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4.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5478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4.docx

《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4.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4.docx

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4

最敬的诸位大德朋友,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学而》篇,请看第十五章,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章是子贡跟孔子的一段对话,是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

同时也是一个学习心得的汇报。

那么老师也是非常擅巧的帮助学生提升。

那么从这里我们看到这个师生之间那种学不厌,教不倦,师自道和这种心性。

我们来看朱子的解释,他讲到这个贫而无谄,谄就是卑屈的意思,我们讲谄媚巴结。

那么富而无骄这个骄是矜肆的意思,矜是骄傲,肆是放肆。

朱子讲,常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

常人就是平常人,一般普通人,在贫或者富这两种境界当中都不知道去自守,自守是守住自己的节操,我们讲操守。

那么在贫穷的地位上,往往会生气,卑屈的心理,自卑,而又爱好谄媚巴结;在富贵的地位上呢,很容易就会生骄慢放肆,这两种都是病。

那么子贡在这里告诉他的老师,说能够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两种病都去除掉了,所谓无谄、无骄则是知道自守了,可是这个地位这个境界并不是很高。

朱子讲,无谄无骄则知自守已,而未能超乎贫富之外也。

换句话说,在这样的一个境界里头心理还有贫富的分别,虽然不生谄媚或者骄似的这些烦恼,但是心中还离不开贫富二项,离圣人境界还是很远的。

那么子贡我们想,一定是达到这个境界了,他能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那么子贡他是富贵人,历史上记载他是大富,很会经营的,真的是富可抵国的。

那么他能够做到富而无骄,在这个富贵当中仍然能够谦虚好学,难能可贵。

那么他把自己的这个心得向老师汇报,问老师,能做到这样的地步怎么样了呢?

何如?

就是请问老师,讨老师一个评价。

那老师怎么回答呢?

子曰:

可也。

孔子告诉他,这个还算可以了。

那可以后头呢?

肯定还有未尽之词,下面还有话说,换句话讲,子贡这样的一个境界,算不错了,比起凡人来讲已经高出很多,但是还不算高,还有很多要进步的这个空间呢。

所以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孔子所说的这个境界就比子贡要高。

他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这个乐是快乐。

朱子讲,乐者心广体胖而旺气平,在贫困的境界里头,依然保持心底宽广,身体舒胖,体胖,这个不念胖,念pan,他是表身体的舒泰,那种从容安详的样子,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

因为他还在追求着呈圣呈现,他忘记了贫困的忧恼,所以他乐。

就如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仍然是不改其乐,他是贫而乐,所以颜回的境界就高过子贡。

那富而好礼,在富裕的境界里头还能好礼。

这个好礼朱子讲,好礼则安处善。

乐寻礼,以不自知其富已。

虽然这个家境富贵可是,他决不会有骄慢性,处处都能够遵礼而行,真正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好礼。

他不仅是知礼了,知礼是好礼的基础。

论语里面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他不仅知礼而且好礼,在遵循礼的生活当中,乐而忘忧,所以他能够安处善,乐寻礼。

他安住在善法当中,他遵循天理而行,不亦乐乎,不改其乐,在富贵当中也不自知富贵了。

换句话说,他将贫富都忘了,心中已经没有贫富的分别稚拙了。

所以子贡的境界我们看出他是个善人的境界,但是贫富二项未破,还有分别之中。

孔子这里讲到的贫而乐,富而好礼,是忘其贫富,没有贫富二项的分别了。

因此子贡听到以后,他也就更加的需要勉励了。

孔老夫子在这里给他这么一回答,首先是称许他现在的水平,但是勉励他继续提升,真的是叫循循善诱。

那么郑康成的注解里面讲到乐未志于道,不以贫为忧苦,贫而乐,为什么他乐呢?

像颜回他为什么乐于箪食瓢饮居于陋巷呢?

因为他志于道,他有崇高的志向,他没有想到贫困是忧苦,所以一个人专心致志的求学求道的时候,他绝不以衣食贫困为苦。

那么郑康成自己也做到了,郑康成是东汉的大儒,他先后游学十几年,这个曾经拜当时的经学大师马荣为师。

后来学成以后,马荣都自叹不如。

所以郑玄郑康成一下子就成名了,远近向他拜师的弟子非常多。

那么朝廷听闻他的德行学问也多次的聘请他入朝担任要职。

但是郑康成他不念名利,看到当时东汉末年朝廷的黑暗,羞于跟那些追求名利者为伍,所以不愿涉足仕途。

屡次朝廷要请他屡次都拒绝了,自己是一心一意从事著书讲学这个工作。

那么记载里面还讲到,这个汉灵帝的时期,当时执掌朝廷大权的是外戚大将军何进,他为了笼络人心,想要邀请郑康成入朝为官。

那么当时周俊的官吏胁迫郑康成,郑康成不得已只好入朝去见何进。

何进呢,就为了表现这个礼贤下士的样子,所以对郑康成是礼进有加,设大礼来迎接。

那么郑康成他为了保持自己名士的节操,拒不穿朝服,而是穿着普通儒者的便服跟何进见面。

只是隔了一夜,还没等何进给他授予官职,他就逃走了。

那后来这个朝廷也是屡次的征他入朝为官,他都拒绝了。

那么最后到了汉献帝时期,献帝请郑康成做大司农,这是未列九亲的高官。

那么而且当时这个所过,这个圣旨下来的时候,那么要迎接郑康成入朝所过的周郡这些郡县长都出来送迎。

那么郑康成他逼得没办法,再加拜受了朝廷的这个官职以后,乘着这个车到了许昌,到了半路,就借口有病,请求告老还乡,所以仍然是没有到任就职。

那么因为他也在形式上拜受了这样的一个官位,所以后人也称他为郑司农,他是大司农的官位。

那么据记载当时郑康成接受了14次的邀请,请他出来做官,但是他皆拒而不受,那么这真能是名士的清高,不愿意与那些唯利是图的官员为伍,而是一心一意在学术上去钻研。

以布衣而雄视世人,不愧为真名士。

那么郑康成我们知道,他的著作很多,那么论语实际上,我们今天读到的版本也是最终由他汇集而成。

他也有对论语的注解,称为汉代最著名的经学大使。

而他难能可贵的是,不仅是真正在学术上有这样的成就,而且他的德行也跟他的学术成就相匹配,真正是有德有学。

那么他之所以能够这样的成就,正是他视名利为浮雨,不念功名。

把名跟利物欲六尘的享受统统放下。

真做到了食无求报,居无求安。

担当起颜子箪瓢陋巷家风,才有这样伟大的成就。

这是什么呢?

贫而乐,正是因为他志于道,所以郑康成他自己对论语这句注解是志于道是他有真实的体会,志向最重要,学贵立志。

朱子讲,这个读书,书不记,读熟可记。

意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知识无着力处,我们读书求学目的在哪里?

朱子讲,读书背诵很难背,没关系,熟读就能背,读多几遍,人家十遍能背了,我读百遍也能背了,人能十知我百知,人能百知,我千知,我总是能背下来。

对书里头的义理不能够精详的理解,细细的去思维,去参加书写,也能够理解,唯有志向不立起来那就没有着力处。

所以最重要的是有志向,志向在哪呢?

志于道,志在圣贤,我为道而求学的,不是为名利而求学的。

有这样的志向,那就将贫富都放下,真正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是有志向的君子,他才能做到真正的好学。

所以贫而乐要比贫而无谄要好了。

那富而好礼呢?

好礼是,自己能够内素,待人能够尊敬,这就比这个富而无骄要好,待人恭敬,比不骄傲这要高一筹。

那么子贡听到夫子的讲解,他就悟了,真得是做到闻一知二,举一反三,他悟了孔子的意思之后,他就引用诗经的一句话来表达。

子贡啊,这言语是相当优秀的,夫子讲吗,不学诗无以言,子贡学诗也学的很好,所以言语相当的漂亮。

你看他这里呢,用诗经一句话来表达他的悟触,这个诗经是引用诗经卫风淇奥篇,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这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出自于诗经里。

那么他讲到的他问夫子,说,贫而乐,乐什么呢?

乐道,致于道。

富而好礼,这个乐道好礼呀,这个意思是不是就是说诗经上说的切磋琢磨呢?

这是向夫子请教,同时也是汇报,这个切磋琢磨的意思,朱子的解释,他说这一句诗是讲到言至骨角者,就是做那些骨、脚这样工艺品的人,既切之,而复磋之,你看他,用骨角来做成工艺品,他有切的时候,有磋来雕琢,至玉石者既磋之而复磨之,有雕刻玉石的,用玉石雕刻成一个人物这种形象,他琢和磨,这都是雕刻时候的动作,志之已精而求其精也,细细的去雕琢,精益求精,这是讲到切磋琢磨的意思,这是用做骨角玉石的工艺品,这种事情比喻我们治学也要精益求精。

朱子讲子贡自以为,自以无谄无骄为至已,闻夫子之言,又知义理之无穷,虽有德言,而未可居自足也,故隐士是以明治。

子贡,他原来就以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个境界已经是最高的了,马上就来向夫子报告,好像要准备请夫子来给他印证,他学成了。

可是他听到夫子这么一讲,说这个境界不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这样的境界,他就明白了,知道一礼无穷,学无止境,不能得少为足,所以他虽然得到了一点点为这个水平了,但是不可以自足,要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

所以他引用诗经这句话,来表明他的这个悟术。

那么学生如此的好学,而且如此的聪颖,当然老师是非常的高兴,底下老师也表达他的欢喜之心,也是对学生的嘉许。

子曰:

“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个赐就是子贡的名字,子贡姓端木名赐,端木赐。

老师称呼学生直呼其名,就好像父母称呼儿女的名字一样。

老师跟父母的地位过去是相同的,而一般的朋友不能称人他的名,要称他的字,所以我们一般人称他子贡,不能称他端木赐,这样就很不礼貌,只有谁呢,才能称呢?

只有老师和父母,才能称名,连皇上称人都要称字,这是礼,这是竟然。

那么夫子叫着子贡的名字说,我现在开始可以跟你谈《诗》了,为什么呢?

告诸往而知来者,这个诸孔安国的注解里说之的意思,当之字讲,就是告诉他这个一部分的内容,他马上就能够引申理解下面的内容。

朱子说,往者,其所以言者,夫子已经说了,这是往,说了是什么呢?

告诉他,未若贫而好礼,贫而乐,富而好礼,这是已经说了,这叫往,来者是所谓言者,没有说出的话,这个子贡都能悟出来,他马上能悟到学问,就好像骨、象、玉石要经过切磋琢磨才能成美好的工艺品,他悟到这点,这是夫子没有说出来的,但是他悟到了。

所以孔子嘉许子贡的悟性,读诗要有悟性,要懂得举一反三,知道一点他就能悟到另外的两三点,这才能够读诗,你有这样的悟性才能跟你来谈《诗》,否则谈不上来。

那么真正会读诗的能见往知来,能够预知未来盛衰兴旺之事,这才是真正会读诗。

那么这悟性哪里来的呢?

悟性就是一种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说你学的很多就有的,恰恰相反,是你放下的多,你才会有。

老子,他也说,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求学肯定是学的越多越好,天天是增加。

可是为道呢?

日损,损失减少,修道是要放下,损之又损而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你不断的放下,损之又损,放下再放下,放到最后统统放下了,就是无为的境界了,什么都放下,什么都放下了,本性的智慧忽然显现,无为则无不为,无知则无不知,这是真正的修道啊。

所以孔老夫子要我们学,学是什么意思?

我们第一章,学而时习之,这个学就讲到了,就是觉悟的意思,不是让你只是学知识而已,知识是不穷尽的,学不完,但是你能够放下障碍本性的那些妄想分别之中,你去觉悟,一觉悟了,你正悟自性体就无所不知了,这是真正圣贤为学之道。

所以不能满足于先前的境界,要不断的去放下。

为学就好比上高楼,你一层一层的上,你得先放下一楼才能上二楼,放下二楼才能上三楼,你一楼要是不肯放下,你怎么能上二楼呢?

你上了二楼又不肯放下二楼你就上不了三楼,所以必须得放下。

你看子贡他能放下,他原来的境界只知道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这好比上了一楼,然后孔子给他一点拨,他就放下现在的境界了,上二楼,他就悟到还有贫而乐,富而好礼,你看他境界提升了,他如果自足,不肯放下呢,他永远在那一楼,他一放下,悟性就显现。

然后夫子给他加,我现在可以跟你谈诗了,你看你放下了,这悟性显强了,继续放下,你的悟性越来越大,这是你本有的自信的智慧啊,不是从外面学来的,放下就行。

放下什么呢?

就是放下妄想分别之中。

那么朱子有一段结论话也讲得非常好,他说此章问答,其浅深高下故不带辩说而明矣,他说这一章师生之间的问答,那么看出师生之间的境界浅深高下就不用去花费很多口舌就能够明白了。

然不切则磋,不切则磋无所事,不琢则磨无所磋,故学者所以不可安于小成,而不求造道之极致,亦不可物以虚安,而不查切及之时病也。

朱子在这里提醒我们,虽然学道要靠悟性,但是如果好高骛远,一味的追求所谓的悟性而不能踏踏实实的,去这个修行,就是切磋琢磨,切磋琢磨是把自己的邪气给消除掉,如果不这么做,他实在也得不到真实的学问。

所以不切则磋无所事,不琢则磨无所磋,这都是讲到要实实在在对自己的烦恼邪气要切除,要磨掉,不可只在这些语言文字上去空谈所谓的悟性,人家子贡那是真正通过切磋琢磨得来的学问,得来的悟性,我们不是这样,我们没有经过切磋琢磨的这些踏踏实实用功的过程,那悟性就出不来。

所以学者虽然不可安于小成,安于这个浅的这个层次,而不求造到极致,这是一个病。

只安于小成,不肯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更上一步。

这个学无止境,道极其高远,我们要求道,要求达到最高,极致是最高,如果没有这个志向这是一种病。

那么有这个志向亦不可物以虚也,就是不能好高骛远,不能急于求成,想一步登天,学问不能列等的。

所以朱子在这里提醒我们,不可不查切忌之失病也,切忌之失病,就是自己现在的邪气毛病,虽然志向高远,但是这个过程还是一步步来,不能列等,不能越级,脚踏实地。

每天都像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省察自己的过错,一点点改正,这是切磋琢磨。

那我们的悟性那才能够出的来,所谓修德有功,心得方贤,我们真修把烦恼邪气修掉,那我们本性的智慧德能才能吐的出来,所以朱子这里提醒我们还要脚踏实地。

我们再看偶一大师,论语点睛里所说的,他说子贡之病在愿息,又在悦不若己,故因其所明而通知,告往知来全是侧进他处,这是一段。

他讲子贡的毛病,在什么呢?

在愿息,又在悦不若己,这是孔子佳语里头所提到的子贡这两个方面的毛病。

什么叫愿息呢?

这个愿是愿望,息就是休息,不干了。

在孔子佳语里头记载着,有一天子贡就跑道孔子身边,跟孔子说,他不想留在老师身边继续学习了,学得很厌倦了,想辍学,孔子呢,也是循循善诱。

他的仁爱就在于不舍弃自己的学生,看到学生出现这种状况了,孔子就跟他交谈,你为什么会想停学了呢?

子贡说,我对学这个学习厌倦了,倦以学,困以道。

我呢,我愿息侍君可乎?

我想休息,怎么休息呢?

我去侍君,侍君就是到朝廷里做个官,这也是一种休息,总比求学要好的多,这可不可以呀?

孔子呢,就告诉他。

他引《诗经》一段话讲,说温恭朝夕,只是有刻。

温是温和,恭是恭敬,朝夕就是日夜,你要侍君,你要做一个好官也都日夜保持着温良恭俭让,这种品德,做起事来认真思考,克尽职守,所以侍君很难,绝不比求学容易,你那能说得到休息呢。

那子贡呢,又问了,那我愿息而侍亲,那侍君很难,我就侍亲吧,我回家孝敬父母总没那么难吧。

那么孔子也告诉他,侍亲也是难的,真正的孝子是从不厌倦的来侍奉自己的双亲,永远无休止的去奉献,所以你也怎么能得到休息呢?

那么子贡就如是的又问了好几条,那我说我愿息于妻子,那我侍奉妻子总算会简单一点吧。

那么或者说,愿息于朋友,愿息于耕种,我回家耕田,所以每一次的问孔子都一条一条的给他播种,做这些事情都不容易呀。

搞得最后呢,子贡也没法了,那他就问了,那难道我就没得休息了吗?

孔子就告诉他,有,他就拿手指着身旁一个坟墓,就在这里你就得到休息了,你看到这个坟墓高大的样子,这就是我们休息的地方。

这个子贡这个很感叹说了一句,大在死乎,君子息也,小人休也,这个死亡真的是这么样的,这个重大的事情,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到这都得停止,那么古人讲到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君子一生都是好学,真正是学到断气那一刹那还不停止,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那佛法从三世的角度来讲,就更明了了,人生在世做什么呢?

就是不断提升自己,到了下一生又能提升,一直提升到最后,把所有的妄想分别稚拙都切掉,都磨掉,你本性显现,你成熟了。

所以学无止境,修道之路非常的长远,怎么可以那么容易退心看到这个路途长远就退了呢,那怎么能成就。

所以子贡的毛病,这里想愿息,他没有那种恒心来学,老师给他拨正。

另外一条又在悦不若己,这也是出自孔子佳曰里面的记载,什么叫悦不若己呢?

孔子有一天说,吾死之后,则商延日益,赐延日损,商是子夏的名字,赐是子贡。

孔子说我死了以后,子夏还能天天进步,但是子贡就会天天退步,那么曾子在旁边就问了,何谓也?

为什么呢?

孔子说,子曰,商也好于贤己者处,赐也,悦不若己者处,说子夏他喜欢跟比自己贤能的人相处,所以呢,能亲人无限好,得日进过少,他天天能进步。

但是子贡他喜欢什么呢?

跟不如自己的人相处,悦不若己,悦是喜欢,不若己,就是不如自己的人跟他相处,那所以会天天退步。

孔子告诉我们,无有不如己者,不要跟在德行学问上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这个做朋友就是向他学习,跟他亲近,不要这么做,为什么呢?

你这么做,你自己提升不了,你会被他这个去影响的,给他拖后退,应该跟比自己德行学问高的人交往。

那么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呢?

你找不到呢?

怎么办呢?

跟古人交往。

古人贤者多啊,读他们的书,读他们的著作,不等于听他们的教诲吗?

像我们的恩师当年,师从李炳南老先生,李老告诉他,你要拜郢光大使为师,向他学习,那么我们恩师没有跟这个郢光老法师见过面,但是有郢光大使文抄在,那么就可以读他的著作,这也就是做他的弟子,这是私塾弟子,那我们也能够得日而进步而过少。

所以夫子讲,子贡他有这个毛病,很喜欢跟不如自己的人交往,为什么呢?

我们想想,大概是子贡比较喜欢显要自己,那在比他优秀的人面前他没东西显要,他就跟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显要,我们从论语里面一些篇章我们也能体会到,品位出子贡有这么一个性格。

就是本章你看,他有这样的心得,他也要跟老师说出来,请老师给他印证。

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点点喜欢人表扬的这么个性格。

所以老师也不给他很好的表扬,只是说可以也,就是还行吧,及格打六十分可以,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不增长他的傲慢心。

那么这里孔子佳语里面记载着这段话,也是孔子提醒子贡要注意,跟比自己贤能的人交往其实真正提升自己,可能你跟他交往的时候,你不如他,心里有点沮丧,甚至可能有点压力,但是这是具有对你有好处。

跟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呢,好像没什么压力了,可以放开来甚至做一个老师了,要知道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所以交友不得不谨慎。

那么从这一章你看五一大师给我们点出来,就能看出子贡有愿息和悦不若己这两个毛病,这真的是非常的敏锐的指出问题所在。

所以孔子因其所鸣而通知,他已经鸣了,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了,还要点通他,让他更进一步,这都是对他的鞭策,勉励叫侧进。

告往知来,也是孔子也是嘉许他,他有这个悟性了,马上因诗吟说明自己的悟出了,孔子说,告知往而知来者,这句不仅只是表扬,更是对他侧进,全是侧进他处,从这里体会到老师那种慈悲的用心,抓紧一切机会点拨学生,提升学生。

五一大师下面还有一句话说,道旷无涯那有晋级,若想乐于礼处坐定,便非知来已,道旷,旷是宽广。

无涯,这个没有晋级,不能得少为足啊,那孔子在这里给他点出来,贫而乐,富而好礼,这又是个境界了,如果你在这个境界上做定了,执着这个境界了,你又不能上楼,这就不是知来了,告诉你这一条,你又定在那,那怎么能够叫知来者呢,你还得往上提升,一层层的提升,也就是不断的要放下,放到最后,你本性明德才圆满向前。

所以从这里我们看到,道修道之路无止境,非要全体放下,本性全体向前,那才叫做圆满必也。

好,今天我们第一堂时间到了,先说到此地,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