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合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6255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合集.docx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合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合集.docx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合集

2019年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合集

课题

盼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

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

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

【出示课件2:

谜语】“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

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

”(雨衣)

2.【出示课件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

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

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

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

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

(板书:

16.盼)

3.简介作者:

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著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

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

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猜谜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会带着“雨衣和课文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的疑问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去。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

(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

(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

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

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

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

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

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出示课件3】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写妈妈送“我”新雨衣。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

写盼望下雨。

 

第三部分(第4—17自然段):

写尽管下雨还是未能如愿。

第四部分(第18—21自然段):

写“我”终于穿上雨衣。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段落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

对学生有道理的分段方法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

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读完后想一想,这段文字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

2.分角色用相应的语气读一读蕾蕾和妈妈对话的部分,体会这两个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3.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好,读给同桌听一听。

 

 

在学生自学字词的基础上,再给予指导和提示,把字词教学落到实处。

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要求学生在默读一遍后给课文划分段落是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为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打基础,也为下一步分析课文做铺垫。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辨字组词。

袖()用()嚷()蓬()

柚()甩()壤()篷()

崩()宿()涡()翼()

蹦()缩()锅()冀()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纸盒子()的新雨衣()的天

()的云彩()的空气()的玻璃

3、缩句。

1.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

2.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

【答案】

1、袖子柚子作用甩手叫嚷土壤蓬勃帐篷崩溃蹦跳宿舍缩小漩涡铁锅比翼冀北

2、扁扁淡绿瓦蓝厚墩墩凉爽明亮

三、1.雨衣躺在盒子里。

2.小杨树喧闹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逐段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领悟围绕中心意思,掌握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写法。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并简单说说文中的蕾蕾盼什么?

哪些地方看出她在盼?

引导学习课文。

新课

教学

(  )分钟

2、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一)第一部分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

这一段先写了什么?

再写什么?

  (先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再写我在晴天里迫不及待地穿上新雨衣。

)  

(板书:

妈妈送我新雨衣)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我十分喜欢新雨衣?

为了穿新雨衣我做了什么傻事?

  (戴上雨帽,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穿上雨衣热了一身汗)

3.“你疯啦?

”说明什么?

(妈妈对蕾蕾的做法非常不理解。

从侧面也看出蕾蕾的做法出人意料,同时说明蕾蕾太盼望穿雨衣了。

(二)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每天都在想,盼着下雨。

  

(板书:

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三)第三部分

1.默读第三段,思考:

从全段来看,围绕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

  

(板书:

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2.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讨论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什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

(下雨天,穿上新雨衣到外面去。

(2)“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我为什么这么兴奋?

(外面在下雨,我可以穿上雨衣到外面去玩了。

(3)填空后,体会作者的心情。

【出示课件5】(学生完成后先提问,然后出示答案)

我兴奋地跑进楼门,妈妈让我

(准备听英语讲座)  

还差半小时,妈妈让我

(休息一会儿)

我想去买酱油,妈妈说

(她已经买了)

我说炖肉需要很多酱油,妈妈说

(她没说要炖肉)

我说爸爸说要炖肉,妈妈

(不相信)

(4)“我”把雨打玻璃窗说成“敲着鼓点”可以看出什么?

(雨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为我带来难以抑制的激动。

(5)“我”为什么盼着雨停下来?

(让雨留到明天再下,因为今天“我”没机会出去了。

(四)第四部分

1.“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是因为什么?

(没想到又下雨了,“我”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这真是意外的惊喜。

2.“我”这次为什么会“理直气壮”?

(妈妈没有理由不让“我”穿雨衣了。

3.“小心翼翼”是因为什么?

(怕弄坏了新雨衣)

4.读课文最后一段话,你从中看出作者什么心情?

(兴奋、满足、高兴)

(板书:

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3、整体回顾,体会写法

(一)出示问题【出示课件6】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

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学生汇报课件第一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

课文通过以下事例来写出我的“盼”

(1)晴天穿雨衣,热了一身汗。

(2)“我”每天盼着变天。

(3)看外面下雨,“我”想找借口出去,穿穿新雨衣。

(4)“我”盼着今天的雨留到明天再下,那样就可以穿新雨衣了。

(5)看见雨点落在许多马路、小杨树上的样子想象出雨点落在新雨衣上的样子。

2.学生汇报课件第二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

课文具体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

(1)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

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2)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是围绕着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解决教学难点的,落实本节课教学目标的。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可以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使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出示这两个问题,学生探究后汇报,教师指导,就是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围绕中心意思来写文章。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4、畅谈收获,课下练笔

1.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急切盼望下雨,一心想穿上新雨衣的孩子。

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了好几个事例来写。

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3.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意思中选一个,并以此为中心写一段话。

(板书:

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板书

内容

16.盼

妈妈送我新雨衣

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选词填空。

指引引诱逗引

1.雨点滴滴答答地敲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我出去。

2.多亏老班长为我们()了正确的方向,我们才能这么快走出草地。

3.在金钱的()下,很多年轻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在句子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这件雨衣上有袖子,()可以伸出手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2.()我一直找借口想出去,()到底也没有得到妈妈的允许。

3.()妈妈说得都对,蕾蕾()认为妈妈是在故意为难她。

3、读句子,联系课文回答问题。

1.“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我”想的是

2.“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

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

其实“我”真正想做的并不是买酱油,而是。

【答案】

一、1.逗引2.指引3.引诱

二、1.因为所以2.虽然但是3.即使也

三、1.下雨了就能穿上新雨衣了。

2.借此机会穿上新雨衣到外面去走一走。

教学反思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在讲解课文时,抓住课文主线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自读、探究来理解课文。

我逐段引领学生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分析,对学生进行词句段的训练,最后出示两大问题: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

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我引导学生先探究,然后汇报,最后教师指导,向学生讲清楚本课的重点,即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写文章要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我认为本节课在安排写作练习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互相提出建议,做好修改。

2019年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word表格版)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写“簸、涯、莺”三个生字。

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

难点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1、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

【出示课件2】(板书:

浪淘沙)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

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

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

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

天边。

④直上:

一直到达。

4.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

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

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

指牛郎星和织女星。

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

奋发有为的精神豪迈浪漫的气魄)

 

出示两个课件,一是提示学生要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学习古诗,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二是提供自学提纲,放手让学生去学习,既目标明确,有章可循,又不拘形式,方法灵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说诗意,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对重点句子的深化理解,就是对“品意境,悟感情”环节的落实,能够使我们对诗人有更多的了解,对诗歌有更深的思考。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

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组词。

淘()簸()涯()莺()

2、默写《浪淘沙》。

浪淘沙

【唐】

,。

,。

3、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答案】

1、淘气颠簸天涯黄莺

2、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三、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1、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3.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

(板书:

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

 

让学生按照上节课学习的方法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7】《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自学提示:

1.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第一部分:

《江南春》

(一)合作学习

1.诗题“江南春”:

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2.介绍作者:

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理解重点词语,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

5.说一说诗句的大意:

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

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

(板书:

江南美景烟雨楼台)

(二)质疑探究

1.重点词句【出示课件8】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品读,深化理解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均设故都于江南,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

由于佛教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方便他们统治人心,巩固江山。

于是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几百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

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现在大江东去,南朝的统治已经灭亡,那些荒淫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当年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慨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板书:

忧国忧民之情)

第2部分《书湖阴先生壁》

(一)合作学习

1.解题:

《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

“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2.了解作者:

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3.理解重点词语:

长扫:

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畦:

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一水护田:

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

两山排闼送青来:

排,推的意思;闼,指门。

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送来莽莽青翠。

3.说说诗句的大意:

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栽种的。

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

(板书:

院里:

茅檐花木院外:

一水两山)

(二)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9】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品读:

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板书:

景美人更美)

 

 

这个环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讲解句子的意思后,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可以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阅读能力。

 

学生想一想夏天还有哪些事物生长迅速,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这一 环节,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三、总结拓展

1.黄河的磅礴气势,江南的美丽春色,乡村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2.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在课下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背一背,积累下来。

 

板书

内容

浪淘沙

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忧国忧民之情

书湖阴先生壁

院里:

茅檐花木

院外:

一水两山

景美人更美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辨字组词。

啼()郭()酒()瞻()

谛()廓()洒()檐()

莺()裁()浇()畦()

莹()栽()绕()蛙()

2、默写《江南春》。

江南春

【唐】

,。

,。

3、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答案】

1、啼叫谛听城郭轮廓白酒洒水瞻望屋檐莺歌燕舞晶莹剪裁栽树浇水围绕菜畦青蛙

2、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三、:

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栽种的。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选编了《浪淘沙》《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三首诗歌。

从内容上看,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从形式上看,都是七言绝句。

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第一节课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基本教学步骤是导入后,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释题、了解作者,熟读古诗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说说诗句的大意。

接下来,学生合作学习,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练习,教师检查指导。

最后的环节是质疑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从中读懂诗句蕴含的感情,进而深刻理解全诗。

第2课时,按照同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和第三首诗。

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再来学习新课,没遇到什么障碍,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是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

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

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字,学生体会得很好,学习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前两行的江南的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让学生体会得不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相互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到。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高效的课。

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

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