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复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8972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六单元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六单元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六单元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六单元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复习.docx

《第六单元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复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单元复习.docx

第六单元复习

第六单元复习

默认分类2010-09-2720:

11:

33阅读115评论2  字号:

大中小 订阅

26小石潭记

[基础知识训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huáng)竹      卷(quán)石底以出      为坻(chí)         (yí)然不动

寂寥(liào)无人  翕(xī)忽        幽邃(suì)         犬牙差(cī)互

2.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抒情议论,是属于散文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山水游记,本文是他《永州八记》的第四篇。

③.本文的写作顺序是: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的气氛。

④.从文中可知同游小石潭的共有六人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相关练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金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坻 ,为屿 ,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连。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所缺的语句。

4.解释下列带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C)

A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B  斗折蛇行 (像蛇一样)

C 不可久居  (居住)           D   影布石上  ( 映 )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全石以为底。

整块的石头作为潭底。

②不可知其源。

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6.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愉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

7.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句子很有美感,生动地写出了小石潭周围环境的魅力。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B.为坻(chí)                                            为嵁(kān)

C.参差(cēn cī)                                    佁然(yí)

D.俶尔(shū)                                            翕忽(xī)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3.下列加点的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全石以为底。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

——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佁然不动。

——(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

——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阅读下文,完成5~10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5.本文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他和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列________________之首。

6.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游览顺序来描写小石潭的景色的。

作者从发现小石潭,写到离开小石潭。

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循声而见小潭;到潭边,先环顾小潭全貌及环境,随后由面到点:

仔细观察小潭中的游鱼,远眺小潭水的源头;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全文顺序自然,合情合理。

7.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

用的什么写法?

好处是什么?

第二段写了对潭中游鱼数目竟一目了然,不只表明了潭水的清澈,也暗含了石潭之小。

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动静结合的写法。

表现了鱼儿的欢乐之情。

8.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斗折蛇行”写北斗横陈描绘的是静态,蛇行蜿蜒描绘的是动态。

“犬牙差互”给人以形象化的情景。

9.作者为何说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灭可见”写远望那溪流时隐时现的景观。

10.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因为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愉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

1.先学习,后做题。

(9分)

“解”是个多音字,通常有三种读音。

作“分割”“剖开”“解除”“解释”“了解”“演算”等讲时读jiě;作“古代下级向上级行文报告”“押送”“古代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典当、抵押”讲时读jiè,如:

解送(jièsòng)、解元(jièyuán)等;作姓氏、古地名(解池)用时读xiè,或作“懂得”“明白”“杂技表演的各种技巧(特指马术)”“武术的架势”讲时读xiè。

(1)解衣欲睡(jiě)     

(2)解铃系铃(jiě)

(3)识文解字(jiě)     (4)解不开这个道理(jiě)

(5)苏三起解(jiè)     (6)跑马卖解(xiè)

(7)使出浑身解数(xiè)

(8)两头蛇解珍(《水浒》中的人名)(xiè)

(9)把犯人解到县里(jiè)

2.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

(6分)

(1)怀民亦未寝(yǐ)也

(2)水中藻荇交横(zǎoxìng)泛指水草

3.解释加粗的词。

(12分)

(1)念无与乐者(考虑)   

(2)相与步于中庭(共同)

(3)相与步于中庭(庭院里) (4)盖竹柏影也(大概)

(5)寻张怀民(找)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

4.默写课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翻译之。

(6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像有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

5.本文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北宋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本文选自《苏轼文集》。

(2分)

6.本文最后一段: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10分)

“闲人”二字是点睛之笔。

用惋惜无人赏月,来暗讽那些世俗之人汲汲于功名富贵。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随缘自适,聊以自慰,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苦闷心情。

7.读故事,完成题目。

(15分)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

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

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

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

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

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

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

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

我认为这不是事实。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

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会脱落,在花缺乏水分时就会自动脱落。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写作之前要先想一想现实中的情况在下笔写作,不要写得不符合实际。

综合题

苏轼对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例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洞仙歌》: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请结合本文谈谈苏轼描写月色使用了什么共同的手法,这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窗户)     2.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3.念无与乐者(考虑)(共同游玩的人)   4.相与步于中庭(共同)(庭院里)

 5.水中藻荇交横(泛指水草)      6.庭下如积水空明(透明)

 7、盖竹柏影也(大概)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我们)(罢了)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像有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

哪一晚没有月亮呢?

那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很少有向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既生动的反映了冷月的清澄,又表现了寺院的洁净清幽。

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答: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五、“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

表明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张怀民当时和作者的心境差不多,因此在深夜与作者一起散步。

 六、文中“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

抒发了作者面对月光如水、竹柏疏影的感触。

七、“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清澈的月光,“藻、荇”、是指月下竹柏的影子,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八、“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

表达了当时作者壮志难酬,苦闷、忧愤的心情,并未因为萎靡而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

九、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A)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十.解释下列词语。

1.念:

考虑。

遂:

于是。

盖:

大概。

但:

只是。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色入户,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上文共分三层:

第一层,记事,交代了步月的时间和原因;

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作者面对月光如水、竹柏疏影的感触。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表达了当时作者壮志难酬,苦闷、忧愤的心情,并未因为萎靡而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

十一、选择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D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对“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十二.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罢了。

十三.划分朗读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十四.解释加粗的字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

遂至承天寺(于是)    怀民亦未寝(也)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  盖竹柏影也(大概)

十五.翻译句子

无与乐者:

没有共同游乐的人。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欣然起行(高兴地)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④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苦闷、忧愤的心境。

(须扣住“月”字概括。

 

23游恒山记

维度A基础知识

1    徐霞客,明代地理学家。

霞客是他的号。

2    下列词注音正确的是(B)

A浅阜(fù)  虬(qiú)松 朔(shuǒ)方

B间(jiàn)道 汩汩(ɡǔ)袂(mèi)

C廨(jiè)不啻(chì)楂枒(zhā)(yā)

D庑(wù)跻(jī) 翳(yǐ)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

余时欲跻危崖。

登绝顶。

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

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枒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

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3    解释下列字词:

像:

塑造;还:

转、绕;

绝顶:

  最高顶;             蒙密:

茂密;

槎枒:

   参差不齐;     汩汩:

形容水流急的样子。

4翻译划线的句子。

5    这段描写作者登山的过程,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踏勘实践。

6    作者后来爬到了山顶,描写了哪些景物?

日色、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山麓浑源州城一方、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龙山西亘,支峰东连。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A.廿二日天稍和(ɡān)

B.燕地寒(yān)

C.若脱笼之鹄(hú)

D.恶能无纪?

(wū)

2.解释加粗的词。

(1)冻风时作:

兴起。

(2)土膏微润:

肥沃。

(3)泉而茗者:

名词作动词,喝茶。

(4)呷浪之鳞:

小口的喝。

3.加粗字与例句加粗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例:

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A.一男附书至                                             B.一鼓作气

C.长烟一空                                                 D.在洞庭一湖

4.“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中的两个“之”字的正确义项是(D)

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助词,的,两个“之”一样。

C.两个“之”都是代词,它。

D.两个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阅读下文,完成5~10题。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堤岸两边是高高的柳树,肥沃的土地已有些湿润,一眼望去空灵辽阔,人像是从笼中飞出的天鹅一般。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这才知道郊田之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6.本段所写的时间、地点是:

北京附近、早春。

7.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天稍和”这一特点?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冰皮始解,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8.文中准确地描写出作者心情的句子是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9.从文中找出写水、山的比喻句。

山: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水: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0.文中写了哪些人?

哪句话描绘了鱼、鸟的神情?

文中写了游客: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描绘了鱼、鸟的神情。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思维点拨

多音字的学习必须记住典型的词,做到字词结合。

2.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字的意思。

①余寒犹厉() ②以游堕事()

③欲出不得() ④潇然()

思维点拨

解释词语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3.下面各句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如倩女之靧(hu@)面

B.麦田浅鬣(li8)寸许

C.红装而蹇(ji3n)者

D.然徒步则汗出浃(xi2)背

思维点拨

字的读音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对拿不准的字的读音,必须勤查工具书。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

②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水光亮晶晶的,像刚制成的镜子的冷光从匣子里突然射出来一样。

思维点拨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8题

①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②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③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④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⑤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⑥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之。

⑦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⑧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5.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偕(xié) ②廿( niàn ) ③堤(dī) ④鹄(hú)

⑤峦(luán) ⑥鬟(huán) ⑦曝(pù) ⑧罍(léi)

思维点拨

了解生字的读音及含义,是学好段的前提。

6.找出作者描述返回大自然时欢快的心情的句子,写下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7.写出语段中描写山水的比喻句。

山: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水: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思维点拨

注意体会妙用比喻的好处。

8.本语段春光中人物的活动极有生气,这几句是: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之。

9.本段主要是写城郊之春景,以写景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作者抒发的是

[ D  ]

A.歌赞春光明媚。

B.赞美满井山清水秀

C.抒发春游感慨。

D.抒发春游时悠然轻松之喜悦

思维点拨

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习景物描写,体会景中情。

10.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

①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   )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未之知也。

(   )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

(   )

④泉而茗者。

(   )

思维点拨

掌握“而”字的用法。

11.文中加着重号的词“泉、茗、罍、蹇”用法有什么变化?

名词作动词。

思维点拨

注意文言文词类活用这一普遍现象。

12.此语段选自《袁中郎全集》,作者袁宏道,字中郎,生活朝代明代,作品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

  A  基础储备卷

   时间  30分钟      分值  50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4分)

  

(1)风怒号(háo)   

(2)高者挂罥(juàn)   (3)沉塘坳(ào)

  (4)倚杖  (yǐ)   (5)俄顷    (qǐng)   (6)布衾  (qīn)

  (7)大庇  (bì)   (8)突兀    (wù)

  2、解释加点的词。

(3分)

  

(1)八月秋高风怒号(            )  

(2)卷我屋上三重茅()          

  (3)忍能对面为盗贼(           )  (4)归来倚杖自叹息(            )

  (5)俄顷风定云墨色(            )  (6)秋天漠漠向昏黑(            )

  3、默写填空。

(4分)

  

(1)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裂。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