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45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6380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7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45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45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45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45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45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45页.docx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4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45页.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45页.docx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45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经济学上的财富,有各种各样的名称,有人称之为物质财富,有人称之为自然财富,有人称之为人为财富,也有人称之为财富;明确地将经济学上的财富称为社会财富的是马克思,在马克思看来,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都是由()

A.金银构成的B.价值构成的C.货币构成的D.使用价值构成的

2.“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是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

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

”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

A.使用价值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C.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D.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马克思指出,“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转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

”这里所说的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是指()

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个别劳动D.社会劳动

5.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商品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B.商品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的

6.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

A.两种不同的商品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B.两种不同的商品对人们有相同的效用

C.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D.两种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7.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解决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关键是()

A.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B.商品交换的实现

C.能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的出现D.价值规律发挥作用

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的尺度是

A.具体劳动B.复杂劳动C.简单劳动D.个别劳动

9.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C.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10.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的实现形式是通过()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运动B.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

C.价格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进而影响各个市场主体的利益

D.按照市场供求状况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结果

11.在人类历史上,自从出现商品交换以来,商品的价值形式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有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依次是()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B.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C.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2.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简单商品经济包含着一系列内在矛盾,其中最基本的矛盾是()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13.马克思认为“一种商品变成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换句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这句话说明了()

A.货币的本质B.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一回事

C.货币的基本职能D.只有货币才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14.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劳动力价值构成上,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与其他商品相比还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这就是()

A.它完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B.它是由劳动者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决定的

C.它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D.它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15.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的二重性是指()

A.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6.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和“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它必须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

A.剩余价值可以在流通中产生,也可以在生产中产生

B.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不在生产中产生

C.剩余价值在生产中产生,但要以流通为条件

D.剩余价值在流通中产生,但要以生产为条件

17.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所创造的全部价值是劳动力自身价值和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借助于()

A.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B.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具体劳动实现了价值增殖D.抽象劳动实现了价值增殖

18.在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土地、设备和原材料等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

A.具体劳动而实现了价值增殖B.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抽象劳动而实现了价值增殖D.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19.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

A.工人用于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B.工人用于创造新产品使用价值的时间

C.工人用于补偿劳动力自身价值的时间D.工人用于创造新产品全部价值的时间

20.某资本家工厂共有资本400万元,其中一次生产耗费不变资本100万元,购买劳动力部分为100万元,生产出商品价值300万元。

该资本的剩余价值率是()

A.300%B.200%C.150%D.100%

21.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时,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根据是资本不同部分()

A.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B.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C.在使用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D.周转速度的不同

22.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有多种多样。

其中最基本的两种方法是()

A.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B.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C.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D.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垄断市场和价格

23.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由于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则是()

A.个别企业靠延长工作日和增加劳动时间的结果B.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结果D.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24.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这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和竞争的外部压力决定的。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

A.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B.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C.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结果D.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没有关系

25.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这句话揭示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

A.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表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

C.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与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内在地、本质地、必然地联系在一起

D.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就是“机器排斥工人”的过程

26.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循环,不是当做孤立的行为,而是当做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

”资本周转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

A.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剩余价值实现的影响B.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C.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平均利润率的影响D.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银行利率的影响

27.产业资本可以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其划分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28.产业资本就是“在总循环过程中采取而又抛弃这些形式在每一个形式中执行相应职能的资本”。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职能形式有()

A.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B.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C.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29.社会生产是连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问题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实物补偿问题D.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30.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马克思把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划分为第Ⅰ部类和和第Ⅱ部类的依据是()

A.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式B.社会总产品的交换形式

C.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形式D.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式

31.工资形式对资本主义“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这种表现形式掩盖了现实关系,正好显示出它的反面。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B.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C.是劳动力的价值D.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3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为了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工人劳动一段时间后,资本家会支付给工人一定数量的工资。

表面看来,工人好象是出卖劳动,工资是劳动的报酬。

然而,马克思并没有被这一假象所迷惑,他始终强调“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劳动的价值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D.劳动的价格

3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同时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

资本主义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之比。

它反映了()

A.生产资本的增殖程度B.预付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C.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D.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34.平均利润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说是资本本性的内在要求。

平均利润率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总的趋势。

平均利润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

A.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B.同一部门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C.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化的结果D.各部门资本家之间的协商的结果

35.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提到“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我们的经济制度都受到动荡的经济周期的折磨”,“商业周期(或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特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所以呈现周期性,其原因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36.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B.价值交换C.价值D.价格

37.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然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

3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39.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

40.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41.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42.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4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44.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C.商品的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45.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6.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劳动二重性学说B.资本有机构成学说C.剩余价值学说D.平均利润学说

47.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48.资本集中的方式是()

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B.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竞争和信用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49.资本主义地租是()

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

50.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51.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物构成上的比例是资本的()

A.有机构成B.价值构成C.技术构成D.数量构成

52.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

A.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D.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5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最典型的现象是()

A.生产过剩  B.商品短缺  C.长期萧条  D.持续高涨

54.商业资本独立化的条件:

一是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分工,二是()

A.存在独立的商业活动    B.有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分工

C.商业资本家有独立的投资  D.有商业店员可供剥削

55.资本主义银行利润的水平一般相当于()

A.本部门的剩余价值率  B.平均利润率C.活期存款利率 D.长期贷款利率

56.马克思说:

“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这句话表明()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57.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

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5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59.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A.原料和燃料B.辅助材料C.机器设备D.商业设施

60.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

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61.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

A.民法B.宪法C.刑法D.行政法

62.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6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文学、艺术和宗教B.道德、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哲学、历史

64.资本集中的方式是()

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B.竟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竞争和信用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6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66.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67.在价值形式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价值形式是()

A.简单的价值形式和扩大的价值形式B.简单的价值形式和一般的价值形式

C.扩大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D.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68.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A.政治职能B.经济职能C.社会职能D.对外交往职能

69.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D.人民当家作主

70.恩格斯指出:

“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下列对恩格斯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只有通过竞争和价格波动,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才能实现

B.只有通过竞争和价格波动,商品才能实现等价交

C.只有通过竞争和价格波动,价值规律才能表现出来

D.只有通过竞争和价格波动,价值才能决定价格

71.商品是()

A.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物品B.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C.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D.为他人而生产的劳动产品72.商品的二因素是()

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B.交换价值和价值C.价值和使用价值D.费用和效用73.劳动二重性是指()

A.死劳动和活劳动B.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74.下列说法是错误的是()

A.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C.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D.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7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

A.物质资料B.私有制C.生产剩余价值D.劳动力买卖76.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的是()

A.资本集中B.生产集中C.企业集中D.经济集中77.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是()

A.私有制B.社会分工C.分工和交换D.其他78.剩余价值来源于()

A.工人的剩余劳动B.资本的生产力C.大自然的恩赐D.资本家或工人的节俭79.可变资本是()

A.劳动力B.工资C.资本家为购买劳动力支付的货币D.可随产量变化的成本80.剩余价值率是()

A.剩余价值对全部资本之比B.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C.剩余劳动/全部劳动D.三种说法都对8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

A.剥削率不变B.延长工作日长度C.劳动生产率不变D.工资率可变82.生产价格是价值的()

A.基础B.内容C.转化形式D.初级形式83.价值规律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的实现形式是通过()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运动B.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

C.价格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进而影响各个市场主体的利益

D.按照市场供求状况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结果

84.在工作日的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

A.相对剩余价值B.绝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D.劳动剩余价值85.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

A.平等互利的关系B.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C.劳动雇佣资本的关系D互利互惠的关系86.资本流通的目的是()

A.获取使用价值B.发展社会经济C.获取消费资料D.实现价值增值87.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

A.生产绝对剩余价值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C.降低劳动力价值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88.垄断资本在经济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

A.规定垄断价格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C.掌握国家政权D.避免两败俱伤89.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的作用范围是()

A.只对消费品市场起作用B.只对资金市场和劳务市场起作用

C.对技术市场、信息和房地产市场不起作用D.对各种市场都起作用

90.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

这说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程D.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91.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剩余价值学说B.生产价格理论C.劳动二重性学说D.劳动力商品理论

92.商品交换是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的。

货币出现后,“等价交换”的要求表现为()

A.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一致B.交换双方的使用价值量相一致

C.交换的数量和比例相一致D.价格与价值相一致

93.市场机制是指市场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其核心机制是()

A.供求机制B.价格机制C.竞争机制D.风险机制

9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关键是要()

A.深化对商品使用价值的认识B.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C.深化对商品交换价值的认识D.深化对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认识

95.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