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8820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海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河海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河海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河海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河海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海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docx

《河海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海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海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docx

河海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目录

第一章实习概论3

1.1实习目的3

1.2实习任务3

1.3实习要求3

1.4实习路线4

第二章实习内容4

2.1湖山—汤山地区4

2.1.1地形地貌4

2.1.2地层岩性5

2.1.3岩石8

2.1.4地质构造9

2.1.5其他地质现象12

2.1.6地质发展简史13

2.2六合桂子山14

2.2.1景区展馆15

2.2.2雨花石17

2.2.3石柱林17

2.3南京地质博物馆19

2.3.1南京地质博物馆老馆19

2.3.2南京地质博物馆新馆21

2.3.3南京地博物馆“镇馆之宝”24

第三章总结29

 

第一章实习概况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课外的实习认知非常重要。

虽然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并日益广泛地渗透到地学领域中来,但是迄今为止,解决地质问题的新技术、新方法所需要的大量原始地质信息,主要还是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而获得。

地质认识实习就是从地质学的角度认识他们过去熟悉的山、水、土、石,从而观察了解过去或现代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

学习一些野外的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建立地学科学的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1实习目的

(1)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野外典型地质现象的直接观察、认识、描述和分析,获得对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室内教学中基本地质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地质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

(2)初步掌握一些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

熟练掌握地质罗盘、地图和野外记录薄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掌握野外定点、产状测量和表述记录等工作技能。

初步掌握常见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的野外识别方法。

(3)培养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生活作风和科学精神,锻炼意志,增强体质,逐步适应野外地质工作环境。

(4)了解人与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张的科学关系,增进人文和社会意识,增强地质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树立献身地球科学事业和建设强大祖国的人生观。

1.2实习任务

(1)认识区常见的矿物和岩石,注意观察岩层的产状,学会区别三大类岩石;

(2)认识地层剖面,了解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和依据;

(3)认识实习区的地质构造,学会判识方法;

(4)认识实习区的各种内外动力地质现象;

(5)编写地质实习报告书。

1.3实习要求

(1)实习期间严格听从老师的要求和安排。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几天野外实习中结合所学知识,识别沉积岩和岩浆岩,识别简单的构造现象,能对一般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对实习中所见到的各种现象要现场做好原始记录。

(3)每天结束实习后,要及时总结,做好实习日记。

(4)实习结束后,按要求认真编写实习报告。

1.4实习路线

1.4.1第一天路线

本部校区→→小铁路青龙群人工剖面→→火石峰背斜→→大石碑公园断层→→汤山溶洞→→本部校区

1.4.2第二天路线

本部校区→→六合桂子山→→地质博物馆→→本部校区

第二章实习内容

2.1湖山—汤山地区

2.1.1地形地貌

汤山—湖山地区位于南京城东28km,地形上由三列山组成,走向北北东。

北列山海拔120~169m,包括排山、棒槌山。

中列山山势较高,包括黄龙山、团山、纱帽山、土山、陡山、狼山等,主峰孔山海拔341.8m。

南列山简称汤山,主峰海拔292.3m,著名的猿人洞(葫芦洞)和雷公洞(裂隙式溶洞)即发育于南列山。

三列山之间是两个纵向次生谷地,北侧湖山谷地是龙潭煤系地层经地表水侵蚀形成,南侧谷地是志留纪高家边组页岩被剥蚀而成。

湖山次生谷地两侧的谷坡上,发育有二级阶地。

第一级阶地海拔40—60m,即农田、煤矿所在地,二级阶地海拔60—70m,主要为残积、坡积之碎石,夹少量冲积成因的粉砂质粘土。

图1湖山—汤山地区地貌图

2.1.2地层岩性

汤山-湖山地区位于宁镇褶皱束的南带。

该地区地层出露齐全而清楚。

志留系高家边组、坟头组出露较好,茅山组很不发育,仅零星可见。

五通组、孤峰组发育良好,剖面切割得清楚。

龙潭组中下部的页岩与砂岩暴露,易于观察。

青龙群在棒锤山西端便道旁下部地层剖面十分清晰。

第一节古生界

  一、志留系

  1、高家边组(S1g)

  主要由土黄色页岩(质感滑腻,易折断)及泥岩组成,厚度大于293.5米;据资料,高家边组含有多种笔石。

高家边组与上伏五峰组的接触关系可能为整合接触。

 2、坟头组(S2+3f)

  主要由土黄色中层-厚层砂岩构成,有岩屑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等;夹有少量土黄色薄层粉砂岩、泥岩和页岩;厚度120m;据资料,坟头组含有王冠虫等化石。

坟头组与下伏高家边组为整合接触。

  3、茅山组(S3m)

  主要由紫色粉砂岩组成,夹粉砂岩等;厚度约为20余米,呈斜层理构造。

茅山组与下伏坟头组为整合接触。

  二、泥盆系

  五通组(D3w)

  底部为中厚层底砾岩、下部为厚层灰白色石英砂岩夹厚层粉砂岩,上部为砂岩及粉砂岩,顶部为中厚层石英砂岩,有层间构造,如印模构造等,有风化现象,可见节理构造,成岩破碎,没有错位,粘土高岭土化;厚约150米;据资料,有斜方薄皮木、亚鳞木及楔叶木等化石,但是没有观察到。

与下伏茅山组为假整合接触。

  三、石炭系

  1、金陵组(C1j)

  为灰黑色为生物屑灰岩,有笛管珊瑚和假乌拉珊瑚的化石;据资料,还有始分喙石燕及金陵穹房贝等化石;厚度约为6米。

金陵组与下伏五通组为假整合接触。

  2、高骊山组(C1g)

  杂色页岩,砂岩,有重力负荷现象,出现挠曲;厚约46米;据资料,有腕足类化石碎片。

与下伏金陵组为假整合接触。

  3、和州组(C1h)

  为白云质泥质灰岩,含少量生物碎屑;厚度约5米。

据资料,本层产袁氏珊瑚、巨长身贝等化石。

与高骊山组为假整合接触。

  4、老虎洞组(C1l)

  为灰白色白云岩,有紫红色的燧石结核,质密坚硬,风化的表面有刀砍状溶沟。

厚度约12米。

据资料,产不规则石柱珊瑚等化石。

  5、黄龙组(C2h)

  黄龙组底部为5米的巨晶灰岩。

主体是灰白色略带微红色的生物微晶灰岩,产纺锤蜓。

厚度约为55米。

黄龙组与下伏老虎洞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6、船山组(C2-P1c)

  为黑白相间生物屑灰岩,具有核型石,产麦粒蜓化石,与下伏黄龙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四、二叠系

  1、栖霞组(P1q)

  分为四部分:

1)臭灰岩段:

为灰黑色富含沥青质生物屑微晶灰岩,20米厚。

据资料,其中产米斯蜓和介形类化石。

2)下硅质层段:

黑色硅质岩。

3)栖霞本部段:

灰褐色微晶生物灰岩,盛产灰黑色燧石结核。

产有化石球蜓。

4)上硅质层段:

为灰黑色燧石岩夹生物屑灰岩,并可见一些沉淀。

据资料,可以找到拟纺锤蜓等化石。

栖霞组厚度约为130米。

与船山组为整合接触。

  2、孤峰组(P2g)

  主要由硅质岩及颜色稍浅的硅质页岩组成,并含有磷质结核;厚度约为20米;产菊石。

与栖霞组呈整合接触。

  3、龙潭组(P3l)

  可分为三部分:

下部为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夹砂岩,中部为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可见交错层理和小的断层,上部为压煤灰岩,泥质灰岩,碳酸钙重结晶。

龙潭组厚度约为100米。

据资料,页岩中盛产单网羊齿、大羽羊齿、栉羊齿及蕉羊齿等植物化石。

与孤峰组为整合接触。

  4、大隆组(P3d)

  为硅质岩,硅质页岩,钙质页岩,微晶灰岩;产有蛇菊石等化石;厚度为20米。

大隆组与下伏龙潭组为整合接触。

附,棒锤山西南坡大隆组到下青龙组地层剖面示意图。

第二节中生界

  一、三叠系

  1、下青龙组(T1xq)

  下青龙组底部以页岩为主,夹有灰岩,;中部以灰岩和页岩交互产出;上部是一套薄层微晶灰岩,夹杂页岩。

下青龙组厚度约为200米。

据资料产蛇菊石、克氏蛤及佛莱明菊石。

与下伏大隆组为整合接触。

  2、上青龙组(T2shq)

  紫红色瘤状灰岩数层,含蠕虫状灰岩,粉砂岩,灰岩透镜体。

据资料,产多瑙菊石及荷兰菊石等化石。

上青龙组厚约300余米,与下伏下青龙组为整合接触。

  3、黄马青组(T2h)

  砂岩、紫红色粉砂岩,灰岩。

厚约40余米。

与上青龙组为不整合接触。

图2湖山—汤山地区主要地层分布

2.1.3岩石

在湖山—汤山地区所观察的岩石以沉积岩为主,还有少量侵入岩。

第一节实习区内沉积岩的主要类型及岩性特点

  1.碎屑岩类

  石英砂岩:

石英呈粒状,粒径为1~2毫米,白云母呈白色片状,平躺在岩层层面上。

磨得很圆,大小均一,表面光泽暗淡。

  五通组底砾岩:

砾石有红色的石英砂岩,黑色的硅质岩及红色的页岩。

  2.碳酸盐岩类

  微晶生物灰岩:

金陵组灰黑色微晶生物灰岩中生物屑,结晶颗粒小,上青龙组底部出现瘤状灰岩。

  白云岩:

质密坚硬,风化的表面有刀砍状溶沟,有红色燧石结核,主要由白云石矿物组成。

  3.硅质岩类

  硅质岩:

是由硅质构成的岩石,具有色深,性脆易碎、坚硬,风化强者较轻的特点。

主要可见:

  层状产出的硅质岩:

产于孤峰组和大隆组,黑色.

  具页理的硅质页岩:

也产于孤峰组和大隆组,灰黑色.

  呈透镜体状的硅质岩:

分布于老虎洞组、栖霞组,前者呈紫红色,后者呈黑色。

  4.粘土岩类

  硬度低,用指甲能刻划。

  泥岩:

呈不具页理的块状、层状,致密和固结程度较高者。

颜色一般较浅,性较坚硬,遇水不易变软,可塑性差。

主要分布于下青龙组下部,高家边组也有少量泥岩。

  页岩:

粘土岩的一种。

成分复杂,除粘土矿物,还含有许多碎屑矿物。

具页状或薄片状层理。

用硬物击打易裂成碎片。

主要分布于高家边组、高骊山组和下青龙组下部,颜色多样,包含紫色、黑色、灰色、绿色等。

图3典型沉积岩

第二节沉积构造的形成及地质意义

  沉积构造是指沉积岩形成时所生成的岩石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形式。

  1.斜层理

  层纹倾斜,可判断古流向、确定岩层的顶和,在坟头组和龙潭组出现。

  2.缝合线

  缝合线是岩石中呈锯齿状起伏的曲线。

总的展布方向与层面平行。

规模较大的缝合线代表沉积作用的短暂停顿或间断,规模较小的缝合线是沉积物固结过程中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力下,由富含CO2的淤泥水沿层面循环时溶解两侧物质所致。

主要见于白云岩及石灰岩,有时也出现在砂岩中。

可以用缝合线来较准确地确定岩层产状。

黄龙组、船山组中可见。

2.1.4地质构造

汤山-湖山地区孔山部位有一个小野田水泥厂附近存在一个五通组的背斜,獐龙山部位存在一个打的背斜,阧山附近存在一个打的向斜;区域内断裂构造表现也较清楚.湖山地区位于汤山-仑山复式背斜中段的北西翼,由次一级褶皱构造组成。

区内主要的褶皱构造是,孔山背斜和陡山-大石碑向斜。

第一节褶皱构造

  一、孔山背斜

  该背斜西起乌龟山经孔山之顶到獐龙山一带。

背斜枢纽近东西向,由五通组的岩性本背斜主要特点:

  图4背斜的一段

(1)纵剖面,褶皱枢纽起伏。

背斜枢纽在孔山之顶昂起,向东、西两方向倾伏合围。

  

(2)横剖面,褶皱紧闭,两翼不对称。

北西翼陡,产状为352<70,南东翼缓,产状为162<25轴面南倾。

  构造样式:

不对称的倾伏背斜。

  二、陡山向斜

  位于孔山背斜之南侧,西起坟头大石碑经到陡山。

枢纽走向NEE,核部地层为栖霞组(已被开采)和船山组,两翼为船山组-五通组。

整个向斜轴向南倾斜,属于不对称倾伏向斜。

第二节断裂构造

  一、正断层

  大石碑正断层位于阳山古采石场,发育于栖霞组灰岩中,断层走向与大石碑向斜枢纽垂直。

该断层构造形迹十分直观,断层两盘栖霞组薄层灰岩被错断,断层带中发育断层角砾,断层带内被梳状方解石充填,断层上有裂隙泉。

因为西盘下调,东盘上升,判断断层性质为正断层。

二、逆断层

  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

类型有:

走向逆断层、正断层和平移断层。

本次观察的断层:

  棒锤山逆断层

  断层位于棒锤山西北坡角。

在断层破碎带上面是上青龙组岩石,下面属黄马青群。

上覆的上青龙白云质灰岩,其走向与断层面几乎垂直。

断层走向NE30°,断面南倾,倾角约35°。

断层证据:

  

(1)上青龙组逆冲在黄马青群之上,造成地层层序不连续。

  

(2)断层两侧地层产状不正常,断层带宽2米,带中发育断层角砾岩。

  (3)钻孔揭示,在上青龙组灰岩之下见象山群中粗粒石英砂岩。

  断层性质:

走向逆断层

  三、断层组合类型

  獐龙山地垒构造

  位于陡山北侧,由东西两侧正断层构成。

断层面产状:

东侧:

95°,∠70°;西侧:

275°,∠60°。

地垒构造十分直观,其证据有:

地层沿走向不连续,中部由上至下依次可见老虎洞组的白云岩、和州组的白云质灰岩和灰黄色泥灰岩、高骊山组中杂色页岩。

东西两侧由上至下依次可见老虎洞组的白云岩、和州组的白云质灰岩。

两侧岩层较中部均有下降。

图5汤山地区地质剖面图

图6石榴庵沟西侧路堑构造面

2.1.5其它地质现象

第一节水文地质

  一、湖山阳山泉

  位于南京阳山古采石场。

当井中水位因抽水而下降到一定高度,四周的地下水都可以沿着新构造裂隙源源不断地流入。

井水类型是构造裂隙泉,这种水埋藏较深,基本不受季节变化影响,水量、水温、水的化学成分都比较稳定,是优质饮用水。

第二节非金属矿产资源

  煤是发展工业与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燃料和动力资源;石膏主要用作水泥原料,建筑涂料,在工业农业上都有重要用途;粘土矿主要用作耐火材料;白云石在工业中用作耐火材料及高炉炼铁中的熔剂;石灰岩在工业上用作熔剂,建筑方面用于生产水泥等。

各种矿产资源均有各自重要的用途,对它们的合理开采有利于工农业的发展。

  一、石灰岩矿

  灰岩(黄龙组、船山组,栖霞组,及青龙群),水泥原料,尤以黄龙组最好。

  二、白云石矿

  老虎洞组白云岩(灰白色块状细晶白云岩,含紫红色致密的燧石条带,还有因风化而形成的溶蚀沟)是助溶剂(钢铁冶炼)

  三、粘土矿

  五通组顶部高岭石粘土、黄褐色细砂岩、粉砂岩夹多层粘土岩和炭质页岩(据资料),是耐火材料。

  四、燃料矿产

  龙潭组具有压煤灰岩,产没较多,可做良好的燃料。

  五、路基石料

  玄武岩、灰岩等

  此上的非金属矿物均有良好的开采价值。

  2.1.6地质发展简史

  湖山地区在志留纪以浅海环境为特征;构造活动性弱;生物丰富,以三叶虫、腕足动物、腹足动物、双壳动物和笔石动物为主;志留纪中后期以滨海环境为特征,生物稀少而潜穴生物发育。

整个志留纪都以陆源碎屑沉积为特征,持续形成了大于300m厚的沉积层,即高家边组、坟头组和茅山组沉积,并在志留纪中晚期发育三角洲,形成大型斜层理。

  志留纪末期,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或地壳抬升,或海平面下降,或两者兼而有之,海水退却,本区成为陆地,遭受剥蚀,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于泥盆纪早、中期,从而泥盆纪早中期的沉积缺失。

泥盆纪晚期至石炭纪初,在准平原化的大陆条件下,本区堆积了约200m厚的陆相(河流、湖泊)碎屑沉积,初期的沉积还混有早先茅山组沉积以及更老的沉积。

这些沉积构成泥盆系五通组碎屑岩。

加里东运动造成了本区泥盆纪早中期沉积的缺失,以及五通组与下伏地层志留系茅山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

  自石炭纪早期至二叠纪中期,本区海平面上升、地壳沉降、海进成为主导。

其中,石炭纪早期-二叠世早期,海平面升降频繁,海进、海退交替发生;总的来说,处于温暖陆棚浅海环境,间有滨海环境出现;在浅海环境时期,生物繁盛,以珊瑚、蜓类、腕足动物、海百合动物和藻类为主,形成了碳酸盐沉积和生物礁,分别构成金陵组、老虎洞组、黄龙组、船山组和栖霞组;在滨海环境下则沉积陆源碎屑,构成五通组顶部、高骊山组;在滨海与浅海的环境交替过程中,形成了泥质碳酸盐沉积而构成和州组;多次的海退造成五通组、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老虎洞组、黄龙组、船山组以及栖霞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

而二叠纪中期,本区海平面上升、地壳沉降,海进持续;海水深度较大,生物以放射虫为主,形成了深水硅质、泥质沉积,构成孤峰组;持续的海进,使得孤峰组与栖霞组为连续沉积。

  从二叠纪晚期至三叠纪,本区海平面呈现下降-上升-下降,地壳抬升-沉降-抬升,海退-海进-海退的基本过程。

中二叠世末期-晚二叠世初期的海退,致使本区处于以滨海为主的环境,堆积了百余米的陆源碎屑和由地表水带入本区的区外陆生高等植物碎片,从而构成龙潭组。

晚二叠世晚期的海进,致使本区处于较大水深的海洋环境,生物以游泳、浮游的菊石等动物为主,发育硅质、泥质沉积而构成大隆组。

自三叠纪初期,海平面开始下降,早三叠世~中三叠世早期先后连续形成了泥质沉积、泥质与碳酸盐质互层沉积、碳酸盐沉积夹泥质沉积,以及碳酸盐沉积,它们构成了下青龙组和上青龙组;嗣后,海平面的持续下降、地壳的抬升,使得本区在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处于滨海环境,潜穴生活的生物繁盛,堆积了大量的陆源碎屑构成黄马青组。

  受三叠纪晚期印支运动的影响,本区于三叠纪末发生褶皱、断裂,而成为陆地,并出现由地质构造、风化剥蚀造就的山、谷。

自此,区内少量山间洼地堆积粗粒碎屑物(侏罗纪早中期)形成象山群地层,而大部分地区主要遭受风化、剥蚀,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第三纪。

自第四纪以来,在河流作用下区内堆积细粒剥蚀碎屑,构成第四纪沉积。

长期的风化、剥蚀、夷平、河流作用和沉积、堆积作用,塑造了如今所见的地貌状况。

  综上所述,在志留纪-三叠纪期间,本区地壳运动以垂向升降运动为特征,除了受加里东运动影响志留纪末-泥盆纪时期为陆地状况外,其它时期主要以海洋环境为主,形成海相沉积。

受以地壳水平运动为特征的印支运动影响,本区自三叠纪末以来持续为陆地环境并呈现丘陵山地,形成陆相沉积。

印支运动使得本区的地壳运动由垂向运动转化为水平运动,致使侏罗纪以前的沉积层形成褶皱,发生不同性质和程度的断裂,并伴随有少量的岩浆侵入(形成闪长玢岩岩脉)。

印支运动奠定了本区现今所见的地质构造和地貌格局。

  湖山地区的地质发展历史是内动力作用、外动力作用的历史,是地壳垂向运动、水平运动的地质构造运动史,是海相沉积、陆相沉积的沉积史,也是江苏地区乃至我国下扬子地区地质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

2.2六合桂子山

2.2.1景区展馆

第一节景区的展馆里,我首先了解了所谓的“石柱林”是如何产生的

“石柱”是玄武岩的柱状节理,是由火山喷发的岩浆冷却而形成的规则石柱状,在地质学上称这种石柱间的规则裂缝为柱状节理。

组成石柱的岩石为火山岩,多为喷发玄武岩。

火山岩呈规则五、六棱柱,直径为10—100cm,火山岩石柱排列方式有垂直状,平卧状,发散状,收敛状。

石柱形成过程:

熔流岩

冷却收缩

柱状解理

第二节石柱有各种各样排列方式的原因

石柱呈直立、平卧、倾斜等不同排列方式这是熔岩流冷却收缩的裂缝往往有规则的垂直于冷却面,所谓冷却面就是高温熔岩流相接触的面。

(垂直状与倾斜状如图6、7)

图7垂直状图8倾斜状

 

第三节火山的模拟喷发

图9展厅里的模拟火山喷发

桂子山是燕山期的死火山。

死火山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在人类历史时期从来没有活动过的火山。

此类火山因长期不曾喷发已丧失了活动能力。

有的火山仍保持着完整的火山形态,有的则已遭受风化侵蚀,只剩下残缺不全的火山遗迹。

在参馆里,,我们看到了由声光电模拟的火山喷发,这应该是中心式的宁静式喷发岩浆顺着火山缓缓流下,大量的挥发性物体从火山口喷出。

(如图8)

第四节硅化木化石

图10硅化木

硅化木的化学式为SiO2∙NH2O,属于隐晶族,硬度在5.5—6.5之间,比重2.65—2.66,折射率为1.54—1.55,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树木经过历史变迁,最终埋藏在地层中,经过地下水的交换、填充作用,从而这些化学物质结晶沉积在木质部分,将树木的原始结构保存下来,于是就形成了木化石,古代树木被包含二氧化硅的水所浸泡,木质中的细胞杯石英家族的石髓。

蛋白石所置换,所以尽管还保留着木头的外观,但实际已经是百分之百的石英了。

(如图9)

图11在山上采集雨花石

2.2.2雨花石

在半腰的位置,我们在一块树林中收集了雨花石。

经地矿学家考证,雨花石形成于距今250万年至150万年之间,是地球岩浆从地壳喷出,四处流淌,凝固后留下孔洞,涓涓细流沿孔洞渗进岩石内部,将其中的二氧化硅慢慢分离出来,逐渐沉积成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的混合物。

然而雨花石不是应该存在于小河小溪吗?

为什么会在山上了呢?

周围也没有水源,经过与同学和老师的讨论,我们觉得在这之前这里应该是一条小河然后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和桂子山的火山运动,把这一块的位置抬高,这样雨花石就埋藏于这座山上了。

2.2.3石柱林

再往山上爬了一段时间,我们看到了这次出行的重头戏,雄伟的玄武岩柱状节理。

(如图11)

图12石柱林

长长短短的石柱,浅灰、深灰或者带点暗红的石柱,这些石柱整齐、紧密地排列在一起,笔直坚固地站立着。

让人怀疑这是自然天成还是神来之手。

这些石柱的高度在1.5m至8m,横截面有五边形和六边形,但大多是六边形,我们看到的边长在13—20cm之间,其中有橄榄石包裹体,包裹体有大有小,大多为直径在2—7厘米的不规则圆形。

整片石柱林中间呈垂直状,两侧为倾斜状,两侧基本对称,然后我们这一组测量了两侧的石柱的走向、倾向、倾角。

其中走向为215º,倾向为125º,倾角为57º。

玄武岩属基性喷出岩,不含石英,一般厚度不大,产状呈岩被、岩脉的居多,由于铁镁矿物含量多,岩石致密、坚硬、易碎、易风化,受地质构造作用后,挤压破碎发育,形成了典型的柱状节理,也就是破劈理,是地壳运动(构造运动)的迹象。

世界上还有很多更为壮观的玄武岩柱状节理,比如美国怀俄明州的恶魔塔和韩国济州岛的柱状节理带。

图13美国怀俄明州的恶魔塔

恶魔塔座落于美国怀俄明州东北部。

(如图12)1906年,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将其定为美国的第一个国家纪念碑。

地质学家尚不完全确定这座1267英尺(约合386米)高的石塔如何形成。

围绕其形成的绝大多数理论认为,恶魔塔是古代一座火山的核心或者岩颈,火山外层不断被侵蚀掉。

恶魔塔外部的柱形玄武岩也受到侵蚀,底部周围的松软砂岩也是如此。

图14韩国济州岛的柱状节理带

柱状节理带座落于济州岛西归浦的中文大浦海岸一带,是一个巨大的玄武岩柱结构,连绵3.5公里。

(如图13)在一些区域,由垂直玄武岩柱构成的陡崖高度达到20米。

柱状节理带经常与北爱尔兰的巨人堤道相提并论,它伸向大海,因处在海洋与陆地分界线并长期受各种力影响,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特征。

看都这些同样雄伟的照片,我不禁感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是世界上相距那么远的地方都产生了如此向此的景象,肯定是有其规律的。

应该是与内部质点的收缩规律有关的,但具体是按一种怎样的方式,在什么时候形成了这样的景象还需要我继续学习才能有所了解。

2.3南京地质博物馆

2.3.1南京地质博物馆老馆

南京地质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珠江路700号,她是我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迄今已有74年历史,其前身是成立于1913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的地质矿产陈列室,是中国近现代成立最早的地质专业博物馆。

原址在北京丰盛胡同3号。

1935年,随地质调查所由北京南迁现址。

自当年9月至1937年初整理布置,正式开放展出。

陈列馆建有:

地质构造、矿物、岩石、矿产、燃料、土壤、地史古生物、北京猿人与史前文化、本馆出版物等12个陈列室。

南迁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地质调查所及陈列馆于1937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