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12百舸争流的思想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6680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12百舸争流的思想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12百舸争流的思想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12百舸争流的思想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12百舸争流的思想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12百舸争流的思想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12百舸争流的思想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12百舸争流的思想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12百舸争流的思想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12百舸争流的思想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12百舸争流的思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备考方向要明了]

考纲下载

考情回顾

考向预测

1.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2.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3.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2)客观唯心主义

本课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大都有所涉及;从试题类型看,以选择题为主,偶尔在主观题的要点中有所涉及;从考查方式看,多以名言、古句、古代哲学家的观点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唯物主义及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理解。

如2011年上海卷19题考查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010年山东卷25题考查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江苏卷25题考查了唯心主义的观点

(1)以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观点或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为载体,考查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各种形态及其观点

(2)以生活中的观点和事例为载体,考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特别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识记层级]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理解层级]

正确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二者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3)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不同的回答。

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绝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肯定了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而少数哲学家坚持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误区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警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误区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警示:

不能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应用层级]

[例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以下属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有(  )

①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③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④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题规范]

第一步:

审题干

定考点

考查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抓关键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第二步:

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原因

正确

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正确

即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

正确

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与题干无关

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1.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如果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这种观点属于(  )

A.形而上学B.不可知论

C.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思维不能认识存在的观点,是典型的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识记层级]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2)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层级]

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比较

基本形态

项目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不同点

进步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

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局限性

(1)没有科学依据

(2)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1)混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

(2)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共同点

都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三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应用层级]

[例2] (2011·上海高考)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

万物之本原也”。

他们的观点属于(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科学的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解题规范]

第一步:

审题干

定考点

考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抓关键

“水是万物的始基”、“水者,万物之本原”

第二步:

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自主分析

A

与题干无关

题中观点为唯物主义观点

B

与题干无关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只是将具体的物质形态等同于哲学上的物质,不是科学的物质观

C

与题干无关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D

正确

两个人的观点都将世界本原理解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水,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2.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

“所以立天地者,水也。

成天地者,气也。

水土之气,升而为天”。

下列与之相一致的观点是(  )

A.“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

B.“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C.“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

D.“物是观念的集合”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杨泉的水一元论,认为水是根本。

水里的混浊部分,下沉就成为了土,水变为蒸汽,就成为了天,这种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A、C、D是唯心主义观点。

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识记层级]

1.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3.哲学史上存在“两个对子”

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理解层级]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的关系

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区别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孟子:

“万物皆备于我”

(2)陆九渊: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3)王阳明: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4

)贝克莱: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5)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6)康德: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7)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1)朱熹:

“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2)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3)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4)上帝创造世界

联系

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应用层级]

[例3] (2009·广东高考)“我看到苹果的颜色和形状,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就形成对苹果的认识,所以苹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

”这种观点属于认识论上的(  )

A.客观唯心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解题规范]

第一步:

审题干

定考点

考查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抓关键

苹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

第二步:

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自主分析

A

说法错误

题中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说法错误

题中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C

正确

把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归结为人的主观意志

D

说法错误

题中观点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方法技巧]

如何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

凡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凡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的外化和表现的观点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将冰凉的手伸进一盆温水感觉到水热,将湿热的手伸进去又感觉到水凉,于是有人认为“物是感觉的集合”。

这种观点是(  )

A.机械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本原的东西,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如意志、感觉、经验等是决定性的因素,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题中“物是感觉的集合”即主观唯心主义,故选B。

 

[综合迁移拓展]

1.全面把握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

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

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正确把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及其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其基本形态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其基本形态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主干数字记忆]

热点一 诺贝尔奖得主科学解密2012世界末日

传说中的古玛雅历法认为,2012年12月21日将是世界的末日。

这一谣言也成为众多影视作品或科幻小说的热门主题,让社会大众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恐惧和忧虑。

据此回答1~2题。

1.对于2012世界末日是否真的会发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表示这没有科学依据,人类不必为2012恐慌,还不如多关注“空气污染”、“全球变暖”等会切实影响我们生存的问题。

世界末日说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D.朴素唯物主义

解析:

选B 本题主要考查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世界末日说将上帝看作世界的主宰,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现。

2.2012年12月21日到来了,人们在安静和忙碌中度过了这平凡的一天。

第2天,一切又重新开始了,传说中的世界末日并未到来。

这说明(  )

①物质世界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②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避免灾难的发生 ③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④客观唯心主义也有可取之处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末日说的不攻自破充分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和事物运动的规律性,①③正确;②④说法错误;故选D。

热点二 弘扬科学,反对迷信活动

当前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一些人特别是某些党员干部对封建迷信活动见惯不怪,甚至参与其中。

据此回答3~4题。

3.封建迷信是传统文化的糟粕,是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对立的歪门邪说。

下列对封建迷信活动认识正确的有(  )

①封建迷信活动有一定的道理 ②是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③是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④给人们的思想、工作、生活都带来极大的危害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①②是对封建迷信活动的错误认识,舍去;③④正确,入选。

4.在讲科学、讲文明的今天,广大群众特别是党员干部要自觉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因为(  )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它能指导我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 ③它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一切问题的具体办法 ④它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

③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①②④正确表述了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因。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2年12月6日,日本北部发生7.3级地震,由于预警到位并未造成大的人员伤亡。

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将会准确预警地震的到来,避免地震

带来的人员伤亡与损失。

这说明(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人们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④人们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D.②④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意识的能动作用。

材料表明人们可以正确的认识世界,故选①②③。

材料没有涉及改造世界的问题,④不选。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问题的根源和关键。

这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①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③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④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③④本身是错误的,①②中的“基本”与题干中的“根源和关键”相照应。

3.2012年5月份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持续升温,物价上涨;6月份又有回落,一直到年底,农产品市场都处于“低价状态”。

可见“市场常常是变化莫测的,想把握住市场的变化那是徒劳的。

”以下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

①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 ②属于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 ④是形而上学观点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④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不能把握市场,意味着思维不能反映存在,是不可知论,故选A。

4.随着人类实践及科学的不断发展,目前对日全食、流星雨等天文现象发生的时间及最佳观测点,全球及我国许多天文机构和专家都能及早进行精确的预报,与古时人们对其现象与本质不能认识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体现了哲学基本问题上的(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

B.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有关知识。

古人认为日全食不可知,而现代人对日全食能作出精确预报,从而说明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故选D。

A、B、C均不符合题意。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派别。

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

A.心外无物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理在气先D.存在就是被感知

解析:

选B 本题主要考查对唯物主义根本观点的理解。

“神”为意识,“形”为物质,物质存在则意识存在,物质毁灭则意识毁灭,就是说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A、D均属于主观唯心主义,C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6.我国古代经典著作和历史典故中的许多成语简短精辟,蕴涵着深刻的哲学道理。

下列能够同时体现哲学史上“两个对子”的一组成语是(  )

A.画龙点睛与喧宾夺主,瑕不掩瑜与本末倒置

B.返璞归真与审时度势,掩耳盗铃与鬼使神差

C.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唇齿相依与闭门造车

D.实事求是与拔苗助长,统筹兼顾与顾此失彼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对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的理解。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没有体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A、C没有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事求是与拔苗助长”体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统筹兼顾和顾此失彼”体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故选D。

7.如今许多企业招聘时,不看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而是看属相、八字等。

如漫画中的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是(  )

①唯物主义观点 ②唯心主义观点 ③唯物辩证法观点 ④

形而上学观点 ⑤主观臆造的联系

A.①②⑤B.②④⑤

C.②⑤D.②④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漫画中的这一做法属于封建迷信,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和主观臆造的联系,故选②⑤。

8.漫画往往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下边漫画主要讽刺现实生活中思想方法上的(  )

①片面性 ②均衡论 ③诡辩论 ④唯心论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选C 本题主要考查唯心主义观点等知识。

漫画中的两个人都是凭自己的主观判断片面地想问题,都是错误的,因此①④符合题意。

9.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士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

上述观点(  )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

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解析:

选C 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根本观点的理解。

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把水作为世界的本原,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表现,C表述正确。

10.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重要形态,其局限性在于(  )

A.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B.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C.否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D.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理解。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的物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故B符合题意。

11.漫画《“石”来运转》中的当事人(  )

A.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

B.正确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坚持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将客观精神作为世界的主宰

解析:

选D 本题以漫画《“石”来运转》为切入点,考查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把“石”等同于“时”,并将“时”看作是推动事物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12.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

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  )

A.有神论与无神论的斗争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哲学上最根本的斗争。

哲学发展史上,虽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相对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而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则具有从属的意义。

因此,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二、非选择题

13.恩格斯说: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说说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哲学上的基本问题的有关知识。

(1)问结合教材可知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分析理论意义,可以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去阐述。

(2)问分析为什么,可以从三个方面,具体可以从生活与实践活动、所有哲学必须要面对以及对其他哲学问

题的影响去分析。

答案:

(1)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理论意义:

对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14.材料一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事物是由人的各种感觉构成的。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材料二 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

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

(1)材料一中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观点?

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2)材料二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

这一观点有何局限性?

解析:

本题考查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观点的理解。

(1)问,材料一中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主要考查了对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2)问,材料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局限性在于将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答案:

(1)贝克莱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黑格尔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其说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二者都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

(2)材料二中的观点认为“气”是万物之源,把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这一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