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交换市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6939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交换市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生产交换市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生产交换市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生产交换市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生产交换市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产交换市场.docx

《生产交换市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交换市场.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产交换市场.docx

生产交换市场

生产、交换、市场

在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时,有值得注意的新事物,即人口的急剧增长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这都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知道人口的增长在一定程度内会促进生产的集约化和细分化,是以明清时代的工农业生产出现了新现象,它促进了商品粮与经济作物种植的普及,同时,也发展了农业加工和动力原料的开采和制造。

明清始终是一个封建社会,它的生产中心仍然是以农业为主的,农民是这时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由于明清时代已处于封建社会的后期,这时的农业生产不仅在于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有一部分系为满足工业生产原料和市场的需要而生产的。

所以这时农业生产是多种多样的。

据《天工开物》的记载。

当时天下的主食为稻、麦。

它说:

“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小麦)、牟(大麦)、黍、稷居什三”。

又云:

“燕、泰、晋、豫、齐、鲁诸道,烝民粒食,小麦居半,而黍、稷、稻、粱仅居半;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方长六千里中,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而饔飧不及焉。

种余麦昔五十分而一,闾阎作苦,以充朝膳”。

以上推定是否正确,固有待考究,但在明代主食生产只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即高粱、玉蜀黍、蕃薯等新品种开始普及,这对于养活明清以来大量增长的人口有一定的意义。

特别是十四、五世纪前后的湖广地区已成为天下的谷仓,故有“湖广熟、天下足”这谚语的出现,到了清代,台湾以及东北的粮食生产也发展很快,福建的军糈民食有一部分仰给于台运。

粮食生产以外,也有为满足衣着生产的棉、麻、苧等,还有染料蓝靛、红花等等以及其他手工业的生产原料。

其著者,则蚕桑的栽育几遍天下,江浙、四川则为著名产地,还有柘叶,山东、贵州、四川均有种植。

特别是棉花种植的普及,种遍天下是明清时代的一件大事,“有木棉、草棉两者,花有白紫二色,种者白居十九,紫居十一”①。

又有“江花出楚中,……北花出畿辅、山东,……浙花出余姚”②诸称。

棉花种植普及的原因,自然由于商品生产的发达所刺激而成的。

江苏的棉花种植,即和当时商人的大量贩运有关。

“自上海、练川(嘉定县练祁塘)以运及吾州(太仓州),岗身高仰,合于土宜。

隆、万中(1567年——1619年),闽商大至,州赖以饶”③。

浙江的余姚亦然,“姚邑之北乡濒海,沿海百四十余里,皆植木棉。

每至秋收,贾集如云,东通闽粤,西达吴楚,其息岁以百万计,邑民资是以生者,十之六七”④。

山东兖州府的郸城,“土宜木棉,贾人转鬻于江南,为市肆焉。

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矣”⑤。

就是这些地方棉花的种植,完全为满足市场的需要,二是出于政府财政的需要,以绵布、绵花折算米、麦来纳税的。

洪武九年(1376年)夏四月己丑云:

“绵苧布一匹,折米六斗,麦七斗”。

又洪武三十年(1397年)冬十月癸未条:

“绵布一匹折一石,……绵花一斤折米二斗”⑥。

三则是政府和地方官的鼓励。

明初“下令,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

————————————————

①宋应星:

《天工开物》。

②徐光启;《农政全书》。

②吴伟业:

《梅林家藏稿》卷10,木棉咏井序。

④光绪《余姚县志》卷26,物产。

⑤万历《兖州府志》卷4,风土志。

⑨《明太祖实录》卷255。

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其田多者,率以是为差。

有司亲临督勤情,不如令者有罚”①.这种不问地方具体条件,一律种植棉花,虽然做到自给,然却妨害了集中,这也影响到棉布业生产长期停留于家内工业的阶段。

至于麻、苧的生产,亦极普遍。

随着纺织业的发展,染料作物的种植也兴盛起来。

所以当时各地山区遍布有种植菁、靛的菁民、蓝徒、靛客,他们的产品称为山货,是农家的一项重大收入。

此外,还有烟、芋、蔗等作物,亦为明清的新兴行业。

其他如果树、花草、药材、茶、油料作物以及林木等等,也都因地制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农业品种和数量的增长,这就促进农产品加工和手工业的繁荣。

江南《无为州志》纪云:

明志云:

白土丝,郡所出也,畜养缫绎去涮与甚。

木棉山乡种艺颇多,民贫不暇自谋,率货之外商。

苧麻园种亦夥。

红蓝、青蓝、白蜡、黄蜡及白蜜诸品,时亦有焉。

酒则有蜜淋离、秋露白豆酒、蜡酒、廛井濁醪常飡耳.以豆作乳,柔适胜他境。

顷来邻江居山三民,类能榨造油纸,油以芝麻、桖、菜子为之,纸用楮皮,瘠土为劳,岂直免游食之哉食乎。

按州境民家虽工蚕桑,不为专业,地颇产棉,而南乡善纺织,其布较他郡为佳。

种麻者少,市所鬻者多自江南来,麦秋时菜子广有,沿江州地所产尤多,油坊亦夥,贩榨饼行丹阳者,顷获利焉。

绵料纸张,造自北李家街者,颇堪适用,其余无多②。

又如山东青州、章邱一带:

————————

①《明太祖实录》卷17。

②乾隆《无为州志》卷7,物产。

其地近长白山,产薪炭,亦多园林,富于梨枣。

其次,明季人皆错南山内外而居,多槲

材可以构室,而锦川为诸水所汇,有菱藕芦苇之利。

清平多植桑,善饲蚕,能织纱帽。

下三乡地宜棉花①。

青州多槲,俗曰山桑,叶大如桑,登、莱、青、兖四府凡有山谷之处无不种植,不论顷亩,以一个所饲为一把手,有多至千手之家,不供赋税,坐享千金之富②。

重要的是,明中叶以后社会分工的发达,把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的生产,已开始出现逐渐脱离农家副业的趋向。

如江南松江的棉布业,“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媼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③.苏州、南京的丝织业,“城中与长洲东西分治,西较东为喧闹,居民大半工技”,“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④。

其他如江西的陶瓷业,闽浙赣边界山区的造纸业、制茶业以及全国各地的土特产品制造业,都有着显著的发展。

随着农业加工和手工业生产的发达,生产资料的生产也跟着发展起来。

明代煤铁生产有很大的进步,地区分布很广,数量亦多。

宋元以后,中国各地早有用煤的习惯,称为“会燃烧的黑石头”。

所以《天工开物》记云:

“凡煤炭普天皆生,以供锻炼金石之用。

……煤有三种,有明煤、碎煤、末煤。

明煤大块如斗许,燕、齐、秦、晋生之。

……碎煤有两种,多产吴、楚。

……臭煤燕京、房山、固安、湖广、荆州等处间有之”⑤。

这些煤炭是当时冶炼工业的主要动力燃料,并且在燃料消耗上比例很大,占有百分之七十。

“凡火炉中之炽铁用炭,

————————

①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卷37,山东3。

②光绪《临朐县志》卷8,风土。

③《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690,松江府部。

④同上书,卷676,苏川府部。

⑤宋应星:

《天工开物》卷11。

煤炭居其七,木炭居其三”①。

煤的用途和产量的增长,又和炼铁工业分不开的。

关于铁冶,《明史.食货志》所载,颇为详尽:

“铁冶所,洪武六年置。

江西进贤、新喻、分宜,湖广兴国、黄梅,山东莱芜,广东阳山,陕西鞏昌,山西吉州二,太原、泽,潞各一,凡十三所,岁输铁七百四十六万余斤。

河南、四川亦有铁冶。

十二年益以茶陵。

……十八年罢各布政司铁冶。

既而工部言:

‘山西交城产云子铁,旧贡十万斤,缮治兵器,他处无有’乃复设。

已而武昌、吉州以次复焉。

末年,以工部言,复尽开,令民得自采炼,每三十分取其二。

永乐时,设四川龙州、遼东都司三万卫铁冶。

……弘治十七年,广东归善县请开铁冶,……正德十四年,广州置铁厂,以盐课提举司领之,禁私贩如盐法。

嘉靖三十四年,开建宁、延乎诸府铁冶。

隆万以后,率因旧制,未尝特开云”②。

这些铁矿的生产规模,是很可观的。

兹引广东为例言之:

铁莫良于广铁。

广中产铁之山,凡有黄水参流,则知有铁,掘之得大铁矿一枚,其状若牛。

是铁牛也。

循其脉路,深入掘之,斯得多铁矣。

然产铁之山,有林木方可开矿,山苟童丐,虽多铁亦无所用,此铁山之所以不易得也。

……凡开炉始于秋,终于春,以天气寒凉,铁乃多水。

……下铁矿时与坚炭相杂,率以机车从山上飞掷以入炉,其焰烛天,黑浊之气,数十里不散。

铁矿既溶.液流至方池,凝铁一版,取之,以大木杠搅炉,铁水注倾,复成一版,凡十二时,一时须出一版,重可十钧,一时而出二版,是曰双钧,则炉太王,炉将伤。

……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炉之费,不止万金。

月得铁二十余版则利赢,八九版则缩,是有命焉。

然诸冶惟罗定大塘基炉铁最良,悉是锴铁,光润而柔.可拔之为丝,铸镬亦坚好,价贵于诸炉一等③。

似这种每炉聚众数百名工人的生产规模,不仅广东一地,其他有如福建政和:

“每炉一座,做工者必须数十百人,有凿矿者,有烧炭者,有煽炉者,其余巡炉、运炭、运矿,贩米、贩酒等役,亦各数十人,是以一炉常聚数百人。

”④川陕湖三省边区,“铁炉高一丈七八尺,……每炉匠人一名,辨火候,别铁色成分,通计匠佣工每十数人,可给一炉。

其用人最多,则黑山之运木装窑,红山开石挖矿运矿,炭路之远近不等,供给一炉所用人夫,须百数十人,如有六七炉,则匠作佣工不下千人。

铁既成板,或就近作锅厂,作农器,匠作搬运之人,不必千数百人。

”⑤同时,炼铁的技术也有了相应的进步,如福建和广东,自明中叶以后,冶炼技术从原来的竖炉冶炼,发展成为鼓风炉型盼炉,并且在各个生产程序中,使用着原始的机械,进行着较详细的分工。

——————————————

①宋应星:

《天工开物》卷lO。

关于明代采煤作燃料,嘉靖《邓州志》卷2云:

“知州潘庭桶始开洞儿山、花墓山两煤洞.……邓地多沃壤,四望平旷,其菽粟之所出可他州比,独无山谷以繁林木、洲诸以产蒲苇,民之樵采无所给,而资之以炊爨者惟黍稈焉耳、麻稭焉耳,其为物既微,苟遇旱涝,则所出益寡,价愈腾贵,虽中人之家犹难致之,而况其贫室无升斗之积,而又病举火之难,其几何不嗷嗷转而为莩也。

……(知州)乃毅主斯役,征匠于南召,得善煤者数人,又择勤事之乡耆刘有庆董之,给之工直,……殚力遍搜,忽于山之西三里许若有挟之以行者,得煤穴一道,试燃其焰,灼灼然,与前之煤迥异。

于是率吏民诣山祭告,仍凿深广,以便运输。

已又于山之近内乡之西二十五里花墓山访获一洞,又命乡耆张廷翠往凿之,三月而是即吿成功,殆易于前山也。

自是民朝夕咸赖以爨,而向之黍稈麻稭减价十之三四,老稚欢呼,各得其养矣。

 ②《明史·食贷志》。

③屈大均:

《广东新语》。

 ④《政和县志》卷9,赋税,明万历知县车鸣时:

申革炉议。

 ⑤严如煜:

《三省边防备览》卷9,山货。

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增多,必然的会促进交换的发达。

我们已知封建经济是需要交换的,无论是封建主或农民都需要交换。

本来,在封建的自然经济下,中国农村人口是单纯的,交换是简单的。

如正德《颍州志》记载明代前中期的市集情况时云:

“夷陵店(在东乡六十里铺,过客逆旅,土主客户杂处),留陵店(在东乡六十里水站,土主客户杂处),枣庄店(东乡六十里,田家交易主户多),岳厢店(在北乡一百二十里,田家交易主户多)……。

”①这里的交换,基本上是农家的以物易物。

但到了明中叶以后,生产力的进步,初步具备着货币、运输、交通、道路等条件,因而这时的交换不仅有近距离的交换,且有远距离的交换。

利用白银作为货币,始于唐宋时代,但真正成为主要的通货却是自明代开始的,并且在弘治以后逐步普及的②。

是以明代银矿的开采极为发达。

其主要者,有“福建龙溪县银屏山银场局,炉局四十二座,始于洪武末年。

浙江温、处、丽水、平阳等七县,亦有场局,岁课皆二千余两。

永乐间,开陕州商县凰皇山银坑八所,遣官湖广、贵州,采办金银课。

复遣中官、史往之。

又开福建浦城马鞍等坑三所,设贵州太平溪、交耻宣光镇金场局、葛溪银场局,云南大理银冶”③。

银矿的不断增开,固出于封建主的贪婪无厌,万历以后,且成矿祸,然亦足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需要有更多通货作为交换手段和储藏手段。

万历以后,吕宋银逐大量输入中国,成为人们的一个追求之物。

有了繁盛的工农业,

————————

①正德《颍州志》卷2。

②参考拙稿:

《明代前期徽州土地买卖文约中的通货》,载《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3期。

③《明史·食货志》。

有了货币,为着顺利进行交换还须具备有运输、交通、道路诸种条件。

明承元后,水陆交通工具,较前尤备。

有洋船,有漕舫。

“元朝混一,以燕京为大都,南方运道苏州刘家港、海门黄连沙开洋直抵天津,制度用遮洋船,永乐间因之,以风祷多险,后改漕运,平江伯陈某始造平底浅船。

则今粮舡之制也”①。

其洋船,则“凡海舟,元朝与国初运米者,曰遮洋浅船,次者曰钻风船(即海鳅乙所经道里止万里长滩、黑水洋、沙门岛等处,苦无大险;与出使琉球、日本暨商贾爪哇、笃泥等舶制度,工费不及十分之一”②。

至于江河之内,则有杂舟,名称繁多,举其著者,有江汉课舡(运银用)、三吴浪舡、东浙西安舡、福建清流稍蓬舡、四川八橹等肛、黄河满蓬稍、广东黑楼舡、盐舡、黄河泰舡(俗名摆子舡)等③诸种。

至于陆地交通,则有骡车,“凡骡车之制有四轮者,有双轮者……凡四轮大车,量可载五十石,骡马多者或十二挂或十挂,少亦八排。

……此外,半车以载芻粮,最盛晋地,……又有北方独辕车,人推其后,驴曳其前。

……其驾牛为轿车者,独盛中州。

……其南方独轮推车,则一人之力是视,容载二石”④。

交通运输工具的发达,故在明清时代已出现有全国性的商路。

明代隆万时人张瀚曾就其宦游所及,对当时各地商业都市的发达和商路的密布,有一个概括的叙述。

举其要者,则京师重地,“四方财货骈集于五都之市,彼其车载肩负,列肆贸易者,匪仅田亩之获,布帛之需,其器具充栋与珍玩盈箱,贵极崑玉琼珠,滇金越翠,凡山海宝藏,非中国所有,而远方异域之人,不避间关险阻,而鳞次辐辏。

”河南开封,“北下卫彰达京圻,

————————————————

①宋应星:

《天工开物》卷9。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同上。

东沿汴泗转江汉,车马之交,达于四方。

……东贾齐鲁,南贾梁楚,皆周人也。

”陕西关中地区,西安为会城,自昔多贾,“西入陇蜀,东走齐鲁,往来交易,莫不得其所欲。

”山西则以太原、乎阳为中心,大同潞安倚边寒薄,“多玩好事末,独蒲坂一州富庶尤甚,商贾争趋。

”西蜀.盆地,号称沃壤,“地饶姜栗蔬果丹砂铜锡竹木之器,东下荊楚,舟经三峡,而成都其会府也。

绵叙重夔,唇齿相依,利在袈南。

”山东襟带山海,膏壤千里,济南其都会也,“西走赵魏,北输沧瀛,而川陆孔道,并会德州临清济宁之间。

”大江以南,荊楚当其上游,鱼粟之利遍于天下,“其地跨有江汉,武昌为都会,郧襄上通秦梁德黄下临吴越,襟顾巴蜀,屏捍云贵郴桂,通五岭入八闽,其民寡于积聚,多行贾四方,四方之贾亦云集焉。

”沿大江东下为金陵,“北跨中原,瓜连数省,五方辐辏,万国灌输,三服之官内给尚方,衣履天下,南北商贾争趋。

”自金陵而下,东引松常,中为姑苏,其民利鱼稻之饶,极人工之巧。

宣徽一带,其民多仰机利,舍本逐末,贾人几遍天下。

浙江“右联圻辅,左邻江右,南入闽关,遂达瓯越,嘉禾边海,东有鱼盐.之饶,吴兴边湖,西有五湖之利,杭州其都会也。

”江西三面距山,背沿江汉,“实为吴楚闽越之交,故南昌为都会。

地产窄而生齿繁,人无积聚,……多设智巧挟技艺,以经营四方,至老死不归。

”福建、广东二省,东南抱海,西北联山,土沃人稠,地饶荔梃桔柚,海物惟错,“民多仰机利而食,俗杂好事,多贾治生不待危身取给”,沿海士民逐商舶之利,不务本业。

至于云贵甘凉以及宣大永平等边塞地区,亦自明中叶以后,往往“商贾多出其途”,“商贾万里来投。

”①

————————

①张瀚:

《松窗梦语》卷4。

以上的记述,只是封建士大夫的观察,而徽商黄汴的《一统路程图记》①,则更具体的反映明清时代的全国商路情况。

它详细地记载着全国各地的交通要道和山水里程以及各地的特产风情,如该书卷5记南京由漕河至北京的路程云:

仪真闸通上江运船五霸过,客货须临大江,昼夜无盗,盐商时聚,地无所产,楠木商人聚于对江。

自本县至淮安,皆平水。

邵伯之北,湖荡多人家少,西高而东平,水大之年再怕西北风,巨浪能倒塘岸,船不能过,贼有盐徒,晚不可行,船户不良宜慎。

自扬州以北,风景与江南大別矣。

淮安五霸过客货,闸通运船,凡写黄河大船进京,必须访实,或有欠债揽此长载中途脱逃,客顾人夫而去,此常有者。

黄河不可久延,四五月有河走之防。

徐州入闸河,汶水泉出,莱芜宁阳二县至南旺,南北两分,旧闸河自留城至南阳,北高而南低,水易泄,闸常闭,所以客船难去,一闸曾有坐一月者,且让运船自开新河,南高而北低,泉虽少而难泄,闸不常闭,各船皆快无阻迟之苦矣。

扬州之北,食品贱而不佳。

临清州出卫河,直抵直沽,泊船虽择地方,天津卫上水至通州,走沙水浅,夜宜谨慎。

一水两分,南惟湘源,北独汶水。

自淮安以北冬归宜速,守冻最难。

记淮安府由北河至陕西潼关的水陆路程云;

————————

①《一统路程图记》,共可8卷,明隆庆四年刊。

作者黄汴在其《序言》中云;“余家徽郡……,(黄)汴弱冠,随父兄自洪都至长沙,览洞庭之胜,泛大江,溯淮扬,薄戾燕都。

是年河水澈底,乃就陆行,自兖至徐,归心迫切,前路渺茫,苦于询问,乃惕然兴感,恐天下之人如余之厄于歧路者多也。

后侨居吴会,与二京十三省暨边方高贾贸易,得程图数家。

于是穷其闻见,考其异同,反复校勘,积二十七年始成帙,分为八卷。

淮安由徐州至汴城为北河,即黄河,走塞不方。

今至黄家楼起车,陆路四百里,至河南府,又二百六十里,至三门集津,又五十里至陕州。

船止于集津,三门在集津之西,神门鬼门人门,以缓急而名也。

三门广仅二十丈,水声如雷,门之东百五十步,河中孤石如柱,即砥柱,禹凿为三以疏黄河水也:

汉时运船由此入关,石上缆痕尚存,今不能上矣。

车至陕州,或换小船,一百七十里至于潼关。

黄河在陕以限夷狄,至于河南徐沛走塞不可测,嘉靖四十四年河走自徐州茶城而出本处一百八十里至曹县,至于韩家道口仍旧道而去。

北直隶各府辽蓟边客货皆由漕河而去,止于临清河西务张家湾起陆,通州之北须有水之名,舟楫不通。

陕西、河南二省,大同、宁夏等边,苏杭客货,皆由南北二河而上至汴城王家楼或孙家湾起车至陕西者,或自南京大江至汉口,换船由襄阳府浙川尽入武关至西安等府。

卷7记述二大江上水由洞庭湖东路至云贵的商路云:

南京上新河有聚无产,风怕西北,不可久泊,有货当入港,草鞋夹中,虽谨慎无风浪之防,夜偷摸粗细货皆要日调.包。

闻贱休买盐船泊此候掣,柴炭至此抽分,木商至此再抽分。

芜湖泊船虽入港,江口怕风,此港深急,行步宜慎。

门摊不税。

江通巴蜀云贵湖广江西两广,南北商人交易于此,有聚无产。

牙行诚实利心轻。

长江交易,仪真盐行大,而有时芜湖上新河瓜洲乡而不绝。

木客芜湖抽分,瓜洲小闸通江水不通船,霸过下江,运船南北,客货牙行诚实。

南渡镇江,水面十里,中有金山,合浪风大,人多必不可过。

再如杭州府官塘至镇江府的商路:

浙江杭州府至镇江,平水随风遂流,古称平江,船户良善,河岸若街,牵船可穿鞋襪,船皆楠柏,裝油米不用铺仓。

缓则用游山船,漫漫游去;急则夜船可行百里,秋无剥浅之劳,冬无步水之涉,是处可宿,昼夜无风盗之患。

惟盤门王龙桥入测王江泾大船坊唐棲,小河多凶,年有盗艐船,无虑早晚勿行。

苏州聚货段匹外,难以尽述。

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件从其所欲,皆有水,多诸港,有船二文能搭廿里程,一人可代十人。

劳御史朱定昌瑞州府人,嘉靖七年奏定门摊客货不税、苏松常镇四府皆然,于是商贾益聚于苏州而杭州次之。

到了清代,各地商路更有所发展,东北延伸至黑龙江流域,正北延伸到中俄边境,正西延伸到从蒙古科布多经塔城、伊犁、疏勒以至喀什米尔一带,而西藏、云南、广西各边境省份也都有许多通往内地的商品流通路线。

从明中叶以后全国各地商路发达的情景,可以看出明清时代的国内商业是很繁荣的。

国内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城乡各地的集镇城市,有如雨后春笋,到处成长。

其中,江南城市发展最快,且大多数是在明代正德、嘉靖以后发展起来的。

从明清两代的地方志史料看,江南市镇人口增长的情况,有自数百家、数千家,以至万家以上者。

其在长江三角洲方面,千方以上较著名的,常熟有支塘市、沙头市、福山镇、梅李镇,吴江有黎里镇、平望镇、同里镇、江南市、新杭市、震泽镇、黄溪市,盛泽镇规模尤大,达万余家。

嘉兴府的濮院镇、新城镇,亦“今可万家”,王江泾镇,“居者可七千余家”①。

湖州归安的双休、菱湖、琏市,乌程的乌镇、南浔,亦系如此:

“所环人烟,小者数千家,大者万家”②。

北方地区,这种乡镇市场,亦成为人民生活中所不可缺的东西,如山东德州:

“明洪武初,州治在河西。

永乐九年,

————————

①万历《秀水县志》卷1。

②茅坤:

《茅鹿门先生文集》卷2,与李汲泉中丞议海寇事宜书。

移州治于卫城,招集四方商旅,分城而治,南关为民市,为大市,小西关为军市,为小市,角南为马市,北为羊市,东为米市”①。

至戍化、正德间,集市之设日多,遍及于乡村。

內乡“西峡口,原不开集。

知县沃帧以其离县驾远,商民贸易不便,亦命就彼每月一五日开集,顺民情也。

半川里,先亦不开集,成化甲辰……听居民李谦吾等所告,亦令就彼每月二七日开集生理,亦从民便也。

”②再如明代万历莱州地区,“掖县:

城集十、乡集九、神集二。

平度州:

城集十、乡集三十有一、神集一。

昌邑:

城集五、乡集二十八、神集一。

潍县:

城集十有七、乡集十有五。

胶州:

城集五、乡集十有二。

高密县;城集六、乡集十有二。

即墨:

城集五、乡集十有三”③。

其在广大的内陆,市镇的发展,亦很醒目。

如河南省,偃师有“坊廓集在城四街,每月六集。

缑氏集在县外缑氏保,每月六集;大口集在缑山保,每月六集;府店集在仙君保,每月六集”。

④安邱又有山市:

“山市一日三山,在县南二十里,每岁二市,市各五日,自三月朔、五月朔起。

”⑤又如山西太谷县的庙会,“村民于里庙祀神演剧,四乡商贾以百货至,交易杂沓,终日而罢者为小会,赁房列肆裘绮珍玩经句匝月而市者为大会,城乡岁会凡五十五。

”⑥河北任丘的庙会,“每岁四月庙会,诸货鳞集,祈福报赛者,接踵摩肩。

”⑦

——————————

①乾隆《德州志》卷4,疆域志,市镇。

②《内江县志》卷2,食贷略,市集。

③万历《莱州府志》卷5,市集。

④弘治《偃师县志》卷1。

⑤万历《安邱县志》卷5,建置考,街市。

⑥咸丰《太谷县志》卷3,风俗。

⑦乾隆《任邱县志》,卷3,建置,扁鹊祠。

当时星罗棋布于全国内地的市场墟集,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民的米谷初级市场①。

随着交换的发达,许多较著名的镇市亦应时而出现,如湖北汉阳县的刘家隔镇:

刘家隔镇在汉川县治之北,……四方商贾辐辏,烟火连井,舟楫连津,徙附之民,视昔加众,气象钜丽,顾踰于县②。

江西則有樟树镇:

樟树镇在丰城、清江之间,烟火数万家,江广百货往来与南北药材所聚,足称雄镇③。

湖南的洪江:

当是之时,列肆如云,川、楚之丹砂白蜡,洪白之膏油材木之坚美,乘流东下达洞庭绝长江而济吴越,连檣大編衔尾溯波而上,坏货骈辏,率依花布为大宗,南通桂林,西趣滇黔,利市三倍,居市者长子孙,百工技术之流,襁至而辐辏,地褊人众,至辟山煙谷连屋崇楼,栉比而居之,无游手,无闲民,俗尚俭嗇而习事,固俨然西南一都会也。

客籍流寓者咸立会馆,……它如两粤之煮糖,滇蜀之土药。

率由转毂,相贸易无,富商大贾自至者,此其大较也④。

清代汉口则尤称发达:

——————————

①关于内地的农民米谷初级市场,兹引清代湖南省的情景为例。

乾隆《芷江县志》卷l市镇:

“公平市,…….烟户集焉,食用之需至此可以斗粟易之。

……兴隆市,……井庐聚落,杂货罗市,附近乡村所产米栗,亦集于此,贾船泊水次贩运。

”乾隆《黔阳县志》卷9云:

“托口市,……附近乡村并邻境肩运米粟者,亦就水次粜焉,旧与买客面议价交易,近时始有米牙。

”乾隆《淑浦县志》卷7:

“溆浦稻田仅足供一邑之食,居民人市率以粟易器。

”同治《长沙县志》卷16:

“长沙民朴安土重迁,需者日用之常资惟米谷充积,业商贩则碓户米商而已.又地不宜泊舟,秋冬之后,准商载盐而来,载米而去。

②嘉靖:

《汉阳县志》卷3,创置志。

③王士性:

《广志绎》卷4。

④《洪江育婴小识》卷l。

如楚北汉口一镇,尤通省市价之所视为消长,而人心之所因为动摇者也。

户口二十余万,五方杂处,百艺俱全,人类不一,日消米不下数千。

所幸地当孔道,云贵川郏粤西湖南处处可通,本省湖汉帆樯相属,粮食之行不舍昼夜,是以朝籴夕炊,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