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鄂尔多斯考察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9025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赴鄂尔多斯考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赴鄂尔多斯考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赴鄂尔多斯考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赴鄂尔多斯考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赴鄂尔多斯考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赴鄂尔多斯考察报告.docx

《赴鄂尔多斯考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赴鄂尔多斯考察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赴鄂尔多斯考察报告.docx

赴鄂尔多斯考察报告

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榆林市考察报告

中共宝清县委书记张野

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借鉴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4月下旬,有幸参加我市党政学习考察团,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榆林市,考察大项目建设和城市建设,特别是煤化工项目开发建设的主要经验与做法。

通过实地考察,耳闻目睹鄂、榆两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切感受到了两市谋事创业的宏伟气魄和实干精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次活动真正起到了学习经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寻找差距、启迪思路的效果,可以说是深受教育、受益匪浅。

一、鄂、榆两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4.8万人,辖7旗1区。

煤炭和天然气已探明储量分别约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六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天然碱、食盐、芒硝等资源储量巨大,素有“塞外宝库”之称。

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地级城市百强市第28位,城市增长竞争力、效益竞争力分别名列第1和第3,荣膺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被中央确定为改革开放30周年18个典型地区之一。

目前,鄂尔多斯市已成为全国经济最活跃、特色最鲜明、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2008年,全市gdp达到1,603亿元,人均gdp达到1.5万美元,财政收入达到2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70亿元。

鄂尔多斯市以强大的综合实力和超常的发展速度,成功创造了“鄂尔多斯模式”。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总面积4.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3万,辖1区11县。

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煤、气、油、盐富集一地,国内外罕见,开发潜力巨大,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

在“八五”期间,榆林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榆林现象”闻名全国。

1998年,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

2004年以来,成为全国第一产煤大市和第一甲醇生产大市,是国家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气东送的重要源头地,成为陕西省经济新的增长极。

2008年,榆林市生产总值跨上千亿台阶,达到1,008.26亿元,稳居陕西省第二,增速连续七年保持陕西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29.3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600亿元大关,达到600.52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21.2亿元,总量跃居全省第二。

鄂、榆两市全部属于黄土沟壑区,处于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自然条件较差,生态脆弱,都曾是所在省区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两市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充分依托煤炭、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优势,强力推动资源深度开发,积极培植主导产业,延伸拉长产业链条,

走出了一条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

与此同时,两市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实现了由小城镇向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由生态恶化地区向绿色大市的历史性跨越,真正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更好更快发展。

二、学习考察的主要收获与启示

追寻鄂、榆两市煤化工项目开发建设和城乡建设的轨迹,探究其快速发展壮大的路径,虽然各具特色,有很多好的经验和作法,但贯穿于其中的普遍经验仍是大气魄、大手笔带来大发展、大跨越,很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和深思自省。

(一)要实现经济社会新跨越,必须有一个站得高、看得远、敢赶超的发展战略。

通过考察,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鄂、榆两市始终把自身放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去定位,以赶超的气魄来确立赶超目标,以赶超的大目标来引领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鄂尔多斯市提出了打造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构筑“大煤田、大煤电、大化工、大循环”四大产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在2007年提前完成“十一五”奋斗目标,进而提出到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在200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同时,又确立了“赶苏州走进全国前列,学鲁尔走向世界一流”的宏观战略部署。

榆林市立足实际,提出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和塞上生态名市“三大目标”,抓好国家能源化工基地、陕西特色农牧业基地、区域中心城市“三大建设”,构筑大能源、大交通、大农业、大生态、大城市等十大体系。

这些发展战略的实施,卓有成效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是关键”,与鄂、榆两市相比较,我县虽然科学制订实施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个别战线和部门的工作仍然处于各自为战的“有战无略”局面。

而榆林市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每个成长时期都制定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一系列子战略目标,并与总体战略相一致,所以经济社会取得了有步骤、有计划、有规律的科学发展。

而我县缺少这样系统的子战略,未能做到与总体发展战略协同推进,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只有时刻关注环境因素的变化,不断加强对发展战略的管理,增强发展战略的灵活性和可控性,才能摆脱各种抑制我县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因素,确保实现我县经济社会跨越赶超发展。

有潜力的地区、产业和项目,在沿河地区努力打造煤化工、天然气化工产业群,构筑形成工业集聚、集群效应。

这一系列发展规划的出台,使地区发展更加科学理性,集中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2008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48.3亿元,其中工业园区完成增加值29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9%。

近年来,我县以产业布局调整、资源合理配置、产业相互牵动为主要内容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初显成效。

但在规划的部分领域也出现了不切合实际、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的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没有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不同程度地存在功能分区不够明显、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发展不成规模、产业链条不够紧密等问题。

因此,在我县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必须找准切入点,准确把握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实施功能分区、产业布局调整的关键环节突出来抓,大手笔、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进而对全县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等方面,以产业与资源的结合为重点,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三)要实现经济社会新跨越,必须有一批依托资源优势、大规模开采、高科技含量、拉长产业链的支柱项目。

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始终是先进发达地区经济腾飞的战略突破口。

鄂、榆两市坚持引进大企业建设大基地,建好大基地吸引大项目,成功引进了一大批国家级、世界级的大企业、大项目,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以鄂尔多斯为例,“十五”以来,共引进实施亿元以上项目376项,投资规模达到4,290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96亿元。

近年来,榆林共启动建设重点项目175个,总投资3,388亿元,已建成61个,累计完成投资超千亿元,其中超百亿元的在建大型产业项目13个。

已有6家世界500强企业和14家国内上市公司以及国内知名企业入驻。

我县在项目开发建设上,无论在重点项目数量还是在投资额上都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招商条件好、产业关联度大的项目不多,高科技及附加值高的项目少,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外商吸引力不大。

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项目运作的成功率。

我们必须在加大项目库建设的同时,强化招商队伍和投资环境建设,积极探索一些务实的招商方式,以信用为基础,塑造一个良好的对外形象,以项目为纽带,建设一条完善的信息网络。

(四)要实现经济社会的新跨越,必须有一个相对合理、能调动各级积极性的项目管理机制、财政管理体制。

鄂尔多斯市针对束缚经济发展的项目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总结推广了绩效评估、绩效预算和行政问责“三位一体”的政府项目管理试点经验,将绩效考核与行政问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和激励约束作用,冲破了经济发展的体制弊端,调动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一切积极因素。

榆林市在分税制的框架下,针对原体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是按税种、按比例划分收入,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建立上下联动的收入增长机制;二是体现公平和效率,财力向困难县适当倾斜,加大对困难县乡的转移支付力度,同时调动发展较快县区的积极性,带动全市加快发展;三是全市统一税种、统一比例、实行税

收属地化、专业化管理,增强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四是保证各级既得利益,存量不动,增量适当调整,确保新老体制平稳过渡;五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市与县区共同分担因经济形势、国家政策调整等带来利益变动的影响,实现了利益合理化分配。

与两市相比,我县虽然在财政管理体制、政府投资监管、建设工程招投标等制度改革创新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

具体表现为利益分配不够合理,项目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农场、森工及乡镇抓招商上项目积极性不高等等。

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借鉴鄂、榆两市的成功经验,在机制体制建设上进行积极探索,更加注重利益的合理分配,在调动农场、森工、乡镇和部门的发展积极性上下功夫,注重实效,激发先进地区加快发展的主动性,加大对困难地区的投入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五)要实现经济社会的新跨越,必须有一个眼光远、气魄大,敢闯敢冒、真抓实干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优秀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这次考察学习过程中,两地领导干部思想解放、先人一步、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甘于奉献、富而思进、争创一流的精神风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鄂、榆两市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各项指标仍居所在省区的后列,正是因为他们有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敢于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坚持有政策能发展,没有政策也要发展,使偏远落后、要素缺乏、基础薄弱的地区,走出了一条落后地区反梯度推移、后来居上的跨越发展之路。

鄂尔多斯市大力弘扬“战胜自我、推进文明、实现跨越”的鄂尔多斯精神,虽然起步于小县城,但在城市建设中却勇于坚持与世界城市建设接轨的先进理念;榆林市瞄准世界一流的转化技术和管理理念,组织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重新编制“能源开发百年规划”等等,无一不体现他们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亮剑”精神。

近年来,我县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营造了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

但与两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领导干部在创新思路、突破桎梏上还有局限,在开拓进取、创造辉煌上还缺乏勇气,在求真务实、服务于民上还缺少深度。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固步自封、僵化保守的思维定势,树立敢闯敢试、率先发展的创新精神,不断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创造力和发展力。

(六)要实现经济社会的新跨越,必须有一个城乡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

鄂、榆两市都是资源大市、生态弱市,两地沙漠和干旱丘陵面积均占90%以上。

但鄂、榆两市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绿化治沙工程取得了巨大成效,出现了沙退人进的可喜局面。

如,鄂尔多斯市自2000年以来,通过采取禁牧休牧轮牧、转移农村牧区人口、启动生态自然恢复区和造林植草等措施,有效推动了生态建设。

目前,植被覆盖率达到7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18.07%。

榆林市的森林覆盖率也由建国前的0.9%,增长为目前的30.7%。

鄂、榆两地由昔日飞沙遍地的荒原,变成了今日的塞上绿洲,为建设祖国北疆生态屏障作出了不可估

量的贡献。

我县的生态环境较为优越,与鄂、榆两市相比,有着巨大的比较优势,但在生态保护意识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要拿出鄂、榆两市绿化治沙,敢叫日月换青天的气魄,紧紧抓住“三年绿化龙江大地”的机遇,进一步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

在群众心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强力打造“山水共融、生态共享、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三、我县经济社会跨越赶超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

根据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全市综合实力一年位次前移一位,三年进入全省第一梯队”的赶超目标,我县要积极借鉴鄂、榆两市的成功经验,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进入全省十强县。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依托特有的资源禀赋,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竞争优势的转变,努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层次。

按照“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优势资源综合开发为突破口,以引联战略伙伴为牵动力,以项目开发建设为总抓手,富民和强县统筹推进,引外与活内双轮驱动,积极打造‘全省煤电化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安全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功能齐全的新兴工业城’,壮大二产,拉动一产,带动三产,加快由依靠农业增长向工业产业主导转型,以新型工业化促进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的思路,通过实施“三步走”战略,加快县域经济赶超步伐,推动宝清实现全面崛起。

第一阶段:

从2007年至2011年为较快成长期,推进“工业强县”战略,跃进全省“十强县”。

本届党委和政府任期至2011年,届时,全县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2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实现6亿元。

其中,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8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实现2.3亿元。

第二阶段:

从2012年至2016年为跨越增长期,推进建设煤电化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安全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两个基地”战略,迈进全国“百强县”;到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预计实现32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实现30亿元。

第三阶段:

从2017年至2020年为升级转型期,推进建设“煤化之城”战略,由典型的农业大县转型为功能齐全的新兴工业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各项目标,构建生态平安和谐富裕新宝清。

围绕“跃进全省十强县、建设小康新宝清”的宏伟目标,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要重点做到“三个始终坚持”:

(一)始终坚持以打造“两地一城”为核心,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加速扩张县域经济总量

一是打造煤电化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按照谁勘探、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引进大集团进行风险勘探,加快全县煤炭、石油、黄金、铜铁等矿产资源的详查详测,科学编制好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煤炭精深加工业要以拉动经济和财政翻身立命为目标,搞好煤炭资源的深度开发,延长煤炭产业链。

倾全县之力推进鲁能宝清煤电化项目,将其打造成为龙江东部煤电化基地示范工程。

同时,加快推进国电龙兴煤电一体化、宝清至沈阳北特高压输变电线路等重点项目,着力抓好双柳煤田、小青山煤矿、宝泰煤矿和洗煤厂项目,确保一批大中型煤矿按期开工投产。

到2016年,全县原煤产量预计达到5,0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将达到1000篇二:

去鄂尔多斯考察报告

关于赴鄂尔多斯学习考察的调研报告

兴安盟委党校孙玉良

按照自治区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的安排,我随自治党校第五期师资班于2011年3月23日至27日赴鄂尔多斯进行了考察和学习。

期间,我们了解了鄂尔多斯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听取了“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的介绍,实地考察了城市建设、产业发展、重点企业和生态环境工程等内容。

通过短暂的考察学习,我感到尽管我盟与鄂尔多斯发展条件不尽相同,但鄂尔多斯在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中的很多创新思维和务实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

一、鄂尔多斯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分析

鄂尔多斯(汉语意为众多的宫殿)位于自治区西南部,毗邻晋陕宁三省区,三面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全市国土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42平方公里,辖七旗一区,近年来新建了康巴什新区,总人口159万人,中心城区人口超过60万,城镇化率2010年已达70%,全市蒙古族17.5万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级市。

鄂尔多斯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形成了自治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呼、包、鄂“金三角”。

市域内资源富集,煤炭探明储量1496亿吨,全市90%的地表下埋藏着煤,天然气探明储量7504亿立方米,天然碱、食盐、芒硝、石膏和高岭土等资

源也极为丰富。

鄂尔多斯坚持走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之路,充分利用“扬眉吐气”(指羊绒、煤炭、高岭土和天然气)四大资源,形成了煤炭、化工产业和纺织等支柱产业,境内有神华、伊泰、鄂尔多斯等大型企业集团。

2010年,鄂尔多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43亿元,人均gdp达到20800美元,超过了北京、上海,逼近香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地方财政总收入538.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56元。

二、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经验及做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鄂尔多斯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将国家的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地区优势的有效结合起来,按照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和高度节能环保的总体思路和要求。

着力构建大煤炭,大煤电、大化工、大循环四大产业,使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地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创造了备受世人瞩目的“鄂尔多斯模式”。

胡锦涛总书记在鄂尔多斯视察时指出,鄂尔多斯继“深圳模式”,“温州模式”之后创造了“鄂尔多斯模式”值得钦佩,值得学习,称赞“鄂尔多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加快城镇化进程

“城市是吸引、集聚、辐射各种资源要素的主要载体,是区域经济资本、商品、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中心,城市发展必须适应现代工业化发展要求。

”鄂尔多斯市委书记杜梓认为提高城市化水平是鄂尔多斯经济腾飞的引擎。

鄂尔多斯市从2001年撤盟设市(撤伊克昭盟设地级鄂尔多斯市)到2010年,仅仅9年的时间,全市城市化率由43.5%一跃到了70%。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不仅有利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鄂尔多斯服务业增加值由2001年的52亿元达到2009年的840亿元,9年增长了15倍,在三次产业中比重也由30%提升至40%。

在加快城镇化的过程中,鄂尔多斯始终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三化互动”的发展思路,以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进为主线,统筹考虑城乡各类发展要素布局,强化规划引导,以城乡布局体系一体化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是推进人口转移,鄂尔多斯通过实施“四个一”配套工程(即提供一套住房,就是将进城农牧民纳入城镇住房规划和保障体系,解决住有所居问题。

找到一份工作,就是通过强化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激励企业用工、强化政府服务等措施,最大限度保障转移农牧民充分就业。

落实一份社保,就是争取将进城农牧民全班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及城镇无业居民医疗保险体系。

发放一份补贴,就是连续5年按人均不低于4000元/年的标准进行生活补贴),将农牧民从限制发展区和禁止发展区有序迁出。

2001年以来,累计转移农牧区人口40多万,全市实际从事农牧业的人口仅30余万。

人口转移,不仅富了农牧民,而且使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

转移出来的农牧民通过享受政府优惠政策补贴和从事二三产业,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全市植被覆盖率也由2000年的25%提高到现在的75%以上,一万多平方公里的沙化草原变成了绿草如茵的生态无人区。

二是推进农牧区综合配套改革。

鄂尔多斯通过推进农牧区产权制度改革,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农牧区土地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利用。

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农牧区宅基地臵换试点,缓解城市快速发展的土地供需矛盾。

三是坚持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战略。

按照“建设百年鄂尔多斯、打造百万人口城市”的总体要求,鄂尔多斯在全面推进以东胜、康巴什和阿镇为重点的中心城区建设的同时,着力打造具有产业支撑的沿河沿边重镇,扶持有发展潜力的旗府中心镇。

通过将工业基地、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整体规划、互相配套,吸引项目向工业基地、园区集聚,人口向工业重镇集聚,呈现了“建一个园区、兴一批产业、拓一个城镇、活一方经济”的城镇化新局面。

工业基地、园区的建设使小城镇的人口吸附能力大大增强。

准格尔煤田入驻后,准格尔旗薛家湾镇由一个不足千人的小山村发展到现在人口超过10万的小型城市;神华集团的开发,使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由3700人发展到现在的近5万人;鄂托克旗棋盘井镇通过鄂尔多斯集团硅电联产项目的带动人口由1万多人增加到7万人。

四是全面提升城镇承载能力。

鄂尔多斯市先后开发东胜新区20平方公里,康巴什新区32平方公里,阿镇新区11平方公里,将三区近期建成区面积由原来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00平方公里。

通过加强水电路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做大城市体量,聚集城市人气,提升城市内涵,完善城市功能的目的。

城市承载能力的提升,吸引了一大批大企业生活基地和办公场所入驻,扭转了以前很多大企业在鄂尔多斯上项目,在黄河以北建设生活基地的尴尬局面。

(二)创新发展模式,推进跨越式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10年增长17倍“鄂尔多斯速度”是怎样炼成的?

高起点引进和配臵生产要素,以创新的发展模式和招商引资举措,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也许就是鄂尔多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答案。

一是坚持集成创新型发展。

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建立在创新项目大量建设、创新人才大量引进、创新产业大量形成的基础之上的。

全市先后引进建设了一批创新型的重大项目,创造了20多个世界和国内第一。

包括世界第一条煤直接液化生产线——神华煤直接液化年产108万吨成品油生产线;世界规模最大的井工煤矿——布尔台煤矿,年产2000万吨;世界首家利用沙生灌木平茬生物质进行直燃发电项目——乌审旗生物质热电厂等。

先后与14家国内知名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目前鄂尔多斯市人才总量达到30.4万人。

全市高层次人才总量为6105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2%。

建设了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技术研究中心,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鄂尔多斯已成为国家羊绒标准化基地、煤液化基地、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

二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这就是,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先进技术、先进企业的引进以及生产要素的集约高效组合,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鄂尔多斯过去由于经济及交通落后,煤炭资源没得到破坏式开采,正是这一后发优势,是鄂尔多斯的“以优聚优,集优发展”的战略成为了可能。

通过引进先进的大企业建设大基地,建好大基地吸引大项目,优势生产要素的跨越式聚集是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之所在。

三是以资源换产业,促进结构升级。

鄂尔多斯为了克服过多依赖资源型产业的单一发展模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建设自篇三:

关于赴柳州鄂尔多斯学习考察的调研报告

关于赴柳州、鄂尔多斯学习考察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谋划好“十二五”规划,根据德阳市领导指示,德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成了由于廷哲同志带队的调研组,于2010年6月8日至12日分别赴柳州和鄂尔多斯进行了考察和学习。

期间,考察团一行分别了解了两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听取了“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的介绍,实地考察了城市建设、产业发展、重点企业和生态环境工程等内容,并就各自的发展思路、重大举措和主要经验进行了交流。

通过短暂的考察学习,我们感到尽管我市与两地发展条件不尽相同,但两地在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中的很多创新思维和务实的做法,值得我们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学习和参考。

一、我市与两地的发展条件和现状比较分析

柳州,又称龙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是广西的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和旅游名城。

全市辖6县4区,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30平方公里,总人口370万,其中市区人口约150万,2009年城镇化率达到50.5%。

柳州先后荣获国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试点城市、国家技术创新试点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二十一世纪城市规划、管理和发展”试点城市、2009年国家园林城市、2009年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十佳城市、2009年中国最具创新力十佳城市和中国生态文明与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等多项殊荣。

《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柳州市名列“政府推销能力、城市环境舒适度、城市自然环境优美度”三项城市竞争力前10名。

2009年柳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0亿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