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5309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一、分数加减法

折纸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学会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通过自主探索、渗透转化的思想,学会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培养良好的动手习惯,学会与人合作增进小组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若干(完全一样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给下面每组分数通分

回忆:

什么是通分?

通分时,用谁做公分母?

2.计算下面各题

通过练习,谁来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小结:

(1)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做通分。

通分时,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这样计算最简便。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跟分数加减法相关的新内容。

【板书课题:

折纸】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手工课上,小红用了一张纸的2折了一只小船,小明用同一张纸的4折了一只小鸟。

那么他们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请学生拿出自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并涂色表示。

(2)请学生汇报自己折纸和涂色的情况并用分数表示。

(3)请你估计一下,他们共用了这张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想一想,这个要怎么列式?

生列式并分类(同分母分数和异分母分数)

(4)那么,你们知道这类异分母分数加法怎么计算吗?

自己先在练习本上算一算,然后同桌相互交流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及方法。

学生汇报,生生质疑(汇报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分析)。

引导:

能不能观察刚才所折的纸,从折纸的涂色部分思考,怎么求它们的和?

①1在图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当每份都相同时,

才可以直接相加。

②每份不同也就是说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直接相加。

③所以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应该先通分,把它们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再加减④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小结:

师总结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练一练第1题

2、学生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相减

(出示例题)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出示自学要求)

让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相减的计算方法,师小结补充。

小结:

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加减。

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5的同学打扫教室,1/3的同学打扫室外卫生区,其

余的同学去打扫阅览室,打扫教室和卫生区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打扫阅览室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四、回顾整理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2.你认为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要注意些什么?

星期日的安排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难点: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1)计算。

3/8+1/25/6+3/411/12+1/6

(2)口答。

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引导观察。

(1)出示书P、68的主题图。

(2)指名说一说:

根据这幅情境壤土,能获得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

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探索算法。

(1)列出算式。

①先让学生们独立尝试列式,然后再引导学生们将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行运算②全班交流。

③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2)讨论具体的运算过程。

①师:

你能算出上面两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让学生尝试。

可以是先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可以是先从“1”中减去部分,再用剩余的减去另外部分;还可以的和,再从“1”中减去“和”。

(3)汇报、交流。

4、归纳小结。

师:

怎样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和小数的加减混合顺序相同。

教师强调:

计算时,要灵活处理,使计算过程更加简便。

三、练一练。

5、归纳小结。

师:

怎样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和小数的加减混合顺序相同。

教师强调:

计算时,要灵活处理,使计算过程更加简便。

四、总结。

怎样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师强调:

计算时,要灵活处理,使计算过程更加简便。

“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小数相互转化的必要性。

2、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

3、能正确地将有限小数化为分数。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将有限小数化为分数。

教学方法:

尝试、练习、交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出示情境图,看,分数王国里都有哪些数呢?

小数王国呢?

生汇报。

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他们吵什么呢?

1/20和0.06都说自己更大呢!

提出问题:

1/20和0.06哪个数大?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估计学生会出现把时化成分来比较,把分数化成小数和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让班内学生进行评价和质疑,在讨论中理解这几种方法。

课件展示学生可能没有出现的画图等方法,让学生继续在讨论中理解。

师小结这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

比较分数大小时候,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

并对学生进行引导:

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来解决。

小数和分数如何互化呢?

下面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内容。

2、常用的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3、分数化成小数

(1)独立练习,探索转化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1\51\84\25

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

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所以可以这样转化。

4、小数化成分数

把0.30.270.750.125

化成分数做练习,探索小数化成分数,过程同“分数化成小数”。

师小结:

小数化成分数,就把小数化成十进分数

(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后的数作分子)

让学生说一说小数化成分数有什么要注意的,引导学生注意能约分的要把分数约成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基础:

重点交流比较的方法。

完成填空,常用的分数、小数的互化让学生记忆。

独立完成,反馈。

变式:

错误的进行改正,说说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四、小结

二、长方体

(一)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每人准备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对长方体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还要对长方体进行深入研究。

(二)探索新知

1、简单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组成部分。

顶点顶点面面棱面

尝试练习:

①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个面;

②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个顶点;

③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条棱。

2、探索新知活动

(1)分组讨论正方体、长方体面的特点(指名汇报)

小结:

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6个面,正方体的6个面都相等,长方体的对面两两相等。

(2)小组交流长方体、正方体顶点的特点。

(指名说说)

小结: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8个顶点。

(3)同桌交流长方体和正方体棱的特点。

(全班交流)

2、能正确判断图形沿虚线折叠后是否能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具准备:

小黑板、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把教材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

教学步骤:

1、如果把长方体和长方体展开,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展开”与折叠。

三、自主探究,发现方法。

1、教师出示实物,引导探讨:

这是一个正方体的盒子?

请你观察有几个面?

有几条棱。

2、怎样得到一个展开图?

请你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同桌合作,剪一剪,想一想先沿着哪条棱剪开?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3、集体汇报,展示,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这个展开图的。

小结:

正方体的盒子沿着棱剪开,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不同。

4、请同学们再将准备好的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同桌合作,剪一剪)

5、汇报展示,请学生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并说说是怎样得到这个展开图的。

6、自己把展开的正方体和长方体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和长方体,然后闭上眼睛再想想展开和折叠的过程。

四、巩固训练,深化理解

1、课本16页“做一做”1、2题。

2、课本17页“练一练”1、2题。

(让学生做后小结,判断能不能围成正方体、长方体,利用筛选淘汰的方法,剔

2、能正确判断图形沿虚线折叠后是否能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具准备:

小黑板、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把教材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

教学步骤:

1、如果把长方体和长方体展开,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展开”与折叠。

三、自主探究,发现方法。

1、教师出示实物,引导探讨:

这是一个正方体的盒子?

请你观察有几个面?

有几条棱。

2、怎样得到一个展开图?

请你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同桌合作,剪一剪,想一想先沿着哪条棱剪开?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3、集体汇报,展示,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这个展开图的。

小结:

正方体的盒子沿着棱剪开,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不同。

4、请同学们再将准备好的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同桌合作,剪一剪)

5、汇报展示,请学生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并说说是怎样得到这个展开图的。

6、自己把展开的正方体和长方体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和长方体,然后闭上眼睛再想想展开和折叠的过程。

四、巩固训练,深化理解

1、课本16页“做一做”1、2题。

2、课本17页“练一练”1、2题。

(让学生做后小结,判断能不能围成正方体、长方体,利用筛选淘汰的方法,剔除条件不够的图,如正方体,面大于6、小于6都不行,面都在一边的肯定不行。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展开与折叠

正方体有六个面,而且都不在一边

判断:

筛选淘汰法

长方体

七、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前提测评,复习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①正方体有()个面,每个面的面积都(),有()条相等的棱。

②长方体有()个面,S上=(),S左=(),S前=()。

(二)引出课题,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表面积,先让学生说,再进行总结。

出示小黑板:

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叫作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叫作它的表面积。

(三)自主探索,探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拿出正方体,在六个面上分别标出上、下、左、右、前、后,再想想怎样求正方体的表面积。

(先自主探究,再与同学交流,教师小结)

板书:

正S表=S上+S下+S左+S右+S前+S后

6个面相等:

S表=S上×6

2、同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自主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

板书:

长S表=S上+S下+S左+S右+S前+S后

S上=S下S左=S右S前=S后

长S表=2S上+2S左+2S右

3、看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教师出示长方体展开图,说明:

把长方体看作2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上、下面,另一部分是前、后、左、右组成的侧面,将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底面的周长C底表示,宽相当于高,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用底面周长×高加上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就可以了

板书:

S表=C底×h+2S上

(四)巩固训练

1、课本上长方体,上面的面积是(),上、下两面的面积和是(),前面的面积是(),前、后两面的面积和是(),左面的面积是(),左、右两面的面积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五)实际运用,深化理解

1、教材18页“试一试”。

2、教材19页“练一练”第1题,要求选择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练一练”第2题3题。

4、“练一练”4—6题,看要求,说方法。

(六)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

S表=S上+S下+S左+S右+S前+S后

6个面面积相等,所以S表=6S上

长方体:

S表=S上+S下+S左+S右+S前+S后

S上=S下S左=S右S前=S后

S表=2S上+2S左+2S前

两部分:

①侧面→长方形C底×h高

②上、下两个面

③S表=C底×h高+2S上

(八)教学反思

露在外面的面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3、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有序的观察方法以及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具准备:

若干个正方体模型,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前提测评,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口头填空。

1、正方体有()个面,每个面的面积都(),有12条相等的()。

2、长方体有()个面,S下=(),S右=(),S后=()

3、长方体S表=()+()+()

或者=()+()

4、什么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正方体和学生一齐数一数6个面,再把这个正方体放在墙角,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从而引出课题——露在外面的面。

(三)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

堆放在墙角的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

1、自主探究,完成课本上的填空。

2、小组合作,探究规律,并计算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

探究活动二:

堆放在地面上的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规律

1、平放一排的规律。

①观察露在外面的面有向个?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

②全班汇报交流结果:

正面和背面始终不变,每增加一个正方体就多三个面,所以露在外面的面=正方体个数×3+2,用字母表示:

露在外面的面=3n+2。

2、竖放一排的规律

①观察露在外面的面,并填表。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交流。

②全班汇报交流结果:

上面始终是一个面,每增加一个正方体,就多了周围的四个面,所以露在外面的面=正方体个数×4+1,用字母表示:

露在外面的面=4n+1。

3、多排多层摆放的规律

①观察露在外面的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交流。

②全班汇报交流,露在外面的面如果只有一竖排,就有9个面,每增加一竖排正方体,就多5个面,所以,露在外面的面=正方体的竖排数×5+4,用字母表示:

露在外面的面=5n+4。

(四)拓展练习

小组活动:

你们还能用正方体模型拼摆不同的情况,并找出露在外面的面有什么规律吗?

小组交流。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露在外面的面

正方体:

墙角规律

平放一排:

面=正方体个数×3+2

=3n+2

竖放一排:

面=个数×4+1

=4n+1

多层摆放:

面=数×5+4

=5n+4

(七)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梳理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知识,并能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灵活调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形成技能,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重、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的实际运用。

教具准备:

若干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前提测评

复习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及相关知识,如:

面、棱、表面积及计算方法。

(二)进行知识的实践和运用

1、教材22页第1题,出示长方体,请学生指出面积相等的面和长度相等的棱,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并计算它的表面积。

2、教材2题,先让学生理解有几个面(5个)?

再进行计算。

3、教材3题,理解底面不涂,上面空,共有4面?

再进行计算。

4、教材4题,亲自摆一摆,体会共有7个面露在外面,再进行计算。

5、教材5题,亲自摆一摆,体会拼成长方体后比原来少2个面,所以不会相等,再分别算出拼成长方体前、后的表面积进行比较。

6、教材6题,理解需要粉刷的墙壁的表面积是5个面的总面积减去门窗的面积,再计算需要的石灰数量。

7、教材7题,运用长方体棱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首先算出捆扎一盒需要多长的绳子。

15×2+10×2+8×4+25=107(厘米)。

10米=1000厘米

1000÷107=9(盒)?

?

37(厘米),所以最多可以捆9盒。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时的复习,你学会了哪些?

(四)课外延伸

教材第8题和“实践活动”,先自己展开想象,再课余自己或与同学一起亲自动手操作,看和你想的是否一样,比一比谁的空间想象力强。

遇到困难可以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五、板书设计长方体

面棱顶点

表面积=2S上+2S左+2S前

底×h+2S上

(七)教学反思

三、分数乘法

(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

(重难点)

2、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步骤:

一、设疑激趣

11、淘气说:

我的苹果个数是小红的,你们知道淘气有几个苹果吗?

(生交流,讨论)2

生:

不知道小红有几个苹果,所以不会计算苹果数。

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乘法

(二)”

二、设问解疑

11、淘气说:

我的苹果个数是小红的,小红有6个苹果,你知道淘气的苹果有几个吗?

2

1法一:

把6个苹果当成一个整体,6个苹果的

是3个苹果。

111法二:

把每个苹果都分成两个苹果,6个苹果的就相当于6个,也就是3个苹果。

222

16?

16×==322

12、如果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呢?

淘气有几个苹果?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小组交流汇报)3

1?

?

?

?

6×=3?

=□(个)

师:

你能根据这两个乘法算式说说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吗?

生:

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11、叔叔说:

我今年36岁,小兰说:

我的年龄是叔叔的,小强说:

我的年龄是叔叔的。

小兰今年几46

岁?

小强今年几岁?

并说说你列式的理由。

136?

136×==9(岁)44

13636×==6(岁)66

小结: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就用乘法计算。

2、一个书包的原价是30元,打九折后的价钱是多少元?

9师:

九折是指现价是原价的。

10

930?

9生:

30×==27(元)10103、计算下列各题。

3525××6100×975

774×421××471211

四、小结:

五、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掌握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2111111、计算:

3×××16×522424

二、猜想验证11①×等于多少?

你是怎么算的?

22

111×=224

31②×的计算结果呢?

44

313?

13×==444?

416

(交流、汇报)

先把一张长方形纸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三份,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三,再把这张纸的

3131四分之三看作单位1,再把它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也就是的,也就是×,是多少呢?

4444

3整张纸的。

16

2151③请同学们用纸折一折,×、×等于多少呢?

5336

④通过刚才的验证,你能总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吗?

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的积作分子,用分母乘分母作分母。

三、巩固沟通

1、完成教材P8,3题。

2、讨论:

分数相乘的积一定小于每一个因数吗?

四、小结:

五、教学反思

倒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倒数

教学目标: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倒数

两个数相乘,乘积为1,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真分数假分数颠倒

整数(0除外)→整(分母是1的假分数)→倒1

小数→分数→倒

(七)教学反

单元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步骤:

一、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22①计算:

9××994

②在分数乘法中,要注意什么?

二、归纳本单元知识点

分数乘整数

(一)→几个相同分数的和

分数乘整数

(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分数乘分数→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指导完成练习题:

四、小结:

五、教学反思:

四、长方体

(二)

体积和容积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际,使学生知道什么是体积和容积。

2、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体积和容积的大小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和容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1米、l分米、1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2、1平方米、l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二、探究新知

我们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概念:

体积和容积单位。

(板书课题:

体积和容积)

(一)实验观察,建立体积概念。

1、教师演示实验:

第一步:

出示有水的玻璃杯,在水面处做一个红色记号;

第二步:

在杯中放入一块石头,在水面处做一个黄色记号;

第三步:

拿出石块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块,在水面处做绿色记号。

观察思考:

在水杯中两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有什么现象发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汇报归纳:

水杯中放入石块后,石块占据了空间,把水向上挤,水面向上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