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目标12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6479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目标12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复习目标12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复习目标12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复习目标12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复习目标12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目标12王.docx

《复习目标12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目标12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习目标12王.docx

复习目标12王

复习目标:

1.将零散的微粒知识汇总梳理,提炼出物质的微粒观。

2.会用物质的微粒观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课前延伸

从微观的视角认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

“物质微粒观”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它的形成对于我们理解和解释宏观的事实和现象,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化学符号的意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物质微粒观的建立,是同学们开启化学之门的基础。

请同学们结合近一年的化学学习回顾总结物质的微粒观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课内探究

一、联系整合,形成观念

探究点一:

构成物质的微粒及其性质

1.    请同学们结合干冰、铜、氯化钠、金刚石的实物及构成微粒的图片,说出这些物质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这些微粒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    你能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体温计可以测量体温、氯化钠放在水中为什么不见了的原因吗?

从中可以得出微粒的哪些特点呢?

 

 

3.如图所示:

玻璃管两端甲、乙两处分别放有吸附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结果在C处产生大量白烟(已知浓氨水、浓盐酸易挥发,NH3和HCl气体反应会产生大量白烟,可能用到相对原子质量:

N:

14  H:

1 Cl:

35.5)。

由本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点二:

微观角度看变化

1.右图是水的两种变化,结合图示回答:

①从宏观上甲乙两图所示的两种变化的本质有什么不同?

 

 

②你认为这两个过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怎么变的?

你能用图示表示这两种变化吗?

 

 

2.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1所示。

①从微观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②写出图2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新生成的粒子是________。

③通过以上分析,揭示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已经知道以下事实:

①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温度降低;②浓硫酸溶于水温度升高;③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④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大量的热;⑤干冰升华时环境温度降低。

可见在物质变化中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猜猜看,从微观角度看,能量的变化与什么有关?

 

 

 

反思总结:

通过以上探究,能否归纳出物质的微粒观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二、自主应用、内化观念

1.请同学们微观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但不能保存在敞口容器中。

 

(2)畅远楼楼前的水泥路面被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3)液氢和氢气的状态不同,但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4)在酒精挥发和酒精燃烧过程中,酒精分子的变化有何不同?

 

2.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可以安静地燃烧,不纯的氢气在空气中易发生爆炸。

①你能从微观上解释原因吗?

②由此,实际生产和生活中,采取哪些措施可以促进煤的燃烧,可以防止矿井中爆炸事故的发生。

 

 

3.复分解反应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学习时,应注意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深刻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混合:

                           :

   ②碳酸钾溶液与稀盐酸混合:

                           ;

   ③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硝酸混合:

                            。

 

(2)你想过上述复分解反应为什么能够发生吗?

这是因为在这些反应物中含有一些“特殊”的阴、阳离子,它们能相互结合。

如上述反应①中,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Ba2+和S042一,而Cl一、Na+则是“旁观者”,并没有参加反应。

请你分析上述反应②中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             ;上述反应③中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             。

 (3)请根据你的想象,在下图右边的容器中画出体现NaOH溶液和稀盐酸反应产物的示意图。

 

反思总结:

通过以上探究,你觉得在运用物质的微粒观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达标测试

通过今天上午的网络视频学习,我认识到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中学化学教学正由“知识为本”向“观念为本”转变。

对于“观念为本”这个概念我不是很了解,通过学习,知道了“观念为本”教学是把具体知识作为观念形成的工具和载体,从讲授事实转移到“使用”事实,从记忆事实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与原理,最终教与学的目标是通过不断概括提炼形成基本观念,建构起学科的观念体系。

“观念为本”的教学设计是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某一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对教材内容或事实材料进行加工,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和有效的探究活动,并在不断的反思、评价基础上修改完善的过程。

看完之后,我深受启发。

   因为“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部分化学味道特别浓,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点,又因为涉及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偏大,因此也是一个难点。

于是,在学这部分内容时,着眼于建立学生的微粒观的观念,并且在学的过程中将书本上冰冷枯燥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质构成复习中“观念为本”的教学思路

东营市育才学校朱明芹

作为复习课,必须在该部分内容上建立网络学习的观念,让学生们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与物质组成或构成有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网,从网的观点再俯瞰各点就会使该部分知识不再那么抽象,对于学习新知时候的困惑期一个化解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掌握并理解该部分知识。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学生们一起复习的。

一、各知识点一一复习,各个击破

1.分子、原子

分子: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方法指导:

(1)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性质不同。

例如,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分子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空气中的氧气与实验室制取的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如:

O2、H2O等。

(3)分子的构成:

由原子构成,其中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

如:

O2、H2O等。

(4)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2.分子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有间隔。

(5)分子与物质的变化:

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也发生变化。

原子: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方法指导:

(1)原子不可分只是在化学变化中,并不是不可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2)原子的结构:

其中: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质子数决定着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着元素的化学性质。

(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如:

Fe、Mg、Al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2.原子团

记住几种常见的原子团:

NO3、SO4、OH、CO3、NH4

3.原子结构示意图

圆圈表示原子核;“+”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4.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都是比值,都是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单位为1。

5.离子

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由于带电情况不同所以分为阴阳离子。

(2)离子与原子的联系:

原子得到电子→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阳离子

即: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离子所带电荷数。

(3)离子符号的书写:

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注意数字在前,电性在后。

如:

Ca2+、Al3+、Cl-、O2-

二、各知识点横向纵向进行比较联系

1.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离子

(1)能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能独立存在,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用分子式表示。

如:

O2、H2O等。

用元素符号表示。

如:

Fe、Mg、Al等。

用离子符号表示。

如:

Ca2+、Al3+、Cl-、O2-

(3)都能构成物质;都具有微观意义;都可以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4)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

在化学变化中,离子不可分

2.物质的微观构成和宏观组成

当然该部分知识相较好的让学生掌握,我们主要是采用的让学生自主复习,自主找出相关的区别于联系,当然老师在其中也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较好的复习了这一部分知识。

 

不学不知道,化学真奇妙

 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联系是化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最具特征的思维方式,建立微观世界的想像力是初中化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也是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

而化学学习的分化点即难点就是学生难以形成这种思维方式。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关于物质的组成奥秘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着学生的难点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地将这些抽象复杂的知识点灌输到学生的脑海当中,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为了使学生顺应新的认知情境,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从一个认知平衡走向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的认知平衡,教师必须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可以在教学中创新地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动手参与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统一。

加强直观教学,把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形象思维强化认识的表象,从而推进抽象思维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学生初步形成了抽象概念以后,要加强运用,把抽象概念演绎到具体的问题解决之中,使抽象认识具体化、形象化。

唤起学生的兴趣,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希望专家和同行给予指导:

 

片段一:

自制模型展示:

1.让大家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制作的两个水分子模型,看谁制作的精致美观,拆装方便,选出一个最好的。

(提高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帮助树立“微粒观”)

2.请各小组最佳制作者谈谈模型的用途。

(可演示化学变化的实质,物理变化的实质,强化对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认识,通过展示,使大家受益反思:

化学观念不是靠老师空洞的说出来的,而是在老师设计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参与思考自己感悟出的,它是知识背后的思想和灵魂。

当然观念的形成也不是一节课就能形成的,必须由老师持之以恒的观念教学,让学生形成一种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才能把观念渐渐落实到思想中。

近年来对观念教学的学习,提升了我的教学认识,在前行路上,我将继续探索,更好的发挥观念教学。

 

)   

(学生自制的分子模型)

片段二:

实验激发思考

1.教师把一个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烧杯里,然后倒入开水,让大家观察现象。

(提高兴趣,培养观察思考能力)

2.小组讨论:

为什么瘪的乒乓球又胀起来了。

(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进行思维碰撞,认识到气体微粒间距离可以变化)

片段三:

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小组讨论:

解释现象:

气味传播   热胀冷缩  .衣服晾干  深色衣服不要与浅色衣服混泡  (使更多的同学有思考、展示的机会) 

2.交流共享:

组代表在班上讲解。

(使大家明确答案,并激发活力,进行自我评价)

片段四:

画图识图比赛

  1.画图:

用水分子的示意图表示出水蒸发、给水通电的微观变化过程。

(认识到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了;而水通电时 水分子本身解离了,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组内展示,评出最好的。

并由作者参与班上讲解。

(培养合作精神,激发活力)

 3.识图:

投影:

用圆圈表示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种分子的图片、用圆圈表示同种原子构成同种分子的图片、用圆圈表示含多种分子的图片  、多种原子构成同 种分子的图片等,判断哪是化合物,哪是单质,哪是混合物。

(强化物质的微粒观,并从微粒观认识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等概念)

关注学生体验,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脑,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我们教学中永恒的话题。

只要用心就会化平庸为神奇,将难点巧转化!

 

浏览:

48评论:

7专家浏览0指导教师浏览1

我对观念为本的理解:

大量的事实知识归纳出理论性知识,包括核心概念,策略性知识,再反复提炼出总体看法,即基本观念,在观念的指导下解决问题,必然会逐渐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如宏观与微观相联系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基本观念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而且随着化学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头脑中的化学基本观念也会不断的深化,我认为复习课是大量化学知识的综合学习,合理的利用复习课能够让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零散的基本认识或者较为模糊的观念转化为化学基本观念。

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层次性等特点,但一般指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发展性。

例如,第一次接触微粒,只是要求学生能感知其存在。

通过对更多物质、相关概念的学习,微粒观逐渐丰富、深化。

下面我就《物质构成的奥秘》介绍自己的复习心得。

首先应渗透的基本观念:

微粒观。

我认为在初四学生必须明确: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等,其中原子是最为基本的粒子,原子既可以直接构成物质,还可以先形成分子、离子,再由分子、离子构成物质;微观粒子是体积和质量都很小、相互之间有间隔、存在相互作用的不断运动的小的粒子;微观粒子的运动受其自身能量的高低影响,微观粒子的能量升高,则运动加快,微观粒子的能量降低,则运动减慢;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微观粒子的运动和变化,物理变化是微观粒子的间隔或排列方式等的变化,化学变化是微观粒子的内部组成或结构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微观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微粒观是化学学科的最基本观念。

但是微粒观的建立和形成所需要的素材却分散与教科书的各个章节,是零散而又不系统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很难有意识的形成一个对微粒的总的科学性认识。

以复习课的形式,通过几组问题,在复习知识的基础上把学生零散的知识汇总起来,通过不断地概括而提炼出微粒观。

使得复习过程不只是简单地汇总知识,而且成为学生跳出知识来看知识,在其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提升,微粒观不断完善的过程。

我的几点思考:

(1)本节课回归了课本,用上下册中那些形象化的微粒模型、拟人化的卡通图片等,回顾初中化学的学习过程,原来很多物质和变化我们都是将宏观和微观相联系来探讨的。

使学生意识到从微观本质上认识和思考宏观的现象和变化是很便于理解的一种研究角度。

(2)通过讨论微粒在两种变化中的运动与变化,不仅完善了化学变化的本质从所有微粒的角度出发考虑,而且学生很自豪自己已经具备了对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已经初步建立了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

仅此一项就足以激发学生终身学习化学的好奇心。

(3)将能量的变化与微粒的运动相联系,是这节课中很好的一次尝试,给了学生一次自由畅游微粒世界的机会(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在新授课中未曾讲过的)。

同时,也为学生高中乃至大学化学学习建立了知识的生长点。

在学生对微观世界没有任何认识的情况下,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先给出学生身边的物质的微观模型,把这些物质的宏观变化进行形象的微观分析,让学生初步相信物质世界是一个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世界,并尽可能通过模型化手段把学生的思维带到微观世界中来,使其尝试用微观的方法去分析自己熟悉的变化(如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水的三态变化和水的分解与合成),这样或许能够帮助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建立起初步的微观认识。

 物质组成的奥秘从玩游戏开始

济南第二十七中学    郑媛媛    2012年7月31日10:

51

李红楠于12-7-3112:

00推荐多媒体具有丰富的感染力,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促进其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郑老师原创的FLASH小游戏达到这一目的,值得借鉴学习!

 

看了视频中有关原子构成的教学感慨颇深,教师设计小游戏让学生在做中体验晦涩难懂的化学知识,像科学家一样体验了原子构成的发展史,这正是我们平时教学中的弱项。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尝试着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体验中学,以下是我对《奇妙的化学》第二课时《物质组成的奥秘》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和大家一同交流进步。

《奇妙的化学》是初三化学第一课,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此可见本节课在整个初三化学中战友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本节的学习,首先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奇妙,产生热爱化学、喜欢化学之情,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在这种奇妙的愉悦感受中,学生初步形成化学科学有价值观、物质组成的微粒观、绿色化学观,初步尝试用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认识身边的物质,由此,初步了解“什么是化学”以及“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然而对于其中物质组成的奥秘部分,教学目标要求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这在教学中有很大的困难,于是我尝试着把资料做成一个网站,让学生们在机房中完成化学的学习。

一、轻松一刻

师:

玩游戏2分钟,比一比谁得分最高。

生:

兴趣盎然,全神贯注地点击鼠标。

师:

同学们玩过类似的游戏吗?

大家有没有仔细的观察,绿色小粒子上面有一个字母——H,红色——O,在化学上代表什么含义呢?

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

什么是分子、原子呢,那么我们就一起走进分子和原子的世界。

 

师:

继续展示水分子的模型,让学生了解原子并不是只能以一种方式相互结合;宏观物质的种类虽然众多,但构成它们的原子的种类并不太多。

课后反思:

通过观察教师展示的模型了解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的构成都完全相同,都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并且呈固定的角度排列,即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通过玩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出原子和分子,也让学生比较直观的看到氢原子和氧原子,利用计算机突破原子、分子等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的理解的难度。

 

二、小试身手

 

      师:

氢原子和氧原子不仅能相互结合形成水分子,还能两两结合形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那么,现在有氧原子和氢原子,大家可以拖动鼠标在图二中组成新的分子,能组成几种情况?

   

  生:

学生迫不及待的拖动鼠标移动原子,参与小试身手,然后小组展示。

  课后反思:

学生做的比预想要好,不仅组成了氢分子、氧分子和水分子,居然还组成了双氧水分子,看来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

一个小小的改变,就使原来抽象难懂的分子原子变得直观生动,而且课堂教学效果也不错。

看来,要想提高课堂效率,不仅要在备课的内容上下功夫,还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不同风格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学,在体验中学,这样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浏览:

67评论:

16专家浏览0指导教师浏览2

评论列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