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个案分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46572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个案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心理个案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心理个案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心理个案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心理个案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个案分析.docx

《心理个案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个案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个案分析.docx

心理个案分析

 

国家职业资格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类型

论文题目

姓名

身份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一例人际交往问题的认知行为治疗个案分析

摘要:

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求助者不能大胆的与人沟通和交流,再加上错误的认知和时间的累积致使自己产生心理问题,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自己的学习效率,给自己的生活也带来了困扰。

本文主要报告了咨询师采用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等帮助其解决人际交往障。

改变来访者认知方式 ,引导求助者重新认识自我和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 ,树立人际交往的自信心 ,学习构建人际支撑系统的原则与方法,经过五次咨询和心理辅导 ,来访者认知观念与行为方式有了明显改变,成功地达到了“认知重建”的目的,有效地解决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

人际交往,认知行为疗法,交往问题

一、 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求助者:

罗某某,女,汉族,24岁,研二,身高1.55米,体态端庄 ,偏胖,眉心略显惆怅;独生女,城市家庭,父母亲均务一般,家境中等;无精神病史,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咨询或心理治疗史,无其他不良嗜好。

(二)、个人成长史 

罗某,足月顺产,家中独女,从小与父母一起居住,很受宠爱,性格内向。

父母对其管教很严。

小时候,住在安全设施不好的校区,父母因怕其被人贩子抱走,便在自己上班的时候把罗某关锁在家中而且还教育自己谁来都不能开门,就算是外公和舅舅也不行,爸爸妈妈回家也要认真确认才行。

母亲对其生活学习各方面照顾周到,其与母亲关系较好,依赖性较强。

从小比较任性,做事喜欢率性而为,很少顾及别人。

上大学以前,未住过校,生活起居都由母亲照料。

现在也还是由父母每周接送自己上学。

(三)、 精神状态 

感知觉良好,情绪略显低落,逻辑思维清晰,语言表达流畅,情感反映自如一致,人格完整。

(四)、身体状态 

睡眠质量较差,入睡时间长,无重大生理疾病,身体偏胖,除感觉疲惫外无其他不适感,无家族精神病史及遗传病史。

社会功能 

(5)、社会功能

不能与宿舍同学和睦相处,大学时候和全宿舍同学发生口角,后来因为害怕,打电话去老师那告状,因此遭到室友和班上同学的排斥。

能正常常上课和学习,但学习效率较低,别人花一个小时可以完成的任务,自己要双倍的时间,甚至更多。

(6)、 心理测验结果 

SDS(标准分):

55分,提示有轻微抑郁情绪; 

SAS(标准分):

62分,提示有中度焦虑情绪; 

SCL-90:

焦虑因子分2.6,躯体化因子1.3,抑郁因子1.8,其余各因子分均小于1;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一)主诉  

  无论是上课下课,还是平时吃饭都是一个人。

不会主动和同学交流,同学问自己也是简单的回答“是”或者“不是”,总是一个人坐在班级的角落里,远离人群。

语言清晰有条理,迫切希望有所改变,有较强的求助欲。

内心焦虑不安,晚上入睡困难,自己信赖的一位老师建议其前来咨询。

(二)个人陈述 

父母亲对我要求一直很严格,我是家中的独生女,也是大家庭里我这一辈份中最小的孩子,我亲戚家的哥哥姐姐们都是大学生,父母亲希望我也如他们一样,所以从小就对我的生活要求很严格,尤其是学习方面,只要学习好,父母亲就很知足满意。

我的成绩一直都很好, 这也是我在整个中小学时期受老师和邻里家长喜欢我的原因之一。

 

高中时期,由于父母亲及家里亲戚对我的期望,他们时常对我讲:

整个大家庭里你是最小的孩子了,你一定要争气,考上大学。

为此,我一直以学习为重,一直和父母居住在一起,再加之高中的学习生活本来就很紧,只要学习成绩好,无论犯再大的错,老师都会原谅你,同学们也依然喜欢你,仰望你。

然而我并有在高考的时候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连二本线都还差十几分,于是我便选了个师范类的三本院校。

同时,心里也暗暗发誓,我一定要考研,弥补这个缺憾。

上了大学,,我仍按照高中的生活作息,可是感觉过得并不快乐。

 老实讲,我对大学的很多地方都看不惯,例如:

大学里的老师上完课就走,根本不管你学生是否学会了他讲的知识,就是想向老师问个问题,都没有机会。

另外,大学的同学们聚在一起很少谈论学习,而是聊很多学习之外的话题,这一点,我很是看不惯,我认为无论什么时候,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可是大学的同学并不以此为重心,我觉得他们不务正事,自然不愿理睬他们。

还有,虽然他们不怎么学习,可是每到考试时,仅学那么一个星期,成绩居然比每天埋头苦读的我不分上下,根本从成绩上区分不出优秀与否的学生,感觉对自己很不公平,心想这一学期又白辛苦了。

更令人气愤的是,每到年终评优秀生时,总是没有我的份,虽然我的总成绩每次都在班级前茅。

所有这一切,使得我对大学生活失去了兴趣,上大学是件痛苦事。

但是我要成为研究生的目标一直激励着我,内心也还充实。

大三那年,便进入紧张的复习了,我平常也都早出晚归,室友们也很少和我讲话,特意冷落我。

有一次,我回宿舍后,她们在喝酒,讲话很大声,我没理她们,继续看我的书,可是到很晚了,她们还在吵,我感觉害怕,就跑出走廊,大声哭泣,打电话给班主任,想他哭诉这件事情。

班主任觉得批评了她们,之后全班人都看怪物一样看着我,我在班上就更没有朋友了。

那一段时间,我非常的压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考研上,虽然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考上了,但我知道我付出了比别人多很多的努力。

现如今,考上研究生后也便没有曾经想象的那么开心,我感觉我比班上的同学落后很多,别人都很优秀,做事效率也高。

我不知道怎么去和同学相处了,又怕发生和大学一样的事情。

有时看着别人一起欢快的玩耍,愉快的聊天,又好羡慕。

我也努力过,可是我不知道聊什么,别人聊八卦这些的,我又不喜欢聊,文学红楼梦啊什么的别人又不喜欢聊。

 近一个多月来情绪一直很低落,感觉自己喘不过气来,总感觉心头有一块石头压着,开心不起来。

上次回母校看望初中老师,她建议我来咨询咨询。

(三)咨询师的观察 

来访者衣着整洁,样貌清秀,注意力集中,语言流畅。

表达清晰,偏内向。

主动求助,表现出要解决问题,具有积极配合咨询的倾向。

但表情有些拘谨,情绪有些紧张,低头,很少与咨询人员对视。

(四)他人反映 

  宿舍人反映来访者心地善良,别人生病时,他能主动拿出自己的药给同学,但是太自以为是,生活习惯很不好,不叠被子,不洗衣服,很少洗澡洗脚,衣服也随便放,老占用别人的位置,同学给他提意见,她说自己这里放不下,而且那很耽误时间,晚上睡觉晚,是因为自己喜欢晚上看书。

其他同学(宿舍外)对他印象不深,很少交流。

感觉挺乖的。

辅导员反映来访者很少参与集体活动,除非有歌咏比赛,不参加打扫卫生、清理积雪的班级任务。

3、评估与诊断

(1)评估

 

(1)生理原因:

女性,24岁。

属于青年期。

无躯体疾病和精神病史   

   

(2)社会原因:

A.家庭中父母思想交流少,父亲对其学习要求严格。

    B.同龄朋友较少,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C.高考没有考上本科,对她打击很大,成为负性生活事件。

和室友相处发生的争吵,班上同学的冷落,让她害怕与人相处。

  (3)心理原因:

 A.过于关注学业成绩而忽视人际支撑系统的构建

B.缺乏正确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

 

C.人格特征:

性格内向,追求完美,有较强的上进心。

 

 

(一)诊断:

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

 人际交往不良,时间比较没有超过三个月,也没有泛华,心理冲突是常形冲突,没有妄想和幻觉。

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二)诊断依据:

 1.排除精神病: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相统一,知、情、意心理过程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助行为。

人格相对稳定。

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妄想、幻觉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其主导症状属于正常心理活动。

  2.排除神经症:

 

求助者病程为一个来月,时间较短,学习生活效率虽有下降,但没有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

求助者因无法进行良好的人际适应产生的心理冲突明显与现实相关,现实冲突为常形,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3.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求助者心理问题是由现实的人际问题而激发,持续时间较短 ,从她意识到出现问题起至主动求助的时间约为一个来月,该问题虽引起求助者焦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学业效率下降等症状,但情绪反应还保持在理智控制之下,反应内容没有泛化,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三)鉴别诊断 

1.与抑郁性神症相鉴别:

虽有压抑烦闷情绪,但其兴趣无减退或丧失,对前途并没有悲观,也没有感到生命无意义、无退缩、自杀等意念,持续时间也未达到两年,时间较短仅一个多月。

故排除抑郁性神经症。

2.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

虽有焦虑情绪,但其内容无泛化;其焦虑有明显的事实依据;无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持续时间较短,故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六、咨询目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与求助者协商,确定以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

 缓解焦虑情绪;改善行为习惯

 2、近期目标 

调整认知方式,改变其不合理观念;,学习与训练相关的人际交往方法与技巧,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逐步减少求助者心理压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树立建立人际支持系统的良好信心。

 

3、长远目标(终极目标) 

帮助来访者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帮助其重整与健全人格,完善求助者的个性 ,培养其独立的品质,完善自己的人格,积极重新认知自我与学会被他人接纳与认可;增强的适应能力,提高其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

6.咨询方案

(一)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

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本案例采用的是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T)。

 

  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理论基础,理性情感治疗基于这样的假设:

非理性或错误的思想、信念是情感障碍或异常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对此,Ellis并进一步提出了"ABC"理论。

在"ABC"中,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激发事件;B指信念,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激发事件和信念有关的情感反应结果。

通常认为,激发事件A直接引起反应C。

事实上并非如此,在A与C之间有B的中介因素。

A对于个体的意义或是否引起反应受B的影响,即受人们的认知态度,信念决定。

例如,对一幅抽象派的绘画;有人看了非常欣赏,产生愉快的反应;有人看了感到这只是一些无意义的线条和颜色,既不产生愉快感,也不厌恶。

画是激发事件A,但引起的反应C各异,这是由于人们对画的认知评估B不同所致。

由此可见,认知评估或信念对情绪反应或行为的重要影响,非理性或错误是导致异常情感或行为的重要因素。

(3)双方确定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力与义务 

 1.来访者的权利与义务 

来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咨询师;对咨询过程不满可要求更换咨询师;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遵守咨询机关的有关规定;对咨询方案、时间等要遵守;按时咨询、有事提前通知。

 

2.咨询师的权利与义务 

咨询师要热爱工作,遵守国家法律;遵守中立原则和保密原则;如果来访者的类型或问题类型不适合自己要及时转介。

3.咨询时间 

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

因为在学校,所以是免费的。

六、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评估与诊断;

 第二阶段:

进一步加强咨询关系,实施心理帮助; 

第三阶段:

巩固咨询效果和结束咨询阶段 。

 

第一阶段 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一次)

第一次 2015年3月30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