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学期末复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19573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解剖学期末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神经解剖学期末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神经解剖学期末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神经解剖学期末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神经解剖学期末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解剖学期末复习题.docx

《神经解剖学期末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解剖学期末复习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经解剖学期末复习题.docx

神经解剖学期末复习题

神经解剖学期末复习题

配合八年制《系统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使用风味更佳

名词解释部分:

1.脑干网状结构:

(340)在中脑水管周围灰质、第四脑室室底灰质和延髓中央灰质的腹外侧,脑干被盖的广大区域内,散在有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核团,称脑干网状结构。

其核团大致可分为向小脑投射核群、中缝核群、内侧(中央)核群和外侧核群。

可影响睡眠、觉醒和意识状态,控制躯体运动,调节躯体感觉和内脏活动。

2.交感干:

(418)位于脊柱两旁的交感神经椎旁神经节借节间支连成左右两条交感干,从颅底到尾骨,可分为颈胸腰骶尾五部,沿脊柱两侧走行;于尾骨前面两干合并,合成一个奇神经节。

交感干神经节由多级神经元组成,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起自交感干中的这些细胞。

3.胼胝体:

(373)位于大脑纵裂底,由连合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纤维向两半球前后左右辐射,广泛联系额、顶、枕、颞叶。

前端呈钩形的纤维板,从前往后可分为嘴、膝、干、压部。

胼胝体下面构成侧脑室顶。

4.脉络丛:

(317)在脑室的一定位置,软脑膜及其血管与该部位的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某些部位的脉络组织其血管反复分支相互缠绕成丛,夹带表面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

5.脊髓圆锥:

(304)脊髓下端变细成圆锥状,称脊髓圆锥,成人约平对第一腰椎下缘,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自此处向下延续为无神经的终丝。

6.大脑脚:

(316)中脑两侧各有一粗大的纵行隆起,称大脑脚(包括中脑被盖与大脑脚底),其浅部主要由大脑皮质发出的下行纤维构成(自内向外:

额桥束,皮质核束、皮质脑干束(锥体束),枕颞桥束)。

大脑脚内侧,脚间窝下部有动眼神经根出脑。

7.脊髓灰质:

(302,306)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聚集部位,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称灰质。

脊髓灰质是神经元胞体及突起、神经胶质和血管等的复合体。

灰质内的神经细胞往往聚集成群或层。

脊髓白质:

(302,309)神经纤维在中枢部聚集的部位,称白质,因髓鞘含类脂质色泽明亮而得名。

脊髓白质的神经纤维可分为:

传入纤维、传出纤维,长上行纤维、长下行纤维和脊髓固有纤维。

8.基底核:

(362)又称基底神经节,为蕴藏在大脑白质深部的灰质团块。

基底核位于大脑白质内,位置靠近脑底,包括纹状体、屏状核和杏仁体。

其中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躯体运动的一个主要调节中枢;杏仁体与情绪、内分泌、内脏活动调节有关。

9.内侧丘系:

(327,438)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组成。

二核发出内弓状纤维走向中央管腹侧,与对侧纤维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纤维向上,称内侧丘系,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外侧丘系:

(330,443)由双侧蜗神经核发出的传导听觉的二级纤维和双侧上橄榄核发出的三级听觉纤维组成。

大部分纤维经脑桥被盖的腹侧部横行,越过中线斜行交叉至对侧形成斜方体,在上橄榄核背外侧上行,构成外侧丘系,至内侧膝状体。

部分纤维先至下丘,发出纤维组成下丘臂,再至内侧膝状体。

少部分纤维不交叉,加入同侧外侧丘系上行。

一侧外侧丘系传导双侧的听觉。

三叉丘系:

(333,440)又称三叉丘脑束,由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所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紧贴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主要传导对侧头面部皮肤、牙及口鼻黏膜的痛温觉和触压觉,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脊丘系:

(310,327,439)又称脊髓丘脑束,由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纤维组成,起自脊髓灰质I和IV~VIII层,发出纤维上升1~2个节段后经白质前连合交叉,沿对侧脊髓侧、前索上行到脑干合称脊髓丘系,传递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压觉,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10.白交通支:

(380,418)白、灰交通支属于交感神经系统的结构,为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的细支。

其中白交通支由发自脊神经进入交感干的有髓神经构成,纤维成分属于内脏运动纤维,源于脊髓灰质侧角的多极神经元。

灰交通支:

(380,418)由发自交感干的无髓神经纤维,由起于交感干的节后神经纤维构成。

11.海马结构:

(362,375)齿状回的外侧,侧脑室下角底壁上有一弓形隆起,称海马,其和齿状回一起构成海马结构。

参与海马环路(Papez环路),与学习和记忆、情感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

12.内脏神经:

(295)周围神经可根据其在各器官、系统中所分布的不同对象,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内脏神经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平滑肌、腺体。

13.内侧纵束:

(312,327,444)位于前索,主要由前庭神经核群发出纤维沿中线上下行,上行纤维至动眼神经核,展神经核,滑车神经核,下行纤维至副神经核脊髓部和上段颈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完成转眼、转头的协调运动。

其作用主要是协调眼球的运动和头部的姿势。

14.蓝斑:

(317)脑桥腹侧面界沟上端外侧可见蓝灰色小区域,称蓝斑,内含蓝斑核,为含黑色素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聚集的部位,在引起异相睡眠中起重要作用。

15.下丘脑沟(355):

两侧背侧丘脑之间为第三脑室,第三脑室侧壁有一从室间孔走向中脑水管上端的浅沟,称下丘脑沟,是背侧丘脑和下丘脑的分界线。

16.边缘系统:

(374)由边缘叶及其联系密切的皮质下结构,如杏仁核、隔核、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和中脑被盖的一些结构共同组成。

边缘系统司内脏调节、情绪反应和性活动等,(特别是海马)也与集体的高级精神活动学习、记忆密切相关。

17.喉返神经:

(412)喉返神经为迷走神经在胸部的分支。

右喉返神经在右迷走神经干经右锁骨下动脉前方发出,向下后方钩绕此动脉上行,返回颈部。

左喉返神经在左迷走神经干跨过主动脉弓前方时发出,钩绕主动脉弓下后方上行,返回颈部。

在颈部,左右喉返神经均走行在气管和食管之间的沟内,至甲状腺侧叶深面,环甲关节后方进入喉内,终支称喉下神经。

其中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所有喉肌,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

还发出分支心支、气管支、食管支分别参加心丛、肺丛、食管丛的构成。

18.穹窿:

(359,373)是由海马到下丘脑乳头体的弓形纤维束,也是下丘脑最粗大的传入纤维束。

两侧穹窿经胼胝体下方前行并相互靠近,一部分纤维越至对边,连接对侧海马,称穹窿联合。

19.内囊:

(373)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的白质板,分前肢、后肢、膝三部,内囊纤维向上向各方向放射至大脑皮质,称辐射冠。

内囊是投射纤维集中的部位,若损伤广泛,患者会出现对侧感觉丧失、对侧偏瘫、对侧偏盲的“三偏”症状。

【详见下半部分16】

20.窦汇:

(453)窦汇由上矢状窦与直窦在枕内隆凸处汇合而成。

21.猿手:

(385)为腕管内正中神经损伤出现的症状,又称腕管综合征,表现为鱼际肌萎缩,手掌变平出现猿手。

正中神经在手部支配鱼际肌(除拇收肌)、第1、2蚓状肌运动,桡侧半手掌、桡侧半三个半手指掌面及其中节和远节指背皮肤感觉,故当在腕管中正中神经因周围结构的炎症、肿胀和关节病变受压损伤出现腕管综合征时,出现猿手症状,另伴有桡侧半手指和手掌感觉障碍。

22.爪形手:

(387)为尺神经损伤后出现的症状,各掌指关节过伸,出现爪形手。

尺神经在前臂和手部支配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小鱼际肌、骨间掌侧肌、骨间背侧肌、第3、4蚓状肌运动。

故尺神经损伤后,出现爪形手,并伴有运动障碍:

屈腕力减弱,环指和小指远节指关节不能屈曲,小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拇指不能内收,各指不能相互靠拢。

23.鼓索:

(407)为面神经在面神经管仲的分支,在面神经出茎乳孔前发出,经鼓室穿岩鼓裂至颞下窝,向前下并入三叉神经下颌神经的分支舌神经中,并随其分布。

其味觉纤维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传导味觉冲动;副交感神经纤维进入舌神经下方的下颌下神经节,换元后节后纤维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控制腺体分泌。

24.Broca区:

(371)即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的后部(44、45区),即三角部的喉部和岛盖部,若受损,虽能发音却不能说出具有意义的语言,称运动性失语症。

25.锥体系:

(311,444)锥体系为管理骨骼肌运动的神经纤维,由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两级神经元组成。

上运动神经元为位于大脑皮质的传出神经元,由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半部的巨型锥体细胞和其他类型锥体细胞以及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组成;下运动神经元为脑神经中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上述细胞的轴突共同组成锥体束,下行至脊髓的纤维束称皮质脊髓束,止于脑干内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的纤维束称为皮质核束。

26.锥体外系:

(311,447)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所有传导通路,由多级神经元组成,结构复杂,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

其纤维最后经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中继,下行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主要功能是协调锥体系活动,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等。

27.内脏大神经:

(419)是胸交感干分支。

由穿过第5或6~9胸交感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向前下方走形中合成一干,并沿锥体前面倾斜下降,穿过膈脚,主要终于腹腔神经节。

内脏小神经:

(420)是胸交感干分支。

由穿过第10~12胸交感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下行穿过膈脚,主要终于主动脉肾神经节。

28.大脑动脉环:

(457)也称willis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支连通而共同组成,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

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系与锥-基底动脉系交通,作为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分配血液,维持大脑血液供应。

29.侧脑室:

(360,365)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内含脑脊液。

侧脑室延伸至半球的各个叶内,分四部分,中央部位于顶叶,前角伸向额叶,后角伸入枕叶,下角伸至颞叶内。

侧脑室经左右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中央部和下角的脑室腔内有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30.血脑屏障:

(462)位于血液与脑、脊髓的神经细胞之间,其结构基础为:

脑和脊髓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无窗孔,内皮细胞之间为紧密连接,使大分子物质难以通过;毛细血管基膜;毛细血管基膜外有星形胶质细胞终足围绕,形成胶质膜。

31.瞳孔对光反射:

(442)光照一侧眼的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光照侧眼的反应称为直接对光反射,光未照射侧眼的反应称为间接对光反射。

32.椎前神经节:

(418)呈不规则的节状团块,位于脊柱前方,腹主动脉脏支的根部,故称椎前神经节。

椎前神经节包括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以及主动脉肾神经节。

椎旁神经节:

(417,418)即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借节间支连成左右两条交感干。

两侧交感干沿脊柱两侧走行,上自颅底,下至尾骨,与尾骨的前面两干合并。

交感干全长可分颈、胸、腰、骶、尾5部。

每侧有19-24个交感干神经节,其中颈部有3-4个,胸部10-12个,腰部4个,骶部2-3个,尾部两侧合成一个奇神经节。

交感干神经节由多极神经元组成,大小不等,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即起自这些细胞,余部则起自椎前神经节。

33.硬脑膜窦:

(452,454)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内面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硬脑膜窦,窦内含静脉血,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损伤时不易止血,而容易形成颅内血肿。

硬脑膜窦还借导静脉与颅外静脉相交通,故头皮感染也可能蔓延至颅内。

34.海绵窦:

(454)位于蝶鞍两侧,为硬脑膜两层间的不规则腔隙,形似海绵。

两侧海绵窦借海绵间窦和后窦相连。

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窦的外侧壁,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

海绵窦主要接受大脑中静脉、眼静脉和视网膜中央静脉。

35.豆纹动脉:

(456)大脑中动脉途径前穿质时,发出一些细小的中央支,又称豆纹动脉,垂直向上进入脑实质,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