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文化读本》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6148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船政文化读本》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船政文化读本》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船政文化读本》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船政文化读本》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船政文化读本》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船政文化读本》新.docx

《《船政文化读本》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船政文化读本》新.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船政文化读本》新.docx

《船政文化读本》新

目录

一、船政学堂的历史沿革···························

二、船政人物介绍·································

第一章船政学堂创办者——左宗棠··············

第二章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

第三章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严复····

第四章中西文化关系史的先驱典范——陈季同····

第五章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第六章中国近代航空工业的创始人——王助······

第七章中国近代造船第一人——魏瀚············

第八章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邓世昌··········

第九章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萨镇冰······

第十章中国现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高鲁·······

三、附录·········································

船政学堂的历史沿革

船政学堂从1866年12月创办求是堂艺局始,校名几经变更,学校也经历了停办、复办的风雨曲折。

为廓清船政学堂140多年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几个历史时期加以阐述。

第一节 船政学堂时期

(1866年――1912年)

福建船政学堂创办于1866年,初名“求是堂艺局”。

1866年12月23日,船政工程动工兴建,求是堂艺局也同时开局招生,中国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诞生。

1867年1月6日,求是堂艺局正式开学,校址设在福州城内定光寺(又称白塔寺)、仙塔街和城外亚伯尔顺洋房。

1867年6月6日,求是堂艺局迁回马尾新校舍,分为前后学堂。

从这时候起学校改称“船政学堂”。

前学堂(或称制造学堂)聘请法国教师,用法文课本、法语教学,学习造船。

因其位置在船政衙门之前,所以习惯称其为“前学堂”。

前学堂以后又分为三所学堂:

1867年2月成立造船学堂;12月设立绘画学堂(绘事院);1868年2月,设立艺徒学堂(艺圃)。

后学堂(或称驾驶学堂)聘请英国教师,用英文课本、英语授课,学习驾驶,因其位置在船政衙门之后,所以习惯称其为“后学堂”。

后学堂亦有三所,即驾驶学堂、练船学堂和管轮学堂。

1876年3月,船政学堂增设电报学堂,又将艺圃分为艺徒学堂和匠首学堂。

这样,船政学堂前后总共有8所学堂:

即造船学堂、绘画学堂、艺徒学堂、匠首学堂、驾驶学堂、练船学堂、管轮学堂、电报学堂。

这些学堂因是船政所办,所以习惯上统称船政学堂;又因地点在福建马尾,因此又有“福建船政学堂”或“马尾船政学堂”之称。

1912年,船政和船政各学堂归福建都督节制,船政改称福州船政局。

从1866年到1912年,这46年是船政学堂发展史上最辉煌鼎盛的时期。

作为中国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其体制及办学模式对近代高等实业学堂影响甚大;其培养出的人才活跃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各领域,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可以说,这些成就直接奠定了船政学堂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海军学校时期

(1913年――1949年)

1913年,船政学堂划归中央海军部管理,学校的办学方向从培养造船、驾驶人才转为培养海军人才。

1913年10月,前学堂更名为福州海军制造学校;后学堂更名为福州海军学校;艺圃改为福州海军艺术学校。

1917年12月,增设福州海军飞潜学校;1924年并入福州海军制造学校,1926年又与福州海军学校合并,改称马尾海军学校。

1930年,海军部公布《海军学校规则》,校名定为“海军学校”,去掉“马尾”二字。

1931年12月马尾海军学校正式改称海军学校,新颁校印。

1937年9月,因日军轰炸,海军学校迁往鼓山涌泉寺上课。

1938年6月,又迁往湖南湘潭。

10月海军学校自湘潭移迁贵州桐梓(史称桐梓海校)。

1946年1月,海军学校自贵州桐梓迁往重庆山洞海军总部旧址待命。

12月海军学校奉令与在上海刚创办不久的中央海军军官学校(简称海军官校)合并,迁青岛办学,改称“青岛海军军官学校”。

1949年南迁厦门,后迁台湾左营。

现在左营海校,仍称“海军军官学校”。

校史中仍以马尾海校为宗。

船政学堂是中国海军的发韧地。

清末民初的海军将领、造船专家及海军的中坚力量主要来自船政学堂。

1912年4月,孙中山视察马尾时称赞船政“足为海军根基”。

第三节勤工、高航时期

(1935年――1951年)

1935年5月海军艺术学校停办,在原址筹办“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初级机械科职业学校”(简称勤工学校)。

8月福建省教育厅批准海军艺术学校改为私立“勤工学校”,学校设董事会,萨镇冰任名誉董事长,陈绍宽任董事长,李世甲为常务董事。

董事会聘马尾造船所工务长(总工程师)萨本忻为校长。

1936年11月,勤工学校规定以电光、齿轮、船锚三者结合图像为勤工学校校徽,以表示学校系工业职业学校性质。

1937年3月,教育部准“勤工学校”改称“福建省私立马江初级工业职业学校”。

翌年,校名去掉“初级”二字,改称为“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工业职业学校”。

1944年3月,勤工学校受福建省教育厅委托办“福建省立林森高级商船职业学校”(简称商船学校)。

1946年8月,福建省教育厅令勤工、商校两校合并,改称“福建省立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简称高航学校)。

1951年10月,福建省文教厅根据全国院校调整方案决定“高航学校”停办。

船政学堂发展到勤工、高航时期,其办学方向转向了职业教育,开设了机械(航空、汽车)、电机、船工图算、轮机等专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第四节  高职教育时期

         (1982年――至今)

1982年经省政府批准,复办了马尾商船学校。

1988年改名为福建船政学校。

1994年福建船政学校搬离马尾,1999年7月,经国家教委批准,与福建交通学校、交通干校、公路技工学校合并升格为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四校的原建制撤销。

2006年3月,福建省教育厅批准在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二级船政学院。

2006年12月,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

2011年5月,遵照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指示,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第一章船政学堂创办者--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年),湖南湘阴人。

其道德文章、文治武功和爱国精神皆堪称第一,是与林则徐齐名的民族英雄,颇富传奇性,是船政学堂的创办者。

情牵洋务创办船政

办洋务企业,是左宗棠一生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他一生的后三十年是同洋务运动密切相联的。

只要足迹所至,权限所及,到处都办强国利民的实事:

兴屯垦,搞绿化,修水利,禁鸦片,办学校,开工厂,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左宗棠无论是创办船政,还是后来开办西安机器局、兰州火药局、库车火药局、陈克苏制造局、兰州织呢局,都在践行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思想,带有强烈的自强御侮目的。

船政是其是兴办的第一个企业。

1866年3月左宗棠班师回闽。

这年5月(图为马尾造船厂,1867-1871,世界上仅存的最古老的造船厂房是位于马尾造船厂内)他郑重地向朝廷提出了创办福州船政局、自行设计制造轮船的建议。

1866年7月清政府批准左宗棠的本章,以“当今应办急务”令左宗棠办理船政。

左宗棠择址福州马尾山下建厂建学堂,与法国人德克碑、日意格签订合约,定下船政发展方针大政。

后因西北回民起义,朝廷急调左宗棠为陕甘总督。

他在缓行期间,物色沈葆桢为接办人员,筹购机器,募雇洋匠来闽。

后来船政遇到经费困难,也是由左宗棠上书朝廷,请求朝廷从专项收入中拨款保证船政经费。

左宗棠几次挽救船政局于困境之中,对船政的发展功不可没,史界有“创于左宗棠,成于沈葆桢”的定论。

铮铮铁骨抗敌御辱

1860年5月,48岁的左宗棠受命组建楚军,开始了其叱咤风云的将帅生涯。

此后27年中,他先后组建与统帅20万“左恪靖军”雄师,南征北战,东伐西讨,转战于湖南、江西、新疆、蒙古、云南、台湾和越南等22个省份和地区,征程十余万里,立下赫赫战功,其征程之远,战功之高,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任何将帅超过他。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在抵御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抗战史上,仅有的三个大胜仗,都是左宗棠直接指挥或者遥控的。

即:

1876-1880年间,进军新疆,先讨平天山南北的回奸白彦虎等并消灭在英、俄策划下入侵新疆的阿古柏匪帮,随后收复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1884年,台湾海峡两岸的保卫战,击败法国侵略烟并击毙其海军司令孤拨中将(中炮重伤后毙命);1885年,援越抗法之战,大破法军于镇南关与谅山地区,并击毙其陆军头目安邺。

特别是西征新疆之战,不畏李鸿章等权奸制肘,不惧英、俄列强威胁,不惮高山大漠之征程险远,以古稀高龄“舆榇誓师”(抬着一口巨大的黑漆棺材,随军而行),终于大获全胜。

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倘若没有雄才大略的左宗棠的进军壮举,不仅新疆可能全境沦丧,而且陕、甘一带也岌岌可危!

王震大将军生前,经常指点着中国地图对部将们说:

“倘若没有左宗棠,这块160多万平方公里的‘雄鸡尾巴’,早就给‘北极熊’叼走了!

因为左宗棠常常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所以外国人对他都非常害怕,不敢冒犯,当时“西洋所震者惟左宗棠”。

当时朝朝上下对其评价甚高,有“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说。

第二章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

沈葆桢(1820—1879),福建侯官(福州市)人,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纂修、江南道监察御史、江西九江知府、江西巡抚、总理船政大臣、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其一生业绩,最突出的是办理船政,创办学堂、制造兵轮、保卫开发台湾,是一位靠着一腔热血圆了中国近代海军梦的封疆大史。

总理船政创办学堂

1867年7月,沈葆桢正式出任总理船政大臣。

上任伊始,他一方面委派日意格、德克碑回国购买设备,并聘请洋师、洋匠。

船政相继从国外聘来52名技术人员担任监工、矿师、绘图员、书记、匠首、教习等职务。

(图为马尾船政厂鸟瞰)另一方面在马尾中岐征购土地、建设工厂、船坞、学堂、宿舍等等。

左宗棠原订合同设工厂5所、学堂1所,用地200余亩。

在沈葆桢主办期间却大加发展:

工厂增至13所,学堂增至5所,用地扩大为600亩,规模相当可观。

(图为马尾船政学堂)

在船政发展的问题上,沈葆桢远识卓见,认为“船政根本在于学堂”,“不重在造而重在学”。

他制订了船政学堂章程,引进了西方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实行严格的管理方法。

他每三个月亲自组织对学生的考试,并予以奖惩。

他还积极推行留学生制度,选派优秀毕业生到欧州留学。

船政学堂先后派出了106名学生留学欧州,这些学有所成的留学回国后成长为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军事、科技等各领域中的精英,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化。

(图为马尾造船厂内的船政绘事院,现为造船厂厂史陈列馆)

制船造舰圆梦海军

1861年1月,船政开始制船造舰。

在沈葆桢的努力下,短短5年的时间,船政造船厂建成大小轮船15艘,其中184千瓦的1艘、110千瓦的9艘、59千瓦的5艘。

这些生产出来的舰船装备了中国第一代海军,为不断扩大外海水师的规模奠定了基础。

沈葆桢非常重视近代海军军官的培养,非常重视“练船”训练。

1873年2月,在航海实慢教师德塞勒的带领下,船政练船“建威”号先后驶至厦门、香港、新加坡、槟榔屿,历时四个月。

通过实践考查,张成、刘步蟾、林泰曾等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沈葆桢再将这些优秀毕业生派到舰船上担任高级指挥官。

至此,福建水师已经成型。

此外,沈葆桢还启动了留学生计划,选派一批优秀毕业生到欧州留学深造。

1880年首届出国学生陆续返回中国,在中国海军建设已经全面铺开之际,这批在外深造过的人才与船政学堂源源培养的青年军官,缓解了中国海军缺乏人才的严峻问题,为近代海军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近代的海军中,许多的舰艇长、舰队司令、海军大臣、总长、部长,都是从船政学堂毕业的,船政学堂成为我国近代海军的发源地。

沈葆桢,这位励精图治、才华横溢的封疆大史在任总理船政大臣期间,视野开阔、事必躬亲、力排众议、任人唯贤、创办学堂、培育精英,靠着一腔热血圆了中国的海军梦,被史家誉为“中国海军之父”。

第三章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严复

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也是中国海军元老级的人物,在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严复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启蒙思想家,他通过系统地介绍西方学术、提倡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以达到挽救中国、富国强兵的目的。

毛泽东曾给予他高度的评价:

“自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严复是建设和发扬福建船政文化精神臻于极致的杰出代表。

福建船政是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桥梁。

不论是其政治活动、教育生涯还是文学翻译都使船政文化得到了弘扬与光大。

心系教育重视人才

严复发扬船政教育的精髓,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他一生寻求真理,其教育救国实践活动正是船政教育精髓的体现。

从福州船政学堂到北洋水师学堂,严复参与培养了大量的海军人才。

从清末参与组建复旦公学、担任复旦大学校长,出任安庆高等师范学堂监督到辛亥革命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主持过多所名校。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他提出了丰富的教育理论,积极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方针,他一系列教育救国的主张与实践活动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严复一生爱国忧民、心系祖国,这进一步深化了船政爱国精神的内涵,其著作对于研究严复思想乃至近代中国社会思想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他翻译的西学巨著提高了国人的思想素质,这使船政爱国精神升华凝练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严复深知人才对于国家兴亡盛衰的重要意义。

他认为中国积弱不振之症结在于缺乏人才,“将不素将,士不素练,器不素储”。

他主张废科举、兴西学、办学校,积极实践船政人才为本的战略,为中国培养了大量新式人才。

规划海军主张海权

作为近代中国“西学第一人"的严复,实际上也是近代中国海军教育的奠基者之一,是少有的几个曾经对海军建设进行过整体规划的人之一。

但长期以来,他在海军建设方面的探索和贡献却因其翻译等方面的巨大成就而被淹没。

事实上,严复关于中国海军建设的思想主张与实践,典型地反映了近代中华民族建设海军强国和海洋强国的梦想。

他前半生的事业都与北洋海军紧密相联。

甲午战争爆发后,他认为“北洋海军不败自废”,并坚决反对议和,还提出了“持久战”构想。

《马关条约》签订后,严复认为“不讲富强,而中国可以自安”在近现代世界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认为中国以地理形势属于海陆兼控之国,应高瞻远瞩,确立海权,以收其利。

中国“欲立基础,必取新图”。

而规复海军,“在今日有必不可缓者六,有虽知其难而不可不勉为其难者四”。

强调以海权为中心的国防才能突破洋务、擘划国务,认为海权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运兴衰。

严复之想法体现了由传统消极的海防向近代积极海权的转变,并将海权上升到整体国家战略的层次,此一想法正是针对甲午战败的深入反思。

严复后半生的事业,很大程度上是在为中国转向“寻求富强”之道进行论证,而这种努力也彻底改变了中国。

第四章中西文化关系史的先驱典范——陈季同

陈季同(1851-1907),福建侯官(今属福州)人,字敬如(镜如),号“三乘槎客”。

1867年,陈季同考入福州船政局附设的求是堂艺局前学堂读书,1875年因"西学最优"而受船政局录用。

1877年,作为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和清政府首批派往欧洲的留学生,陈季同赴法国巴黎政治学堂学习,主修法学和政治学。

他先后担任中国驻法、德公使馆参赞等职,是我国清末著名外交家,也是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先驱和杰出使者。

(船政校友晚清时期欧洲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人之一)

中西方文化双向交流的使者

由于长期在欧洲生活和学习,陈季同通晓法文、英文、德文和拉丁文,尤其是,他的法文造诣在晚清中国可谓独步一时。

他对西方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同时又有深厚的国学修养。

为了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人、中国文化及其价值,他著、译了大量发文书,影响很大。

1884年到1904年之间,先后有《中国人自画像》(1884年)、《中国人的戏剧》(1886年)、《中国故事》(1889年)、《中国的娱乐》(1890年)、《黄衫客传奇》(1890)、《巴黎人》(1891)、《吾国》(1892年)、《英勇的爱》(1904年)等主要作品面世,创造了中国人用外国文字介绍中国的先河。

这些作品使陈季同在当时的西方文坛名声鹊起,他获得了法国政府授予的“一级国民教育勋章”,并成为1891年4月法国《画刊》杂志的封面人物。

据《福建通志.列传.陈季同传》记载,“西人梯航之来中国者,莫不交口陈季同”。

他是19世纪末在欧洲最有影响的中国人之一。

同时,陈季同也是西学东渐的使者。

1897年,他和胞弟陈寿彭一起创办维新刊物《求是报》,亲任翻译主笔,译介西学。

他曾明确告诫曾朴:

"我们现在要勉力的,第一不要局于一国的文学,嚣然自足,该推扩而参加世界的文学,既要参加世界的文学,入手方法,先要去隔膜,免误会。

要去隔膜,非提倡大规模的翻译不可,不但他们的名作要多译进来,我们的重要作品,也须全译出去"。

积极译介了一些法国的文学作品和律法文献。

在文化交流实践中,陈季同也十分活跃和努力,在欧洲生活期间,一直是欧洲文化沙龙的宠儿。

他天性活泼开朗、兴趣广泛,待人热情,善于结交,很受欧洲上流社会欢迎。

他与俾斯麦、甘必大等德、法政要人物关系密切,并建立了友谊。

同时还赢得了德意志皇帝弗雷德里希三世的尊重。

1889年2月18日,陈季同应邀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演讲,获得了后来成为法国著名作家、时为学生的罗曼。

罗兰的高度评价。

因此,陈季同堪称中西双向的文化使者,是近代史上进行双向文化交流的典范。

晚清时期独立、爱国的外交官

作为一个外交家,陈季同海参加了晚清一系列重要的政治事件,并在其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前,为制止法国对中国的侵略扩张,受命于李鸿章,陈季同在欧洲积极开展了系列外交活动,在15天之内会见了包括总理、外长、海军部官员、前驻华大使等在内的14位法国各界人士,积极斡旋和沟通。

虽然没能最后阻止中法战争爆发,但他的努力得到李鸿章的认可,评价他“深知大体”。

中法战争期间,陈季同还连做18篇《中国和中国人》,刊登在《两个世界》杂志上,促进了法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激发了一些法国民众对中国的同情,在舆论上帮助了国家的抗战。

中日甲午战争后期,他赴台湾任布政使,积极投身反对割让台湾的斗争,尽管这一活动不符合李鸿章意图。

在民族危难之际,陈季同表现出的是不畏权贵的气节和独立自由的个人品格,因此,他是一个爱国的有独立思想的外交家。

(图片:

陈季同成立台湾抗日临时政府)

第五章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詹天佑(1861-1919),原籍江西婺源县,字眷诚,号达潮,广东省南海县人,是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1905—1909年主持修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造"竖井施工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

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也是中国最早的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初出茅庐,名列前茅

1872年,年仅12岁的詹天佑报考了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

在美国,亲眼目睹北美西欧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

有的同学由此对中国的前途而产生悲观情绪,但詹天佑却怀着坚定的信念说:

“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

詹天佑带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他在美国先后就学于威士哈芬(WestHaven)小学,哈芬(NewHaven)希尔豪斯(Hillhouse)中学。

于1878年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中学的课程,毕业于纽哈芬(NewHaven)希尔豪斯(Hillhouse)中学。

并考取美国着名理工大学伍斯特理工之后,同年五月又相继考取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铁道工程学,专攻铁路工程。

在大学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学习,以突出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

1881年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并撰写题为《码头起重机的研究》的毕业论文,获哲学学士学位,并于同年回国。

改行从军,英勇善战

回国后,詹天佑满腔热忱地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

但是,清政府洋务派官员迷信外国。

在修筑铁路时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顾詹天佑的专业特长,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师学堂学驾驶海船。

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舰“扬武”号担任驾驶官,指挥操练。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可是主管福建水师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却不闻不问,甚至下令:

“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

”但詹天佑认为虽然我们接到命令,不准先行开炮,但我们决不能不预先防备。

由于詹天佑的告诫,“扬武“号十分警惕,作好了战斗准备,当法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时,詹天佑冒着猛烈的炮火,沉着机智地指挥“扬武”号左来右往,避开敌方炮火,抓住战机用尾炮击中法国指挥舰“伏尔他”号,使法国海军远征司令孤拔险些丧命。

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武”号兵舰上的五个学生,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勇敢。

他临大敌而毫无惧色,对这场海战,上海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在报道中也不得不惊异地赞叹。

献身铁路,填补空白

1887年,“中国铁路公司”在天津成立。

第二年,经留美同学邝孙谋推荐,才得以干他精通的铁路工程工作,成为中国第一名铁路工程师。

开始负责修筑塘沽到天津的铁路,仅用70多天就完成铺轨工程。

后又参加修筑天津至山海关的铁路,需要在滦河修一座铁桥,面对英、日、德工程人员建造这座铁桥的相继失败,他毅然挺身承担造桥任务,最后出色地完成了全部工程。

詹天佑这一生最大贡献,就是在于他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

1905年,他担任京张(北京——张家口)铁路总工程师。

这条路穿过八达岭,全长360华里,工程之艰巨为他处所未有。

他亲自勘察,选定路线;在北京青龙桥东沟,采用人字形轨道,用两台大马力机车调头互相推挽的办法,解决坡度大机车牵引力不足的问题,又与工人一起,采取各种措施,解决隧道工程中渗水、塌方等困难,用两端凿进法开凿居庸关。

京张铁路于1909年竣工,比原计划提前两年,总费用只有外国承包商索价的五分之一。

京张铁路建成典礼后受聘川汉、汉粤铁路会办或总理兼总工程师。

辛亥革命后,任汉粤川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督办等,克服种种困难,修建了从武昌至长沙,总长365千米的铁路。

民国成立后,于1913年获政府委任为交通部技监。

1914年获颁授二等宝光嘉禾章。

1916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1919年初,受命往海参崴和哈尔滨任协约国监督远东铁路会议中国代表。

4月因病回湖北省汉口,终因劳瘁成疾,于1919年4月24日下午3时30分逝世于汉口,享年五十九岁。

1922年,中华工程师学会为该会第一任会长詹天佑在青龙桥火车站竖立詹天佑铜像,永远纪念这位杰出的爱国铁路工程师。

他还被称为“中国铁路第一人”。

1987年,附近再建成詹天佑纪念馆;2005年10月12日,纪念京张铁路开工100周年时,在张家口南站“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铜像揭幕。

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期间,厘定了各种铁路工程标准,并上书政府要求全国采用。

詹天佑晚年编写出版《京张铁路工程纪要》、《京张铁路标准图》等工程技术书籍,以及《华英工程词汇》这都是我国最早的土木工程辞典。

第六章中国近代航空工业的创始人——王助

王助(1893-1965),河北南宫县人。

中国早期出国留学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并有突出成就的飞机设计师和制造技术专家,曾任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的第一任总工程师。

亲自设计并监制“B&W—C”型水上飞机,成为波音飞机公司制造成功的第一架飞机并以开辟美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