史与旅游观赏相结合的构思,建设楚城原则的典型。

进入楚城门,我们来到的第一个景点便是楚市。

楚市由牌坊和街道两部分组成,主要供游客提供休息、小吃、购买纪念品。

楚市的牌坊,完全是按照汉代“阙”的形制设计的,其屋顶的坡面呈直线,屋面仿半圆形筒瓦,立柱与屋面之间有“斗拱”辅助支撑,屋顶上面有一取自随州曾侯乙墓棺木漆画上的代表阴间的图案,两边是形状似鹅的楚凤。

牌坊正中有“楚市”二字,不是今天书法家的手迹,而是直接从出土的楚竹简上临摹下来的。

直接临摹是让人了解一点楚国的文字,如“楚”字,楚竹简上的楚字原形,林字下面是个“足”字,喻示着一个人赤足在深山密林中顽强地行走,这正是早期楚人在山林中艰难跋涉创立楚国的写照,楚国的名字就是因此而来的;“市“字与今天没什么差异,从中可见中国的文字基本上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楚市中的房屋为干栏式建筑,与现在鄂西吊脚楼相仿,以便与潮湿的地面隔开。

在楚市街道的走向上,按照“曲径通幽”的原理,有意破除街道为直线的一般设计,在街正中地段有意弯曲,不能一览无余,增添不少韵味。

楚市的房屋上大面积使用楚国漆器群上广泛采用的红、黄、黑三种颜色,使人仿佛置身于巨大的楚漆器群之中。

楚国商业非常发达,市场交易量大,在楚国经济中起到重要作用。

桓谭在《新论》中这样描写郢都市面繁荣的景象:

“楚之郢都,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鲜而暮衣弊。

”老百姓到市场上去买东西,把衣服都挤破了,可见市场繁荣到何种程度。

穿过了楚市,我们来到了整个楚城的精华——楚凤标跟前。

这对巨型铜凤相对而立,尖嘴带钩,矫健异常,爪擒猛虎,振翅欲飞。

令人叫绝的是两凤尾部的长羽,似被两边的微风轻轻捧起,越过头部,在凤冠上优美地摇曳,两凤之尾相向微微上翘,凌空悬立,若即若离,形成一个绝佳的凤尾拱门,这种手法在建筑学中叫做框景,是为了烘托重点景物,那么在这里所烘托的便是巍然屹立于磨山主峰的楚天台。

凤是楚民族最尊崇的吉祥之物,在出土的楚文物中,凤的出土尤多;楚国丝织品图案及帛画和楚器物中,凤都占主导地位。

楚人崇凤,凤同时又是楚国民族精神风貌的象征。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即位,三年不理朝政,左抱郑姬,右抱越女,整天歌舞玩乐,大臣伍举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有为君王,于是故意拿话来刺探他:

“臣听说,山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不鸣,不知道是为什么?

大王您知道吗?

”他以为庄王回答不上来,谁知道楚庄王不假思索,脱口答道:

“此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伍举一听,知道楚庄王心中有数,是个有作为的君王,不由得心中大喜。

他们所说的这种鸟就是楚人所推崇的凤。

中国成语中的“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也是源于此。

楚凤能够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几乎神力无穷,是够厉害的,显示出楚人一往无前、开拓进取的精神。

出土出文物中的凤的形象,大多脚踩猛虎,刚劲有力,脚下猛虎是百兽之王,但是并不是用来衬托楚凤的神力,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如果放在楚国早期对外征战的历史来看,很容易理解。

虎,是位于四川东部巴民族部落所推崇的图腾,在楚国还处于“筚路蓝缕”创业的时代,巴民族就有较强大的实力,随着楚民族的逐渐南移,与巴民族所在地靠近了许多,两民族之间的交往与斗争也日间增多。

出于对楚国尚武精神的炫耀,在楚人的墓葬中,象征楚族的凤踩在象征巴民族的虎身上,也就十分自然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楚凤标是根据大量出土的“虎座鸟架鼓”加以改进而来的,全部是青铜铸造,共耗铜15.8 吨。

凤标身后的楚天台高高耸立在磨山之颠,俯视着东湖的万倾波涛。

楚天台是整个楚城的主体建筑,是楚国建筑艺术发达的集中体现。

春秋时期,楚国的建筑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尤以“台”的建筑为最,到了楚灵王时期更是登峰造极,最著名的就是章华台,“章”“华”二字都是古代视为华美、吉祥的象征,楚人以“章华”来命名其最值得骄傲的建筑,是集实物、名称众美于一身。

章华台是一组以台为主体,多单元组合的楚国历史上最宏伟的超大型王家园林化离宫,是我国帝王园林化离宫的先导。

1984年4月,在湖北潜江市西南龙湾镇发现东周文化遗址,有关专家一致认为即楚章华台遗址,遗址总面积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1000米,总面积200万平方米,相当于北京故宫面积的2.5倍。

台的高度,汉代贾谊《新书》中说,楚王盛情款待某国使者,在章华台大摆宴席,客人休息了三次才爬上去,故章华台又名“三休台”。

而楚章华台的建筑周期,按照《左传》记载,是楚灵王元年动工,六年完工,故起建筑周期大约是六年。

楚章华抬是一座对当时有着巨大影响的里程碑式的建筑。

《左传》中围绕章华台的建成,楚国和北方的礼仪文明之邦鲁国发生了一系列的有趣故事。

楚灵王在此台落成之后,想以此在诸侯过面前炫耀一番,名人到各国发送请贴,不料没有一个诸侯国答应前来。

楚灵王有些难堪了,但仍不死心,召集大臣们商议,有一位大臣自告奋勇说能请到鲁昭公。

楚灵王大喜,命他专程去请。

此人善于辞令,在楚昭公面前说:

过去我们楚鲁两国来往密切,鲁国曾答应光临楚国的,但一直没有兑现,先君楚共王每天每月都身长了脖子北望,已经经历了四位楚王,都还没有盼到,这次无论如何也要移步屈尊,宠临楚国,来参加章华台的落成盛典。

鲁昭公盛情难却,一口答应了。

途中所经诸侯国无不以礼迎送,经过一系列的繁文缛节,三月,鲁昭公到达了楚国。

楚灵王十分高兴,在章华台盛宴接待,特地派出长着长胡子、身材魁梧的人战立两旁,以显示接待的隆重。

楚灵王一时谈得高兴,把楚国的国宝——名叫“大屈”的弓慷慨送给鲁王,鲁昭公当然千恩万谢收下了。

第二天楚灵王又舍不得这张弓,想要回来又开不了口。

那位大臣听说后,再次为楚灵王解围,故作惊喜地向鲁昭公下拜祝贺,告诉鲁昭公:

这张弓齐国、晋国和越国想要它很久了,楚王一直舍不得给,而送给了您,您今后可要注意防备、抵御这三国,谨慎地保护好这个宝物。

鲁昭公一听吓坏了,赶紧将弓还给了楚灵王。

这以后,鲁昭公一直住在章华台上,大约一方面是楚国的盛情款待,另一方面是章华台的建筑实在是精美,竟然使行这位鲁昭公流连忘返,一连数月过去,不想回鲁国了。

这下可把鲁国的大臣们给急坏了,好说歹说,直到九月,才算把鲁君给劝回鲁国。

但鲁昭公还是念念不忘楚国的章华台,硬是下令在鲁国按章华台的样式仿建了一座略小的建筑,住了进去,这才罢休。

鲁国是春秋时期中原著名的礼仪之邦,各种制造工艺,无不尽善尽美,为他国艳羡,楚国的一座章华台,竟引得鲁国国君如此神魂颠倒,其建筑之精美,装饰之华丽,必然非同一般。

楚章华台于公元前535年(楚灵王六年)落成,大约于战国中期秦将白起拔郢时被火烧毁,一代名台,存世仅257年,令人不胜惋惜。

台虽毁,残迹未消,正是因为楚章华台名重一时,故后世文人墨客无不对章华台推崇备至,并借章华台的命运抒发自己的感慨。

其中最著名的算是后汉文人边让所作的《章华赋》了,《后汉书》中照录了全文。

我们眼前这座楚天台外五内六层,高约35.26米,建筑面积约2260平方米,1989年11月动工,1992年4月1日完工,曾获得“鲁班奖”。

整个建筑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楚天台体现的是春秋时期楚国建筑的特点,与武汉黄鹤楼体现的汉末三国时期的建筑特点有很大的区别。

考古证实,在汉代以前未见有楼的建筑实物或模型,而一般都是依山而筑,在山坡上犹如楼梯一样清理出不同水平面的地基,每块地基上实际只盖一层房屋,从正面看,几个一层叠加就像一栋高大的楼房了。

楚天台的顶,同样可以与黄鹤楼作对比,黄鹤楼的楼顶是葫芦状的宝顶是佛教在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后才出现的,而楚天台的宝顶上有一铜凤,展示了楚国建筑的别具一格。

第二,体现出了楚文化浪漫神奇的风格。

在前厅与主楼之间有两道巨大的弧形坡道,石栏杆透雕出楚漆器中的云纹图案,整个楚天台犹如浮现在两重绚丽的彩虹之上,格外绚丽妩媚,仙气飘逸。

内部也以楚漆器中最常用的红、黑色作基调。

门窗按“网户朱缀,刻方连些”全部为网状方格。

开敞式楼梯使人在上楼时能移步换景,人在景中。

第三,体现出楚文化的神秘特点。

楚国风俗中,崇巫、重祭祀、视死如生。

楚天台主楼为人间,顶层为天上,走进主楼与顶层阴暗的通道犹如进入阴间,领略楚人崇巫、视死如生的韵味。

楚天台背后,磨山的顶峰,矗立着一尊气宇轩昂的铁像,他是楚人公认的远祖——祝融。

祝融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种地位崇高的职务,是黄帝或炎帝时期地位最高的官职。

祝融的职责是“火正”(即火神)和“观星”。

祝融像高5.5米,重6.5吨,基座1.5米,下为九级圆形台阶,象征九重天。

以次为圆心,铺有直径为20米的圆形平台,平台铺石,以白麻石形成八方星座,镶嵌在青石之中。

周围石栏有28个石礅,分别为东、南、西、北各七宿,以划四方、定四季。

雕像中的祝融双目远瞻,似在观星,左手向上,持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星宿图纹“斗”字,右手持商代甲骨;祝融须、眉、双脚和胯下火焰熊熊,表明祝融是火神;祝融的背面头髻及背构成展翅高翔的大凤,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祝融观星”四字是中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所书。

   我们现在来到了四口楚市古钟面前,一种古朴、庄严的气氛扑面而来,这里是楚才园的大门——编钟门。

编钟门是按照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及钟架来设计的,上层编钟教小,起装饰作用,下层编钟较大,每口钟正反两面个有一个字,大家可以认一认。

对了,四个字合起来是“惟楚有材”,格外醒目。

这四个字是按楚竹简上是原型再按钟鼎文的篆体笔画风格加以修饰,铸在钟上的。

有人也许会问,在这种全国各地游客云集的地方悬挂“惟楚有材”是不使有些妄自尊大呢?

其实“惟楚有材”四字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了。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

这一年,互相攻战多年的楚、晋两大国正在商议停战、各自休养生息,楚令尹子木接待了为斡旋此事从晋国来楚的蔡国使者声子。

客套之际,子木问:

“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谁更贤明?

”客人答:

“晋国的人才不如楚国,好的人才都是从楚国过去的。

楚国虽有一流的人才,实际上却被晋国用了。

”子木很奇怪:

“晋国的贵族中难道没有同宗和亲戚加以重用吗?

”客人答:

“虽然有,但晋国更看重楚国来的人才,对楚国的人才实实在在地重用。

”接着,客人列举了一系列例子,使得子木顿时感到人才流失后果不堪设想,赶快报告楚国康王,采取紧急措施,制止人才外流。

《左传》中的原文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慢慢演变为“惟楚有材”了。

   步入楚才园,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庞大的雕塑群,雕塑之多,形体之大,在看到之前是很难想象的,红沙石麻石青大理石所在多有,石像铁像敲铜像铸铜像样样不缺,是楚国历史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国雕塑的宝库。

我们可以一一看一看。

(次非斩蛟)第一座雕塑名叫次非斩蛟,展现的是一位赤裸着上身的勇士在湍急的水流中奋勇拼搏,左手拼尽全力扼住一只硕大的扬子鳄的咽喉,整个场面紧张、激烈,充满了原始的力的较量。

次非是楚国的勇士,楚国人民生活在江河湖泊众多的南方,鳄鱼霸道,鱼鳖横行,生活环境十分恶劣。

这里以次非为代表反映楚国人民不畏艰险,与之奋斗,顽强地活了下来。

(鬻熊头像)这是楚才园中最大的人头雕塑,光一个头部就有十余米高。

整个头部完全用红沙石雕刻而成,颧骨隆起,目光深邃,头发卷曲,胡须浓密,胡须入地时又变成树根,感觉这硕大的头颅与大地生死相依,深深植根于大地中。

这个头像代表的是商末楚族部落首领鬻熊,一个率领楚族人民开创楚国辉煌历史的伟大人物。

鬻熊在楚国历史上占据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鬻熊之前,商王武丁曾出重兵征伐荆楚,使楚人一直衰落不振,鬻熊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当机立断,率众背弃人心尽失的商纣王,亲附深孚众望的周文王,及时率楚人南迁至豫西南的丹阳(今河南丹淅),在宜耕宜牧的膏腴之乡生存,周代商,又以拥商有功免受灭顶之灾。

所以鬻熊虽非楚国的开国始封之君,却是肇业奠基之主。

鬻熊是楚王以“楚”为氏父子相传的第一人。

鬻熊的后代以其名字为氏,楚君的名字前均冠以“熊”字父子相承,代代相传,不再经过氏族首领的选举,标志着楚民族进入阶级社会。

鬻熊在楚国祭典中的重要人物,地位仅次于祝融。

夔国是与楚国同宗的封国,其君不祭祀祝融和鬻熊,竟成为楚国出兵的口实,可见,鬻熊在楚人心目中是一位神圣不可侵犯的先祖。

(熊绎守燎)这幅大型浮雕刻石酷似远古时代的岩画,上方一个人头像,双目如炬,双眉紧蹙,似有无限心事,他便是鬻熊的曾孙熊绎。

这幅浮雕反映的是熊绎在周代所处的地位。

熊绎之前,楚人一直自生自灭,无论在夏代还是商代均未得到封号,更谈不上其他。

鬻熊弃商从周,与周文王有了良好的关系,但周文王尚未取得政权,也未能给鬻熊什么封号。

直到周成王时,封熊绎“子男”的爵位及相应“居丹阳”的禄田,成为楚人得到当朝承认的第一人。

熊绎虽取得了诸侯的地位,但却不能与其他诸侯国平起平坐。

周成王在歧山之阳召集诸侯举行会盟,熊绎自然参加,却没有在盟会中与诸侯一起议事,只是忙于一些具体事务,如置放滤酒的茅草、设置区分坐次的标志,看守祭祀用的火堆等。

石刻中,在熊绎在诸侯大会时看守火堆时的情景。

这件事情被楚人视为奇耻大辱,与后来楚国迅速崛起,楚成王能代表周王主持盟会,楚庄王甚至敢向周王朝问鼎轻重、意欲取而代之形成鲜明的对比。

(卞和抱璞)这尊雕塑十分奇特:

一个人匍匐在地,头部向下,双手高擎一石,显得一种悲愤莫名、怨气冲天。

《韩非子·和氏》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脚下发现了一块璞石,他知道这块璞石中藏着无价的宝玉,他满心欢喜,出于对楚国的热爱,他毫不犹豫地将璞石献给楚厉王。

不想楚厉王看了半天也不能判定这是一块玉石,于是让宫廷的玉匠前来辩识,谁知道玉匠平时只是将现成的玉石雕琢成玉器,并没,见过外表粗糙的璞石,偏偏他不懂装懂,硬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这下卞和犯下了欺均之罪,楚厉王大怒,命人砍下了卞和的左脚,以示惩罚。

卞和十分伤心,但他意志坚定,坚信石中有玉,只是无人识别。

等到厉王去世,武王登基,他又向武王献上玉璞,哪想武王依旧宠信原来那位玉将,卞和再次犯下欺君之罪,被砍下右脚。

武王去世后文王即位,失去双脚的卞和仍旧没有死心,但这一次他没有到宫廷献宝,而是来到发现璞玉的地方放声大哭,一连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血从眼中流了出来。

这个消息传到楚文王耳中,楚文王问卞和:

“天下被砍掉脚的不止你一个人,为什么你这么悲伤呢?

”卞和回答说:

“我哪里是悲伤我的脚,我悲伤的是明明是宝石却说是石头,明明是忠心为国却说成是欺骗大王。

真假不分,忠奸不辨,这才是我最伤心的!

”楚文王深受感动,他命人璞玉表面的石质去掉,玉璞里面的真玉显现了,果然是举世罕见的无价之宝。

楚文王感慨万分,马上将宝玉命名为“和氏之璧”,将卞和和玉石视作国宝,教育楚人。

这块和氏璧在历史上可是大大有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就是因它而发生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它刻成“传国玉玺”,此玉更加身价百倍。

(铜矿开采)这一组巨幅浮雕全面展现了楚国铜矿、冶炼、丝绸、刺绣、乐器、歌舞、教育、农学、天文、水利、赋税、货币、商业、交通、戏曲、气节、交友、典籍、巫风、法制、平叛、与晋国及巫国之间的战争等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右边第一幅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矿井,人们在井内辛苦劳作。

右面一个叫作“升鼎”的圆形石鼎,刻工精致,喻示由铜矿冶炼而成。

左面有一面正在冶炼的“山”字铜镜,一旁陈列着数件铸成的铜戈和铸戈的“范”(模子)。

整个画面粗犷、紧凑、寓意深长。

楚国完善的铜矿开采条件和高超的冶炼技术于此一览无余。

(丝织刺绣)接下来一幅向人们展示的是楚国精美的丝织品图案,在飘逸的丝织品上面是繁缛的花纹,两个女工正在专心致志地刺绣,拿着绣花针的手高高扬起,显示出无尽的妩媚。

楚国的丝织刺绣工艺是构成光辉灿烂楚文化的一大支柱。

楚国的丝织品种类繁多,主要有纱、罗、绢、纨、缟、绮、锦、绦等。

楚国丝织品的色彩绚丽多姿,楚人有崇火尚赤的风俗,故丝织品多为红色、棕色为主。

丝织品的纹饰更是丰富多彩,以不同的经纬线编制出来的几何图案,构图紧凑,线条规整,层次分明,有立体感,纹饰的排列组合灵活多样,富丽多姿,在各种几何图案中充填着自然物体和人类生活题材的形象,别有情趣。

(漆器漆画)这幅图案表现的是楚国的漆器,一位老者正在给一个器物绘漆。

老者全神贯注,一丝不苟,他所绘的器物名叫“鸳鸯豆”是一种形似高足盘的盛食物的器皿,是非常著名的有着楚国浓郁民族特色的器物。

盖与盘合成一个鸳鸯形,栩栩如生。

楚国漆器色彩艳丽丰富,纹样内容和表现形式极为繁复,图案千变万化,魅力无穷。

(舞蹈音乐)楚人善歌善舞,在这副浮雕中,一排武士手执盾牌,作出各种强劲的舞蹈动作,将男子的阳刚之气发挥得淋漓尽致;另一排女子翩翩起舞,细腰婀娜,显示出无尽的柔情。

武士上方有一排编钟高悬,似轰然有声。

整幅画面气氛浓重、热烈,使人们对楚国的歌舞和音乐叹为观止。

楚国的舞蹈相当有特色,宫廷乐舞气势宏伟,冠绝一时;民间流行巫舞(楚国的巫,掌握着神权,故巫舞保持着神权迷信的尊严)。

楚国的音乐艺术相当发达,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乐器而论,楚国出土的乐器种类有:

编钟、编磬、鼓、琴、瑟、竽、排箫等,种类齐全。

(许行讲学)这位儒者形象的老先生是楚国著名的农学家许行,正在讲授农业方面的知识。

正是一副楚国教育图,将楚国私人讲学场面展示得十分充分。

许行主要生活在楚威王、楚怀王之时,有门徒数十人。

他的中心思想是在肯定分工互助的基础上,提倡人人平等劳动,物物等量交换等。

(甘德观星)这个小型广场似的建筑群色彩明亮畅快,12根石柱环抱中的这位骨骼清瘦的老人双手高拱,胡须上翘,仰面聚精会神地仰望天空,神情肃穆,他便是楚国著名天文学家甘德。

他身后12根石柱表现的是楚国文字中记载的12个月份。

甘德主要活动在楚素王、宣王时期(前380—前340年),是楚人引以为自豪的天文学家。

甘德与其同时的魏人石申所记录黄道附近的恒星位置及与北极星的距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恒星表,测得恒星计118座、511颗;木星与太阳、地球相对位置循环一次的时间是400天,比现在测到的398.88天只有小小误差;楚宣王六年(前364年)夏,甘德观天象时凭肉眼发现木星旁有橙黄色小星(即木卫三),比意大利天文学家珈利略于1609年用高倍望远镜发现木星卫星时间早1970年。

(叔敖治水)浮雕中有一个人正在指挥众多民众兴修水利,场面热闹,忙而不乱,指挥者手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