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选修《唐宋诗词》第二课边塞军旅诗教案案4课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6470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选修《唐宋诗词》第二课边塞军旅诗教案案4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二选修《唐宋诗词》第二课边塞军旅诗教案案4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二选修《唐宋诗词》第二课边塞军旅诗教案案4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二选修《唐宋诗词》第二课边塞军旅诗教案案4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二选修《唐宋诗词》第二课边塞军旅诗教案案4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选修《唐宋诗词》第二课边塞军旅诗教案案4课时.docx

《高二选修《唐宋诗词》第二课边塞军旅诗教案案4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选修《唐宋诗词》第二课边塞军旅诗教案案4课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选修《唐宋诗词》第二课边塞军旅诗教案案4课时.docx

高二选修《唐宋诗词》第二课边塞军旅诗教案案4课时

备注

班级:

时间:

月日

《唐诗宋词鉴赏》编写:

王邦义编号:

05

课题:

诗歌鉴赏分类指导

(二)

边塞军旅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军旅诗的发展史及代表人物

2、掌握边塞军旅诗的特点

3、掌握鉴赏边塞军旅诗的方法,培养高考能力

【教学重难】:

边塞军旅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鉴赏边塞军旅诗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相关连接】

一、总括

边塞军旅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边塞军旅诗的总括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

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

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军旅诗的意象:

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备注

边塞军旅诗代表人物:

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

故又称岑高诗派。

初盛唐边塞军旅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

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合作探究】

一、盛唐边塞军旅诗的特点

㈠、在诗的意象上,

秋月、孤城、黄沙、冰雪、大漠、惨烈悲壮的战役等景观;

描写有旗鼓、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楼兰、天山、阴山、长城、玉门关、瀚海、轮台等与战争有关的地点;

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等与战争有关的人;

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音乐;

这些意象的特点:

荒凉、单调、旷远、开阔。

㈡、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②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

③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

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⑤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⑥注意矛盾心情:

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总之,边塞诗词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有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㈢、在表达技巧上

多用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技巧。

(本点下面要详细展开)

备注

(四)、风格

雄壮豪迈苍凉悲慨凄凉悲愤豪放旷达慷慨悲壮委婉清丽

有的豪放旷达: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二、边塞军旅诗的类型

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

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2、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

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

每天吃得饱吗?

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

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

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

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3、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

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4、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

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只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宋人范仲淹的《渔家傲》和《苏幕遮》也表达了因长期戍边又毫无结果而产生的思乡之情。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些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典型诗句。

三、边塞军旅诗的表现手法

边塞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白描等。

如王翰的《凉州词》中写道: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中的“古来征

备注

战几人回”一句就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突出了当时战士庆功场面的紧张与激烈。

而在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也同样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此将作者内心的愁苦,思乡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

又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的“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则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楼兰一词原为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则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课堂检测】

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

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答:

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是无限的乡愁?

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

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

【教后反思】:

备注

班级:

时间:

月日

《唐诗宋词鉴赏》编写:

王邦义编号:

06

课题:

诗歌鉴赏分类指导

(二)

边塞军旅诗 

第二课时

目标导航

课时目标呈现

 

【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军旅诗的发展史及代表人物

2、掌握边塞军旅诗的特点

3、掌握鉴赏边塞军旅诗的方法,培养高考能力

【教学重难】:

边塞军旅诗特点及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鉴赏边塞军旅诗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学时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答案】:

⑴渲染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的气氛,借以衬托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⑵点出边境的荒凉,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敌军的凶残。

第三句的金甲穿破更能衬托将士的报国壮志没有磨损反而更加坚定。

 

【合作探究】

一、

备注

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李益)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李颀)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高适)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昌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

表达效果:

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

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

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王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表达效果:

突出和强调。

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岑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

表达效果:

运用想象,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4.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李颀)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

表达效果:

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二、赏析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

盛世唐朝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范仲淹)。

 

备注

 不同时代的边塞诗特点  

盛  唐: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  维)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

  [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李益·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  陶)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  代:

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  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

(李益)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

4、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

备注

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课堂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联系全诗,说说一、二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

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的氛围衬托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2)三、四句意在写人却说“不见人”,说说作者是怎样来写人的?

答:

作者用“横笛”、“红旗”代指人,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在壮美的背景上凸现行军将士的昂扬斗志。

 

【教后反思】:

 

课前自主学习

目标导航

新知导学

课时目标呈现

备注

班级:

时间:

月日

《唐诗宋词鉴赏》编写:

王邦义编号:

07

课题:

不教胡马度阴山

塞上听吹笛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诗歌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虚实结合手法分析,培养高考能力

【教学重难】:

诗歌内容的理解、虚实结合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

虚实结合手法分析

【教学时数】:

一学时

 

【经典再现】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一、名家经典赏析

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今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

现在我们还可看到诗中写景亦有“虚景”与“实景”之分,如高適这首诗就表现得十分突出。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

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

“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

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备注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那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

何处吹奏《梅花落》?

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

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

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竟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

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

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

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

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

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

“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不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周啸天)

【合作探究】

探究1、“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句诗有何妙处?

【参考】在苍茫而澄清的夜境里,羌笛的声音如泣如诉,它前拽出的是戍士们对千里之外家乡的绵绵情思。

“梅花何处落”,诗人将《梅花落》这一曲名的三个字拆开,而“何处”则又无计排遣的思乡之情的天问。

风传笛音,音满关山。

于是,那关山寂静的夜空里,让人感到飘落的不仅仅是笛声,还仿佛飘落着梅的花片,那幽幽的梅香,也顿时溢满了整个天地。

这一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它以有声的笛音,描述出无语的落梅,与起笔的清雅空灵的“雪净月明”和谐地组合在一起,交错于一体,构成清丽而邈远的意境,实在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

探究2、如何理解《塞上听吹笛》这首诗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本诗实景与虚景交融,前两句“雪净”“月明”等景是实写,三、四两句妙就妙在将《梅花落》的曲名拆开,营造成一种虚景。

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片片落梅,一夜之间飘满关山。

声色相融,诗句又因设问而出,更是虚之又虚。

胡地并无梅花,听笛而想到梅花飘落,其实也蕴含着故国之思。

只是这种情绪并不低沉,而带有一种盛世的豪情。

课后训练提升

达标导练

备注

【课内练习】

1、阅读《塞上听吹笛》

(1)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用“雪净”“牧马”“月明”等营造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

B.第三句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

何处吹奏《梅花落》?

C.三四句妙在将“梅花落”拆用,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实景,让人看到落梅的花瓣洒满关山的奇异景象。

  

D.本诗构思巧妙,言辞婉转,情思含蓄,意境深远,是唐人边塞诗的上品。

【答案】C

2)“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示了怎样的氛围?

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牧马归来,(先描景)这一情景显示出一种边烽暂息、和平宁谧的氛围。

这句诗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3)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了一种怎样的虚景?

【参考答案】:

“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现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色和香洒满关山。

4、诗歌最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分析:

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

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

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

5、诗中的三、四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

试作赏析

【参考】A.通感,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似乎看到梅花之落;

B.语意双关,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

C.虚实结合,诗人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四处飘散,一夜之中色和香洒满关山,写声成象,与雪净月明的实景和谐搭配。

(答2点即可)

2、、拓展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唐)常建

玉帛①朝回望帝乡,乌孙②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塞下曲(明)苏佑

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

觱篥③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

【注】①玉帛:

指乌孙使者朝觐汉武帝时携带的礼品。

②乌孙:

汉朝时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

③觱篥(bìlì):

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

(1)同为边塞诗,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感情上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常诗写了边塞无征战(和平、安宁、无战事)的景象,抒发了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或赞美化干戈为玉帛)之情;苏诗写了将士寒夜戍边的场景,表达了对戍边将士不畏艰苦,保家卫国(戍边卫国)的精神的赞扬。

备注

(2)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写景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说出一种并作简要分析。

示例一:

动静结合。

明月高悬,清辉洒边关,此为静。

西风劲吹,战袍随风拂起,此为动。

两者结合,再现边地旷远,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情景。

示例二:

融情于景。

塞外明月悬,突显塞外风光的壮阔。

寒夜西风吹,战袍猎猎作响,则是再现戍边将士的生活艰辛。

更传达出诗人对戍边生活的复杂心态。

既有钦佩赞叹之情,亦有同情慨叹之感。

示例三:

视听结合。

月洒清辉遍军营,风吹战袍猎猎声。

一视一听,形象再现边关特有的自然风光、军营情境。

【教后反思】:

 

备注

班级:

时间:

月日

《唐诗宋词鉴赏》编写:

王邦义编号:

08

课题:

不教胡马度阴山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第四学时

目标导航

课时目标呈现

 

【教学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诗歌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虚实结合手法分析,培养高考能力

【教学重难】:

诗歌内容的理解、虚实结合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

虚实结合手法分析

【教学方法】:

讲读法、探究法

【教学时数】:

一学时

一、【经典再现】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备注

二、名家经典赏析

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

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

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

“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

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

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

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

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

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

“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

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

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

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

“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

“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

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