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考试的关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5115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与考试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学与考试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学与考试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学与考试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学与考试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与考试的关系.docx

《教学与考试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与考试的关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与考试的关系.docx

教学与考试的关系

教学与考试的关系

1、科举考试与今日应试有何区别?

王晓春

科举考试目标非常集中,完全是为了选拔官员;今日的应试不是这样,要通过考试选拔各种各样的人才,不光是行政官员。

今日考试还有普遍提高学生文化水平的作用,这是科举制所没有的。

科举考试几乎可以说是只考语文,学生的知识结构非常狭窄偏颇,严重阻碍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今日考试有外语数理化等,知识面宽多了。

科举考试中考官的阅卷,主观性非常强,甚至个人好恶也可以成为评卷标准,客观性很差,今日考试虽然不敢说绝对公平,起码是比较客观的。

从这些方面讲,今日考试比科举制先进多了。

我们再从考生个人角度考察一下科举考试与今日应试的区别。

科举考试是自愿的。

没有读书条件的穷人不去科举,有条件而不考,谁也管不着。

比如贾宝玉就讨厌科举,一点不犯法,他父亲贾政也拿他没办法,林黛玉还支持他。

要在今日,这是典型的因早恋而造成的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案例。

科举考试是集中的,但平日读书无须集中,可以拜师,也可以自学。

就是说,您只要到时候去参加考试,平日几点起床,何时读书,读书时是否伴随多动症,那是没人管的。

准备参加科举的考生平日没有什么家庭作业,也绝不会有一大堆小测验,练习册,模拟考试什么的,当然也就没有班级排名,不会有成绩降了几分老师就给家长打电话那种事情。

科举考试允许失败,一次不行下次可以再来,只要您高兴,可以一直考到白发苍苍,和您的孙子同时进同一个考场。

不像今日的考试,几乎是砂锅砸蒜——一锤子买卖。

可以想象,参加科举的考生们,考场心理压力要比今日考生小。

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一般都比今日的学生年龄大,科举考试可以说是一种成人考试。

成人当然比未成年人新心智更成熟,抗挫折能力更强一些。

可见,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们比今日的学生,压力要小得多,所以我们很少听说那时候有因考不中而自杀的。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今日的考试比科举更加残酷。

我们再从教师角度看看科举与今日应试的区别。

培养科举的初级考生(即准备考秀才的童生)的老师,是私塾老师。

私塾老师不是国家行政人员,没有校长和局长之类的上司,当然也就没有班级评比这种劳什子。

教什么,怎么教,完全自己做主。

私塾教育不是行政行为。

这还不算,他是不负责学生考什么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

帮你长学问、长本事,教你如何作人,这是我的事;靠不考科举,考上考不上,那是你的事,我不负责。

这还不算。

教师还有权挑选学生。

比如鲁迅的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一年只收8个学生,绝对是小班教学,个别辅导。

你想给我当学生,我还不一定愿意要你呢!

不像今日之教师,明明是不合格的家庭教育产品,你也得要。

当然,私塾先生必须真有学问,不然家长不会把孩子交给你。

今日教师无法选择学生,学生也无法选择教师,这像包办婚姻,而非自由恋爱。

难怪现在师生矛盾这样多,强扭的瓜儿怎能保证甜度?

这样看来,做私塾教师还是满惬意的。

做私塾教师和做今日之“人类灵魂工程师”,如果这两样让我来挑选,我宁可做私塾先生。

我觉得做私塾先生更有自我,更有尊严,而做今日之教师,常常会感觉自己不过是一个执行校长指令的打工仔而已,或者说是一个压力传递零件,把家长和校长给我的压力,传递给学生,往死了挤压孩子们。

于心何忍?

但是今日之应试与古代的科举有一个共同的优点:

相对公平。

恐怕我们在可预见的将来很难找到一个更公平有效的办法,把那些处于社会下层的孩子提到上层来,以保持社会的活力,以维持社会多数成员的心理平衡。

考试确实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但是若没有考试,社会问题会更大,简直无法稳定。

而今日之应试与古代科举也有一个共同的缺点:

引导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这会严重妨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会造就大批善于考试的书呆子,特别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

我们千万小心,要是我们傻呵呵地抛弃了古代私塾教育、书院教育的优点,却继承了科举考试的缺点,又不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的经验,不搞素质教育,那么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教育会严重拖中华民族发展的后腿。

这是最令人担心的。

至于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进行素质教育,我说过很多,这里就不重复了。

2、生活中的考试与教室里的考试

我的儿子在上大学。

去年有一天,他兴冲冲对我说,他们几个同学准备参加一个游戏软件的编写竞赛,争取获奖,一等奖奖金1万元。

然后,他就讲他们一共几个人,谁搞美工,谁设计工作界面等等。

我听不大明白,总的感觉是他们实力雄厚,前途光明。

接下来说的话我可马上就听明白了,原来是要把家中的电脑搬到学校去几个月。

为了孩子的进步,我只好倒退回到用笔写文章的时代。

当时我问他准备搞什么题目,他说还不知道;又问从哪儿得到有关资料,他说也不知道。

后来他告诉我,他们一起商量出了一个香港回归的题目,他跟同学借了一身西服,和另一个同学一起,跑了好多旅行社,还去了国家旅游局,一个不认识,一分钱没花,居然很快就搞来了资料。

几个月后,消息传来,他们获得三等奖,奖金1000元。

我也得到了好处,电脑搬回家来了。

最近他又对我说,电脑工作界面上的开关是长方块,开关上的汉字又是方块字,看起来“不爽”,他正在想办法改造。

他提出了几个方案跟我讨论,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种卷轴式的开关,打开时卷轴展开,关闭时卷轴卷起来,颇具中国特色。

说着说,他就拿起电话,跟一个同学讨论起这个卷轴的美工问题来。

我看着他那副“日理万机”的神态,心中涌起了做父亲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我也想到了一个问题:

生活中的考试和教室里的考试不一样。

教室里的考试总是别人出题,生活中的考试却常常需要自己出题目。

电脑界面开关问题,就是自我主动的。

这两种考试是很不一样的。

长期的教室里的考试在增加学生的知识的同时,却也可能强化了他的被动性,使他只善于完成别人交给的任务,而不善于自己提出任务,提出课题。

据我见到的材料,中国的学生的做题本领,常常令外国人惊叹不已;但是自己提出问题时,就往往比不过外国学生了。

他们太习惯完成别人布置的任务了,他们的聪明都用在这儿了。

教室里的考题已知条件是充分的,条件不充分是出题的失误;生活中的考题已知条件是不充分的,需要自己去创造。

教室里的考试好像别人已经给你备好了料,你只要动手炒菜就是了;生活中的考试却需要你自己买菜,甚至自己筹款。

我们见到有些学生遇事束手无策,那是在等别人把已知条件都给他。

应试教育,毒害如此。

教室里的考试是有标准答案的,生活中的考试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习惯于标准答案的人必定思想封闭、缺乏创造性、不能容忍多样性。

这种人适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活,因为计划经济是整齐划一的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标准答案。

吃有馒头、窝头、米饭。

穿有中山服、老三色。

用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连找对象都有“标准件”,而且需要组织批准,也就是由组织来判分。

思想感情也是有标准答案的。

比如你问,人为什么活着,大家都会说:

“为革命!

”那时候,人们真的生活在标准答案中,少费好多脑筋,却也很难有什么创造。

市场经济就不同了,市场经济拒绝标准答案,要的是与众不同,要的是标新立异,要的是多样化,否则你的产品就卖不出去。

当然,也有限制,不能违法,法律不是标准答案。

因此,学校里若过分强调标准答案,学生习惯于标准化思维,习惯于制造思想标准件,他们走上社会必定显得呆头呆脑,没有竞争力,缺乏创造性,高分低能。

中小学教师在社会上往往显得比别人保守和死板,也与这种思维方式的熏陶有关。

标准答案不但束缚了学生,而且塑造了老师。

学生是老师的镜子,老师是学生的模子。

教室里的考试主要是赛智力,赛智商;而生活中的考试却主要是赛非智力因素,赛情商。

我儿子在搞课外项目时所表现出来的兴奋和热情是在他的正规学习中很少见的。

一个下岗工人求职时的复杂感情是考场里的学生很难理解的。

人面对生活中的考试是全身心的投入,而不只是智力投入。

这时候,情商往往更为关键。

可是在学校里,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老师更注意的是孩子的智商,训练得更多的也是孩子的智商,因此占便宜的是智商高的孩子而不是情商高的孩子。

这就与生活脱节了,这也是高分低能的一个原因。

没有高情商做背景,智商是发挥不出来的。

教室里的考试是要由老师判分的,学生考后只是等待判决;而生活中的考试却常常需要自己来打分。

比如,我的生活是否幸福?

我过得快乐吗?

我的工作适合我?

这是每个人都必然遇到的大问题。

谁来判决?

主要由自己或只能由自己。

习惯于等别人判分的人,遇到这类问题就没主心骨了。

这是造成许多人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他们忧心忡忡,焦虑不安,怨天尤人,优柔寡断;因为他们缺乏自主评价的习惯和能力,而这也是应试教育的后果,应试教育是不以学生为主体的。

教室里的考试是单干,而生活中的考试需要合作。

我儿子已经懂得了这一点,他告诉我:

不搞团队行动干不成事业。

然而,应试教育是不鼓励合作的。

老师希望学生各自闷头苦干,而不希望他们凑到一块去;男男女女凑一块去;青春期得孩子,危险!

所以学校里真正意义上的横向合作是很少的,多的是学生与老师的纵向联系,而这正是计划经济的特点。

市场经济需要的是更多的横向联系,而学校里强化的是计划经济的纵向联系。

这就等于闭门造车,希望它出门合辙。

我们学校里的考试和生活中的考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唱反调,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

当然,二者不可能完全一致,学校毕竟是学校,课堂毕竟是课堂,人生的准备阶段应该有自己的特点。

但二者致少应该比较协调,有所衔接,以便孩子们毕业后,能顺利地融入社会,找到自己地位置,发挥应有地作用,不致手足无措。

为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转变学校的考试思想,走素质教育之路,使学校的考试适当地向社会的、人生的考试靠拢,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合作,而不是相反。

这就是我儿子搞项目给我的启示。

3、考试——教师的“家长”

中小学教师对考试的态度,是一个极有趣味的研究题目。

打个比方,这二者的关系,考试像一位严厉的“家长”,而教师则像他的孩子。

孩子对这种“家长”的态度,一是害怕,二是不满,三是依赖。

教师比学生更怕考试,考试时,教师比学生还紧张,因为考试关系着学生的升学,而学生升学关系着教师的钱包,考卷就是教师的衣食父母,教师不敢违抗衣食父母的意志。

可是,任何严厉的家长都会给孩子造成过分的压力,因此必然遭到孩子的反对,同样道理,考试也必然遭到教师的反对,我们到处都能听到对考试的怨言,而且说得不无道理,正像许多孩子埋怨家长时说的话一样,听起来很像是被压迫的弱者的呼声。

但是孩子与家长还有一层关系,是本文要重点讨论的。

那就是,既然你是我的监护人,则我出什么问题都可以怪你,你得替我负所有的责任。

我不注意听讲,是因为你们两个老吵架,我心不安;我不完成作业,是因为你不关心我,人家家长都给孩子讲题,你不给讲;我迟到是因为你早晨不叫我;我懒惰是因为你从来不让我干活;就是我将来不能成才,也是你的责任,你要是个博士,我上大学没问题。

总之,我跟你撒娇,我赖上你了。

有趣的是,教师对待考试,也常有类似的态度。

我为什么加重学生负担?

为了考试。

我为什么跟学生发脾气?

因为考试。

我为什么教学方法死板?

因为考试死板。

我为什么不敢搞素质教育?

怕影响考试成绩。

考试成了话把儿,成了我的挡箭牌,成了我的首选辩护律师。

考试给我带来了压力,也减轻了压力;考试使我失去安全感,又给我带来某种安全感;考试是魔鬼,又是天使。

人是一种善于制造借口的动物。

只要有借口,说话做事都方便。

家长可以借口“恨铁不成钢”大搞教育主观主义,教师则可以借口应付考试故步自封,拒绝转变观念。

不错,现在教学方面的许多问题都与考试指挥棒有关,然而,大幅度改革了考试,或者取消了考试,教学就会出现新局面吗?

不一定,关键还在教师本人的素质。

小学现在取消了升学考试,扔掉了一个指挥棒,按说应该把课讲出新模样吧?

可惜,许多教师的讲法依然如故。

这回怪谁呢?

怪教研部,怪教参,怪校长。

等到教研部转变了职能,少管多帮的时候,等到教参变成名副其实的参考资料,上面绝无标准答案的时候,等到校长不搞一刀切,而提倡每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的时候,您还怪谁?

您能适应吗?

有人能,而更多的人恐怕还是原来的讲法,或者惶惶然伸手向别人要新的教学模式。

这就证明,是他自己思想有毛病,缺乏研究能力和创造性。

所以症结不是考试的指挥棒,而是我们自己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正是这些教育理念,造成了我们现行的考试制度和教学模式。

从这个角度说,现行考试制度和教学模式是孪生兄弟。

埋怨的背后其实是自满。

为什么我老埋怨别人?

因为我没有错,我已经很好了,我是无辜的。

相反,不埋怨的背后是谦逊。

我为什么不埋怨别人?

因为我自己有不足,我必须反思自己。

埋怨的背后其实是自卑。

为什么我老埋怨别人?

因为我微不足道,我无能为力。

相反,不埋怨的背后是自信。

为什么我不埋怨别人?

因为我相信自己能使事情有所改变。

教师想必都有这样的经验:

越是没出息的学生,越爱埋怨家长和老师;而越埋怨,他们就越没出息。

现在,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对当前的考试制度不满,但这些不满至少可以分两类:

一类是依赖型的不满,其实就是撒娇,这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另一类是分析型的不满,他要改革,表现出一种成熟的理性。

希望后一种人多起来。

4、对待应试的两种现实主义态度

考试恐怕是躲不开的。

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有很多弊端,然而用别的办法弊端会更多。

我们至今尚未找到更公正、更有效、更合理的选拔人才方法。

在可预见的将来,考试是难以回避的;不管我们怎么反对应试教育,应试总还是要有的。

素质是软性的,分数是硬指标。

我们不能单纯以考分高低判断教育成果,但是如果你自称搞的是素质教育而学生成绩不能提高,家长是通不过的。

所以,任何一个教育者,只要他不是空谈家,只要他有责任心,他就必须对应试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

然而现实主义不只一种,现实主义是有高低文野之分的。

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出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这样说太抽象了,我们打个比方。

教师不是被人们誉为园丁吗?

我们就用种果树来比方。

甲乙两位园丁分别承包了两片果园。

园丁甲承包10年,园丁乙承包100年。

园丁甲大干快上,不改良品种,不改良土壤,狂用化肥,猛施生长素,数年之内,产量剧增。

不但大把挣钱,而且被誉为果树大王。

然而,果树专家却指出,该程包区土壤正走向板结,水果的品种也在退化,口味一年不如一年。

园丁甲并不着急,因为他知道,等问题严重的时候,他的承包合同也到期了。

园丁乙就大不相同。

他也施化肥,也用生长素,适可而止。

他注重施有机肥,注重品种改良,注重技术改造,自己还学习大学的果树课程。

结果是在数年之内,他的果园产量可观,经济效益也很好,只是没有园丁甲那么“火”。

园丁乙也不着急,因为他知道自己不会再活100年,现在要为子孙打好基础。

两位都是现实主义者,却有高低文野之分。

应试教育者就像园丁甲,素质教育者就像园丁乙。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应试教育者在树“木”,素质教育者才是在树“人”。

这样说似乎太远了,教书毕竟不是种树,教师也不同于农民兄弟。

我们还得再现实主义一点,说到学校里面来。

小学一年级数学考试中有一道看图题,上面画着一些火柴,共分4份。

前3份每份都有若干根火柴,第4份只画着1根火柴。

问题是:

“图上共有几堆火柴?

”标准答案:

“4堆。

”同学也都是这么答的。

有一小男孩却答道:

“3堆+1根。

”他认为1根不算“堆。

教师甲给这道题判错,理由是“从小就要训练孩子按标准答案答题,少出邪的,不然将来考不上好学校。

”这当然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

教师乙判对,理由是:

“题目有缺点。

孩子思维严密,难能可贵。

”这也是一种现实主义态度,只不过侧重点是在思维能力上。

长远来看,对提高考试分数的好处更大。

两种现实主义,自有高低文野之分。

再举一个例子。

有一个二年级小学生,数学课无论作业还是考试,都不爱用草稿纸,即使是大数的运算,他也用心算。

心算的准确率当然不如写出来,所以他考试很少得100分,总是差那么几分。

对这个问题也有两种态度。

教师甲气愤地指责:

“你能得100分为什么不得?

太懒!

以后必须用草稿纸写,听见了没有?

教师乙说:

“你的心算能力真强。

希望你注意力再集中一点,尽量少出错。

也可以这样,你平时作业用心算,考试的时候,没有把握的题,写出来。

能得100分,为什么不得呢?

两位老师都是现实主义者,都希望孩子得100分。

但教师甲是以牺牲孩子的优点为代价提高分数,而教师乙却是主要靠发杨孩子优点的办法提高孩子的分数。

多用心算效率高,年级越高越明显。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显然教师乙的方法优于教师甲。

两种现实主义,一种是单纯应试型的,一种是素质教育型的。

再举个中学的例子。

面临中考,两位语文老师都在帮学生准备作文,让学生写一些文章,筛选后,反复修改后背下来。

到时候学生根据题目灵活运用,这叫做“带着作文进考场。

”经验证明,是应考的一种窍门。

两位教师都这样做。

然而,教师甲平时并不重视作文,一个学期做不了二三次,只是拼命让学生做练习题;教师乙平时按量让学生写作文,考试前虽然也让学生背作文,却对学生说清:

“这不是学习写作的正经路子,只是一种提高考试成绩的权宜之计。

真正提高写作水平,还是要靠多读书多写文章。

这两位老师在教学上只不过是短暂的同路人。

他们只是在面临考试的一个短时间采取了相似的做法,其实指导思想并不相同。

本来他们就不是走在一条路上,再往前走一点,他们又会分道杨镳。

搞素质教育的老师,有时为了迅速提高成绩,也会做一些他们自己并不赞成的事,这是一种操作层面上的让步,但他们一定会向学生讲清是非,避免谬种流传。

搞单纯应试教育的老师则站不了这么高,在他们眼里,考前背作文,“本来就是这么一回事,”不是临时措施。

他们都很现实,都在抓分,但显然也有高低文野之分。

可见“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无区别”论是不对的。

有人就这样说:

“什么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不都得考试吗?

我看不出哪是素质教育,哪是应试教育,我就认得分。

”这种人显然是走在应试教育的路途上。

如果他站得再高一点,眼前就不会是应试教育的一统天下了。

要区别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空讲道理是不行的,一定要举老师们司空见掼而又熟视无睹的例子,说出个-二三来,才能服人。

在评价具体的教育行为时,要特别重视教育的过程,不要光看结果。

因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在过程中比在结果中表现得更清楚。

在强大的考试压力面前,所有的老师都得做现实主义者。

但现实主义是有层次的,您在哪一个层次上?

考试分数与教师素质

在“言必称素质”的语境中,应试教育成了过街老鼠:

人人喊打,谁也下不去手。

没奈何,领导只好下令,在有些学校试行改革,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学生的考试分数只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种。

这样一来,学生倒是满欢迎的,特别是平时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

成绩单发下来,几乎全班都是“优”。

你有我有全都有;咱们老百姓,今儿个可真高兴。

不少老师产生了失落感。

手中的法宝落地了,前进的目标模糊了,学生情况不清楚了,心理没底了。

他们感觉自己像唐僧,突然接到大唐皇帝的通知:

停止上西天取经的行动,只管带领众徒儿好好念经。

怎么办呢?

有人的对策是这样的:

考卷还按百分出,判卷还按百分判,只不过最后给学生看的分数是等级制,百分成绩“内部掌握”。

评分从一次变为两次,越改越麻烦。

模范教师心理不平衡。

我努力半天,也看不出平均分比别人高多少,得奖金是小事,姑且不论,我的自我价值如何体现?

这不成“分数大锅饭”了吗?

家长的心态是越发地躁动不安。

他们最关心的不是孩子的感觉,也不是孩子的分数,而是孩子的名次。

因为孩子只有超过许多人,变成尖子生,才可能上重点,进大学,成龙成凤。

家长会上公布的分数是大家一边高,家长就纷纷刨根问底,非要较量出个高低来。

老师于是羞羞答答地说:

“我这儿还有个百分制的分数,干脆我念了吧。

”内部档案公开,等级制垮台,百分制复辟。

中学老师则提出这样的问题:

你在小学淡化分数观念,可是不能取消中考和高考。

考试就要争分,1分都要争,0•5分都要争,孩子没有争分的意识,中学老师怎么教?

中学和小学如何衔接?

分数等级制的改革一开头就遇到了这么多困难。

如何是好?

建议用如下一些办法:

1、小学-二年级只给评语,不判分;三四年级用五分制;五六年级平时小测验用五分制,期末考试用百分制;初三则全用百分制。

2、宣布考试分数为私人的事情,学生有权知道自己的考试分数及名次。

除老师家长外,旁人不得打听。

老师和家长也无权对别人公布孩子的分数。

这样,既可以避免分数变紧箍咒,又可以避免分数变成大锅饭。

而且,可以使孩子对分数逐渐适应,避免突如其来的分数压力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尊心,也避免孩子缺乏分数观念,对中小学衔接和升学考试不利。

然而,比这更重要的,是要转变校长和教师的观念。

推进素质教育,没有素质教育启蒙是不行的。

政府行为固然需要,行政手段固不可缺,然而这些都不是根本,校长教师观念依旧,什么新举措执行起来都会走味变形。

分数大锅饭和分数紧箍咒是同一种教育思想的两面,其共同之处是目中无人,只会盯着分数,或者把人只看成分数的载体。

对于一个懂素质教育的老师来说,评分用五分制还是百分制虽然也是个问题,但不是最要紧的。

实行百分制的时候,他不会间单地用分数差异来判断学生的良莠;在实行五分制的时候,他也不会因为大家都是“优”,就认为学生“彼此彼此”。

他心目中的学生是一个个不可重复的、立体的、有个性的活人,在有些方面可以比较高低,而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分高低的,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价值。

像前面我们谈到的有的老师一改成等级分数制就失去了前进目标,失去了法宝,学生面目也模糊了,书也不会教了,甚致连自我的价值都找不到了。

这说明他们真的已经成了分数的奴隶,是教师素质不高的表现。

有的老师会说:

“我并不愿意做分数的奴隶,可是中考高考要看分数,领导给我布置分数指标啊!

”这里有领导的责任,有些领导也是分数的奴隶。

你别看他天天喊素质教育,这只是一种例行公事,一种必要的官腔。

他们可以刚讲完素质教育的意义,接着就进行分数排队,布置考分指标,中间连过渡段都没有,而他自己感觉衔接十分自然。

“两样货色齐备,各有各的用处。

”不过也不能光怪上级,既然两样货色齐备,各有各的用处,说明执行者还是有他的选择的。

素质低的教师抵制素质教育,对素质教育阳奉阴违;素质高的教师正相反,抵制应试教育。

他也认真抓应试,也对上级的某些不正确做法做适当让步,但他注意力的重心是学生的素质提高。

他是搞应试而不搞应试教育。

在素质低的教师眼里,所谓素质是空洞的东西,他看不见素质在哪里,只有分数是实实在在的;而一个素质高的教师在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都能看见素质,分数只是素质的一部分。

这好比对于钱的态度。

在商品社会中,谁都离不开钱,所以谁都无法绝对地清高,但这不等于谁都会成为钱的奴隶。

事实上为钱而活着的还是那些素质低的人,他们眼里只有钱,比钱更有价值的东西他们顶多口头上承认,实际上常常感觉不到,更不会为之奋斗。

素质高的人只是把钱作为一种工具而已,他们能切实地感到许多比钱更有价值地东西,而且能得到它们。

可见,单纯为应试进行教学的人,即使被评为模范,也是素质不高的教师。

分数像货币一样,不过是一种躲不开得工具,他们绝不会受制于分数。

如此看来,反对应试教育如同反对拜金主义,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打算简单地通过某些行政手段就解决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

12种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

最近,为了到某中学去讲教学改革问题,我把目前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综合了一下,大概至少有以下12种。

本文是一个提纲,对这些观念细致的解析,有的我在其他文章中做过了,有的则有待以后来做。

素质教育和非素质教育在教学方面的分歧,表面上只是方法的不同,但往深处挖下去,就会发现是理念不同,也就是说,方法不同是因为教师一开始想法就不同。

用走路做比方,他们出发点就不同,选择的方向不同,目的地其实也不同,当然要分道扬镳。

但是许多人看不出其中的区别,这需要理论思维。

教育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洞见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教学行为中的不同教学理念,加以分析,供老师们参考。

本文即反映了我自己在这方面的努力。

我们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有哪些呢?

1.把能力知识化,以为记住了某些知识就等于有了这方面的能力。

这是一种对基础知识的迷信。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这种倾向就很明显。

学生会按字典解释某个词不等于他真正会用这个词,记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