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学科公路运输专业发展战略及规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8909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运输学科公路运输专业发展战略及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交通运输学科公路运输专业发展战略及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交通运输学科公路运输专业发展战略及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交通运输学科公路运输专业发展战略及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交通运输学科公路运输专业发展战略及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交通运输学科公路运输专业发展战略及规范.docx

《交通运输学科公路运输专业发展战略及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运输学科公路运输专业发展战略及规范.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交通运输学科公路运输专业发展战略及规范.docx

交通运输学科公路运输专业发展战略及规范

交通运输学科(公路运输)专业发展战略及规范

一、交通运输(公路运输)专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交通运输(公路运输)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我国交通运输专业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我国解放后高等学校首批建立的交通运输类专业之一。

当时的培养方式主要采用原苏联的办学模式,根据不同的运输方式将交通运输专业细分为公路运输、水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

由于我国长期采用部门办学,为部门培养应用型管理和技术人才,因此各种运输方式的高等教育分属于各主管部门管理。

1.专业发展早期

交通运输(公路运输)专业的起源可以追述到1962年在长安大学(原西安公路学院)设立的公路运输管理专业。

“文革”期间,公路运输管理专业停办。

1979年后各院校恢复了公路运输管理专业的招生;1980年专业名称改为公路运输管理工程;1985年根据原教育部批准的工科类本科专业名称调整方案,专业名称调整为运输管理工程(公路运输管理)。

在整个专业发展过程中,专业内容逐步从原苏联模式(偏向于工程技术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视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的传授,不断吸取西方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模式。

在专业内容以及课程设置的改革过程中,各院校从运输管理工程专业派生出一些各具特色的专业方向,使各校的运输管理工程专业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2.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专业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得到了迅速地提高和完善。

在发展过程中,各校的交通运输管理专业都在不断地调整专业方向和教学内容,以适应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需要。

在公路运输管理专业方面,80年代初期,我国公路运输业主要依靠国营、集体专业运输企业完成运输任务,当时的主要矛盾是有限的运力与较大的运输需求之间的矛盾,交通运输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公路运输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加强运输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服务能力和经济效益。

当时的公路运输管理专业主要专业方向为运输企业管理,即主要讲授先进的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以运输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为主干课程。

随着公路运输业政策的调整,到80年代中后期,运输市场放开,各种不同经济成份的运力进入运输市场,很快缓解了运输难的矛盾,同时大中型运输企业划小经营单位,逐步推行了单车承包和租赁经营等经营形式,运输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迅速下降。

而同时又由于运输市场机制不完善,而迫切需要加强运输市场行业管理。

为此,在这一期间内一些交通运输类学校在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上突出了运输行业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的特点。

与此同时,随着西方国家的“交通工程”专业方向被介绍和引进到国内公路交通领域,一些院校的交通运输管理专业增设了“交通工程”、“交通管理与控制”等方向和教学内容。

随着国道主干线系统的规划完成,全国范围内的高等级公路网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高等级公路的管理问题日益突出,部分院校的交通运输管理专业根据形势迅速做出反应,兴办了高等级公路管理专业方向。

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重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过多、过细的状况进行了整合,形成了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个门类下设的71个二级类、249种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新的专业目录。

在新的专业目录中把交通运输、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道路交通管理工程等专业,合并为“交通运输”专业,归类到“交通运输类”,属于工学门类。

(二)交通运输(公路运输)专业目前发展的动态

1.专业的基本分类

就公路运输而言,目前交通运输专业形成了两个明显的专业研究领域,三个专业研究方向。

两个专业研究领域,即偏重技术的“运输技术设备的运用与管理”和偏重管理的“运输组织的营运与管理”;三个研究方向,即汽车运用工程方向、交通安全工程方向和交通运输管理方向,运输技术设备的运用和管理,其中运输技术设备的运用与管理专业领域包括汽车运用工程和交通安全工程两个专业方向,运输组织的营运和管理专业领域包括交通运输管理方向,交通运输管理主要包括运输企业经营管理和运输行政管理。

交通运输(公路运输)专业分类如图1所示。

 

图1交通运输(公路运输)专业的基本分类

2.专业发展的特点

我国交通运输(公路运输)专业的培养模式虽然起源于原苏联,但是改革开

放以来,我国的交通运输人才的培养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得到了迅速地提高和完善。

在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公路运输)专业注意吸收西方国家相关专业

的培养方式与教学内容和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和

教学内容,以适应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需要,使目前的交通运输(公路运输)专业反映了以下几个特点:

(1)保留按工科类培养人才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各院校对交通运输(公路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过多次修改,但由于定位在工科类,故还保留了按工科类培养模式的特点,设有许多工科性质的课程(如:

机械基础、制图以及工程技术类课程等)。

(2)具有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培养人才的特点

由于受西方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影响,交通运输(公路运输)专业增加了大量的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使交通运输(公路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从原先的技术型向技术管理型转变。

但是,新增课程与原先保留下来的课程之间还缺乏整体系统性,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整合。

(3)具有新专业与老专业竞争培养人才的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运输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我国各交通院校能及时准确把握运输市场需求和交通运输专业发展态势,对原有交通运输专业进行了改造。

但同时也带来了原有交通运输(公路运输)专业的内涵逐渐被相关专业“瓜分”的现象,如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分走了汽车制造、运输、销售、售后服务行业和贸易部门需要的汽车维修、营销、售后服务及汽车零部件和专用车设计等技术和管理内容;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专业分走了物流规划、组织、指挥、决策、经营管理等内容。

专业相近就业去向交叉,压缩了就业市场,加大了就业压力。

面对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各交通院校通过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不断增强交通运输(公路运输)专业发展的社会适应能力:

①重新确定交通运输专业的专业内涵,强化运输组织管理的传统优势地位,增加运输经济、经营管理、技术装备运用等方面的内容,拓展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适应能力;②根据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寻找合适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改进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瞄准社会需求,强化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适时对本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调整。

3.专业发展的主要薄弱环节分析

(1)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学校原有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之间存在矛盾

同其他专业一样,交通运输(公路运输)专业也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细过窄,设置不够科学、规范等弊端。

这种状况不利于培养基础厚、能力强及综合素质高的交通运输人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对公路运输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公路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同时,原有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也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从另一方面来看,专业划分过细过窄也极大制约了高等学校增强办学活力和积极性的发挥。

(2)学校培养学生的结构和梯度不尽合理

虽然教育结构调整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由于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交通运输(公路运输)人才的教育规模与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不协调。

从总体本上看,公路运输人才培养的供求关系大体平衡,求略大于供,但是在这种供求关系中确实存在着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并存的情况。

由于近年经济结构大幅度调整,用人部门对公路运输人才储备存在认识上和实际上的困难,因此经常出现一部分专业培养不足,一部分专业培养过剩的现象。

形成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一是前瞻性不够;二是各学校通常根据自己的优势特点来培养学生,较少考虑人才市场的需求。

培养梯度通常是指各种层次学生的比例关系。

学校往往把追求高层次、放弃低层次作为一种选择。

其实人才市场需要高层次的博士和硕士,也需要一般层次的大专生和中专生。

学校应按交通运输的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培养梯度,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

(3)办学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从50年代后期以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分别管理一批高等学校的所谓“条块分割”的体制。

这种“条块分割”的办学和管理体制,产生了学校和专业重复设置、专业面比较窄、办学效益不高、培养人才适应性较差等弊端。

尤其是交通运输高等教育,同样也存在着这样的弊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这些弊端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3.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观点上

有的教师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知识为本,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生接受的程度不够;

(2)教学模式上

搞统一的刚性的教学计划,同一个专业的学生以一种模式培养,考虑学生的差异和个性特点不够,每个学生的课程一样,学习进度一样,毕业时间一样;

(3)教学内容上

有的过分强调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知识结构较单一,人文教育薄弱,内容老化,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组建知识结构;

(4)教学方法上

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方式没有根本的改变,忽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5)考试方法上

没有充分注意考核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考试分数确定学生的优劣,导致部分学生学得比较死。

(三)交通运输(公路运输)专业相关的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行业发展现状

(1)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增大,特别近年来,我国公路网、站场枢纽等基础设施建设大踏步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主要表现在:

①公路总量继续增长、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

截至2005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193.05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5.99万公里,比“九五”期末增加25.07万公里,其中,国道132674公里、省道233783公里、县道494276公里、乡道981430公里、专用公路88380公里。

②公路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不断提高,高速公路建设实行按历史性突破。

截至2005年底,全国等级公路里程159.18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82.5%,比“九五”期末提高4.2个百分点,全国有铺装路面和简易铺装路面公路里程99.46万公里,占总里程的51.5%。

按公路技术等级分组,各等级公路里程分别为:

高速公路41005公里、一级公路38381公里、二级公路246442公里、三级公路344671公里、四级公路921293公里,等外公路338752公里。

高速公路建设方面,“十五”期间建成高速公路2.47万公里,是“七五”、“八五”和“九五”建成高速公路总和的1.5倍,全国共有19个省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千公里。

③县乡公路里程继续大幅度增长,公路密度不断提高,公路通达情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底,全国县道、乡道里程达到147.57万公里;全国公路密度达到20.1公里/百平方公里,比“九五”期末提高2.6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9.81%,通公路的行政村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94.3%,分别比“九五”期末提高1.5和4.8个百分点。

④公路养护和绿化里程不断增加。

2005年底,全国公路养护里程和公路绿化里程分别达184.01万公里和102.63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比例分别为95.3%和53.2%。

⑤站场枢纽建设成绩斐然。

各地交通主管部门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广泛吸引社会投资,道路客货运输站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有效改善了道路运输基础设施条件,通过增、改、扩建,道路客货运输站场的站容站貌得到了很大改观,服务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内部布局进一步合理,为旅客出行、货物运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建设了一批新型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为物流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运输能力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国各级交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和中央一系列重要部署,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道路运输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初步实现了由运输能力增长向服务质量提高的转变,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适应和满足能力不断提高。

运输工具方面上:

我国公路运力总量不断增长,截至2005年底,全国公路营运汽车达733.22万辆,比“九五”期末增加198.15万辆。

其中载客汽车128.40万辆、1859.28万客位,分别比上年增加0.72万辆、114.42万客位;载货汽车604.82万辆、2537.75万吨位,分别比上年增加42.63万辆、357.63万吨位。

同时,运力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截至2005年底,全国拥有大型营运客车13.81万辆,大型营运货车190.65万辆,专用载货汽车24.54万辆,其中集装箱车5.87万辆,均比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客车舒适性、安全性日益提高,货车重型化、厢式化、专业化日趋明显。

运输生产完成方面:

公路运输生产总量在高位上持续增长,在整个综合运输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2005年全社会完成公路客运量169.74亿人、旅客周转量9292.08亿人公里、公路货运量134.18亿吨、货物周转量8693.19亿吨公里,分别比“九五”末增长25.98%、39.58%、29.17%、41.83%,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分别为91.9%、53.2%、72.3%、10.9%;全国公路客运平均运距为54.74公里、货运平均运距为64.79公里,分别比“九五”末提高10.79%和9.81%。

(3)运输市场发展状况

近年来,随着道路运输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以及通过政策引导、制度规范、行业监管、媒体监督、公众维权的手段,全国道路运输市场经营主体“多、小、散、弱”的态势有所改观,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有了一定的提高,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得到有力规范,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明显减少,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意识明显增强,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逐步形成。

集约化、规模化、网络化经营逐渐成为行业的发展主流,公路运输企业兼并重组十分活跃,涌现出一批具有全新经营理念和较高管理水平的运输企业。

特别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以及相关配套规章的相继颁布实施,我国道路运输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多年来道路运输发展无法可依的局面得以改变,使得依法行政、守法经营的管理制度得到有利的保障,对于形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建立公平、公开、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采取法制化行业管理以及促进道路运输行业健康、快速、持续、优质的发展将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2.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及发展趋势

公路运输作为综合运输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保障和支撑。

同时,公路运输的发展也深深地受到社会经济及人们生活水平、生活习惯的影响和制约。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这必然要求我国社会经济要保持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这也为公路运输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我国公路运输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及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为发挥道路运输的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居民消费从“衣食温饱”向“住行小康”转变,进入了重化工业阶段。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人均GDP在1000至4000美元期间,社会发展对运输的实效性要求、质量性要求将大大提高,道路运输速度快、机动灵活的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将会为道路运输实现超前发展提供有利的推动。

(2)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为道路运输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未来,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我国“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将全部建成,总里程达8.5万公里的“七射九纵十八横”的高速公路网将逐步实施,新建成的农村公路将达到81万公里,通行能力大、通行效率高、安全畅通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高速公路的规模效益将得到有效发挥,将会大大提升道路运输的运行速度、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这将为道路运输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加快城乡运输一体化进程

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对于道路运输而言,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运输,促进城乡运输一体化,彻底解决农民出行难、运货难的问题。

统筹协调、合理配置城乡客运资源,使农村运输网络特别是客运网络与城市公交网络有效衔接起来,形成城乡运输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运输网络,切实满足广大农民的运输需求将会是未来我国道路运输发展需要重点解决好的关键问题之一。

(4)建设和谐社会对道路运输的安全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命、健康和权益,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把提高安全水平与服务水平作为未来我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

(5)石油等资源的进一步短缺,使道路运输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目前,随着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进一步短缺,致使近年来成品油价格持续上涨,世界已进入高油价时代。

道路运输行业是成品油的消耗大户,其成品油的消耗量占全社会总量的近30%,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将导致道路运输成本大幅上升,使得利润空间被挤占,从而增加了道路运输行业不稳定因素,降低了行业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对道路运输的发展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6)综合运输体系的协调发展将对道路运输提出了新的要求

未来时期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将进一步健全,各种运输方式既要有机衔接,协调发展,又有合理竞争。

这就迫切需要道路运输行业充分发挥“门到门”的优势,增强高效流通能力,不断提高运输服务水平,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运输服务。

(四)交通运输(公路运输)专业未来发展趋势及专业人才社会需求预测

1.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1)交通运输(公路运输)专业人才需求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交通运输产业的蓬勃发展必然导致对运输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目前交通运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公路运输专业也是如此。

对交通运输(公路运输)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实现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目标需要大量的交通运输人才

要实现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目标,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农村公路、道路运输枢纽等)就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公路交通建设的高速度必然需要大量的公路交通建设和管理人才。

例如公路运输方面将会对高层次管理人才产生大量的需求,包括:

高速公路管理人才、高速公路投融资人才、公路运输行政管理人才、公路运输信息化人才以及符合现代发展理念和发展趋势的多式联运和物流人才等等。

②公路运输结构的调整要求人才培养结构的相应调整

公路运输企业结构调整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方面:

“十一五”期间公路运输企业将向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必然对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新要求,要重点培养一批具有现代管理意识和大型企业管理经验、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

运力结构调整对运输管理人才的需求方面:

随着运输技术的进步,运力结构将向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方向发展,需要大量的集装箱运输、冷藏品运输和危险品运输等方面的运输技术和管理人才。

运输组织结构调整对运输管理人才的需求方面:

运输组织结构调整需要大量的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多式联运、国际货运代理及综合运输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物流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方面:

现代物流代表了21世纪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然需要一大批熟悉国际经贸知识和现代通信、信息技术、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人才。

③加入WTO对交通运输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公路运输业将在世界贸易开放的前沿参与国际竞争,市场准入制度将更加完善,公路运输企业经营资质和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将全面实施。

迫切需要一批熟悉世贸规则和国际惯例、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级行政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

对公路运输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全面提高交通人才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

④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对公路运输人才的新要求

交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发展趋势,要求全面提高包括公路运输人才在内的交通人才掌握和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技能;需要具有高新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的技术骨干,对公路交通运输领域关键性和前沿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具有研究开发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2)交通运输专业高等教育人才结构变化趋势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交通运输(公路运输)专业人才结构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我国原有的所有制结构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引起用人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根本不同,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选择,终身制转变为合同制、聘任制等;②教育体制改革,使专业划分从过去越分越细、越分越多,向按专业大类合并,专业面越来越宽、专业数量越来越少的方面发展;③教育思想观念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强调毕业生(人才)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传统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及层次结构已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多层次复合型人才越来越显示出其优势;④政府的职能已从过去的统包统管转为通过宏观调控手段进行控制与管理,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再不是过去的统包统分的计划分配,而是要进入人才市场,由人才市场进行调节。

2.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预测

一般而言,社会经济及生产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才的数量需求、人才的结构需求、人才的素质需求。

其中,人才的数量主要是指专业人才在劳动者群体中的比例,也就是通常所称的人才密度(专门人才占职工的比例),生产越发展,技术越密集,人才密度就越高;人才的结构主要是指即专业人才群体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等。

人才结构随着生产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人才结构越合理,生产效率越高;人才的素质主要是指专业人才的身心、业务、文化、道德等素质的综合反映,科学技术越进步,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素质的需求越高。

对于未来几年(截至2015年)交通运输(公路运输)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也主要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预测,其预测情况如表1、表2所示。

表12015年我国社会对公路运输专门人才需求的预测结果单位:

%

专业方向

专业结构比例

职称结构比例

学历结构比例

高级

中级

初级

研究生及以上

本科

专科

中学

汽车运用工程

12.5

10.0

48.0

42.0

3.5

37.5

22.0

37.0

交通运输管理

10.5

10.0

48.5

41.5

4.0

39.5

31.5

25.0

表2公路运输专业人才未来的发展趋势预测

项目名称

2010

2015

人才密度

30%

40%

项目名称

2006-2010

2011-2015

专业人才年均增长率

8.0%

8.0%

(五)交通运输(公路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

1.现行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上看,建国以后,我国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教育体系、课程设置基本上沿袭了前苏联的体制,而且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这种模式采用窄口径的教育方式,专业分得过细,课程设置与交通运输具体岗位对口,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统一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去,由于学用一致,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基本适应了当时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学生到用人单位后能较快适应工作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己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据统计,目前大约有75%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与其所学专业不对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