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习题单元检测5.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4867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习题单元检测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习题单元检测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习题单元检测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习题单元检测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习题单元检测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习题单元检测5.docx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习题单元检测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习题单元检测5.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习题单元检测5.docx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习题单元检测5

单元检测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尽管还是传统变革思想的延续,但却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他们的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

A.抵御了外来侵略

B.使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

C.启迪了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

D.使人们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落后

【解析】 本题考查开眼看世界的影响,注意关键词“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

B项不符合史实,A、D两项不是思想领域的作用。

【答案】 C

2.“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这种说法应归属于(  )

A.西学东渐B.西学中用

C.中体西用D.西体中用

【解析】 材料强调中国传统的道德、体制是不能变的,能变的是中国的技术,是典型的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 C

3.著名史学家戴逸谈及维新变法的历史影响时指出:

“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材料强调维新变法的意义在于(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解析】 “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说明维新变法的最重要意义是促进了思想的启蒙。

【答案】 C

4.梁启超曾说:

“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

”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解析】 从材料来看,这个派别主张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但认为我国的政教风俗优于他国,说明该派别主张学习西方生产技术,但不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这是A项中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

B项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其重心是“制夷”;C项与材料针对的“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不符;D项是顽固派的主张,与材料中的“知有兵事”不符。

【答案】 A

5.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

“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是(  )

A.阶级斗争分析法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解析】 陈旭麓先生从分析社会背景入手,指出了“中体西用”思想形成的原因。

C项是对他所用方法的概括。

【答案】 C

6.谭嗣同在其代表作《仁学》中说,幸亏清朝的兵不够强,假如其海军如英法,陆军如俄德,那么君主专制的祸害会更大。

此话主要(  )

A.体现谭嗣同的汉奸卖国思想

B.强调君主专制的危害

C.提出学习英法德俄的民主政体

D.指出清朝军事的落后

【解析】 材料说明如果清政府有强大的军事做基础,那么其君主专制的危害更大。

主旨是强调君主专制的危害。

【答案】 B

7.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  )

A.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B.维新派 顽固派 革命派

C.保皇派 革命派 维新派

D.洋务派 革命派 保皇派

【答案】 B

8.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解析】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民主共和是孙中山的思想,托古改制主要是康有为的思想。

D项是梁启超的思想。

【答案】 D

9.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

A.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成为革命的对象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儒家学说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力工具

D.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解析】 康有为为减少变法阻力,借用在中国影响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宣传变法。

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了彻底批判封建制度,矛头直指封建制度的核心——儒家思想。

二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大。

【答案】 B

10.鲁迅的《狂人日记》主要是批判(  )

A.西方腐朽思想

B.北洋政府

C.旧道德

D.维新思想

【解析】 《狂人日记》批判的矛头直指“吃人的礼教”,即旧道德。

【答案】 C

11.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

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主题是(  )

A.强国御辱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D.科学理性

【解析】 考查材料信息获取与观点提炼的能力。

引西救儒至西儒对立,都是在民族危机的大背景下,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积极探索。

【答案】 A

12.有学者指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

”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社会的“外国作品”的本质意义在于(  )

A.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B.把人性从礼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推动民主法制的建立

D.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解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播社会科学的意义在于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正是把人性从封建礼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答案】 B

13.“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他们)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

A.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B.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C.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D.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答案】 A

14.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对三民主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民族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

B.民权主义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民生主义是要变地主土地所有为农民土地所有

D.三民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解析】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在现有地价的基础上,将来增加的部分属于国家,故不能说民生主义是要变地主土地所有为农民土地所有。

【答案】 C

15.“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

”孙中山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曾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1923年前后,他终于找到了答案。

下列各项,与孙中山的答案一致的是(  )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解析】 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已经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打另一派军阀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此后不久,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新三民主义。

D项反映了孙中山思想的这一变化。

【答案】 D

16.“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

……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

……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

”下列选项与孙中山的这段话不符的是(  )

A.说明孙中山放弃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B.孙中山的思想发生转化,由效法英美转向以俄为师

C.孙中山改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

D.孙中山有了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初步想法

【解析】 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孙中山又相继进行了反袁、护国、护法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正在孙中山处于沉闷、彷徨之际,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的五四运动又给了他新的希望和启示,孙中山决定“以俄为师”,得到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援助。

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了适应三大政策的需要,同时也为三大政策的实施提供思想理论上的依据,孙中山又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答案】 A

17.20世纪20年代中期,有这样一种进步思想,它倾注了创立者毕生心血,融铸了中西思想文化精粹,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是指(  )

A.陈独秀的激进民主思想

B.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C.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D.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解析】 新三民主义由三民主义发展而来,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指导了各革命阶级广泛参与的国民革命运动。

【答案】 B

18.“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

”为此,他做出的选择是(  )

A.只依靠农民阶级进行革命

B.发动国民大革命

C.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解析】 材料反映了毛泽东没有照搬俄国革命道路的模式,走一条不同于俄国城市暴动的道路,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选C项。

【答案】 C

19.1925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其中,“谁主沉浮”揭示了作者当时思考的关于中国革命的问题是(  )

A.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问题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的问题

C.国民革命领导权的归属问题

D.应对国民党右派的叛变,组建革命武装的问题

【解析】 结合1925年正值国民大革命时期这一特点,可知毛泽东思考的“谁主沉浮”应该是关于国民大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答案】 C

20.“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

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

”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

【解析】 这种“新的理论”即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它包括A、C、D三项等诸方面的内容。

【答案】 B

21.邓小平曾经说过:

“如果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其依据是毛泽东(  )

A.提出三民主义理论,鼓舞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

B.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C.1946年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D.1958年决定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促进经济的发展

【解析】 毛泽东在理论方面的贡献:

一方面是在民主革命道路探索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上也作了有益的尝试,就四个备选项看,A、D两项本身错误,B项是最佳答案。

【答案】 B

22.某班同学在学校网站上做了一个有关毛泽东的网页,如果在“毛泽东思想研究”栏目下再增加一个相关链接,则链接项“X”里应该是(  )

A.新三民主义

B.新民主主义理论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解析】 从时间发展来看,最符合题意的应该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

这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答案】 B

23.在一篇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写道:

“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

”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南方谈话

C.“文化大革命”时期全面整顿

D.中共十五大

【解析】 注意材料中“又一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南方谈话。

故选B项。

【答案】 B

24.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它们所对应的关键事件是(  )

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②中共十三大 ③中共十四大 ④中共十五大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得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结论,冲破了“个人崇拜”;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中共十五大对所有制和公有制形式进行了创新,冲破了“所有制崇拜”。

【答案】 A

25.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是(  )

A.一脉相承

B.互不相关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但与毛泽东思想没有关系

D.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无关

【解析】 三者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飞跃。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

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在梁启超看来,“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

——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

……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

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

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学为内学”的主张。

(3)概括说明材料二、材料三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去否定“中体西用”思想的。

(4)面对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你能从“中体西用”思想中得到哪些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解析】 第

(1)问,材料一开头点明主旨“强中国”。

(2)问用阶级分析法,从政治和文化角度分析。

第(3)问,材料二中“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说明从内容上否定,材料三中开头“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说明从文化转型上否定。

第(4)问是开放型题目,把握住关键点在于走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

【答案】 

(1)目的:

实现国家富强。

(2)主张:

从政治角度看,指维护封建制度;从文化角度看,指固守传统文化。

(3)角度:

材料二:

从改革内容是否有效(或是否触及根本)的角度;材料三:

从改革作用能否促进社会(文化)转型的角度。

(4)启示:

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中国应坚持走自己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

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

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美各国以独立。

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

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

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扬时代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 

材料三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原因,分析其历史影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理论建设的主要贡献。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重大理论成果?

(4)结合上述内容,请你就这三大理论成果的核心作用写出主题词。

【解析】 结合教材知识和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即可正确解答前三问。

解答第(4)问,注意两点:

①“核心作用”即最主要贡献。

②主题词需高度概括,类似于作文题目。

【答案】 

(1)原因:

鸦片战争后各种变法救国主张的失败;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

影响:

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

(2)革命:

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理论:

探索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3)成果:

邓小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4)三民主义——救国;毛泽东思想——建国;邓小平理论——富国。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说: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

”“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

”在历史运动中,事物的本质,照我的理解,一是时势发展的大趋势,一是大众心理。

把握到这两条,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

——《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

材料二 民族主义是用暴力手段推翻以满清贵族为首的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

民权主义是经由平民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民生主义是解决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民生的办法是核定地价。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三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

第一步(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四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闻,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二,分析三民主义是如何体现材料一中的“抓住事物的本质”的。

(2)依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趋势将中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的依据。

并说明第一阶段的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

(3)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如何把握我国新时期的“时势发展的大趋势”的。

(4)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理论所产生的“物质力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背景和这些理论的作用。

此题解题关键是:

一是注意审题,如第(4)问指出这些理论所产生的“物质力量”实际是考查这些理论的作用,二是要根据材料分析、回答问题,不能泛泛而答。

【答案】 

(1)符合时势发展的大趋势:

实现民族独立;实现近代化。

把握到大众的心理:

对民族危机加剧不满;对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不满;要求解决民生问题。

(2)依据: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任务:

反帝反封建。

性质:

民主革命。

(3)大趋势:

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物质力量:

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邓小平理论指导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