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穴位按摩大全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43385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教案.docx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穴位按摩大全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教案.docx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教案

小儿穴位按摩法,让您的宝宝健康成长

穴位

一、脾经(脾土) 

  位置:

拇指桡侧面。

  操作:

  ①补脾经:

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

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

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

二、肺经(肺金)

  位置:

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

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

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

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图解:

 

三、肾经(肾水)

  位置:

小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肾经:

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

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

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

 

 

四、肝经(肝木)

  位置:

食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肝经:

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

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

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

  图解:

 

五、心经(心火)

位置:

中指掌面。

  操作:

  ①补心经:

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

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

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

 

 

常用手法

一、便秘和腹泻常用手法

在推拿穴位和手法当中有好多穴位都有效果,不过如果总结起来的话可以有四大手法。

(1)止腹泻四大手法:

揉脐(逆时针)100-300次、摩腹(逆时针)3-5分钟、推上七节骨300次、揉龟尾100-300次

作用:

调中止泻。

治疗小儿腹泻、止泻效果显著、各类泄泻均可以在此之上加减变通。

(2)治疗便秘四大手法:

揉天枢100-150次、摩腹(顺时针)5分钟、推下七节骨100-300次、揉龟尾100-300次

作用:

通大便,用于小儿便秘

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大部分穴位的名称都是一样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在推拿方向上的区别,比如说摩腹,顺时针摩腹具有消食导滞、泄热通便的作用,而逆时针摩腹就具有温补下元、温中止泻的作用。

而龟尾穴两种截然不同的病用的是同一个手法、同一个穴位按摩,原因就是龟尾这个穴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

关于手上穴位的补泻原则和方向给大家总结一下:

根据宝宝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心肝脾肺肾经在临床操作的时有一些特定的规则:

心、肝经宜清不宜补;脾、肾经宜补不宜清;肺经则有补有清。

  小儿百脉汇于两掌主要就是指心、肝、脾、肺、肾这些经络都汇集在宝宝的两个手上面了。

随着年纪越来越长,到了宝宝8、9岁后这些手上的穴位会相对不再敏感,而且孩子的脏腑、经络各方面发育更加健全开始接近成人的经络了,就不是只局限于两个手掌了。

    手法的操作各家各派各有不同,使很多有心效法学习的父母困惑重重。

这里我给大家介绍的是在学院学习的,也是医院的医生的操作手法,(不过好像上海有的医院的医生操作手法也不尽相同)。

anyway,不管门派之分,跟大家分享的这些手法我自己都有实际操作和体会,非常不错,也很安全有效,如果大家不是说一等要分什么师承的话,就和我用一样的手法吧。

 心、肝、脾、肺、肾这五经分别在五个手指的指面(或者说指肚、指腹):

旋推为补(在指面上顺指针旋转推动,不是揉动),直推为清(指尖推向指根)。

通常心、肝经用直推法——清法;脾、肾经一般都用旋推——补法。

肺经根据不同的情况有补有清。

   大肠、小肠、胃经在分别在,食指、小指、大拇指的侧面:

从指尖推向指根为补,从指根推向指尖为清。

运内八卦,这个穴位的作用是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理气化痰。

一般适用病症:

消化不良,脾胃失和,积食等,另外对于咳嗽有痰,气管炎,支气管炎也一定会用到这个手法。

 操作其实非常的简单,就是在掌面内八卦的位置做顺时针方向的推动运转(打圈圈),一般说的运内八卦,都是默认为顺指针方向的。

 逆运内八卦:

指逆时针方向运内八卦。

其作用是:

降逆平喘,一般用于喘息,哮喘。

PS:

图片上的内八卦图圆圈有点过于小了。

二、感冒四大手法

开天门200-300次,推坎宫200-300次,揉太阳穴1-2分钟,及耳后高骨200-300次,这套手法针对无论是风寒还是风热感冒都可以适用。

如果是打喷嚏,流清涕,舌淡白,基本上是风寒感冒,可以在加上按揉外劳宫1-2分钟,推三关300次,以发汗解表。

 有的妈妈跟我讲这个办法比较好,可是还有些小月龄宝宝,一旦会爬(6、7个月以后),有了自己的主意后,往往在外感四大手法上很难配合。

   

    那么还有一种办法建议妈妈们一定要用,而且临床上对于预防和治疗感冒的效果还是非常的好的。

就是帮助宝宝每天捏脊后,擦热脊柱(用手掌或者手面大鱼际在宝宝的脊背做快速来回往返摩擦)以热透为度;再横擦大椎及肺俞穴(肩胛骨内侧)和腰骶部,都是热透为度。

很多妈妈都问我要擦多久,擦几遍,其实就是要把宝宝的小背背,擦得热呼呼的,就到位了。

 那么咳嗽的治疗,从中医的辩证角度大致分为“初咳在肺、中期在脾,久咳在肾”。

这个是治疗小儿咳嗽的一个总纲。

  一般在感冒初起咳嗽时,我会建议大家按摩捏脊5-10遍,然后分推肩胛骨200-300遍。

揉肺俞穴3-5分钟后横擦肺俞以热透为度。

正面可以按揉天突穴3-4分钟,揉膻中穴1-2分钟,后分推膻中穴。

手上的操作为清肺经、补脾经各200-300次。

  感冒中期,咳嗽有痰时,(有时候咳嗽有痰音会出现的非常快),中医认为脾虚则生痰,所以脾为生痰之器,而肺为储痰之器。

所以我们听到肺部咳嗽有痰音的时候,要想到这不光是肺系统的问题,脾系统也出现了问题,所以在治疗的方案上除了需要按摩我上述讲的穴位以外,要加上运内八卦300次、揉掌小横纹300次,揉中脘穴2分钟。

丰隆穴1分钟。

   如果宝宝绵绵不断的咳嗽了N久,这是在治疗的原则上,中医则认为久咳肺虚、脾虚、肾虚,还指肾不纳气,所以久咳不止。

在治疗的方法上,我会建议大家,补肺经、补脾经、补肾经各200-300次,揉膻中穴1-2分钟、揉关元300次,分推肩胛骨200次,捏脊5-10遍,三捏一提2-5遍,点按肾俞50次,按揉足三里1分钟。

这个也可以适用于咳嗽快痊愈时的巩固手法。

  还有就是咳嗽可能不是单独存在的症状,所以在推拿的方案上还需要根据宝宝的问题做随证加减。

三、咳嗽的克星

分推肩胛骨,是我总结应用在治疗咳嗽上面最最好用的一个手法,可以对各种类型的咳嗽:

寒咳、热咳、支气管炎、肺炎、哮喘都可以用这个手法。

 

    分推肩胛骨,在手法上,我是建议大家用八字形分推法,从肩井穴开始,沿着肩胛骨内侧缘,从上往下往、往两侧做分推,手指要用些内力,刺激到的穴位有肩井穴、风门穴、肺俞穴等治疗咳嗽的大穴。

时间次数的操作上每次不少于200-300次,尤其针对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气管炎、肺炎等则需要按摩的时间会更多5-10分钟,可以陪着宝宝看动画片的时候按摩。

中间手法可以分推一段时间,然后揉肺俞,再分推,而后揉肺俞交替操作。

   有一个提示,就是当孩子在罹患咳嗽疾病时,通常在肺俞、风门这重要的穴位,就会不通,不通则痛。

会表达的孩子会说痛,不会说的宝宝会表现出拒绝按摩的神情,但正因为不通,所以才要办法打通这些穴位,一旦打通,疾病立除。

雨欣有一次咳嗽很厉害的时候,在我捏脊到这里的时候也表现拒按,但我总是想办法,一次次的尝试按摩,不厌其烦,终于在拒绝两天后,第三天不在反抗,而咳嗽也基本就接近了尾声。

      下面这个图把肩胛骨画的偏低了,宝宝的肩胛骨通常长得比较高,而且我自己建议从肩膀开始推,这样不容易错过重要的可以帮助治疗咳嗽的大穴。

天突穴,这个穴位在孩子外感时也是最常用到的一个穴位,尤其有的家长会听到宝宝咳嗽时,痰音比较靠上,或者嗓子有痰,嗓子嘶哑,咽喉痒痛时都可以用这个穴来治病。

 使用的手法是按揉法,家长在按揉这个穴位的时候,主要不要往锁骨窝深处用力,而是把着力点放在锁骨窝的骨缘上,否则反倒是容易引起刺激而导致宝宝咳嗽拒按。

不过我自己的体会是,通常我是趁雨欣入睡之后才按摩,否则很难再时间上到位。

一把这个穴位我按摩3-5分钟。

                    

四、治疗积食

配合按摩和饮食

治疗积食的方法,除了吃药之外,还可以配合一些手法按摩。

第一种手法是捏脊,让患儿面孔朝下平卧。

家长以两手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其脊柱两侧,随捏随按,由下而上,再从上而下,捏3~5遍,每晚1次。

第二种是揉中脘,胸中与肚脐连线的1/2处,即是中脘穴位。

家长用手掌根旋转按揉,每日两次。

第三是摩涌泉,足底心即是涌泉穴。

家长以拇指压按涌泉穴,旋转按摩登30~50下,每日两次。

这套按摩手法做完,小孩会感觉气息顺畅,腹部不适缓解。

李伟伟还提醒,要预防和治疗小儿积食,饮食的配合也是很重要的,家长应选择给孩子吃清淡的蔬菜、容易消化的米粥、面汤、面条等,不吃油炸、膨化食品,少吃甚至不吃肉类食物,可适当吃些鱼虾。

焦三仙煮粥可健脾胃

“焦三仙”这个方子不仅可用于小儿积食,对于成人的积食一样有效。

“五一”假日即将到来,吃喝的活动是少不了的,脾胃不好的人往往容易因为进食过多肥厚、甘腻的肉食,而引起腹胀腹痛、嗳气腐臭、腹泻、大便气味如臭鸡蛋等情况,这就是成人积食的表现。

在“焦三仙”里,山楂健脾开胃、消食化积,尤其对于吃过多的肉类、油腻食物引起的食滞有效;而神曲可健脾消食、解表化湿,主要是对大米、面类食物吃多了,可消谷食积滞;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常用于治疗食积不消、脾虚食少等。

三者各司其职,能化解节假日里各种情况引起的积食。

具体做法是:

神曲、麦芽、山楂各10~15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

先将神曲、麦芽、山楂入沙锅煎取浓汁,去渣,加入粳米、白糖煮粥。

两餐间当点心服食即可。

中医根据小儿发烧的病因,分为外感发烧、阴虚发烧、伤食发烧等多种类型。

如果孩子是风寒感冒可采用清肺经(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推向指尖)300次。

穴位:

肺经(肺金)

位置:

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

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

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

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清天河水(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

穴位:

天河水

位置:

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时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

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图.

约推100~500次。

主治:

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开天门(自小儿眉心推向前发际边缘)100次、

穴位:

天门(攒竹)

位置:

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

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

主治:

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推坎宫(自小儿眉心沿眉端向两旁推至眉梢)100次、

揉太阳(按揉眉梢后太阳穴)100次等推拿方法,

穴位:

太阳

位置:

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

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

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

揉30次。

主治:

外感发热,头痛,头晕。

达到宣肺解表退热的目的。

一般这类患儿经过推拿治疗一次后体温就可以降下来,下午体温会略有波动,第二天再采取同样手法治疗后体温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

临床上小孩发烧以外感为多,所以小孩若是低烧可以试试上述手法,这样既方便,也可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这类患儿起病较急,推拿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