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研究子课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8058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研究子课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研究子课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研究子课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研究子课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研究子课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研究子课题.docx

《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研究子课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研究子课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研究子课题.docx

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研究子课题

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研究子课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的探究》

开题报告

深圳市福田区新莲小学

一、背景和意义2

二、创造性思维培养教学的研究现状(文献综述)2

三、核心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3

信息技术3

教学模式4

本课题研究主要的理论基础5

四、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5

五、研究的方法6

行动研究法6

教育建模法6

文献调研法7

六、研究的条件和计划8

主要参考文献:

9

附录:

课题组成员名单11

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的探究

一、背景和意义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他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所指出: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可见,“创新”已不仅仅是经济生活的主旋律,而是关系着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的大事,而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任何领域的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和教育分不开的,只有创新的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当成为当今学校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教育必须落实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上来。

99年6月中央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指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在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

信息时代不仅对创造型人材的培养给予许多新的诠释,要求信息社会的人才必须具备信息素养,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环境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供了物质基础,教育信息化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教学模式上都引起教学的深层次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然而,目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的应用水平仍然非常低,大多是作为教学内容的展示工具。

中小学教师对于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感到非常困惑,对于如何设计体现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信息技术与理科教学整合的课感到无从下手,对于教学过程中什么时候用信息技术、怎么用信息技术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感到心中无底,以至于出现了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用了信息技术教学效率反而下降的现象。

教师心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什么时候用信息技术比较合适?

怎么用?

”、“怎么做才能体现‘主导——主体’教学思想?

”、“怎么做才算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怎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回答这些问题,除了让中小学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信息技术以外,更为重要的是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中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作为一种范式来直接指导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

二、创造性思维培养教学的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自98年初江泽民主席大力倡导创新能力以来,全国上下对“创新”问题日益重视,有关“创新”——论述“创新”、“创新人材培养”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文章、论著成篇累牍、数不胜数,涉及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专著也不在不少,如斯腾伯格、何克抗教授、陈龙安先生、段继扬教授等的研究。

这些书籍或文章虽然不乏真知灼见,许多对于本课题的研究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大多数的研究都还停留在创新教育、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的层面上,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阐述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如把发散思维等同于创造性思维、将直觉思维混同于形象思维、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对立起来、认为发展右脑就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忽视辨证思维的研究,而没有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建立在比较严密的理论基础上,没有建立起比较科学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心理模型,而且大多没有讨论信息技术对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作用。

斯腾伯格(RobertJ.Sternberg)等人的《思维教学》(TeachingforThinking),根据三元智力理论提出三种思维:

批判——分析性思维、创造——综合性思维和实用——情境性思维,并且用生动的例子讲述培养这三种思维的策略、方法以及强调了提问的作用和技巧,但是本书作者对于思维的分类是从人类知识的用途出发,把创造性思维等同于综合性思维也有失偏颇之处;

台北师院的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他对于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策略、效果、评价以及阻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等等的研究对于研究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学科教学模式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他的研究对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

段继扬教授的《创造性教学通论》按照吉尔福特的研究成果,创造性思维包括八个构成要素即对问题的敏感性、观念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观念的新奇性、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重新界说的能力、观念结构的广度和评价,提出创造性思维是多种形式思维如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协作活动的综合体,书中对课堂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式对于本文研究课堂上培养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参考,但是作者没有对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作出明确的界定,以至于在提出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般方式中只提到培养发散思维、创造想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忽视了逻辑思维的培养;

何克抗教授根据当代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理论模型”(DC模型),他认为创造性思维结构应当由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等六个要素组成,这六个要素按照一定的分工,彼此互相配合,每个要素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创造性思维结构。

尽管关于创造性定义的理论讨论众说纷纭,但各国学者一致认为创造性不仅以发明创造,科学理论的建构,新产品,新成果和艺术作品等物化形式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的发展上,包括个性的健全和脑力、智力的促进上。

具有正常智力的儿童都有创造性思维的潜能,而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组织和规划,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另外,近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研究引起了教育技术界的重视,提出了不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如何克抗教授提出的讲授、个别辅导、探索、协作、综合性学习等5类网络教学模式,祝智庭教授总结归纳的个别授导、操练与练习、教学测试、教学模拟、虚拟实验室、智能导师、问题解决等23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李克东教授提出了“情境——探究”模式、“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等4种数字化学习模式。

这些信息化教学模式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核心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资料、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储存、传输、检索、交流、发布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和工具的总合。

随着几年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智能信息技术阶段,这一阶段,信息技术具有以下的特点:

数字集成化:

数字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信息处理和传输的数字集成,使其具有强大的信息存储能力,提高了信息存储和传输的质量,加快了信息传递、处理、呈现和创造的速度。

网络立体化: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逐步完善,这使得信息的传输速度加快,信息的传输范围扩大,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构成了信息传输的立体结构。

多媒体化:

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的融入,实现了信息的组织、呈现的先行和非线性的结合,可将各种不同媒体所承载的信息融为一体,并可自由分解、组合,极大地扩展了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

在文本、图形、图片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图像、二维和三维动画、声音视频等全新的手段增强了信息传输的可信度,并使得其表现力更为丰富。

虚拟重现化:

虚拟现实技术是指由多媒体计算机生成的交互式人工世界,它能对事物本身以及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模拟和重现,因此,可以给系统的使用者造成一种强烈的幻觉,使得置身其间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周围的一个虚拟现实世界中,感受逼真的“现实”。

信息技术的上述特点为现代教育理想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者可以创设一种富有表现力、极强交互性、良好组织形式的开放式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资源,创设一定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同伴的写作交流,对大量的非线性、相互关联的性很强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分析和思考来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这对于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由于他们可以充分地对信息进行占用、分析和交流,所以他们认识世界的领域大大扩大了,以此来增加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机会。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思想很早就已存在,但其概念是在70年代初才出现的,而且不同的学者对其理解不同。

“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它场合教学的计划或范型”(乔以斯(B.Joyce)和威尔(M.Weil),1972)。

“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

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叶澜,1993年)。

“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对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较系统而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体验,加以一定的抽象化、结构化的把握所形成的特殊理论模式”(朱小蔓,1999)。

“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模型。

教学模式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程序,包含有教学策略”(李晓文,王莹,2000年)。

我们从上述定义可归纳出,教学模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计划或模型,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也就是各种教学活动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从而组成的具有动态性的过程,从微观的教学活动的角度看,它具有变化性,但宏观的过程角度,又具有比较稳定的过程形式。

一种教学模式由几种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法实施的教学活动组成。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在某个具体领域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该包含以下五个组成部分:

(1)理论基础:

指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

(2)教学目的: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针对特定的目的设计的。

在此,“教学目的”有别于针对具体教学任务和具体教学对象提出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反映的是教学模式设计者的教学思想,如教学模式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或是以掌握概念为目的。

(3)操作程序:

指教学活动的环节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当然这种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4)实现条件(手段和策略):

为了发挥教学模式的效力,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必须对各种教学条件进行优化组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5)评价:

由于每种模式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教学目标,因此,其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本课题研究主要的理论基础

本课题主要的借鉴的理论基础是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根据当代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最新研究成果而提出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理论模型”(DC模型),创造性思维结构应当由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等六个要素组成。

这六个要素并非互不相关、彼此孤立地拼凑在一起,也不是平行并列地、不分主次地结合在一起,而是按照一定的分工,彼此互相配合,每个要素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对于创造性突破来说,有的要素起的作用更大一些(甚至起关键性作用),有的要素起的作用相对小一些,但是每个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创造性思维结构。

在创造性思维结构的六个要素中,发散思维主要解决思维目标指向,即思维的方向性问题;辨证思维和横纵思维为高难度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哲学指导思想与心理加工策略;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则是人类的三种基本思维形式,也是实现创造性思维的主要过程(即主体)。

换言之,六个要素中,一个用于解决思维过程的方向性(起指引作用),两个用于提供解决高难度复杂问题的指导思想与策略,另外三个用于构成创造性思维过程的主体。

如下面所示:

一个指针(发散思维)——用于解决思维的方向性;

两条策略(辨证思维、横纵思维)——提供宏观的哲学指导策略和微观的心理加工策略;

三种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用于构成创造性思维过程的主体。

这就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六个要素的不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所谓创造性思维结构就是由这六个要素按上述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

如上所述,这个整体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必须系统地、全面地看待创造性思维结构(即不应将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要素孤立出来或割裂开来,单独加以强调)。

由于创造性思维结构是理解和掌握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钥匙,也是对青少年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的总纲,因此,对这个结构及其中各个要素的作用与特性,必须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其中六要素之一的“横纵思维”是要为高难度复杂问题的解决(即促进灵感或顿悟的发生)提供心理加工策略,它与重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艺术创造有更直接的关系,并且要有“思维复杂性”理论的支持才易于理解,就一般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而言,对这一要素可暂不考虑,而对于其余五个要素应不被目前教育界关于创造性思维认识上的各个误区的误导,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构建合适的教学模式,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是根据目前最新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在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各个学科本身特点,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中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各个学科的教学模式,使教师通过参与研究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构建教学模式的方法,达到“模式的研究是为了没有模式”,最后对这些模式进行分析,概括出信息技术环境中各个学科创新教学设计的模式。

另外,为了方便课题的开展,本研究分别以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作为理科突破口,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作为文科的突破口进行信息技术下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科教学模式研究和文科教学模式的研究,再将所构建的模式对于理科和文科其它学科的教学的可扩展性进行探索,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学模式的研究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实践,本研究还将探讨可行的教师培训方式,不仅使教师可以高效地使用这些模式,而且通过教师参与研究,培养一些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使他们成为研究型教师。

五、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中涉及到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行动研究法

每个参与试验的学科教师都可以看成新型教学模式的思考者、实践者和探索者,贯彻“教师即研究者、创新者和实践者”的理念,促使学科教师在行动研究中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不断反思与进一步优化,用适当的教与学理论以及教学模式建构理论来对教学经验作出抽象化的、理论化的提升,并结合教学实际效果对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使得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理解吸收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提高了自身的教学信息素养,并能创造性地进行模式的创新,灵活处理各种课堂教学问题。

教育建模法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研究,教育模式一方面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抓住教育过程的主要特点,对教育过程的组织方式作简要概括,以向教育工作者提供教育实践上的选择;另一方面,对教育实践经验作全面概括,则可以得到个别的教育模式,以丰富教育理论。

前者主要是应用探索性的演绎法,后者主要应用探索性的归纳法。

归纳型教学模式是对那些符合既定价值取向、并已由实践证明能成功实现预定目标的教学经验加以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

应用归纳法建构教学模式,其起点行为是经验,基本思路可以表示为实践→模式→理论,即对教学实践经验作概括,抓住特点,抽象出教学模式,以丰富教育理论。

演绎型教学模式是人们根据特定的价值取向和理论假设而事先提出一套行动设想去指导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发生相应变化的产物。

应用演绎法建构教学模式,其起点行为科学的理论假设,基本思路可以表示为理论→模式→实践,即在理论的指导下,抓住特点,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作简要概括,以供教学实践选择与检验。

归纳法是在大量教学实践基础上总结、概括形成教学模式,多为教师所用,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往往与学科教学结合得比较紧密,操作性较强,但往往理论性较弱,需要加强教学理论的指导。

所以这里选择演绎法和归纳法相结合。

教育建模的一般程序是:

1.明确建模目标。

明确建立教学模式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建模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中,只有具体地了解和准确地把握建模目标,才可能找到建模的基准和依据。

一般来说,建模的目标是由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所决定的。

2.确立指导思想。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提出来的。

例如程序教学模式是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出来的,合作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民主化和发展性教学思想提出来的。

指导思想是建模的理论基础。

3.进行实例分析。

有的教学模式是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抽象出来的。

因此,通过调查研究,寻找出一个较好的、较典型的课堂教学范例,进行分析抽象,也是建模的重要环节和方法。

4.抓住主要特征。

在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基础上,概括出本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如范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即为基础性、范例性,而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则强调活动性。

5.设计教学程序。

教学模式的程序是完成目标的步骤和过程,是模式的核心内容。

任何教学模式都具有一套独特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如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式的程序分为暗示(情境)、问题、假说、推理(解决)、验证五个步骤等。

6.确定关键词语。

在抓住特征、确定教学程序基础上,还必须确定表述这一模式的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与主题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贯穿和主导着整个模式,支配着模式的其他构成因素。

关键词就是对主题的概括与抽象。

如问题教学模式的主题是问题解决,其关键词语就是“问题情境”。

7.给出简要表达。

通过分析,总结和理论化提升,得出模式的简要表述。

一般采用线框图表达模式的教学程序。

8.进行实践检验。

每一种模式是否能达到预定的建模目标,是否能优化教学过程,是否能提高教学效益,只有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出结论。

一般可通过设计对照试验的方法进行检验。

同时,通过试验,也能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模式。

9.开展建模评价。

将建模目标与实践结果进行对照,从而获得建模成功与否的结论,对建模作出恰当评价,通过建模评价,也可以发现模式不完善的地方,便进一步改进。

上述每一个阶段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联系的;所有上述过程都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

要经过反复修改、反复检验、反复总结,最后才能构建一个较好的模式。

对于本论文的模式的建构,就是采取演绎法和归纳法相结合,参照教育建模的流程来进行不断的总结和修改,确立最后的教学模式。

文献调研法

针对目前创造性思维培养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调研,以期探索六种思维要素的培养方法和评价方法;查阅现代教与学理论、国内外教学模式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与案例的研究成果,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教学模式的研究路线如下图所示:

六、研究的条件和计划

本学校过去参与了诸多信息技术相关的课题,学校领导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研究,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比较高,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在研究方法、模式的构建方面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参考。

对本课题前期准备工作以及后续工作进行如下规划。

◇学校课题负责人和试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其理解课题的意义和做法,对试验班学生进行动员,使他们明确课题的意义以及所带来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组织专家讲座,全体教师进行现代教与学的理论、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使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和模式的培训学习,接受创造性思维理论的培训;

◇确立学科骨干教师和试验班级,制订研究计划;

◇调研国内外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法和评价方法,探讨适于各个学科教学的方法,对学生在创造性思维六要素方面进行初测;

◇调研国内外经典教学模式,选择与本研究相关性较大的一些教学模式本土化或进行改造,探讨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及应用方式,提出若干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学科教学的模式(以语文和数学作为带头学科),在试验班课堂教学中应用;

◇调研国内外经典教学案例,参考这些经典案例,试演教师一起探讨设计一些符合学科教学特点和学校特点的课例,并就这些案例和课例提出模式化的描述,并将这些模式应用于类似教学内容的教学;

◇参与课题的学科试验教师一起从某些教学理论出发,构建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教学模式,自主设计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案例,在教学中修订和完善教学模式;

◇访谈试验班学生,与他们进行交流,并记录他们的感受与体会,试验班教师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这个工作不定期进行,需要多次);

◇对试验班的创造性思维六要素进行测试,产生测试报告;

◇对全校学科教师进行培训,试验班开设全校示范课,学科教师之间交流、讨论,将模式在全校范围内推广;

◇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中各个学科的创新教学设计模式;

◇整理素材,制作综合课例,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的成果:

1、理论方面:

◇若干信息技术环境中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创新教学设计模式(以语文和数学为带头学科的各个学科);

◇课题组成员发表论文若干、一份研究报告;

2、实践方面:

◇培养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现代教与学理论、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力、教育技术的研究型教师;

◇每类教学模式一个综合课例,包括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教学评价、教学模式阐述、学生作品和专家评价。

 

主要参考文献:

[1]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

[2]斯腾伯格著,赵海燕等译,思维教学(TeachingforThinking),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7

[3]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素质教育系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

[4]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7

[5]林君芬,信息技术环境中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数学教学模式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6]陈玲,网络环境下跨越式发展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7]何克抗,网络教学结构与网络教学模式探讨,教育技术通讯(10)

[8]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

[9]查有梁,教育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

[10]何克抗,论语文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http:

//202.112.88.32/articledigest16/yuwen_chuangzaisiwei.htm

[11]李馨,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附录:

课题组成员名单

课题导师:

黄孔辰、黄爱华、朱彩强、孙燕、罗忱红、薛强、李竹修、黄晓波

课题行政主持:

赖梅兰

课题业务主持:

彭赛光、贺海峰、王峻

课题组员:

雷琴(网管兼电脑教师)、叶喆(电脑教师)、彭艳芳、孙红、郭海燕、

文华春、谢华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