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46725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长在宜昌》.docx

五年级《长在宜昌》

五年级《长在宜昌》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宜昌

一、教材说明

本课重点介绍了宜昌市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与政区,旨在让学生宏观地了解宜昌是湖北省省辖市和鄂西地区重要城市,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港口,也是西部大开发的“东大门”。

它“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

不久的将来,宜昌将被建设成三峡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中国最佳(观光)旅游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世界水电旅游名城。

宜昌市依山傍水,呈带状分布于长江两岸,面积广大,人口众多,所辖三县、两个土家族自治县、三个县级市及五个区。

课文还引用了郭沫若的在时隔五十年再游西陵峡后写下的《过西陵峡》这首诗,作于1961年。

诗中描绘了西陵峡壮美的风光,囊括了峡中的著名景观。

诗后的两个问题及第二题的六幅图,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查阅资料,通过教师引领、同学交流,进一步认识宜昌,了解宜昌的历史名人及重要景点。

“探究天空”和“小资料”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宜昌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认识它在湖北省乃至全国、全世界的重要地位。

2、熟练地掌握宜昌行政区域图,会填会用。

3、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能力。

4、培植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宜昌行政区域图,掌握各县市的分布,从而了解宜昌的地理位置、面积及人口。

怎么引导呢?

首先,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湖北省地图及宜昌行政区域图,找到宜昌在湖北省的位置及宜昌市所辖县市和五个区。

其次,教师在课中利用湖北省地图和宜昌市行政区划图,向学生简要介绍宜昌的地理位置、面积及人口,其中对于宜昌从古到今在湖北省乃至全国、全世界的重要地位要强调。

有条件的学校在课前还可借助远程资源,向学生展示宜昌优美的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探究欲,为课后的交流与探究做准备。

2、课后习题可放在课中完成,也可放在课后。

习题一中的诗歌《过西陵峡》中,共提到两位宜昌名人,即屈原、王昭君。

著名景观有屈原祠、香溪、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

最后一句的意思是今日的三斗坪,来日将建起雄伟的三峡大坝。

探究天空中的习题和小资料可放在课中完成和阅读。

四、参考资料

西陵峡,东起宜昌南津关,西至秭归香溪河口,峡长75公里,长度为三峡之最。

  长江三峡中西陵峡以“险”著称,古人曾有“西陵滩如竹节稠”的说法。

船行峡中,宽谷和峡道交替出现。

峡道两侧峭崖壁立,奇峰耸峙,怪美不胜收。

其叠峰秀嶂,奇构异形,钟灵奇秀,难以辞叙。

  西陵峡以三滩(泄滩、青滩、崆岭滩)、四峡(灯影峡、黄牛峡、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为主,峡中两岸峭壁如削,河道中密布暗礁险滩。

滩多流急、峡深景异,奇险而更显壮丽。

  滩多水急的西陵峡,遍布着许多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

光是那神奇莫测的石灰岩溶洞,镶珠嵌玉般点缀在两岸幽深险峻的峭壁上,就足以叫万千游人观赏不尽!

据统计,仅从南沱到南津关间,就有大小溶洞174个。

其中较大而又著名的有石龙洞、黄颡洞、三游洞等。

洞洞景色各异,处处别有洞天,是考察人文、地理的绝好场所。

  船过巫峡,进入西陵峡前,中间经过一段长约47公里的香溪宽谷。

紧逼江岸的悬崖峭壁渐渐隐去。

宽谷内岗峦起伏,远隐近现,沟壑纵横。

这里是三峡地段主要农耕地带。

巴东、秭归两个县城分别位于宽谷两端。

兵书宝剑峡位于青滩与香溪之间,因峡谷北岸峭壁上的两块奇石而得名。

远望铁青色的悬崖,在一低陷的洞穴,穴内岩石极像横叠着的书卷,称为“兵书石”;兵书石右下方,一根上粗下尖的石柱直指江心,宛若一柄宝剑,故名“宝剑石”。

  相传,诸葛亮病重料定死期将至,于是把毕生用兵经验写成兵书,连同一柄宝剑搁置在绝壁上,留待后世英杰取出以安邦定国。

有趣的是,这叠所谓“兵书”,被一位现代采药人揭发出了谜底。

采药人用长绳从山顶缒到石穴中,发现的“兵书”不过是古代的岩棺葬,他从棺中找到了铜碗、铜剑等几样文物……

牛肝马肺峡位于岭滩上游的长江北岸,岸边的山形颇像一个驼背老人,“头颈”前伸遮住天光,“胸脯”内陷分外阴郁,岸缝间的泉水长年滴落,使石灰岩溶解形成钟乳石倒悬在石壁间,有岌岌欲坠之态。

在千奇百怪的岩石间,有几片重叠下垂的黄褐色岩石,形如牛肝,它的旁边还有一块酷似马肺,连起来称作“牛肝马肺”。

  现在,峡谷中的牛肝石完好如故,而马肺石在清光绪26年(1900年)被侵入西陵峡的英帝国军舰炮轰掉了下半部。

郭沫若《过西陵峡》一诗中的“牛肝马肺说寇狂”,指的就是这件事。

 

第二课宜昌地名的来历

一、教材说明

本课“知识长廊”主要介绍了宜昌地名的由来和历史沿革。

“交流平台”部分结合资料——宜昌的历史变迁,让学生调查家乡,了解家乡、所处乡镇、街道的历史变迁。

“探究天空”是因课文而生发的问题,重点在探究“夷陵”的更名及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增进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小资料”概括介绍了旧宜昌的城标——天然塔的情况。

二、学习目标

1、掌握宜昌地名的由来,了解宜昌的历史沿革。

2、搜集长阳代表性地名的由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我为家乡建设出份力”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及实践能力。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宜昌地名的由来。

如有可能,找几幅旧宜昌与现宜昌的图片进行比较,以便从感性上认识两者的不同。

2、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掌握宜昌地名的由来。

首先,要引导学生熟读教材,了解夷陵得名的三种不同说法。

其中难以理解的文言句教师要疏导,也可让学生自己在书中找或合作交流难句,透彻地理解夷陵的得名。

其次,对于书中提到的清朝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将“夷”改为“彝”的过程,可结合书后探究题共同完成。

再次,关于宜昌的历史沿革,只需了解即可,不必深究。

如果课前学生对长阳的历史变革有所了解,也可结合课后交流平台中的习题,谈谈家乡、所处乡镇、街道的历史变迁,搜集图片,将实践活动融合在授课中,达到举一反三、资源共享的目的。

本课中设及到的习题,多为开放性习题,只要言之有理就行,不必给学生什么标准答案。

教师应在充分了解本地的历史变迁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做些指点。

建议在开展“我为家乡建设出份力”的实践活动中,了解一下长阳有代表性的地名的由来及它的历史变迁,要求学生大胆设想,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从小立大志,将来为建设繁荣兴旺的家乡而努力。

四、参考资料

夷,①本义:

平坦②太平③使平,拉平;铲平④诛灭⑤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

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

后来泛指中原以外的各族⑥旧时往往用以称外国或外国人。

“夷陵”改为“彝陵”在清朝顺治年间,原因是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因“夷”含铲平、灭绝之意,有对少数民族侮辱之嫌,故改之。

彝,《毛传》常也。

 

第三课宜昌的山

教学目标:

1、增进对巴人的了解,增强作为巴人后代的自豪感。

激发学生对巴土文化的热爱。

2、了解武落钟离山的位置、景点。

3、激发学生对巴土文化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小立志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

教学重难点:

了解巴人和武落钟离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巴土文化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诠释巴人

1、提问:

你知道我们土家人有哪些风俗文化?

2、弄清土家人和巴人的关系

3、体验巴土文化,齐唱土家山歌《山路十八弯》

二、观看地图,弄清位置

1、出示地图,让学生弄清武落钟离山的位置

2、让学生知道到武落钟离山的路线

三、走进武落钟离山,了解巴土文化

(一)武落钟离山简介

1、放碟片

2、指导学生看书

3、提问:

通过听、看,你了解到武落钟离山的哪些景点?

哪些人物?

那些传说?

4、学生反馈

5、讲《务相掷剑称王》、盐水女神和廪君的爱情故事

(二)向王庙介绍

1、放碟片

2、提问:

通过观看,你了解到了什么?

3、反馈

(三)感受武落钟离山的美

1、放碟片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武落钟离山的美丽四、推介武落钟离山,弘扬巴土文化

1、布置任务:

用自己的方式宣传清江、武落钟离山,弘扬巴土文化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代表展示

五、学生评价

 

第四课宜昌的峡

一、教材说明

长江三峡,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

它西起四川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约193公里,素有“四百里画廊”之称。

三个峡各有特色,各具魅力。

瞿塘峡以“雄”称奇,巫峡以“秀”见长,西陵峡以“险”著称。

全文概述了三峡的神奇壮美,重点介绍了西陵峡的险峻。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西陵峡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收集资料并交流西陵峡的形成原因,会画西陵峡。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建议

首先,教师课前要弄清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

可查找长江三峡导游图,找到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起止,各峡的主要景观、主要特点、神奇传说等,为授新做好充分准备。

学生课前尽可能地收集西陵峡的图片、诗歌、故事等,对它的险峻有个感性的认识。

其次,授课中,可先展示长江三峡导游图,让学生对长江三峡有个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分组交流西陵峡的图片,感受它的险峻。

也可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西陵峡的图片、诗歌、故事等。

交流方式可多样化,如以小记者采访、快板、诗朗诵、讲故事、绘画等形式,交流后,可结合教材上第二版块“滩多水急的西陵峡”与第三版块“青滩、泄滩、崆岭滩”的内容进行探究,说说西陵峡为什么险峻?

最后,在交流、探究的基础上展望未来,想象三峡大坝建成后,西陵峡会变成什么样,画一画,评一评。

关于课后的习题,“交流平台”部分已在课中完成,“探究天空”与小资料可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

四、参考资料

1、兵书宝剑峡

本名白狗峡,又称铁棺峡、棺木峡。

位于老归州城东10公里,西起香溪水府庙,东至新滩上滩沱,全长5公里。

北岸峭壁间有一叠形如书卷的石页,左下方有一块形状似宝剑的岩石,相传为三国时诸葛亮入川前所遗“兵书宝剑”故而得名。

《归州志•山水》记述:

香溪“又东流三里为兵书峡,又名白狗峡。

峡南石壁中折,广五尺,相传有神力关锁,历久不坠,谓之锁山;峡北石壁一孔,相传为诸葛武侯藏兵书处,望之若书卷然。

2、清代诗人刘肇绅,写了一首《入崆岭峡》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崆岭峡的奇特景象:

峭壁千寻并,群峰一线开

江声呼岸走,山影压船来。

 

第五课宜昌的溪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龙进溪、九畹溪、柴埠溪、车溪的主要景观。

2.搜集名人碑刻内容或主要景点,开展诗歌比赛活动。

3.感受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美。

二、教学建议

1、首先,本课可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课前可让学生搜集主要景点图片,教师在授课中可借此为导入点,开展诗歌比赛活动。

同时,穿插分析龙进溪、九畹溪、柴埠溪、车溪的主要景观。

并讲讲景点的传说故事。

2、第二课时可结合书后“探究天空”中的导游图,让学生分组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宜昌的溪。

组与组之间可既分工又合作,一组一个景点,介绍方式可多样化,由学生自主选择。

介绍中师生及时评价。

3、宜昌的溪一般都有传说故事,教师在授新时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既锻炼口才,又增长智慧。

 

第六课宜昌的洞

一、教材说明

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7公里,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山洞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是湖北省著名名胜古迹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本课简要介绍了三游洞的地理位置、得名、碑刻,重点说明了三游洞的重要景点至喜亭和张飞擂鼓台,让学生对这个曾被古人喻为“幻境”的景点有了较为清晰的印象。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三游洞的由来、主要景观。

2.搜集三游洞的名人碑刻内容或主要景点,开展诗歌比赛活动。

3.感受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美。

三、教学建议

1、首先,本课可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课前可让学生搜集三游洞名人碑刻内容或主要景点图片,教师在授课中可借此为导入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