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5053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三维目标: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了解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天气,感知不同的天气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3、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使学生能坚持观测天气和长期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

重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

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

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

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

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

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

(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归纳整理展示提高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

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

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

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

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

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

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11.反馈检测课后练习

小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

后天呢?

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四年级我们关心天气一课,学生很喜欢,课堂很活跃,以下是关于这节课我的一些思考:

一.课题引入自然:

用假设“下周学校要组织秋游,这段时间你们最关心什么?

”来引入课题,学生自然会想到天气。

随即板书我们关心天气。

二.课前中国地图、城市天气和天气符号的卡片以及磁铁的准备充分,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认识更多的天气符号。

三.让一两个学生上黑板板书自己设计的天气符号,给他们创造的机会。

第二课、天气日历

三维目标: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

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

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

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6.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

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

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

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

归纳整理展示提高

7.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

提问学生:

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

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

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8.依次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

9.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

反馈检测课后练习

10.讨论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

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观察天气。

你知道表示天气有那些符号吗?

教学反思:

通过天气符号的认识和学习,让学生具体去制作天气日历表。

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东南风、西北风、无风、微风、大风、小风、0级、1级、2级、小雨、中雨、大雨、晴天、多云、阴天等术语及天气符号反映在天气日历表中,并根据日历表统计一季度、一个月、一周的天气情况,以后分析“天气日历表”上搜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让学生了解天气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去做,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只是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并记录,还有待于老师的督促指导。

第三课、温度和气温

三维目标:

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2、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3、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

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

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

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

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

为什么不同?

归纳整理展示提高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

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

温度对天气都有哪的影响?

想一想,说一说。

教师强调使用温度计要注意的问题。

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

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

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看,有些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有些则没有很好的理清思路。

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我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掌握温度计的用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亲自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机会。

希望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协调和谐的提高和发展。

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温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真切的体会使用温度计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

三维目标:

1、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2、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

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重点:

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难点: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师:

你们觉得风是什么?

能听到,看到风吗?

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

简单练习。

小结: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

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

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

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归纳整理展示提高

1、问: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

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反馈检测课后练习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说说你对风的认识,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风。

看书预习一下,什么是风向和风向标。

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

简单练习。

小组讨论:

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问: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教学反思:

天气几乎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前面这两个课时的情况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天气有了初步认识。

但是他们还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不知从那些方面描述天气,当问及“今天天气怎么样?

”的时候,他们往往回答“秋天来了”“今天好冷”等等。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用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描述天气,并且意识到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高关心天气的意识。

由此开始“天气日历”的学习,使得他们的气象方面知识的学习有更加浓厚兴趣。

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

三维目标:

1、制作简易的雨量器;

2、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3、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4、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重点:

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难点:

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

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

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

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归纳整理展示提高

1、讨论:

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

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大家思考后说说你的方法。

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讨论:

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

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

我在本节课中的处理是这样:

首先解决难点,难点解决了重点自然就解决了。

首先在黑板上画一幅图,让学生来理解什么是降水量,降水量就是雨水下落到地面之后沉积在地面上水的高度。

学生对于地面积水会产生疑问,地面有土,土会渗水。

就难以计算,这时就假设地面是平的,并且不渗水的,那雨水落到地面,地面会怎样的呢?

解释降水量就是要测量这个水位的高度。

学生很快理解了,并让学生说出降水量的单位是什么?

根据高度引导学生说出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紧接着我画两个口径大小不一样的杯子放在地面上,学生非常形象地认为杯子去接水了。

的确,在测量降水量的时候是要用杯子去接水,学生自然就明白杯子里的水位高度就是降水量了。

此时引导学生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介绍我制作的雨量器如何使用等等。

第六课、云的观测

三维目标:

1、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2、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重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

难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

问:

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

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

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

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

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

(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

(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

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你看到天上的云,你会想到什么?

看书后说一说根据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云的呢?

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给云,进行分类。

教学反思:

根据当天云的情况分析,属于哪种类型的云。

正好今天是小雨天,这种云属于雨层云,并结合比较形象化的图来板书描述。

帮助学生记忆理解靠近地表低一点的扁平层状的云是层云。

继而再来理解积云,积云则像棉花,学生都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它会变成积雨云,我通过一些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什么时候会出现积雨云:

就是近距离范围内,不同地点会出现此处下雨,彼处不下雨的情况。

学生就热开了锅,几乎每人都有类似的经验,以此更好理解积雨云。

至于卷云也有一个学生说出它能帮助记忆的方法,高空形成的卷云又是由冰晶组成的,可能会是因为越到高空空气越冷,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空气就形成冰晶,所以,卷云在高空形成,加上课件里的几张卷云照片图帮助学生更好理解。

如此结合板书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个难点知识。

天、多云。

也能简单通过观察图片判断层云。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三维目标:

1、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2、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重点:

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难点: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

二、探究内容:

(一)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

(1)统计云量的小组:

有多少天是晴天?

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

哪种天气最多?

哪种天气最少?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

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

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3)统计风向的小组:

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

(4)统计风速的小组:

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

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

(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

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问:

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3、单元评价

(1)问:

今天天气怎样?

(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

教学反思:

在课外探究活动中,我们要尽量避免学生“独自为政”,而改为“协同作战”。

利用现在学生居住集中小区的特点,把学生组织起来,有效地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而这其中如何进行合理分工,如何优化组合,发挥群体的最大效应,是我们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第二单元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三维目标: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

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

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

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

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

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

(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

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

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

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

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

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

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

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

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

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

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提醒学生注意:

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教学反思:

课堂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试验课的组织教学比较难把握,需要花更多的心思。

一堂实验课下来了,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自己讲的太多,对学生扶得过多,学生自己探究的内容过少。

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对学生的实验常规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

第二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三维目标:

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3、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

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

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

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

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

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

(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

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

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

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

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

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

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

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

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

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

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提醒学生注意:

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

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

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教学反思:

这一活动,看似学生只是简单的描述高锰酸钾与水混合的现象,但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可以知道在学生头脑中物质在溶解时的微观世界。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描述高锰酸钾与水混合的现象延伸到食盐与水的混合现象中,食盐的溶解过程的微观世界是怎样的。

因为食盐在水中是无色的,我们不可能借助颜色来了解食盐溶解的微观世界。

只有在理解了高锰酸钾溶解微观世界的基础上,来想象食盐微观世界的溶解过程。

再在食盐溶解的基础上推广到所有物质在溶解时是微观世界里是怎样溶解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产生新知的衍生点。

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现象,看似简单的观察活动,但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可以知道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

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打开学生的思维想象想象能力,通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力度。

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三维目标:

1、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2、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3、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重点:

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难点:

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

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咖啡在水里怎么啦?

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

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1)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2)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

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

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

问:

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

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