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留白空间的设计与利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6100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留白空间的设计与利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留白空间的设计与利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留白空间的设计与利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留白空间的设计与利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留白空间的设计与利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留白空间的设计与利用.docx

《2留白空间的设计与利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留白空间的设计与利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留白空间的设计与利用.docx

2留白空间的设计与利用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生活)教材中“留白”空间的设计与利用

研究成果报告目录

一、研究的缘起…………………………………………………………………2

二、研究过程及具体内容………………………………………………………2

(一)解读教材,梳理“留白”的不同类型…………………………………2

1.话题性留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阅读式留白,提升学生的辨析能力

3.体验性留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评价性留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精心设计,挖掘“留白”的教育功效……………………………………4

1.适度铺垫,让话题性留白成为学生敞露心扉的新家园

2.边读边议,让阅读性留白成为学生道德养成的催化剂

3.动手实践,让体验性留白成为提升学生能力的练兵场

4.活用资源,让评价性留白成为激发学生自信的金钥匙

三、研究的成效…………………………………………………………………9

1.合理分类,奠定基础

2.探索教法,开发利用

3.积累案例,留下痕迹

四、反思与展望…………………………………………………………………10

 

杭州市2010年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B类)课题,编号:

ZB0319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生活)教材中“留白”空间的设计与利用

研究成果报告

一、研究的缘起

1.对教材“留白”空间的设计意图认识不清

“留白”,是指经过精心创意嵌入教材中的空白版面和空白图形,是编者专为学生表白内心感受、体验,抒发情感、进行创意、放飞自我而营造的空间。

浙教版的《品德与社会》(生活)的教材中有大量的留白。

在教学中发现,教师对教材中留白的作用认识不清,产生了两个极端:

有的认为这些都是要学生完成的“作业”,埋怨作业量大,形式太多无法完成;有的认为留白只是可有可无的摆设,不需要过多关注,一册书教完了,但全书的留白还都是“空白”。

编著者设置教材留白时想要体现的意图没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2.对教材“留白”空间的处理不当

由于对“留白”空间的设计意图认识不清,在教学时,对留白内容的处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有的教师为了“规范答题”,将本该多元化的思考变成了“标准答案”,千人一面,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有的教师对“留白”处采用简单化的处理,以“自己去查资料”“自己想一想”等一些无明确要求、无有效反馈的方式敷衍了事,缺少设计与指导。

鉴于以上问题,特提出“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生活)教材“留白”空间的设计与利用”课题,以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教材中的“留白”空间发挥最大的功效,彰显《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教学魅力。

二、研究的过程及具体内容

(一)解读教材,梳理“留白”的不同类型

教材中留白的种类很多,有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话题类留白;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性留白;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操作性留白;还有丰富学生积累的阅读式留白……在呈现方式上既有大家显而易见的“外显留白”,还包括大量的“内隐留白”,即通过一个话题或一个范例,引领学生通过自我的内心独白来体会他者的心境,从而实现主体育德。

笔者认为,科学合理地将各种类型的留白进行梳理,通过对各种类型留白背后设计者意图的分析,对本学科的教学起着“指点迷津”的作用。

1.话题性留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新课程倡导学习者与文本(教材)进行对话、交流。

大量的留白,让学生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话题类的留白,旨在引导孩子把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生活中的思考带到课堂上来,即用大家的智慧探究生活中的问题。

如:

二年级下册《一次运动会》,教材抛出的话题是:

运动会上你们遇到了什么麻烦?

怎样去解决?

这一话题可回答的角度有许许多多,要靠学生利用自己的眼睛,在“学校运动会”的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体验。

再如:

六年级下册《科技是把双刃剑》一课,在为学生提供了《乞力马扎罗“没”雪》这篇报导之后,给学生留下了这样的问题:

乞力马扎罗的雪山为什么没雪了?

为什么“为乞力马扎罗一叹也是在为整个人类一叹?

这样“留白”使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弹性,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时空和机会,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强烈去探究的兴趣。

学生就不会被动地去接受信息,而把自己当作真正的主角,设身处地去寻找,去探究。

在教学中,运用好“话题类留白”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结合教师筛选的信息,引发思考,产生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流、心灵的沟通,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发展。

2.阅读式留白,提升学生的辨析能力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通过阅读和思索,可以形成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聪颖的智慧和敏锐的审美能力。

在《品德与社会》(生活)教材提供了大量的阅读素材。

如:

一年级上册《学校里的一天》《我喜欢我们班》《亲亲热热一家人》《让我自己来吧》《快乐的冬天》《欢天喜地过新年》等课都设计了“诗园”,采用注音版儿童诗的形式,将“孝敬”“礼仪”“行为”等方面的教育蕴含其中,使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朗朗中明理导行。

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游子吟》《明日歌》《乡愁》等古今经典诗词的编排,更有“故事屋”“知识窗”“透视镜”“瞭望台”等阅读资料的安排。

这些素材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而是通过这些阅读素材的呈现和链接,有利于学生领悟编者的真实意图,解读教材中蕴含的道德情感,学习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让自己的情感与教材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又是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发现,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师要给予尊重、理解、珍惜、呵护,也要进行宏观导引,实现正确的价值引领,使学生在阅读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3.体验性留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美国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

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

我做了,我懂了。

这句话告诉我们:

品德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从课堂出发,再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体验生活、实践生活、在生活中践行。

在本套教材中,“小调查”“智多星”“体验园”“活动角”等板块的内容,都需要学生通过走进社会、亲身实践、亲身体验来丰富自己的见识。

如:

六下《科技造福人类》一课的“体验园”,为学生提供的是一张空白表格,要求找一找塑料与其他物质相比,存在哪些优点?

这一留白,给学生留下的是漫长的资料收集、比对过程和实践检验的过程。

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收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提升了,采用科学的方法了解物质特点的严谨的思维意识形成了,分析数据、撰写报告的科学探究能力加强了。

教材中类似这样的“留白”比比皆是,它将道德教育的内容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中。

在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在亲身的行动中,真正实现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的目的。

4.评价性留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

本课程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

教材编写时,编者也就为学生留下了许多“评价式留白”,让学生自己、学生同伴、家长参与评价,使评价主体走向多元化。

例如:

三年级上册《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课中,就有自己、父母、老师、小伙伴对“我是什么样的”的一组评价。

通过这种多元评价,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品德,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从中形成比较完善的人格。

对于“评价性留白”教师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还要坚持评价要真实、公正、可信,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及发展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更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精心设计,挖掘“留白”的教育功效

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留白使教材成了学生交流的拐棍和园地,让学生表现而不再是倾听,是对话的卷入者,参与者;留白使教材成了和学生对话的文本,引导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作出判断,自己去操作、创作教材。

留白处引发的知识和道德问题,有的侧重于认知,有的侧重于体验,有的侧重于实践。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激励学生去探究,唤起已有的经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再分析、再展示,反思评价他人的品德。

1.适度铺垫,让话题性留白成为学生敞露心扉的新家园

教材中设计的大量留白,是为孩子表达思想和感情、进行创造活动而设计的。

它体现了让学习者和教材进行对话的新课程理念。

学生完成“留白”的过程,是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已有的知识和文本的知识磨合与对接的过程,是再造文本与创造文本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话题性留白”,巧设提问,调动学生参与话题讨论的积极性,让自己的情思与教材的思想同频共振,从而在多元化、个性化的表达中唤醒道德意识,提升道德涵养。

  案例:

六下《不平静的世界》

  战争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已经比较遥远。

这样一个沉重而且与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的话题,教学中必须有一定的铺垫,才能带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产生共鸣。

一位教师在执教本课时,就设计了以下环节,为目标的达成和情感的激发作了层层铺垫:

(1)看一看,体会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

A:

指导学生看“二战卷入国地图”:

仔细看图后,你发现了什么?

(未受战火影响的地方少之又少。

B:

课件回放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废墟、逃难、平民、战士……刚才,你看到了什么?

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2)算一算:

体会战争是巨大的浪费。

做两道特别的计算题。

A:

两次世界大战中有关财产损失与战争费用总计有多少?

B:

1939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是2050亿美元,算一算,这两次大战所蒸发的财富相当于当时美国多少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C:

平时算出答案大家总是很高兴,可是今天,当算出答案时,你的心情是——,为什么?

(3)说一说:

战火中儿童悲惨的生活

A:

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B:

此刻的你是怎样的心情?

为什么?

(4)交流:

为什么说战争是残酷的?

上述案例中的教师,为了激起学生对“为什么说战争是残酷的?

”这一话题的认同感,在课前引领学生做子大量的调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理性数字后的战争真相、发掘了许多能震撼人心的细节,通过它们让冰冷的历史鲜活起来,让遥远的历史具体起来。

让学生知道战争浪费之大、让学生体会到战争中平民的苦难生活、让学生了解战火中的儿童面临的种种劫难,进一步接近遥远的历史,进一步感受战争的残酷。

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积累,学生厚积薄发,在后面的交流中无不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得以提升,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就顺理成章了。

2.边读边议,让阅读性留白成为学生道德养成的催化剂

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在快乐的吟唱中培育道德,生动的故事以其鲜活的形象直接对话孩子的心灵,详实的资料以其历史的真实和数据的准确震撼学生。

教材中的阅读性留白素材,是孩子们的道德养成最佳的催化剂。

案例一:

让文本背后的故事丰盈起来

教材中隐藏着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如:

《寻访大师的童年》一课中,关于爱迪生童年的故事,都只是简单的一句话。

如“4岁的爱迪生孵蛋”,“爱迪生捅马蜂窝”等。

这些故事都非常有趣,我们应该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这些故事,课堂上进行交流。

交流完以后,让学生说说:

从刚才的故事中你觉得爱迪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孩子们唧唧喳喳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我觉得爱迪生很聪明!

”“我觉得爱迪生很有想象力!

”“我觉得爱迪生小时侯也很淘气,和我们班的男同学一样!

”“我觉得爱迪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多么真实的语言啊!

通过这些故事的深入挖掘,爱迪生爱动脑、爱尝试、不怕失败的精神也渐渐浮出水面,学生也渐渐领悟到该课的真谛:

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正是具备了像爱迪生一样的优秀品质。

案例二:

让文本蕴含的意义明确起来

六年级上册《向白色“恶魔”说不》一课,为学生提供的文本资料有关于“什么是毒品”“毒品的分类”的介绍,有“扫描镜”中“瘾君子”可悲下场的回放,有“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倡议,有“发布会”中毒品犯罪数据有呈现。

这些文本数据详实,震撼力强,使学生明白,毒品泛滥给社会、经济和治安带来的严重危害。

以下是一位教师第一课时中的教学设计截选:

……

二、学习

1.了解毒品的种类和分类。

⑴学生自学教科书第9页,对各类毒品有大致的认识。

⑵(教师播放“毒品的种类”)学生观看录像,初步了解各类毒品的特点及危害。

⑶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0页,了解毒品的分类。

⑷(教师播放“毒品的分类”)小结:

当前,毒品的种类已达几百个,而且各种新型毒品层出不穷,对人体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2.了解毒品的危害。

⑴师:

毒品对人体的危害真大,毒品这个“白色魔鬼”,正疯狂伸出罪恶的魔掌残害人类!

轻则倾家荡产,重则家破人亡,更有甚者染上这个“白色恶魔”,最后横尸街头。

同学们,你搜集到了哪些真实故事,能给大家讲一讲吗?

1-2名学生讲述因吸毒而引发的悲剧。

⑵(教师播放“毒品的危害”)师:

片中这些无知的人,本拥有社会的关爱、好友相伴和温馨的家庭,但他们却在好奇心的引诱下,一步步走入了黑暗与死亡的殿堂,带给他们的只有痛苦和家破人亡。

对这些人,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吗?

学生交流感受。

3.了解染毒途径,树立防范意识。

师:

毒品如此可怕,他们是怎么染上毒品的呢?

请听听吸毒者的自白吧,让我们引以为戒。

(教师播放“吸毒者的自白”)

学生归纳小结:

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复杂多样,有的是因为无知好奇,有的是上当受骗,有的追求享乐,有的逃避现实,具有逆反心理……

上述案例以文本明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以文本激情,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感情,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以文本导行,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规范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真正达到明辨是非,指导实践的目的。

3.动手实践,让体验性留白成为提升学生能力的练兵场

体验性留白是提升学生能力的练兵场。

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群策群力中,教师再筛选出有效的信息,呈现给学生,并引发学生思考,产生思维与思维的对接、观点与观点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使之成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如:

在四上《各种各样的传媒》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学习看报,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知道报纸这一传媒当中信息量的丰富性。

在三上《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组成假日小队,分组采访不同职业的人,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和特点。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需要制订采访计划、设计采访内容、撰写采访感受,既为学生搭建了培养合作、交往能力的平台,又在耳濡目染的采访中达成了“知道职业不同,贡献不同,但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这一教学目标。

4.活用资源,让评价性留白成为激发学生自信的金钥匙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

“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对于“评价性留白”,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同时也应在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过程中,加以如何进行合理评价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案例: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略)

二、典型故事,启发思考(略)

三、认识自己,深化明理:

1.自己找自己的优势;

(1)现在请我们小朋友们看课文第一页,读读他们说的话,看看这些小朋友都是怎么夸自己的优势的!

(2)你最喜欢哪个小朋友?

请你自信的来读一读。

(3)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书上的小朋友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把事情做得很好。

下面,我们就拿起放大镜,像图里的小朋友一样找到自己的优势,来夸夸自己吧!

(同桌夸一夸)

(3)教师小结:

同学们找到了自己的优点,掌声送给你们自己,相信经过你们的努力都能成为画家,作家,书法家等对社会有用的人。

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2.别人找自己的优势:

在生活中,别人就是我们的一面面镜子,在别人眼里,你是怎么样的呢?

(1)同桌眼里的你:

A、我们先来听听同学眼里的你有什么优势。

请同桌互相说说。

B、谁愿意大方的来说一说?

(站在台上)(你们很善于发现同桌的优点,)

生:

我的同桌……他歌唱的很好,是我们的小夜莺。

3.老师眼中的你

听了同桌的表扬,你们都很开心吧。

老师这里还有个惊喜要送给你们,课前你们都收到了一封信,这些是老师们写给你们的。

至于是那个老师写的,写了什么?

赶快打开,大声的读读吧!

收到这封信你们心情怎么样?

(高兴)那就请你们以4人小组的形式,分享一下快乐吧。

(全班交流)

4.爸妈眼中的你

教师过渡:

在老师眼里,你们有那么多的优点,各个都很有优秀。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小伙伴眼中的我,是很棒的。

老师眼中的我,是很了不起的。

那爸爸妈妈他们眼里你是怎么样的,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录音。

(照片出示)这是谁的爸爸?

你想知道你爸爸说了点什么话吗?

(音频播放)

……

上述的案例中,教师活用了“教师”“学生”“家长”等资源,通过各种渠道、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作出评价,使学生在自我、他人的评价中,不断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品德,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从中形成的是一种比较完善、全面的人格。

三、研究的成效

1.合理分类,奠定基础。

在正确解读课程标准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将教材中的“留白”空间进行合理地分类,如:

话题性留白、体验性留白等,为一线教师开发和利用留白空间打好基础。

2.探索教法,开发利用。

通过学生座谈、同伴听课等方式了解一线教师在“留白”空间的设计和利用,收集整理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方法。

让“留白”空间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让品德学科的教学更有实效。

3.积累案例,留下痕迹。

与教研活动相结合,开展“合理使用留白空间”的主题教研,探索合理使用留白空间的成功案例。

四、反思与展望

画家画画讲究留点空白,会收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音乐家演奏音乐,也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感染力。

在浙江教版《品德与社会》(生活)教材中,丰富的留白空间正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空间,是引发学生开展活动的话题,也是展现儿童自身成长足迹的重要凭借,它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在留白空间设计和利用的多样性、案例积累的丰富性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

相信,只要所有品德教师重视教材留白,充分激活教材的留白部分,就能真正实现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性化交流与沟通,打造真实、有效的品德课堂。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第4版。

[3]《革新中国教育》钟启权吴国平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

[4]《德育论》,储培君等,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5]《学校心理教育》,陈家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道德教育论》朱小蔓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