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22课练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5041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第22课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七年级语文第22课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七年级语文第22课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七年级语文第22课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七年级语文第22课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第22课练习题.docx

《七年级语文第22课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第22课练习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第22课练习题.docx

七年级语文第22课练习题

第22课《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写汉字: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不知其zhǐ()弗食()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②弗食()③不知其旨也()④不知其善也()⑤然后能自强也()⑥虽有至道()⑦教学相长()

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⑨教然后知困()⑩然后能自反也()

⑾知困,然后能自强()()⑿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3、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其旨也B、虽有嘉肴C、教然后知困D、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

()今义:

()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

()今义:

()

教然后知困古义:

()今义:

()

学学半古义:

()今义:

()

虽有至道古义:

()今义:

()

教学相长也古义:

()今义:

()

5、一词多义

(1)弗学,不知其善也。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知其善也()

(3)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

6、通假字《兑命》曰()

7、词类活用弗食,不知其旨也。

8、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2).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请划三处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请划两处

(5)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9.请翻译下列句子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故曰:

教学相长也。

(4)、《兑命》曰:

“学学半。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10.《虽有嘉肴》选自《__________》,《礼记》又名《______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________论著的汇编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朝代)(人名)编撰。

《学记》是《________》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系统性的论文,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________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如“因材施教”“”等。

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__________。

11、“四书”是指《》《》《》《》。

“五经”是指《》《》《》《》《》。

12、本文在开头先以“”作类比引出“”,再从和两方面进行道理阐述,从而得出“”的观点,最后又引用“”来深化强调论点。

1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14.本文集中论述了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说明了____________的道理。

15.文章中哪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16.说一说自己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17.本文的中心句是                      。

18、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19、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0、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21、学完本课后,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呢?

请结合自身实际具体谈一谈。

 

22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

“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注:

君:

名词作动词,统治。

念:

想着。

典:

主。

1、解释带点的词意思:

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教学为先()

其()此之谓乎()

2翻译: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念终始典于学。

【甲】《虽有嘉肴》【乙】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注释】①中(zhòng)绳:

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róu):

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

通“曝”,晒干。

④参:

通“叁”,多次。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不知其旨也(  )⑵然后能自强也(  )

⑶学不可以已(  )⑷故木受绳则直(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輮使之然也 辍耕之垄上B.不知其善也 则知明而行五过矣。

C.虽有嘉肴  虽有槁暴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翻译下列句子

⑴《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        ;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7.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甲】《虽有嘉肴》【乙】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注释】①[奚]怎么。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

教学相长也     

(5)非问无以广识     (6)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7)然后能自反也 反:

      (8)君子之学必好问  好:

       

(9)舍问,其奚决焉    舍:

       

9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标出停顿。

(每句标一处)

①教然后知困②君子学必好问

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限划两处。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学学半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11.【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

(用原文作答)/甲文阐述的观点是“           ”;乙文阐述的观点是“               ”。

12.【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

 

13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和【乙】论述了     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     的关系。

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甲】文:

     

【乙】文:

     。

【甲】虽有嘉肴【乙】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①乎四体②,形③乎动静:

端而言④,蠕而动⑤,一可以为法则⑥。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选自《荀子·劝学》)

①布:

表现。

②四体:

四肢。

③形:

体现。

④端而言:

说话语意精深。

⑤蠕而动:

比喻举止文雅。

蠕,虫子的活动。

⑥法则:

榜样。

14.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自强:

_________

(2)虽有至道   虽:

________________

(3)一可以为法则 一:

_____________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16.【甲】文拿“嘉肴”与“至道”类比,以突出__________________;【乙】文运用________的写作手法,指出“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的不同。

【甲】《虽有嘉肴》【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

每言: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枝为墨。

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

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

【注释】①任末:

人名。

②笈:

书箱。

③庵:

茅草小屋。

④荆:

灌木名。

⑤麻蒿:

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不知其旨也   旨:

   

(2)负笈不远险阻   负: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19.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B.观书有会/意者C.然后/能自反也 D.常/以净衣易之

20.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札记·学记》。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

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C.【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D.【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

【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21.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

 

 

【甲】虽有嘉肴【乙】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①。

师襄子曰:

“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

“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

“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②,曰:

“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

“丘得其为人③,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师襄子辟席再拜,曰:

“师盖云《文王操》④也。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释】①进:

继续学(新内容)。

②有间:

过了一段时间。

③为人:

作曲的人。

④《文王操》:

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2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兑命》曰“学学半”(学习) B.不知其旨也(味美)

C.可以益矣(增加,加深) D.师襄子辟席再拜(同“避”)

23.选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丘未得其志也 B.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告之于帝

C.可以益矣  以顺为正者 D.学而不思则罔  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24.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2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弗食,不知其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

 

【甲】蜀之鄙有二僧:

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彭端淑《为学》选段)

【乙】虽有嘉肴

2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蜀之鄙有二僧:

        

(2)子何恃而往:

   

(3)虽有至道:

          (4)然后能自强也:

   

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9.两文都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启发,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说说你的理解。

 

30.下面是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记叙和议论的方式,用二僧的故事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甲文是对话体的故事,贫和尚的一句“吾一瓶一钵足矣”,表现他对物质要求很低,而对战胜困难充满信心,同时也对富和尚充满嘲讽的意味。

C.甲文中“足矣”的“足”和乙文中“知不足”的“足”意思完全不一样。

D.乙文开头从“嘉肴”谈起,而目的不在于此。

从“嘉肴”说到“至道”,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甲]《北冥有鱼》[乙]《虽有嘉肴》

[丙]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1、对《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清晨入古寺”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B、“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尾联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为衬,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C、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当时美好社会的赞颂及建功立业的愿望。

D、常建,唐代诗人。

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

天宝中年为盱眙尉。

后隐居鄂渚的西山。

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

3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B、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十二章》

C、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三峡》

D、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3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齐谐者,志怪者也(      )

(2)去以六月息者也(         )

(3)弗学,不知其善也(     )(4)教然后知困(      )

3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故曰:

教学相长也

35、[甲]文中,“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

 

36、“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大道之行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 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编纂(  )货恶其弃于地也(    ) 门闩(     )是故谋闭而不兴

2.本文选自《________》,是________家经典之一,     (朝代)      (编者)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运,《礼记》    名,大约是________末年或________之际儒家学者托名       的著作。

“大道”是指________________。

3.大道的内涵(本质特征)是       、       、         。

4.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                       

5.默写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够安居乐业的文字。

6.默写表现人们对财富和劳动的观念都达到了一定境界的文字。

7.从原文中写出一个大同社会的具体表现的例子:

_。

8.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9.《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三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        、        。

10.选文用了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

11.对照注解独立解决以下词语的意思。

(括号前的词或加横线的词语)

A.大道(             )之行(      ),天下为公    

B.选贤与(     )能C.讲信修睦(        )

D.故(     )人不独亲(     )其亲,不独子其子(       )

E.矜(        )废疾者() F.皆有所养(        )

G.男有分(      ),女有归() H.货恶(      )其弃于地也

I.不必藏(      )于己,力恶不出于身也() J.谋闭(       )而不兴(     )K.盗窃乱贼(        )而不作(    )L.故外户而不闭(    )(    )(    )是谓大同:

12、根据所给的意思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A.老而无子的人。

()B.老而无夫的人。

()

C.老而无妻的人。

()D.幼而无父的人。

()

13、解释下列句中相同的词语

A.与:

选贤与能遂与外人间隔B.闭:

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

C.行:

大道之行复前行D.为:

天下为公为人五

14.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人不知而不愠

A.是故谋闭而不兴B.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故外户而不闭

15.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B.虽有嘉肴C.教然后知困D.讲信修睦

16.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盗窃乱贼而不作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故外户而不闭

C.是谓大同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大道之行也B.不足为外人道也C.策之不以其道D.说不清,道不明

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中的“亲”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尉果笞广B.恢弘志士之气C.稍稍宾客其父D.无案牍之劳形

19、下面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不独子其子

A.一狼洞其中  B.失期,法皆斩  C.渔人甚异之  D.亲贤臣,远小人

20.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故外户而不闭/是故谋闭而不兴C.是谓大同/予谓菊

D.是故谋闭而不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盗窃乱贼而不作  潭西南而望B.天下为公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故人不独亲其亲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D.货恶其弃于地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22.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及其意义。

⑴选贤与能。

(                  )⑵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

23.给上题语句划分节奏。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货恶其弃于地也。

24.翻译下列语句。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⑶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7)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5、从文中选出与下列句子意思相近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及幼以及人之幼

(3)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4)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26说说你对“大道”和“大同”的理解。

 

27大道有哪些特征?

大同社会有哪些特征?

28.本文描述大同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与福利保障体系是怎样的?

 人才选拔:

 福利保障:

29.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30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3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结合文中的语句,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32.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

大道:

大同:

33.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34.概括大同社会的特征,?

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这个问题/文中哪些句子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

 

35.通过你的分析,你认为作者描述的大同社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36、选文构想了理想社会的哪些特点?

37.你感觉本文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可能是一个什么样子?

(用自己的话)

38、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大同”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39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40.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

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41.“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42.请你将今天的社会跟儒家学者们(或孔子)构想的大同社会作比较,然后谈谈你的体会。

 

43.根据对上面文段的理解,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看法。

/你对文章所描写的“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

 

44.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一个你熟悉的名人的事例。

45孔子的“大同”理想激励后代无数的仁人志士为自己的理想社会而奋斗,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这样的进步思想家或社会改革家?

谈一谈有关他们的故事。

46.现代汉语中还保有许多古代语言的含义。

请从下列字中,选三字写出三个成语来。

皆、恶、兴、作、谓、藏、闭,信、弃

(甲)北冥有鱼   (乙)大道之行

47、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在意思上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不独子其子  

 B.鹏之背    大道之行也

 C.南冥者,天池也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亦若是则已矣      是谓大同

48.翻译句子。

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4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庄子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B.乙文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各社会阶层都互相关爱、安居乐业、人尽其力、物尽其用。

C.甲文想象雄奇瑰丽,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文章气势磅礴。

D.乙文善用整齐的对偶句式,排比的修辞,文章也气势磅礴. 

【甲】大道之行也【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

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

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

颁布,公布。

②於:

同“于”。

③卒:

终于。

④嗣:

继承。

⑤刑:

处罚。

⑥傅:

老师。

⑦黥:

即墨刑。

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5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秦民大说  说:

   一   ②有一人徙之 之:

5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