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思维在医学中的运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5891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哲学思维在医学中的运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论哲学思维在医学中的运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论哲学思维在医学中的运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论哲学思维在医学中的运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论哲学思维在医学中的运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哲学思维在医学中的运用.docx

《论哲学思维在医学中的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哲学思维在医学中的运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哲学思维在医学中的运用.docx

论哲学思维在医学中的运用

论哲学思维在医学中的运用

科学给人以知识,哲学给人以智慧。

——题记

 绝大多数的医学生,当然也包括大多数的理科生都对哲学存在着这样一种看法:

学习哲学毫无意义或基本上没有意义,学习它仅仅是因为考试的需要而已。

他们不仅认为高校开设哲学课程纯粹没有必要,还对于考研政治要考哲学也不能理解。

然而事实真实真如这些同学所想,哲学真的是毫无实际价值的吗?

我们暂且不提医学,去看一下其它的领域吧!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大哲学家、思想家。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他于1879年出生于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童年时他就受到科学和哲学的启蒙,13岁时就读了大哲学家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叛》,使他的思考转向宇宙、哲学和自然现象中的逻辑。

1902年-1905年,他和两个青年朋友每晚讨论哲学与自然科学著作,戏称为“奥林比亚科学院”。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还是一位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

在1999年9月由BBC发起的在网上投票选举“千年思想家”的活动中,爱因斯坦名列第二,仅次于马克思。

弗洛伊德坦言他是“被逼背离自己的最初目标而成为医生的。

”对哲学和文学的偏爱促使他在研究精神病的过程中竭力探索人的内心世界的发展动力。

弗洛伊德早在1880年上大学时就研究了英国的哲学家约翰·穆勒的五篇哲学著述,同时接触到了柏拉图的哲学,还深得叔本华的哲学精髓,如果不是为了生存他有可能要走哲学家的路。

罗素被称为“世纪的智者”。

他是一位涉猎众多社会科学领域并取得较高研究成果的哲学家、数学家和社会学家。

他于1872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

1890年他考入剑桥大学攻读数学系,三年后转攻哲学。

1946年,74岁的他发表了著名的著作《西方哲学史》。

此外,他还写下了《哲学问题》、《我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怀疑论》、《人类知识的范围与界限》、《权威与个人》等著作。

1950年,由于他“多产而重要的哲学著作,并以此成为人道主义与自由思想的代言人”而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科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1894年出生于美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哈佛大学的语言学教授。

维纳12岁便进入士夫兹学院学习,15岁时获数学学士学位,其后进哈佛大学作了一年的动物学研究生,因觉察自己不适合在实验室工作而改修哲学,18岁时就获得了哈佛大学数学和哲学研究两个博士学位。

此外,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马克思是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才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理论的。

希尔伯特被誉为是与爱因斯坦地位相当的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他母亲爱好哲学,同时他本人也擅长哲学。

马赫是俄国哲学家,也是有名的物理学家。

“金融大鳄”索罗斯,投资股票之余醉心于哲学研究。

他写的投资学著作《金融炼金术》据说真正能看懂的人很少,里面包含了深奥的哲学道理。

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集哲人、武者、画师、明星于一身。

他喜爱哲学,尼采的超人哲学成为他一生最主要的指导思想。

李小龙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州立大学求学时,学的便是哲学专业。

后与同是哲学系的LindaEmery结婚。

虽然他并未完成哲学学位课程,但这段学习期间赋予了他敏捷清晰的思路,并促使他将哲学和武术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超越传统武术门派思想的“截拳道”。

在一般人眼里,李小龙是功夫大王,是电影巨星,然而他同时还是一个理论家。

关于武学和其他的方面,他的理论是很多的。

李小龙在他大学时代的哲学论文《悟》中写道:

“经过四年的严格的功夫训练之后,我开始了解,也感到柔能克刚的道理。

也就是如何消除对手的力道,减少自己力道消费的方法”。

“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可以适应于任何容器,这就是了,我必须得象水的本性一样。

”他说:

“我之所以钻研哲学,是因为哲学会告诉你为什么而活着。

   看了这么多的例子,我们不禁会想:

这些成就卓越的人,为什么会如此爱好、重视哲学呢?

   因为哲学从来就是思维的工具,它不是纯粹的理论,它的理论要在用来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对于社会科学而且对于自然科学包括医学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中国的传统医学就是建立在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在现代,哲学对于医学生和医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哲学思维的形成对于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一 一分为二的观点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一分为二的观点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它指的是一切事物都是具有相反的两个方面的内容:

有利的一面和有弊的一面或者积极的一面与消极的一面。

我们观看辩论赛时,常常可以注意到它的辩题不是什么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或是是好的还是坏的,而是什么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便是一分为二观点的体现。

一分为二的观点要求我们在看待一切的人、事物、事件、现象的时候,都不要满足于对它作好或者不好的判断,而是要分析其有哪些好的、有利的一面及不好的、有弊端的一面,并且判断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利弊比是多少。

一分为二的观点在医学上有着重要的应用。

无论是药物治疗手段还是检查方法,甚至包括疾病的症状和体征都是一分为二的,有优点也有缺点。

古人说:

“是药三分毒”,说是便是任何药物皆有一定的副作用或毒性。

从整体上来讲,所有的药物包括我们平常所认为无毒的药物也都具有或多或少的副作用。

氧气和水都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但是氧气浓度过高会导致氧中毒,水喝多了也会导致水中毒,更何况药物呢!

许多人都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的,因而是无毒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

中药中的许多药品如治疗风湿病的川乌、马钱子、银花蛇等都是有毒的,甚至是剧毒的。

而平常认为是补益药品的如人参,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服用的,对于偏阳体质的人、阴虚的患者或者表症未解者是都不宜服用的,因而人参也是有副作用的。

纯天然的中药尚且如此,西药的毒副作用就更明显了。

对于药物的副作用我们要注意几点:

一是所有的药物皆有副作用。

所以有些广告上所宣称的某某药品绝对无毒或者无任何副作用,那是绝对骗人的,不可能的。

二是不同的药物毒副作用大小有别。

例如同为抗生素,万古霉素的副作用就比头孢类抗生素要大得多。

三是对于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病人,同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大小又有区别。

例如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对他而言青霉素的副作用就比红霉素的大得多。

对于孕妇,有致畸作用的四环素的副作用就比其他人严重。

对于青光眼患者,有升压作用的药物的副作用就更大。

四是一种药物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可以因情况的不同而不同。

所以,任何药物都既有适应证又有禁忌证,所谓适应证,便是该种药物利大于弊的情况;所谓禁忌证,便是该种药物弊大于利的情况。

同样的道理,一切的治疗方法也是一分为二的,利弊并存的。

例如手术对于许多疾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手术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同时,手术也存在着各种风险,例如麻醉意外,因为切除过多的器官组织而造成功能的减退或丧失,不小心切除其它的重要组织,例如神经、血管等等。

同时,不同的手术方法之间例如传统手术与腔镜手术、介入治疗等各有优点缺点,因而各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

除了手术,其它的治疗方法例如物理疗法、运动疗法、心理治疗、自然疗法等,一切的检查方法包括休格检查、实验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其它特殊检查等同样是一分为二的,各有优缺点的,对于它们的分析可以参照对药物的分析。

既然所有的检查、诊断、治疗方法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是利弊并存的,那么,我们在诊断和治疗时,就必须注意正确的选择,同时也要注意正确的组合。

不同的药物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情况。

有的疾病或情况也许用A药物治疗比较好,有的疾病和情况也许用B药物治疗比较好,还有的情况也许要用AB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困为联合应用可能克服双方的缺点而增加双方的优点。

例如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青霉素联合应用就可以用来治疗对青霉素耐药的感染。

对于中西医而言,它们也各有优缺点。

西医适合于治疗大多数疾病,包括急性病、传染病、器质性疾病发病机制比较明确或经临床验证西医治疗疗效迅速肯定的疾病,而中医适合治疗慢性病、功能性疾病和经西医治疗疗效不佳的疾病。

有些病用西医治疗疗效好,如急性阑尾炎。

有些疾病用中医治疗疗效比较好,例如面瘫。

有些疾病则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才好,还有一些疾病到目前为止无论是用西医、中医结合都无法获得满意的疗效,例如AIDS、乙肝等。

人体患病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和体征也是一分为二的。

既有使我们痛苦,因而是不好的一面,又有引起我们警觉到疾病的存在,从而使我们尽早采取治疗措施,因而是有益的一面,例如拿最常见的症状疼痛来说,它带给人们的痛苦应该是巨大的,令人生畏的,甚至有时会使人觉得生不如死。

但是它有有利的一面,如果我们在受到刀等锐器的割伤之后而不会感觉到疼痛,那么很可能我们身上的一部分被割下来而我们都不会感觉到或者不会在意。

如果得了肿瘤等疾病,它的增大不会引起机体的疼痛,那么我们就无法作出早期的诊断,从而任其发展,丧失治疗的最佳时机。

有极个别的人,他们生下来就感觉不到疼痛,对于任何的伤害都不会在意,甚至会在跌倒骨折之后还爬起来继续走。

这样的人如果不是受到特殊的照顾注定是难以生存下去的。

除了疼痛,其它的症状也同样具有有益的一面。

例如呕吐便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可以吐出胃中的有毒有害的物质,避免这些物质被吸收入人体。

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觉得肚子不舒服如吃了不洁的食品或者喝多了酒之后,如果能够使它吐出来就会觉得舒服多了。

同样,腹泻也有类似的功能,因而止泻剂是不能滥用的。

其他所有的症状如咳嗽、发热、胸闷等都既具有有益的一面,是人体千百万年来为了适应环境而进化的结果。

也许它进化得尚不够完善,因而在某些情况下是弊大于利的。

但是,它肯定存在有利的一面。

许多缺乏早期症状的疾病往往预后不佳便是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二 联系的观点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事物发展的前后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唯物辩证法肯定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它在医学领域中有着十分广泛和深刻的体现。

掌握联系的观点对于我们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普遍联系的观点,一切事物都对人的健康状况或疾病有影响。

但从影响的质上来讲,这种影响既可以是促进健康或者促使疾病好转的,也可以是使健康恶化或加重病情的;从影响的量上来讲,影响有大有小,有些很小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可以不予考虑,虽然它们是客观存在的。

科学研究表明,月亮可以影响人的睡眠,但是我们不用科学研究也可以知道太阳也可以影响人的睡眠或其他方面,然而在一般的情况下,就无需考虑这种影响,否则的话,我们根本就无法对事物进行分析,因为这种联系影响太普遍、太广泛了。

从影响的部位来讲,可以是影响人的心理或身体心理的不同方面、层次,身体的不同组织、器官。

  影响的因素包括外部的因素和内部的因素,主要包括:

1个人的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除外伤以外的绝大部分疾病的发病中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

可以说,一切疾病都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不同的是,在不同的疼痛中,两个因素所占的比重各不相同。

例如,一些遗传病如白化病几乎完全是由基因决定;在一些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疾病,如SLE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类疾病一般是多基因遗传;而还有一些疾病,如传染病,遗传因素固然可以影响个体的易感性,然而相对来讲是处于次要的地位。

2、自然环境。

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居住环境中各种元素的含量、空气、水、土壤等都可以对人的健康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如气温骤降易致感冒、易诱发中风等脑血管事件,空气污染使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升高,水源不洁导致水源性传染病的流行。

工业废物污染水源导致中毒。

土壤中某些元素的缺乏导致地方病等。

3、病原体因素。

这是显然易见的,许多感染、传染病等都需要由某些病原体引起的。

4、工业,农业,服务业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

5、人的身心状态及影响心理的事件。

科学研究表明当人心情愉快时,各种反映免疫功能的指标都有提高,免疫力好,自然对疾病的抵抗力强,因而不易罹患疾病。

相反,当人处于高压力或情绪低落或抑郁痛苦时,则容易罹患疾病。

6、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人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与他人没有任何联系的生物个体,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在社会中,就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上的成员包括与我们关系密切的亲人、朋友,关系比较密切的同学、同事及关系不密切的陌生人进行交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所有的这些活动都会影响我们的心理情绪,从而进一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当然,一般情况下,与我们关系越近联系越多的人对我们的影响越大,与我们关系越远,联系越少的人对我们的影响也越小。

此外,人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也可以对其健康或疾病产生重要的影响。

很容易理解,经济状况良好的人在平时可以获得更好的保健,患病以后可以得到良好的诊断和治疗。

相反,贫困者可能因为经济的制约,根本无法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

7、生活饮食起居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促进健康,而吸烟、酗酒、生活作息没有规律等则可以损害健康,引起一系列的疾病。

8、既往的健康状况。

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比较重要的因素,如受教育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等。

   对于病人来说,发生在一种组织、器官或系统的疾病可以影响到其它的组织、器官或系统,并且从理论上来讲,可以对其它的一切组织、器官和系统产生影响。

以肝病为例,它可以在全身的各个系统都有体现:

①神经系统。

如肝性脑病。

②消化系统。

肝病可以影响胆汁的合成与分泌,从而造成消化不良、厌食油腻、食欲不振。

门高压可致食管静脉曲张、甚至破裂大出血。

③运动系统。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可以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导致肌肉合成减少、分解增加,于是导致全身乏力,神经系统的损害又可以使运动的灵敏度降低。

④免疫系统。

肝脏可以合成免疫球蛋白,肝脏的病变使免疫球蛋白的质量或发生改变,营养不良也会使免疫系统发生营养不良,它使免疫系统合成的原料减少,从而出现免疫力下降,故而易于罹患各种感染。

⑤心血管系统。

凝血因子的合成减少,毛细血管的脆性增加,从而易于发生各种出血。

⑥泌尿系统。

可出现肝肾综合征,表现为自发性少尿或无尿、氮质血征、稀释的低钠血症和低尿钠。

⑦皮肤可因雌性素灭活减少出现肝掌和蜘蛛痣、胆红素增多表现出黄疸和皮肤瘙痒。

⑧呼吸系统。

因肝腹水可出现端坐呼吸,因抵抗力低下而易于发生呼吸道感染,还可发生肝肺综合征。

⑨内分泌系统。

主要有雌性素升高,雄激素降低,有时,糖皮质激素减少。

⑩生殖系统。

营养不良、性激素的改变、抵抗力低下,这些都可以影响到生殖系统,使之出现感染性或退行性改变。

以上的分析可能不够全面,而且一些表现如肝肾脑病等已经是晚期的表现和并发症了。

那么在肝病的早期是否就没有这些联系呢?

当然不是。

试想,没有早期对肾的影响,又怎会出现晚期的肝肾综合症?

没有原因何来结果?

早期的影响即是原因,晚期明显的表现是结果。

同时,这种理解还否认了事物发展的量变,因而是错误的。

早期的影响和晚期的表现是一脉相承的,是事物的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不明显到明显的一个过程。

因为肝脏是一个功能十分复杂的器官。

所以它的疾病与全身各个系统的联系表现得更为紧密,但是,即使是一个功能相对简单的组织或器官的病变,它也可以到全身其他的各个组织或器官,只是这种影响相对来说要小一些,没有那么典型罢了。

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它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可以影响其他的部分。

又可以影响到人的这个整体,并有相应的表现。

一种疾病可以与全身多个部位发生联系,因而可能会在全身各个部位都有反应。

全身各个部位的疾病也会与某个特定的部位发生联系,便会在这个部位有所表现。

例如:

眼底的变化,指甲的改变等都可以反应出全身其它部位的许多病变。

疾病可以反应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但是不同部位其明显程度是不同的,那些明显的表现,便是我们进行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的对象。

例如:

黄疸可以表现在皮肤上面,也可以表现在巩膜上,由于巩膜本身是白色的,因而黄疸在巩膜上的反应就比皮肤上更明显,因而更容易观察到。

现在出现一些新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就是用观察耳廓、掌纹、足底纹的变化的方法来诊断疾病,这说明全身的疾病都可以在耳廓、掌纹、足底纹上有所反应。

当然这种变化比较细小,只有具备专门知识,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才可以看得出来。

同理,我们也可以推断:

各种疾病不仅在耳廓、掌纹、足底上有反应,而且在全身的每一个部位甚至是每一个细胞都有反应,只是反应不明显罢了。

当然,太细微的联系,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讲,它还不具有临床意义,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们也会逐渐地被注意到,并加以利用,就像以前不可以但现在可以检测头发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来辅助诊断疾病一样。

同样,当我们在治疗疾病时,我们所用的药物,不同的疗法之间它们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不同的药物合用,它们可能表现出协同的效应、相加的效应。

也可以是拮抗的效应,甚至有可能两种药物本来无毒,但合用则会导致严重的毒副反应。

各种治疗疗法也是一样的。

因此,我们在治疗疾病时,要考虑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争取协同或相加的效应,而尽量避免拮抗效应。

一个患者可能只患一种疾病,也可能患有两种或多种疾病。

当他患有一种以上的疾病时,这几种疾病它们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一般来讲,这种影响会使病情变得更复杂、更严重。

但是也不能排除特殊的情况下,一种疾病会促使另一种疾病好转或愈合的可能。

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也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的。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生病时,可能会有全身乏力、高热、头痛、胸闷等不适的症状,这时我们就会情绪低落,什么事情都不想做。

而一个身体十分健康的人,他一般是情绪良好、精力充沛、意志力比较坚强的。

可见,身体状况可以影响人的情绪、意志、兴趣等心理状况。

反过来,当我们因为某些事情而生气、悲伤、愤怒时,我们的身体也会受到影响,它会变得抵抗力低下、食欲不振、全身乏力,或者是易于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总之,身心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从历时态的角度来看,既往的健康状况或其它经历都可以影响现在和将来的健康状况。

母亲怀孕时如果体弱多病,那么生下来的小孩也会先天不足。

一个人如果一向身体健康,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他将来患病的可能性就会小一些。

三.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物质存在的方式是运动。

人体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

因而,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及更小的细胞、分子等都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

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由无数的化学反应、物理变化所构成的。

变化和运动是同义的,而发展则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和变化过程。

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切疾病、健康和生命活动。

变化可以有不同的方向,可以向好的方面改变,也可以向不好的方向改变;变化可以有不同的大小,不同的情况下其变化的大小是不同的。

   发展首先体现在医学这门学科上。

医学正如人类的历史一样,是永远不停地向前发展的。

人类追求健康长寿与生老病死之间的矛盾是医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无论是西医的整体还是它的各个分支学科,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麻醉、输血、消毒法使外科手术产生了历史性的突破;抗生素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拥有了一个战胜细菌感染的强大武器;CT,MRI的发明使人类诊断疾病的能力获得巨大的提高。

而现代一些高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也必将使医学向着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许多在今天不能诊断、治疗的疾病,在将来都有可能轻松地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如基因治疗为某些遗传病患者带来了希望,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可以在将来成为一种治疗退行型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疾病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变化着的。

今天的病情和昨天相比不是完全一样的。

病情的变化可以是加重、恶化,也可以是好转、病愈,也可能是变化不明显,这时便表现为迁延不愈。

一种器官系统的疾病可能会逐渐波及其它的器官系统,发生并发症或转移,同时疾病的变化还可以表现为新病种的出现和旧病种的消失。

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在进行临床治疗时,对某一患者病情的认识,要注意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要注意预测到它将会发生什么变化,是好的变化我们怎么处理,是坏的变化怎么预防。

当然一切的变化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有些疾病如急性病,可能变化发展十分急剧,也许一个小时,十几分钟病情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有一些疾病如慢性病,则可能较长时间才发生大的变化;一些疾病有自愈的倾向如感冒;另一些疾病如不加治疗则会恶化如恶性肿瘤。

正是由于病情是不断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才可以对疾病进行分期,而这种分期又可以加深我们对该种疾病的认识和预见性。

疾病的发病情况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例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升高,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近视眼的发病率上升。

同时,我们也可以预测:

在今后的十年、二十年之后,乙肝、近视的发病率会下降。

因为乙肝的蔓延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把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的范围,这样,下一代人的发病率就会有大幅度的降低,而我们这一代人许多人近视,对近视带来的不便有深刻的体会,便会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正确地用眼,从而使近视的发病率也会相应下降。

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要随时注意病情的变化,同时也应正确预见病情的未来,并且根据已经变化了的病情及时调整诊断和治疗方案。

 

四、按客观规律办事

 

疾病的规律——这是任何从事诊断与治疗疾病的临床工作者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学习的规律——这是任何学生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考试的规律——这是任何考生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中国考试的规律——这是所有中国考生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第一章以这样精彩的一段话开头:

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三个排比句,既说明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指出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重要性。

同样,我们也可以仿照他写出上面几句话。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必然的趋势和确定的秩序。

规律在空间上是一种共同的联系,在时间上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任何客观事物都有规律可循,疾病和健康具有规律性,作为医学生,我们要面临的学习、考试问题,同样具有客观规律性。

按客观规律办事,既可以加深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又可以提高效率。

违背了客观规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费力不讨好。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具有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体现在时间上:

如疾病的病程一般是多长,是急性还是慢性的,有无自愈倾向。

例如,子宫肌瘤在更年期之后便会自动缩小,知道了这一规律,我们便可以对于那些接近更年期的子宫肌瘤患者进行保守治疗。

体现在空间上:

如某种肿瘤好发于人体的哪一个部位,疾病发生的地区差异,人群差异等。

有些疾病好发于某一特定人群且发病率高、危害大,那么便可在该人群中进行定期普查。

体现在严重程度上:

如病情一般是轻还是重,病死率多高,预后如何,易于发生什么并发症等。

有些疾病的病情严重,一旦发病则病死率极高,如狂犬病,那么对于狂犬病就重在预防。

体现在诊断和治疗上:

如需要与何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适用于何种治疗方法等。

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讲,医学的学习便是对生命活动和疾病规律的学习。

作为医学生,我们需要学习大量的知识,这其中又以记忆为主。

所以,学习的规律和记忆的规律便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内容。

如果我们掌握了学习的规律并能在学习实践中加以运用,那么,我们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考试是中国的学生所必须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作为一个客观事物,考试在考试范围、考试重点、命题规律、阅卷心理等各个方面都有规律可循。

掌握了考试的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