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试题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6940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8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试题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试题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试题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试题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试题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试题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试题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试题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试题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试题期末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试题期末试题及答案

期中测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O:

16 F:

19 Ca:

40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1.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2.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变小了

B.救援犬能根据气味发现因地震埋藏于地下的生命迹象,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冰和干冰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3.元旦晚会上同学们表演了四个“化学魔术”,下列“魔术”中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4.研究人员使用加速器使第30号元素锌的原子加速,然后撞击第83号元素铋的原子,使二者原子核融合在一起而得到113号元素Nh。

它有一个巨大的原子核,包含113个质子和173个中子。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第30号元素为金属元素B.Nh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6g

C.Nh的原子序数为113D.第83号元素的原子核外有83个电子

5.近年,科学家在较低的温度下,第一次制得了七氧化二氟,它在高温下化学性质也比较稳定。

下列有关七氧化二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氟、氧元素的质量比是2∶7B.七氧化二氟属于氧化物

C.氟元素的化合价为-1D.一定不能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6.图甲是元素周期表中铝元素的部分信息,图乙是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铝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13

B.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

C.化学反应中铝原子易失去电子变成A1+3

D.铝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通常为+3

7.对下列化学符号中“2”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2Cu中的“2”表示2个铜元素

B.Fe2+中的“2”表示每个亚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C.H2S中的“2”表示1个硫化氢分子中含有2个硫原子

D.Al2(S

4)3中化学式上方的“2”表示硫元素为-2价

8.下列是小铭同学进行的实验操作及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选项

步骤

现象

结论

A

带火星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不复燃

瓶内不含氧气

B

50mL大米和50mL黄豆混合

体积小于100mL

分子在不停运动

C

排水法收集氧气

瓶内水被氧气排尽

氧气不溶于水

D

连接水电解器电解水

负极与正极气体比大于2∶1

氧气将电极氧化,被消耗

9.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转化为空气中的成分,其微观示意图如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前有两种物质的分子

B.分子和原子都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D.图中共有三种氧化物

10.某同学学习了氧气的相关知识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下列是他总结的反映对应实验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的四个图像,其中正确的是(  )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4分)

11.(7分)眼镜是人们常用的护眼工具,如图是一款变色眼镜的图片:

(1)所标物质中含有的金属单质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

(2)夏天铜螺丝部位常出现一层绿色物质,这是由于铜生锈生成了铜绿[Cu2(OH)2CO3],铜绿由________种元素组成。

铝比铜更耐腐蚀,因为铝的表面能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氧化铝,请写出其化学式____________,画出铝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

(3)该款变色眼镜的玻璃里加入了溴化银(AgBr)和氧化铜。

在强光照射下,溴化银分解成溴和银,玻璃颜色变深,此反应属于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当光线变暗时,溴和银在氧化铜作用下,重新生成溴化银,玻璃颜色变浅,氧化铜在反应中起__________作用。

(4)结合镜片材料从天然水晶、光学玻璃到光学树脂的变迁过程,请你谈一谈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7分)如图是常见的气体发生和收集装置,请结合题意,回答有关问题:

(1)①写出带有标号仪器的名称: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②用KClO3和MnO2制取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2)如何检查装置B的气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体的净化:

氧气中含有少量的CO2,若使用F装置对氧气进行净化,气体应从________(填“g”或“h”)端通入。

13.(7分)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

试用你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1图2

(1)图1是水通电分解的示意图。

在实验过程中,试管a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去水中难溶性固体杂质常用的操作是____________,其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烧杯、____________、玻璃棒。

为了净化水,某同学制作了图2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其中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________。

(3)检验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________。

请你说出生活中使硬水软化的一种常用方法________。

14.(6分)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小强采用了如图所示装置:

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留有25mL空气,给装有细铜丝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至玻璃管内的铜丝在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观察密闭系统内空气体积变化。

(1)在实验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该实验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强测得结果如表所示:

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他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________(填“>”“=”或“<”)21%。

造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没有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

②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

③加入铜丝量太少

④加入铜丝量太多      

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25mL

22mL

(4)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学到的测量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中的一些原因或者装置本身可能导致实验失败,请列举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7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催化剂的知识后,想探究氧化铜能否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起到催化作用。

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并填写下列空白。

【问题】CuO能不能作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呢?

【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

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在试管中加入10mL5%的H2O2溶液,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常温下H2O2分解速率非常缓慢,放出很少量氧气

实验二

在装有10mL5%的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CuO,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有较多气泡产生,木条复燃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与反思】经过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只有上述两个实验,不能证明CuO能作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还要补充一个探究实验。

实验三:

【实验目的】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①准确称量CuO(少量)的质量;

②重复实验二的步骤;待反应结束,将试管里的物质过滤,洗涤,干燥,称量;

③对比反应前后CuO的质量。

【讨论】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CuO能作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但小华认为,要证明猜想,上述三个实验还不足以说明,还需要再增加一个实验。

实验四:

【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CuO能作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请写出CuO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

答对以下问题奖励4分,卷面总分不超过60分】

【拓展探究】同种催化剂,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效果?

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6分)

16.(6分)如图为某钙片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请仔细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维生素D种类较多,其中维生素D2的化学式为C28H44O,试计算:

①维生素D2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________;

②维生素D2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_____。

(2)计算每片钙片中含碳酸钙(CaCO3)的质量。

【主要成分】碳酸钙、维生素D

【功效】补钙 每片含钙(以Ca计)500mg、维生素D100μg

【食用方法】每日一次,每次一片

【规  格】2.5g/片

答案

一、1.A 2.A

3.C 点拨:

可乐变“雪碧”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吸附是物理变化。

4.B

5.B 点拨:

氟、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9×2)∶(16×7)≠2∶7,故A错误;七氧化二氟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B正确;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氟元素的化合价为+7,故C错误;七氧化二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故D错误。

6.C 点拨:

铝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铝离子,离子符号为A13+。

7.B 点拨:

A中元素不讲个数;C中的“2”表示1个硫化氢分子中含2个氢原子;D中的“2”表示硫酸根离子为-2价。

8.D

9.B 点拨: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以知道,反应物是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氮气,由此可以知道:

A项反应前有一氧化氮、一氧化碳两种物质的分子,故说法正确;B项由微粒的变化可以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故说法错误;C项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说法正确;D项NO、CO和CO2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都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说法正确。

10.A 点拨:

B中剩余固体中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剩余固体质量不可能为0;C中有催化剂的反应快,且两种情况最终产生O2的质量相等;D中反应前后二氧化锰质量不变。

二、11.

(1)Cu

(2)4;Al2O3;

(3)分解;催化

(4)化学材料的发展,提高了人类生活质量(合理即可)

12.

(1)①铁架台;集气瓶 ②A

(2)关闭弹簧夹,从长颈漏斗加水至浸没长颈漏斗末端,继续注水形成一段液柱,一段时间后,若形成的液柱不下降,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3)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4)h

13.

(1)氢气(或H2);水

氢气+氧气

(2)过滤;漏斗;吸附性

(3)肥皂水;煮沸

14.

(1)使细铜丝和氧气充分接触,充分消耗氧气

(2)铜+氧气

氧化铜

(3)<;③

(4)先测出混合物的总量,通过化学反应消耗其中的一种成分,然后计算出该成分的含量

(5)玻璃管炸裂(或注射器的活塞被弹出等)

点拨:

(3)25mL-22mL=3mL,

×100%=12%<21%,题意中已经说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读数时冷却至室温,则可能是加入铜丝量太小,故选③。

15.【猜想】CuO能作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实验验证】有少量气泡产生,木条没有复燃;H2O2在CuO催化作用下分解速率变快,放出很多氧气

【实验目的】CuO在反应前后的质量是否改变

【讨论】CuO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不改变

【实验目的】探究CuO在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实验结论】过氧化氢

水+氧气

【拓展探究】假设:

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会影响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效果(合理即可)

方案:

取颗粒大小相同的同一催化剂与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充分混合,测定收集相同体积的氧气所需的时间(合理即可,需控制变量,做对比实验)

三、16.

(1)①396 ②84∶11∶4

(2)解:

每片钙片中含有钙元素500mg=0.5g,

碳酸钙(CaCO3)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40%,

则每片钙片中含碳酸钙(CaCO3)的质量为

=1.25g

答:

每片钙片中含有碳酸钙1.25g。

 

期末测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O:

16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1.下列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2.近年来,安徽省提出“建设生态强省,加速安徽崛起”的奋斗目标,下列不利于这一目标实现的做法是(  )

A.打造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改善空气质量

B.新建小区广泛使用太阳能,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C.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倡导低碳出行

D.大力发展火力发电,满足用电需要

3.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4.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锂原子的质子数为3

B.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g

C.锂元素和氢元素都属于金属元素

D.锂元素和氢元素属于同周期元素                

5.2018年冬,安徽省多个地市爆发流感疾病。

专家建议使用奥司他韦(化学式为C16H28N2O4)等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下列关于奥司他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奥司他韦属于氧化物

B.奥司他韦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

C.奥司他韦由16个碳原子、2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和4个氧原子构成

D.奥司他韦分子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7

6.下列选项符合图示从属关系的是(  )

A

B

C

D

X

氧化物

纯净物

分解反应

化石燃料

Y

化合物

化合物

化合反应

天然气

7.从如图所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都不变

C.反应中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1∶4

D.反应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1∶1

8.与化学基本观念所对应的客观事实不相符的是(  )

A.微粒观:

所有原子中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

B.转化观:

二氧化碳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守恒观: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D.辩证观:

塑料薄膜可用于大棚蔬菜的生产,同时也会造成“白色污染”

9.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

10.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30

10

20

0

反应后的质量/g

0

20

20

x

A.丙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反应生成的乙和丁的质量比为2∶1

D.甲物质含有乙和丁中的所有元素种类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4分)

11.(5分)右图是一种常用的学习用品——圆规材料的组成情况:

(1)图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利用这种材料制作铅笔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铅笔芯的主要成分在充足氧气中的燃烧产物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写出②金属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6分)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研究气体的制取和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标号a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实验室用装置B制取气体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该反应制取的气体,收集装置应选________(填序号)。

(3)在实验室中,集气瓶被称作“万能瓶”,用它可以组装成各种用途的装置,请仔细观察图2各个装置的特点回答问题:

①实验室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__________(填“a”或“b”)口进入;

②若要收集一定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__________装置;

③若要除去一氧化碳中的少量二氧化碳,同时用该瓶收集较纯净的一氧化碳,应选用__________装置。

13.(8分)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基,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每个人都要关心水,爱护水,节约用水。

(1)我国规定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必须达到下述四项指标:

a.不得呈现异色;b.不得有异味;c.应澄清透明;d.不得含有细菌和病毒。

其中“b指标”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操作达到。

(2)生活中可以用__________区分硬水和软水,可以通过__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水的用途广泛,许多化学实验中用到水,请你列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种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①矿泉水 ②自来水 ③蒸馏水 ④汽水 ⑤糖水

(5)自来水厂处理水的过程中可以用________(填化学式)来消毒,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

(6)右图是净化河水的简易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

A.水可以溶解任何物质

B.利用这个净化水的装置可以把硬水软化

C.此装置中活性炭只起到过滤的作用

D.利用此装置净化得到的水还不能作为饮用水

14.(8分)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

某次实验时偶然发现制得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这一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后产生的气体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只以单质形式存在;

②氯气(Cl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

该气体为O2;猜想二:

该气体为________;猜想三:

该气体为O2和Cl2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方案Ⅰ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甲、乙两瓶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甲瓶,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乙瓶

木条复燃,淀粉碘化钾试纸不变色

猜想______成立

方案Ⅱ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甲、乙两瓶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甲瓶,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乙瓶

木条______,淀粉碘化钾试纸变为______色

猜想三成立

【反思评价】为什么两种方案得出的结论不一致?

哪个是正确的?

同学:

方案Ⅰ结论不正确,其操作不合理,不合理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

不需要进行实验,就能排除猜想一,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实验结束后,该组同学准备回收固体剩余物中的不溶物二氧化锰,实验的主要步骤为:

①溶解、②____________、③洗涤干燥。

步骤②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15.(7分)蔗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某兴趣小组对“蔗糖的组成”进行了探究。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蔗糖,故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实验验证】方案一:

小明将蔗糖在氧气中燃烧,检验到生成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得出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小刚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只能说明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

小刚用图示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

(1)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2)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他猜测该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并继续利用图示装置,另选试剂进行了验证单质碳的实验。

实验过程和现象如下: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燃酒精灯

①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②烧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烧杯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拓展交流】【注意:

答对以下问题奖励4分,卷面总分不超过60分】

(3)方案二中,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查阅资料得知蔗糖的化学式为C12H22O11,小红发现:

蔗糖分子中氢原子数目是氧原子数目的2倍,但是,蔗糖中氧元素质量分数却是氢元素质量分数的8倍。

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