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docx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________
②斯是陋室________
③谈笑有鸿儒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孔子云:
何陋之有?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B. 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C. 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赞扬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D.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主人品德高尚,“陋室”就不陋。
【答案】
(1)出名
;这
;博学的人
(2)①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②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
(3)C
【解析】【分析】选自《全唐文》。
作者:
刘禹锡。
年代:
唐。
(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出名,著名”;“鸿儒”是指“博学的人”。
(2)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①句中的“上、入”两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云、何、陋、有”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典故,是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据此,选项C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
(1)出名;这;博学的人;
(2)①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②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3)C。
【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回忆注释和译文,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实词的含义,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现象。
比如,本题,A项,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
鸿儒,泛指博学之士。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先理解句子,找出句子成分,分析成分之间的关系,根据语言主谓宾顺序来停顿。
另外注意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
本题根据“入则”“出则”两个假设短语,可将它们断开。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
本文通过寓言故事讲述了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那就是找出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解决了,事情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
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
孔子说:
“这有什么简陋呢?
”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
“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
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
【注】①趋:
快步走向。
②捐:
抛弃。
③亡:
通“无”,不足。
④懿:
美好。
(1)用“/”给划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见往事耳_____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③当日知其所亡________
④遂七年不返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的句子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何异断斯织乎?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段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B. 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
C. 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D. 甲文段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答案】
(1)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2)了解
;到了……的时候;每天;于是
(3)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推辞。
②同割断这丝织品有什么不同呢?
(4)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译为:
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
(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见”:
了解。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辞”“异”“斯”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蒙辞以军中多务”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4)A项“而且要钻研经书”说法有误。
可分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这句话的意思。
故答案为:
(1)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2)了解;到了……的时候;每天;于是
(3)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推辞。
②同割断这丝织品有什么不同呢?
(4)A
【点评】
(1)断句首先要注意句子停顿的技巧,其次要理解清楚句子的含义,根据这两点做起来就比较容易。
(2)理解文言文的重点词的关键是能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含义来推断词的含义。
平时学生要多积累书本中文言词语。
(3)文言翻译是固定题型,做题时要注意翻译的原则,其次是能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并翻译出来。
(4)读懂文言文是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在阅读文言文时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去推断文章的意思,如遇读不通的内容可暂且放过。
【附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
“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吕蒙说:
“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乙】一年后乐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
羊子说:
“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
”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
“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
一根丝一根丝的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
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会丢弃成功的机会,迟延荒废时光。
您要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用来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
”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曹玮用兵
曹玮尝出战小捷,虏兵①去。
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②,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③。
其下忧之,言于玮曰:
“牛羊无用,徒縻④军。
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
玮不答,使人候。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玮愈缓,行地利处,乃止以待之。
虏军将至,使人谓之曰:
“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⑤决战。
”虏方苦疲甚,皆欣然,歇良久。
玮又使人谕之:
“歇定可相驰矣。
”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
徐谓其下曰:
“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⑥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⑦不能立人气亦阑⑧。
吾以此取之。
”
【注释】①虏兵:
敌军。
②辎重:
军用器械、粮草、营帐等的统称。
③部伍:
兵士的队伍行列。
④縻(mí):
束缚。
⑤少选:
一会儿。
⑥几:
接近。
⑦痹:
麻痹。
⑧阑:
残,尽。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 可以为师矣
B. 遂弃牛羊而还 肃遂拜蒙母
C. 歇定可相驰矣 愿驰千里足
D. 若乘锐便战 关山度若飞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B.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C.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D.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②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4)结合文章,分析曹玮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里?
【答案】
(1)B
(2)C
(3)①敌军离开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图牛羊之利而军队不整,赶快返回袭击曹玮军队。
②我知道敌人已经很疲劳了,故意用贪利的事来引诱他们。
(4)曹玮假意贪图牛羊之利,使军队表现出军容不整的样子,诱敌深入;敌人追至,避敌锐气,假意不想乘人之危,让敌人休息修整,使敌人腿脚疼痛麻木站不起来了,人气残尽,最后一击击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阅读。
选自《梦溪笔谈》。
作者:
沈括。
年代:
北宋。
(1)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项:
军队/老师;B项:
于是;C项:
驱马进击/赶马快跑;D项:
如果/好像。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
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
走远路的人如果稍稍休息,那么腿脚疼痛麻木就站不起来了,人气也残尽了。
据此可以判断出答案应为C。
(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去”“利”“师”“疲”“故”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
从“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可知曹玮的目的是“诱敌深入”;从“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可知其善于抓住有利的时机。
故答案为:
(1)B
(2)C
(3)①敌军离开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图牛羊之利而军队不整,赶快返回袭击曹玮军队。
②我知道敌人已经很疲劳了,故意用贪利的事来引诱他们。
(4)曹玮假意贪图牛羊之利,使军队表现出军容不整的样子,诱敌深入;敌人追至,避敌锐气,假意不想乘人之危,让敌人休息修整,使敌人腿脚疼痛麻木站不起来了,人气残尽,最后一击击败。
【点评】
(1)一词多义,指的是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含义,所以理解一词多义要结合具体语境。
学生平时在总结一词多义时,一定要注意语境。
(2)断句多是在主谓之间,句首发语词之后,等;还要注意读句子,弄懂句子的含义,也是做题的关键。
(3)文言文翻译要遵循直译的原则,字字落实;其次要把句子中的关键词翻译出来,这是得分点。
(4)理解文章内容,首先要会翻译文章,其次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去做题。
【附参考译文】
曹玮曾出战小胜,敌兵退去。
曹玮侦察敌兵退离已远,于是就驱赶着缴获的牛羊和辎重车辆,缓慢地驱赶着返回,很是不成军队行列。
他的部下担忧此事,对曹玮说:
“牛羊无用,只是束缚军队。
不如抛弃它们,整齐队伍返回。
”
曹玮没回答,派人去侦察。
敌兵离开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得牛羊之利而军队不整齐,立刻就返回袭击曹玮军队。
曹玮军队行进更加缓慢,行进中找到地势有利的地方,就停下来等待敌军。
敌军将要来到,离得很近了。
曹玮派人对敌军说:
“你们外国军队远来一定很疲劳,我不想趁着别人疲怠作战,请你们让战士和马休息一下,隔一会儿就决战。
”敌人正苦于疲劳极了,都很高兴,使军队严整地休息了很长时间。
曹玮又派人告知他们:
“休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于是各方击鼓发兵进攻,一交战就把敌军打得大败,于是抛弃了牛羊返回。
曹玮慢慢地对他的部下说:
“我知道敌人已很疲劳,故意做贪利的事来引诱他们。
等到他们再来,接近行走百里了,如果趁着他们锐气便交战,还会有胜负。
走远路的人如果稍稍休息,那么腿脚疼痛麻木就站不起来了,人气也残尽了。
我凭这些打败了敌人。
”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木兰诗》
【乙】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
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可汗大点兵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朔气传金柝
皆次当行
数建奇功
(2)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愿为市鞍马(买) B. 少习骑(练习,学习) C. 长而益精(更加) D. 易男装(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4)有两个成语出自【甲】文,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___。
“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是【乙】文中的主旨句,【甲】文与之相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
(5)怎样评价木兰这一形象?
【答案】
(1)kèhán;jiān;tuò;hang;shuò
(2)D
(3)①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②(凡是)男子可以做的事女子未必就不能做。
(4)磨刀霍霍;扑朔迷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5)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文言字词字音的能力。
这需要学生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注意“可汗”的读音。
(2)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的能力。
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D.易男装(换成、改成)。
故答案为D。
(3)此题考查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翻译一般都是文中的名句,翻译时既讲究字字落实,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又要注意句子中关键词和重点句式。
这里要注意“戎机”“为”等词的翻译。
(4)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对主旨句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要认真研读短文,从文中找关键语句,得出答案。
“扑朔迷离”是出自本文中的重要成语,它出自“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一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所积累并识记。
“磨刀霍霍”,它出自“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一句,磨刀霍霍,常用来形容为做好某一件事而提前做充分的准备、跃跃欲试的样子。
(5)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
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
故答案为:
(1)kèhán;jiān;tuò;hang;shuò
(2)D。
(3)①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②(凡是)男子可以做的事女子未必就不能做。
(4)磨刀霍霍;扑朔迷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5)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点评】赏析人物形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来分析概括。
如“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孝顺”,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爱莲说》
【乙】竹似贤①,何哉?
竹本②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③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④;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⑤者。
竹心空,空似体⑥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⑦者。
竹节贞⑧,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⑨为庭实⑩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①贤:
贤者。
②本:
根。
③善建不拔:
意志坚定不移。
④直以立身:
凭着挺直的本性可以立身。
⑤中立不倚:
处事正直,不偏不倚。
⑥体:
体悟。
⑦虚受:
虚心接受。
⑧贞:
坚贞。
⑨之:
代词,指竹子。
⑩实:
充实。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
②竹本固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竹似贤,何哉?
(3)【甲】文从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性四个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是由竹的本固、性直、________、节贞四个方面联想到君子之德。
(4)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上看,【甲】【乙】两文相同之处各是什么?
表现手法:
________;
表达方式:
________。
【答案】
(1)亲近而不庄重;牢固(或坚固)
(2)①对于莲花的喜爱,有谁和我一样呢?
②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为什么呢?
(3)生长环境;外形;香气;心空
(4)托物言志(象征);议论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注意“亵”的正确解释。
(2)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做题时,要先认真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答题。
答题时,如果能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题目,首选用原文语句,这样更准确,意思更完整。
注意别抄写错误。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
要从文章中找出与题干要求相关的内容,确定某些段落,或从文中找到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然后分析其写作特色。
故答案为:
(1)亲近而不庄重;牢固(或坚固)
(2)①对于莲花的喜爱,有谁和我一样呢?
②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为什么呢?
(3)生长环境;外形;香气;心空
(4)托物言志(象征);议论
【点评】文章写作技巧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
在分析文章写作技巧的题目时,难度较大,这就要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训练,可以联系所学到的课文进行分析。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阅十余岁 ________
②竟不可得 ________
(2)翻译下面语句。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4)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
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答案】
(1)经过,经历
;终了,最后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4)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要注意“竟”的意思是“终了,最后”。
(2)此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