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万载县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7118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万载县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万载县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万载县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万载县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万载县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万载县解析版.docx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万载县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万载县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万载县解析版.docx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万载县解析版

一、选择题

1.“先生”“同志”这些称呼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普遍采用是在

A.鸦片战争后B.洋务运动时期C.戊戌变法时期D.辛亥革命后

2.把下列关于近代中国交通、通讯方面的事件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在台湾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②轮船招商局③京张铁路④大清邮政局成立

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

C.③④①②D.②①④③

3.晚清时期在交易中,一些店铺所有权、经营权的转让,票股、信票、栈单的遗失等,其主人往往在报上登报声明,公告示人。

仅1909年《大公报》上关于股票、信票、栈单遗失,登报“声明作废”的告示就有12条之多。

这主要说明当时()

A.报纸的功能有所拓展B.民众普遍拥有法律意识

C.商业的环境日益宽松D.国家金融体系已趋完善

4.1929年《大公报》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

“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泉,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

"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西方法律开始传人中国B.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

C.大公报属于政论性报刊D.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5.中国古代字典中本无“啤”字。

“啤”字是根据英、德、法文的头两个字母的发音新创造的,所以在近代中国的一个时期内,许多人把“啤酒”称为“卑酒”。

这反映出

①西方饮食习惯影响了中国传统食俗

②西式食品成为国人饮食的组成部分

③西餐成为近代中国饮食变迁的主流

④物质生活变迁与文化变迁相互交织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6.“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这首民谣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变化始于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7.“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主张始于: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鸦片战争

8.1873年2月,《申报》登载杨勋的《别琴竹枝词》:

“清晨相见谷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

若不从中肆鬼肆,如何密四叫先生。

”这种近代上海中英夹杂的“洋泾浜”英语主要反映出()

A上海英语教育落后B外来文化已被广泛接受

C中国人崇洋媚外D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9.某同学以《1899年的上海》为主题,创设了下列场景,其中可能被老师否决的是

A.很多市民到商务印书馆购买新书B.报童们在租界内兜售《申报》

C.新式学堂师生讨论近代数理知识D.知县在县衙公堂阅读《民报》

10.有人写诗描述19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于上海的一种新事物:

“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律风。

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

”“此器”应是

A.电灯B.电报C.电话D.电视

11.维新运动期间,一位英国人到中国来。

此时他能够()

①到北京观看中国人拍的电影②到重庆租赁土地开设工厂③在上海阅读《时务报》④到广州吃西餐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2.我国近代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A.淞沪铁路B.唐胥铁路

C.京张铁路D.京九铁路

13.英国医学博士梅藤更26岁来杭州,创办了广济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881至1926年任院长。

图为梅医师查房,一位小患者彬彬有礼向梅医师鞠躬,深谙中国礼数的梅医师也深深鞠躬回礼。

对相关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此照片最有可能拍摄于20世纪20年代

B.反映出中国资本输出的时代潮流

C.这一经典医患关系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和谐

D.上述材料反映出在近代中外文明的交融中西方文化被中国完全同化

14.电影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其特点不包括( )

A、制作精良,画面清晰           B、可以让观众得到视觉和听觉享受

C、时效性强,能与时代同步        D、能给观众带来情感参与和体验

15.19世纪末,有人做了这样一首诗:

“富人成双结对而至,坐的是罗尔斯——罗伊斯;他们谈论自己的事务,声音高大刺耳而又无休无止。

”20世纪初,这首诗又被添加了几句:

“穷人乘坐福特而至,这些车子的外貌跟他们相似;他们笑个不停,因为看到那么多的老爷太太云集在此。

”以下对这首诗的解读正确的是

A.诗歌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

B.生产方式的改进促进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

C.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社会平等

D.工人运动的发展提升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二、非选择题

16.(1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年3月,孙中山以大总统下令禁止缠足,像这种在中国持续了近千年的劣习被彻底废除。

“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裹的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定,民国纪元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

――摘编自黄炎培《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

材料二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

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该地方官毋稍容隐,致干国纪。

又查各地人民有已去辫尚剃其四周者,殊属不合,仰该部一并谕禁,以除虏俗,而壮观瞻。

――摘自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法令”

(1)根据材料一分析,作者对“禁缠令”持什么态度?

(1分)其主要理由是什么?

(1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中华民国“剪辫法令”颁布的背景。

(3分)概括南京临时政府关于剪辫子的具体要求。

(3分)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分析指出促进我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有哪些?

(6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娱乐等)的变迁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

请你解答如下有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将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8分)

①②③④

(2)清末民初,人们的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分)

(3)近代交通与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4)材料二《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词中,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

《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

有何影响?

(4分)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

(2)针对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3)分析材料三(图11)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材料五: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4)在材料四的思想指导下,结合材料五,说明我国在十四大、十五大上作出了哪些重要决议?

 

材料六中国部分年份经济发展指标简表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城镇人口(亿)

上网用户总教(万)

恩格尔系数

(%)

1978年

3624.1

1.7

 

57.5

2001年

95933

4.56

6800

41.9

注: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5)材料六反映了中国社会发生哪些重大变化?

(12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材料二人口向城市不断移住,农村因租地集中,耕地牧场化,以及机器等等而不断人口过剩化,农村人口因拆毁小屋而不断被驱逐,这种现象是同时并进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口问题》

材料三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万人。

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为6.6%。

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10.6%。

……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

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帮、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四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有一种杌鼻句(wohou)不安(注:

心情焦灼不安)的现象。

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都市。

——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城市代的发展趋势。

并据材料一、二分析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6分)

 

(2)对比材料一、三归纳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

(2分)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中国近代前期城市发展的背景。

(8分)

 

(4)近代中英两国的城市化进程,对当今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有何启示?

(4分)

 

19.古今中外,爱情、婚姻、家庭成为人们永恒的追求和话题,随着时代的变迁,爱情、婚姻、家庭的观念和形态也在不断变化。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论是高贵的天神,还是半人半神的大英雄,亦或是人间的凡人,面对爱情都会如飞蛾扑火般热烈追求,不惜改变形状,甚至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可见古希腊人对爱情的崇尚,但同爱情相比婚姻则远没有那般崇高伟大,婚姻往往伴随着功利、嫉妒、报复等不美好的东西。

——《从古希腊神话看婚姻与爱情的关系》

材料二(在19世纪的西欧)没有生产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

……父母一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群组。

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了父母的家,当有了一个在新地方安居的机会时尤其如此。

……这种“空巢”家庭(指子女离家后父母独居的家庭)数量的增加是近来家庭发展的一个特征,并且是与工业化进程相联系的。

——迈克尔·米特罗尔、雷因哈德·西德尔《欧洲家庭史》

材料三(中国)古时婚姻标准是“门当户对”、“门第不合,不许轻婚”。

……“今有受教育及有新思想之青年于此,其求配偶也,必求知识相当、情性契合之人”,……婚姻“宜以爱情结合,而不容夹入他种之观念。

——1905年《女子世界》第2期

材料四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项目

年代

1949——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

26.6

28.8

12.66

15.6

政治面貌

30.5

23.5

15.5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爱情观、婚姻观产生的主要原因。

(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西欧家庭结构和家庭职能的发展特征,并简要说明其原因。

(6分)

 

(3)材料三中“古今”择偶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9分)

 

(4)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发生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6分)

 

参考答案

1.D

试题分析“先生”“同志”这些称呼反映出的是一种人与人平等的观念,这些称呼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普遍采用是在辛亥革命后,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等思想传播。

故此题应选D项

2.D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3.A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报上登报声明,公告示人。

仅1909年《大公报》上关于股票、信票、栈单遗失,登报“声明作废”的告示就有12条之多”的信息说明报纸在金融领域的作用,故A项正确;B和D说法绝对;C说法不符合题意。

考点: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业。

4.D

试题分析:

材料反映的是1929年《大公报》的广告,当时的政府是南京国民政府,故B说法错误;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材料中的《离婚法论》的广告属于民事内容,可以看出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而无法得出大公报的性质。

故选D。

5.B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相关内容。

西餐成为近代中国饮食变迁的主流是错误的,因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逐渐进行的,并且速度慢,在内地与农村变化发生的更慢,并且不够明显,至今西餐也没有成为我国饮食的变迁的主流。

6.D

试题分析:

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并未推翻清王朝,与题中辫子灭不符,因此BC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象征着清王朝的翎顶补服、辫子、等级礼仪等被“灭”。

故选D。

鸦片战争时期并未进行如此明显的习俗方面的变化。

7.C

【解析】略

8.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谷猫迎,好度由途”即为“goodmorning,howdoyoudo”这说明19世纪70年代的上海人对英语问候已有了基本了解,这是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快速东传的结果,即“西学东渐”,西方国家叩开中国的国门凭借的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力量,答案选D,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

9.D

试题分析:

A项中的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B项中的《申报》成立于1972年;C项中的近代数理知识在洋务运动时期开办的新式学堂里就有了。

因此ABC都是正确的。

D项《民报》是在1905年创立的。

因此D项错误。

故选D。

10.C

【解析】略

1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有中国人拍的电影出现于1905年,与维新运动期间时间不符合,故①不可能出现。

12.B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淞沪铁路,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一条铁路,原为吴淞铁路,由英资怡和洋行投资兴建,1876年7月3日从天后宫北(河南北路、塘沽路口)到江湾段通车营业,引起轰动。

1881年开始修建的唐山至胥各庄铁路,真正成功并保存下来加以实际应用的第一条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

2010年10月京张城际铁路开工,其起自北京,途径沙城、下花园、宣化,抵至河北张家口,全线长约150千米。

京九铁路,又称京九线,是中国一条从首都北京通往广东深圳的铁路,1992年11月起由北向南分段陆续开工,1995年11月提前在赣粤省界接轨,1996年4月1日实现全线工程临流,同年9月1日起交北京、济南、郑州、上海、南昌铁路局和广州铁(集团)公司临管运营。

所以答案选B。

13.C

试题分析:

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进行了社会习俗的改革废除了鞠躬等礼仪,所以不可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所以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应为外国向中国的资本输出,所以B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所以不正确,所以选C

14.C

C项“时效性强,能与时代同步”是电视的特点

15.B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从材料19世纪末“富人成双结对而至,坐的是罗尔斯——罗伊斯”到20世纪初“穷人乘坐福特而至”可以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改变。

所以答案选B。

16.

(1)赞成。

(1分)缠足是劣习(1分)

(2)清政府垮台,中华民国成立,仍有不少人剃发蓄辫有人虽已经剪去辫子但样式不符合要求(3分)在规定时间内剪去辫子;各级官员要切实重视;剪辫后的发式要美观大方(3分)

(3)政治革命的促进;进步政府的推动;先进人士的提倡等。

(6分)

【解析】略

17.

(1)市舶司;十三行。

南宋外贸税收丰厚,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一定程度可减轻百姓负担。

清朝前期对外贸易因受到严格限制而渐趋萎缩;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原因:

由于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开埠通商;中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方。

(5分)影响:

中国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变化:

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解析】略

18.

(1)城市化进程加快。

(2分)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推动。

(4分)

(2)起步晚,发展缓慢,程度低。

(2分)

(3)通商口岸的开放;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小农经济破产,农村人口的流动。

(8分)

(4)应不断加快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城乡的互动程度影响城市化进程;乡村经济发展程度影响城市化进程;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影响乡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2分)

【解析】略

19.

(1)原因:

政治:

民主政治的发展;经济:

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有助于自由、平等、功利主义等思想观念形成;思想:

人文主义的萌发,关注现实,追求幸福。

(4分,答对2点即可)

(2)特征:

家庭结构:

父母独居家庭数量增加;家庭职能:

家庭的生产职能逐渐消失。

(2分)

原因:

工业革命,机器生产逐渐取代家庭手工业,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雇佣劳动者进入工厂做工;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加强;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若答启蒙思想的影响也可)。

(4分,每点2分)

(3)变化:

从注重门第、门当户对到以爱情为基础,注重教育、知识和性情等综合素质。

(3分,若考生同时列出古今择偶标准,则给1分,只列一方面则不给分)

原因:

古代择偶受小农经济和儒家思想等因素影响。

1905年前后,维新变法运动、民主革命运动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6分,每点2分)

(4)变化:

由重视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到更重视学历。

(2分)

原因:

改革开放前,受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影响(或:

“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2分)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分子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对科技、教育的重视(2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中爱情观崇高,但婚姻观却很功利,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结合古代雅典商品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等方面概括。

(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走出家外谋生”可知家庭的生产职能逐渐消失,从材料二“这种空巢家庭数量的增加”可知父母独居家庭数量增加;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信息“19世纪的西欧……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与工业化进程相联系的”可知,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制的产生、城市化的推动和启蒙思想的传播引起了家庭结构和家庭职能的变化。

(3)第一小问材料二中,古代婚姻要求“门当户对”,注重门第;今日“必求知识相当、情性契合之人”,“宜以爱情结合”,以爱情为基础,注重教育、性情等综合素质。

第二小问结合1905年前后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的状况来分析。

(4)本题主要考察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发生变化:

由重视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到更重视学历。

更具所学知识可知,人们的择偶标准发生变化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