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讲义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4901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文讲义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说明文讲义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说明文讲义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说明文讲义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说明文讲义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明文讲义1.docx

《说明文讲义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文讲义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明文讲义1.docx

说明文讲义1

初中说明文阅读专题

一.说明文知识点分析:

(一)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1)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

(2)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中根据说明内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

A.科技类说明文是向读者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B.社科类说明文是指介绍社会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根据说明语言风格:

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三) 说明的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10种。

1.举例子:

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识别标记:

举例子:

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2.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识别标记:

 分类别:

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3.列数据:

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识别标记:

列数字:

数词,概数、确数。

 

4.作比较:

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识别标记:

作比较:

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5.下定义:

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

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识别标记:

下定义:

……是……,这就是……,叫……。

6.打比方:

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识别标记:

 打比方:

像、是、当作,就是比喻。

 

7.画图表:

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

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识别标记:

有绘制的图表.

8.作诠释:

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

识别标记:

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9.摹状貌:

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识别标记:

使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

10.引用: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识别标记:

引用:

引用,标记是引号。

(四)说明方法的作用:

共同的作用是说明事物的特征,但各自有不同的特点:

打比方:

形象生动;

列数字:

准确;

举例子、作比较:

通俗、具体;

摹状貌:

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直观.

引言论:

印证;

分类别;条理清楚。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配图表:

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五)常见失分点

辨析说明方法,主要的失误有:

①说明方法和修辞方法混淆,如把“打比方”说成“比喻句”;②下定义与作诠释区分不清;③打比方与作比较混淆;④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的,会漏写等。

(六)常见的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

(1)说明事物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

文中一般有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动作先后顺序,如“首先、其次、然后”等时间顺序;

(2)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以让读者看明白。

用来说明建筑物或处所的特点,出现“上面、下面、左边、右边”等词语,即是空间顺序

(3)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一般用来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在说明时,按照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因及果,由总到分的顺序。

(七)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比如“几乎、也许、大约”和数词“一倍”“左右”“大多数”等往往起到限制性的作用。

解答时,我们可以考虑这类词语删掉后与原文相比有何不同,是不是说话太绝对,与事实不符或有可能不符。

“这”,“那”,等词语的指代含义.

(八)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

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并列式:

结构并列方式安排.

3.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课文题目

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结构方式

中国石拱桥

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一般到特殊;

整体到局部;

由简到繁;由主到次;由概括到具体

列数字;举例子;摹状貌;作比较

层递式

苏州园林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由概括到具体;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

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分类别

总分总式

故宫博物院

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空间顺序;(由南到北)(由中间到两边)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承接式

二.阅读说明文应该抓住以下方面。

   

(一).理解说明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阅读说明文,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便掌握了文章的中心。

在整体阅读,理解说明内容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1)局部分析,综合概括。

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组材和选材,段落层次的意义和联系,从而综合归纳出说明事物的特征.

(2)抓住关键语句。

我们要学会抓住这些关键性语句,从而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二)理解说明顺序

   (三).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分析说明文中运用得准确的词语的表达作用,首先要弄清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看这个词语,如果是起修饰作用的,就看它修饰了哪个中心词,为什么要用这个修饰词语。

说明性文章语言首先具备准确性和严密性。

科学小品还具有生动性的特点。

比如“几乎、也许、大约”和数词“一倍”“左右”“大多数”等往往起到限制性的作用。

解答时,我们可以考虑:

1.这类词语删掉后与原文相比有何不同,是不是说话太绝对,与事实不符或有可能不符。

2.还有些词语起强调作用,去掉后虽意思没有变化,但语气上有所变化。

三.例题分析.

阅读下列介绍世博场馆的文字,完成第文后问题。

意大利国家馆

上海的弄堂游戏中,有一种“游戏棒”,它们被随意撒出,会形成不同的组合。

意大利设计师从这个游戏中受到启发,用20个可任意组合的功能模块组合出了意大利国家馆。

20个功能模块代表了意大利20个大区,形状就像游戏棒一样可以随意变幻。

从外观看,整个意大利国家馆如同马赛克拼图,体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融合。

原本在意大利传统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元素,在馆内被重新展示,唤起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关注。

意大利馆不仅在设计上新颖别致,它还采用了一种最新发明的建筑材料——透明混凝土。

这种加入了玻璃质地的混凝土材料可以形成不同透明度的渐变,还能随时感知建筑内外部的温度,清晰显示展馆内部的湿度等。

展馆内部类似“刀锋”的设计除了能制造出幻化的光影效果外,还能向展馆内输送自然风,将意大利国家馆打造成了一个理想之城。

西班牙国家馆

西班牙馆是一座复古而创新的巨大的“藤条篮子”建筑。

外墙由能天然降解的藤条板覆盖,通过钢结构支架来完成,线条呈流线型。

阳光将透过藤条的缝隙,洒在展馆的内部。

这8524个藤条板不同质地颜色各异,面积达到12000平方米,运用书法艺术组成一个个古老的中国文字,外墙呈现出一首中国诗歌,给中国观众留下隽永的印象。

上海世博会西班牙总代表哈维尔·贡德表示:

西班牙馆是一座有艺术性、有吸引力的建筑,建筑材料是最环保、最传统的,建筑手段却是最先进、最先锋的。

藤条这一古老的建筑材料无论在西班牙还是中国都有悠久的历史,藤条材料的广泛应用如同连接昨天和今天的桥梁。

西班牙希望通过这座完美的建筑展示人类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吸纳传统文化的创意。

英国国家馆

英国馆是个外型简洁、创意无限的“会发光的盒子”。

整个建筑最大的亮点,就是向各个方向伸展的大量触须。

这些内含植物种子,顶端带有细小彩色光源的触须覆盖在建筑外部,随着自然风的轻轻吹拂,可以在展馆表面形成可变幻的光泽和色彩,组成各种图案。

通过信息和图像的传送,参观者们甚至可以在展馆的表面看到展馆内部的各项活动。

种植在英国馆旁的两株大银杏树,在象征生命力和耐力的同时,也突现了英国馆的参展主题:

“让自然走进城市”。

德国国家馆

德国国家馆四面呈开放状,其建筑设计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又像是在邀人同游。

参观者在穿越了充满典型德国都市画面的“动感隧道”展厅后,眼前出现的是“水下世界”。

这一展厅以改建汉堡港区为例,介绍了在保留旧有建筑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建筑元素理念的实践,赋予了城市一种崭新的风貌和生活质量。

德国馆最大的亮点是一个名为“动力之源”的展厅。

在那里,参观者们可以与展厅内的巨大金属球进行互动,金属球内装有感应装置,它会对人群的动作及其呼声做出回应:

“动力之源”的参观者行动越是踊跃,金属球摆动的速度和幅度就越大。

人心齐,泰山移。

此时,参观者共同体验着齐心协力所产生的巨大能量。

它提醒着人们,这个巨大的金属球就是一个城市,创造都市活力要靠每个人的努力。

1.阅读《意大利国家馆》,不属于透明混凝土特征的一项是()

A.形成不同透明度的渐变。

B.感知建筑内外部的温度。

C.清晰显示展馆内的湿度。

D.制造出幻化的光影效果。

2.阅读《西班牙国家馆》,画线部分运用了列数字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西班牙馆“建筑材料是最环保、最传统的”表现为;“建筑手段却是最先进、最先锋的”体现在。

4.阅读《英国国家馆》,覆盖在建筑外部的大量“触须”的作用是。

5.选文介绍的展馆在富有创意地呼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主题时,也强调了各自最关注的焦点:

意大利馆是;西班牙馆是;英国馆则突出了城市建设中人对自然的关注。

6.在“三言两语话世博”主题活动中,你要向同学们介绍德国国家馆。

请从选文中提取相关信息,作为你介绍的要点。

(80字左右)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今天,你“低碳”了吗?

  

看我们所处的地球,处处充满危机:

南极冰山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多国洪水肆虐,吞没了村庄与农田;泥石流爆发,所到之处一切生命毁于一旦……究其原因,是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

审时度势,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将“节能减排”的“低碳”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地。

我国报纸宣传“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亦屡见不鲜。

时尚问候语已是“今天,你‘低碳’了吗?

” 

何谓“低碳”?

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

我们听说过“低碳经济”,意识中还以为那是政治家、经济学者等面对的问题,与平常百姓生活没有太多关系。

其实,这是最大的误解。

“低碳经济”的执行过程和成果享用都是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

如果说,“低碳经济”还是政府与企业思考的事,那么,“低碳生活”就是我们老百姓的目标,是一种对地球负责任的生活,是未来人类生活的趋势。

低碳当道,我们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让“低碳”全过程地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细致入微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前,我国每个家庭每年的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大约是2.7吨。

怎样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呢?

其实,一些简单易行的改变,就可以减少家庭能源的消耗:

少买不必要的衣服。

一件普通的衣服从原料到成衣再到最终被遗弃,都在排放二氧化碳。

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以减少2.5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

另外,棉质衣服比化纤衣服排碳量少,多穿棉质衣服也是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多吃素。

生产1千克牛肉排放36.5千克二氧化碳,而果蔬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仅为该数值的1/9。

另外本地的果蔬和水也比外地运输来的排放二氧化碳量小。

选择小户型,不过度装修。

减少1千克装修用钢材,可减排二氧化碳1.9千克;少用0.1立方米装修用木材,可减排二氧化碳64.3千克。

节约用电。

以11瓦节能灯代替60瓦白炽灯、每天照明4小时计算,1支节能灯1年可减排二氧化碳68.6千克;夏天,如果每台空调在26℃基础上调高1℃,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1千克。

此外,少用电梯,合理使用电视、冰箱、电脑等电器,及时切断其电源等都是减排的方法。

“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道德的选择,一种负责任。

21世纪,中国在“低碳”并时尚着。

1.找出下面解释“审时度势”中“度”含义正确的一项:

A.度量B.程度C.揣度D.法度

2.阅读第

段,你以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的直接原因在于:

说说第

段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3.文章在介绍“减少家庭能源的消耗”时,分别从、、(每空一字)和用电方面加以说明;第

段画线句的说明方法是,其作用为。

4.第

段—第

段运用了顺序,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5.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低碳”主要指的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小的意思。

B.“低碳”的做法是时尚、道德和责任的表现。

C.“今天,你‘低碳’了吗?

”表现了“低碳”意识。

 

D.因为我国每个家庭年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是2.7吨,所以要节能减排。

四.过关检测。

闲说古丈茶

①湘西古丈历来出好茶,早在东汉就被列入全国产茶地之一,南北朝时更是_________。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曾说过“浮(武)陵茶,最好”。

到了近现代,一批秘制的古丈茶在湘西王陈渠珍的推荐下出现在当年的西湖国际博览会上,并荣获金奖,于是一时间街巷里坊大以喝古丈茶为时尚。

1956年,古阳镇思源桥茶叶社把精心制作的古丈茶寄给了领袖毛主席,据说毛主席舍不得饮,留着接待外国元首,遂知外国元首不品则矣,一品就要定购成千上万吨,这可难为了这个小小茶乡,一夜间哪捻得出这许多茶来。

②出好茶自然得有好山,大凡茶都不钟意平地良田,而偏爱山山之间的弯弯绕绕。

湘西多山,尤以古丈县为最。

县城在山窝里,唯一的小街要靠桥和洞来延伸,作为城,好不容易找到一块小平地,但还是让山又挤了进来。

某年县里举行100米赛,硬是找不到赛道,最后组委会决定把比赛安排在全县最繁华的大街上。

谁知,冲刺的小伙一性急,稍不留神就都跑出了城。

③这样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方自然不宜种稻麦瓜果,但种茶却再适合不过,于是勤劳的古丈人筚路蓝缕①,在这偏僻山区坎坎垄垄种下了数以万株的茶树。

峰岭是茶,山腰是茶,河谷是茶,狭坪也是茶。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远远望去,到处是茶丛茶垛。

坪场里,屋后面,坎上坎下,左左右右,都方方溜溜地栽了一排。

④有了好山还要有好的气候,“高山云雾出名茶”,古丈多雾,出县城不远的田麻寨、牛角山几乎常年被大雾笼罩,大晴天能见度都低得吓人,若是去得不迟不早,正好碰上清晨或入夜雾起,车远灯那手术刀般的光都丝毫奈何不了这浓密的雾障。

而这样对出行极度不利的雾障,于茶却是万里难寻的。

⑤茶这种常绿小灌木适合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向阳山坡,对水分和光线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而古丈密云浓雾的特征正好契合了茶的这一生理需求。

密云和浓雾不仅会让激烈的阳光变得如微尘般散漫,还会像乳汁一样哺育着茶树的生长。

⑥好山、好雾滋生出好的鲜叶,如果再有幸碰上好的工艺,就算完成了古丈茶的全过程。

⑦制作古丈茶时,杀青、初揉、清风、炒二青、复揉、炒三青、做条、提毫收锅,八道繁复的工序,每一道都打不得折扣,每一道都像在精心雕琢一尊华美的工艺品。

⑧待锅底微红,先进行杀青,将茶倾倒其中,时而单手贴住茶芽、锅底来回翻动;时而双手抓起一撮往上空稍稍抛扬;时而捏几枚放至鼻间,细细嗅闻。

(A)然后时而掬一捧摊在掌心,轻轻揉捻。

待茶芽半卷,空气中弥漫出一股熨帖的香味时,将茶取出,摊放于青竹簸箕之上。

任山风徐徐拂过,待到新凉初透,复放入锅,如此反复者二,即开始做条,(B)茶胚握于双掌,如搓绒线,如捻灯芯,忽如飞瀑直下,飞花溅玉;忽又如山间清流,汩汩而出。

水分渐失,表汽散尽,待到八成干时,将茶芽提至白毫微显,茶香透发,这就成了上好的古丈茶,也就成了家乡人民惠寄远方亲人的相思,成了远离故土至亲心中那沉甸甸的期待。

⑨古丈茶是大自然和勤劳的古丈先辈们留下来的一笔难得的财富和宝藏。

如今,古丈茶仍以它的魅力继续焕发着新的生机。

【注释】①筚路蓝缕:

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形容创业的艰苦。

16.请在第①段横线处填上意思为“家家户户都知道”的成语:

_____________。

(2分)

17.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18.制作古丈茶有八道工序,第⑧段画线句所介绍的工序分别是: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

(4分)

19.文章围绕古丈茶说明的内容有:

(9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古丈茶是湘西古丈的特产。

请你再列举一种地方特产,并说说它成名的原因。

(4分)

特产:

____________成名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飞舞的线条:

书法

①今天,对中国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中国有书法这种独特的艺术。

书法艺术与写字有关,但不等于说,将字写得好看一些,就是书法艺术了。

  ②汉字书写的形式有很多种,早期刻在龟甲等上的叫甲骨文,后来镌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叫金文,又叫大篆。

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也随之统一,那叫小篆。

汉代以后又有隶书,后来在隶书的基础上产生了楷书、行书、草书。

行书和草书是书写的_______(甲),_______(乙)强,又有流畅的节奏,是人们平时很喜欢的书法形式。

  ③中国有书法艺术,得力于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汉字,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方块文字,它具有独特的优美形式,为书法艺术的_______(丙)提供了条件。

一是毛笔。

毛笔的发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是书法艺术产生的基础,中国绘画的独特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来自于毛笔。

由兔毫、羊毫、狼毫等做成的毛笔,柔软而富有弹性,可以产生丰富的变化,为书法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④书法是线条的艺术。

当代中国台湾舞蹈家林怀民领衔的“云门舞集”舞蹈团,曾创作《行草》组舞,享誉世界。

他的灵感来自中国书法。

它活化了中国书法的精神,其中《行草贰》最为典型。

在舞蹈过程中,舞者如同一个即兴创作的书法家,挥毫泼墨,时而停顿,时而激越,时而流动婉转,时而迟缓柔媚。

虽然布景上没有书法,舞台上没有字迹,但使人感受到书法的气脉在流动。

  ⑤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大书法家张旭整天沉浸在他的行草世界中,他日日临摹前代大师的书迹,但进步不大。

一日,他到长安街头,看到人头攒动,凑前一看,见一位女舞蹈家,姿容曼妙,身材纤秀,挥舞着长剑,凌空飞舞,柔美的身躯,飘拂的衣带,随着剑起伏。

舞蹈家的身体、长剑和外在的世界几乎合为一体。

她就是京城著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

张旭看得如醉如痴,从中悟出了书法妙道,从此书艺大进。

  ⑥一个是______________,一个是______________,它说明书法和舞蹈有共通的因素。

这共通的因素,就是无影无形又无处不在的内在气脉。

书法以流动的气脉为灵魂。

  ⑦有的人说,看中国书法,就像看太极拳,拳手以优游回环的节奏,在茫茫虚空之中,舞出一条流动的线。

  ⑧中国书法所说的“一笔书”,就是就这一内在线条而言的。

一笔书,不是说一笔写成,笔与笔不间断地连在一起,而是一气相连。

外在的笔迹可以是缺断的,但内在的气脉不能断,内在气脉断了,就没有了生机。

  ⑨“一笔书”的提倡者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

他的存世名作《鸭头丸帖》,就是气脉不断之作,一气呵成,气韵流荡,线条之间时断时连。

我们读这样的作品,不知不觉中就会被它内在的线条所抓住。

(选自《中国文化读本》)

16.填写在文中甲、乙、丙三处最合适的一项应是(3分)

A.实用性 快捷化 形式感

B.形式感 实用性 快捷化

C.快捷化 形式感 实用性

D.快捷化 实用性 形式感

17.第①段中加点词语“稍”、“或多或少”可否去掉?

为什么?

_____。

(3分)

18.简要概括④、⑤两段内容,填写在第⑥段的横线上。

“一个是______________,一个是______________”(4分)

19.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从三个方面说明:

(9分)

(1)_______

(2)_______

(3)_______

20.【甲】有人说:

汉字书法艺术不光属于书法家。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写好属于我们的、我们每日应用的汉字。

【乙】一名中学生,因作业字迹潦草和错误百出而被老师批评,他满不在乎地说:

“您真是太‘老土’了!

现在都用电脑上打字,谁还总用笔写汉字呀!

将来我只要会用钢笔签出漂亮的名字就够了。

你同意哪种观点?

说说理由。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