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6462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

《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

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

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

“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

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

”上述法律规定反映了明朝(    )

A.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               B.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

C.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               D.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

2、《荀子·富国》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

3、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造型丰富和具有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欧洲的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

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清朝贵族生活方式的西方化

C.许多瓷器为满足市场需要而生产      D.这些产品都出自官营手工业

4、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

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5、明朝时商品经济繁荣,“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由此不能得出(    )

A.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农产品商品化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6、布哈林1928年写道:

“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他认为苏联()

A.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B.工业化建设要遵循规律

C.经济建设应强化资本积累D.商品供求关系已经失衡

7、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这表明

 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   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

C.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   D.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

8.下表是我国古代某地的居民职业结构表。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手工工场主和雇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②表明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了新变化

③说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④体现自然经济虽开始解体,但依然处于主导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

“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

”促成英国之一“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

A.海外市场的形成               B.垄断组织的出现

C.圈地运动的推进               D.民主制度的确立

10、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拉丁美洲:

被切开的血管》。

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

A.出现几何形国家边界  B.爆发民族独立战争

C.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  D.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11、在20世纪,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渐次消失,这反映出

A.资本主义扩张的方式发生变化       B.第三世界的兴起

C.经济实力的提高受到普遍重视       D.民主政体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12、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3、“1930年冬季成为农民的恐怖冬天,抄家、流放和处决成为寻常的事。

”“恐怖冬天”的来临是因为苏联(俄)实行了(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

14、1921年10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

“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

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

”下列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包含“旧东西”的有(      )

①实行粮食税          ②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③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④允许自由贸易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

“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

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

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

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

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

”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    )

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

C.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    D.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

16、下表反映了1918—1920年中国进口日本纱和印度纱的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

日本纱

印度纱

1918.5—1919.4

70891

39251

1919.5—1920.4

34177

138906

-36714

   A.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               B.印度纱物美价廉   

    C.群众性反帝斗争开展               D.一战后日本经济萧条

17、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一流价格,二流设备,三流产品”的不平衡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缺少资金         

B.缺乏现代化的投资方式   

C.劳动力主要来源于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D.技术力量薄弱,设备和技术严重依赖进口

18、有人把1920~1936年间的中国民族工业称之为是继“黄金时代”之后的“白银时代”。

此期间,中国经济不但没有锐减,反而呈明显增长趋势。

下面的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曲线图,与历史研究新成果相吻合的一项是 ()

19、.1938年,美国国会通过《公平劳工标准法》,设定了工人的最低工资,并创设了统一的“一星期40小时工作制。

”随后,“附有慷慨的健康和失业福利的长期合同消除了因购买汽车和住房而致负债的长期风险”。

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美国民主制度转型,立法保护工人权益

B.国际工人运动在美国取得了革命性进步

C.生产与消费矛盾仍是经济体制改革重点

D.美国试图缓和社会矛盾,准备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20、《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促进了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长足发展

B.“一战”是造成“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很高

D.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益处

21、1916年1月《农商公报》记载,“济南棉花之行情,日日变动。

其原因,一方为需要供给之关系,他方为占输出棉花之大部分者,首日本,因之大阪行情时时变动,故济南市场亦因之受影响焉。

济南重要之花行,有每日致电大阪询问行情者。

”这反映出(    )

A.中国已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部分      

B.中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由日本决定

C.中国近代农产品生产的商品化、专门化趋势日益明显

D.中国政权和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的现实状况

22、表2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

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业

其他工业

数量(家)

72

3

100

153

  A.2                  B.31               C.73               D.193

23、张謇曾说:

“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用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24、1913年到1920年,全国新设面粉厂47个,面粉产量增加59倍以上。

1922年6月,上海的面粉厂开工者占总数的75%,7月减少至40%。

1922-1926年,天津的10家面粉厂有4家倒闭,其余6家屡经改组仍难以维持。

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面粉厂属于轻工业,没有长效性                 

B、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列强的压制程度

C、上海、天津作为重要工业城市受到的压制特别厉害

D、必须发展重工业,改组轻工业

25、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进入了进一步发展。

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其中面粉、纺织、化工业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

我国民族工业在这期间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内因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B.欧洲列强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26、记录片《走向海洋》中描述到1602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联合股份公司。

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东印度公司将社会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

此类公司(    )

   A.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宣告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开端

   C.成为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D.展示了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

27、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

“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

”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

A.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的性质

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28、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

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

当时有人撰文指出:

"近来海上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

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

"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9、"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

如果去北平出差也可以选择乘坐飞机

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30、 189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诗人吉卜林在《白人的负担》一诗中写道:

承担起白人的负担,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弟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奴隶(殖民地)的需要。

这表明吉卜林

A.鼓励欧洲的殖民扩张           B.认为欧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C.反对种族歧视的政策             D.认为欧洲应该学习殖民地文化

31、据《中国近代经济研究》统计,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

直隶(含天津)

江苏(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

省份

58%

19.82%

5.37%

4.22%

3.96%

2.56%

2.43%

2.43%

1.02%

该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当时的中国

A.封建自然经济仍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

B.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平衡

C.民族资本较之于外国资本仍处于劣势

D.民族工业的发展只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32、(19世纪末)“在南美洲,映入眼帘的,到处都是交通线不合理、不充足的特征。

修建它们不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连接生产点和装船港口,在它们之间的广大地区连最差的道路也没有”。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的这段话旨在说明

A.西方工业文明促进了南美洲农业文明快速进步

B.西方殖民扩张终极目的是满足自身发展需要

C.西方的殖民活动改变了南美洲交通落后的面貌

D.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33、马克思说过,只要英国人“把机器用于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

对于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殖民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是建设性的

B.殖民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帮助殖民地进行建设

C.殖民活动在客观上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

D.殖民地国家应该重视交通业的发展

34、读《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从图中可获得的信息有  (   )

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分布不平衡 ②资产阶级思想可能首先在长江三角洲的城市产生 ③新的阶级可能首先在长江三角洲的城市登上历史舞台 ④新型的革命政党可能首先在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出现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5、《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写道:

“由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

”对材料中的“创造了奇迹”的最准确理解是(  )

A.哥伦布发现美洲       B.荷兰建立商业殖民帝国

C.美洲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36、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的转折。

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A.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B.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世界历史

C.西欧各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

 

37、对英国福利制度的解释,符合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史实 

结论 

A

提出英国是“福利国家”的观点 

寻找到英国名目繁多的福利制度作证据 

B

二战后,英国在铁路、电力等领域实行国有化 

得出英国的福利是公民的社会权利的观点 

C

查到“英国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的一手史料 

得出英国是“福利国家”的结论 

D

查到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年的社保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等一手史料 

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在国家福利制度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38、对下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是葡萄牙、西班牙

B.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

C.第③段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是英国

D.第④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39、多数经济史学家认为其不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它与1776年、1789年和1917年的政治革命相比是一个逐步的渐进过程;它是在一个个地区逐步发生的,而不是一下子席卷全国。

它的重要意义不亚于从旧石器时代原始的狩猎人向新石器时代定居的务农人的转变。

材料重在说明

A.新航路开辟促进欧洲的殖民扩       B.工业革命的扩展是渐进而深远的

C.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影响到整个欧洲   D.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美的逐步扩展

40、17世纪荷兰人曾得意洋洋地宣称:

“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岸和加龙河岸是他们的葡萄园;德意志、西班牙和爱尔兰是他们的羊圈;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说明了

   A. 荷兰贩运世界各地的商品              B.荷兰已成为世界工厂 

C. 荷兰的殖民地遍及全球                D.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新泰一中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II非选择题(共40分)

41、(18分)市场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唐代是否存在夜市,有不同的叙述。

《唐六典》: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击枉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婚姻、家庭观念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材料二、材料三回答问题。

材料二下图为山东省安丘市庵上镇马王氏节孝坊。

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据《马氏家谱》记载:

王氏应父母之命结婚,未入洞房,夫染病身亡。

王氏“奉亲守志,节孝两全”,终郁郁而死,马家“奉旨建坊,桂表节孝”。

材料三妇女解放、倡导女权的思想和活动在中国早就有了,但那大都是男人们的声音。

中国从来只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但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却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

“天下兴亡,匹妇有责”。

一字之差却使人顿生换了人间之概。

这是此前所不可能有的变化了。

一一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背叛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2007年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中国形象》一书中,别出心裁地把“中国形象”界定为“淡色中国”。

他解释说,“淡”可以把两种正好相反的东西结合成一种清晰的颜色。

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

——俞可平《雷默的“淡色中国观”》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所述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4分)

 

2、材料二中“奉亲守志,节孝两全”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4分)

 

3、据材料二、三,说明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4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种“淡色”的认识。

(4分)

 

42、(22分)自由与平等是近代文明的两大价值。

社会公正是自由和平等的调节器,通过公正实现二者的相对平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自由主义的引导下,18—19世纪的资本主义创造了工业革命和工业进步的巨大历史功绩。

但是……突飞猛进的资本主义在碾碎了以出身为基础的封建性质的不平等之后,造就了新的巨大的社会差异。

……与封建性质的以出身不同而决定的机会不平等相比,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的不平等所彰显的是结果的不平等。

——许平《自由与平等的博弈》

材料二罗斯福在1933年的就职演说中把“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与“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并列为“四大自由”,这是资本主义政治理念的重大发展。

——陈启懋《罗斯福“新政”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

材料三在1981年2月18日,(美国总统)里根向国会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中,就提出了大规模减税的建议。

……1983年4月里根签署了国会通过的一揽子社会福利改革计划,削减一些社会保障项目。

——段炳麟《世界当代史》

材料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寻找自由与平等的最佳平衡点,是可以做的,也是应该做的,必须做的。

——许平《自由与平等的博弈》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8—19世纪自由主义盛行的社会背景。

(4分)指出工业化时代的“不平等”所呈现出的新变化。

((4分。

不得照抄原文)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中注入了什么新的元素?

(2分)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自由与平等”的平衡?

(4分)

 

3、结合材料二、三并结合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史实来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