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第11讲习题导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4843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第11讲习题导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第11讲习题导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第11讲习题导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第11讲习题导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第11讲习题导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第11讲习题导练.docx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第11讲习题导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第11讲习题导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第11讲习题导练.docx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第11讲习题导练

习题导练  /通能力突破之道/

对应学生用书P066 

练真题

1.(2017·全国卷Ⅱ)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

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

亚当斯此举(  )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解析 美国1787年宪法赋予了总统最高行政权力,总统不仅拥有任命行政官员的权力,也拥有罢免行政官员的权力,因而材料中皮克林被总统罢免职务是总统行使职权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加强,而是强调总统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力,A项错误;美国总统的权力在宪法中有明确的规定,权限是明确的,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皮克林属于其他党派,无法反映美国的党派斗争,D项错误。

答案 C

2.(2019·全国卷Ⅲ)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

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

此举旨在(  )

A.促进信仰自由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D.落实《权利法案》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16世纪,英国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这有利于王权的加强。

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王查理二世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实际是在强化英国国王的至尊地位,而查理二世是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的君主,此举旨在强化专制统治,故选C项;查理二世旨在强化英国国教的地位,并非促进信仰自由,故A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故B、D两项可排除。

答案 C

3.(2018·全国卷Ⅱ)如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解析 奴隶贸易是欧洲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对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A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奴隶贸易不是导致“日不落帝国”产生的原因,C项错误;奴隶贸易达到极盛是因为发展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需要,D项错误。

答案 A

4.(2019·全国卷Ⅰ)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

“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解析 近代北美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移植到北美,促使美国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拉丁美洲沦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均为封建君主制国家,其将封建的生产方式移植到拉美,从而导致拉美不如美国先进,故D项正确;当时英国、西班牙等宗主国都奴役掠夺土著居民,故A项不是主要原因;拉美并不是最早被殖民的地区,故B项错误;当时宗主国都进行了大量移民,故C项不是主要原因。

答案 D

5.(2018·全国卷Ⅲ)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

这表明(  )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专制王权已经衰落

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8世纪前半期”可知当时法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启蒙思想发展;根据“沙龙聚会……不再局限于传统……思想极为活跃”可知,这一时期的法国沙龙聚会宣扬思想和言论自由,而里面聚集了很多启蒙思想家,启蒙思想得到传播;“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反映了启蒙思想的听众扩展到统治阶级,逐渐流行,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宫廷文化的发展传播,B项错误;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是欧洲大陆典型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贵族和平民的关系问题,D项错误。

答案 A

6.(2019·全国卷Ⅱ)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

A.文化趋于活跃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D.新教传播广泛

解析 图片资料显示,15世纪在美因茨最早出现印书坊,并以此为中心迅速扩展到欧洲诸多城市,这说明当时欧洲文化趋于活跃,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传播速度的加快,没有涉及政治变革和阶级结构变化,B、C两项错误;新教是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形成的,与图中时间信息不符,D项错误。

答案 A

练模拟

 

7.(2019·北京教育考试中心考前冲刺)1760年以前,英国中间阶层的人数大约占下院人数的八分之一,但到了18世纪末,他们的人数翻了一倍,约占下院人数的四分之一。

中间阶层的部分成员可以购买爵位,渐渐接近贵族边缘。

这一变化有助于(  )

A.责任内阁制初步形成

B.限制国王的行政实权

C.议会民主制逐渐完善

D.扩大贵族的政治影响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间阶层在下议院的人数越来越多,反映了议会民主的范围不断扩大,这是议会民主制逐渐完善的体现,C项正确;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担任英国历史上第一任首相,标志责任内阁制形成,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王的信息,故无法推断出限制国王的行政实权,B项错误;随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完善,贵族的政治影响力不断下降,D项错误。

答案 C

8.(2019·重庆九校联考)下面是某学者对近代某部法律文献做的一些评价。

这部法律文献(  )

1.改变了邦联时期国家机器软弱无力的状况

2.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制

3.没有规定具体的选举法

4.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色彩

A.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B.确立了法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C.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D.避免了美国政治中绝对权力的出现

解析 根据1和4得出是美国,故选D项;英国并非邦联,排除A项;法国并非邦联,排除B项;德国并未有种族歧视色彩,排除C项。

答案 D

9.(2019·福建厦门一模)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

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B.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D.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解析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为欧洲带来大量诸如糖、茶叶等廉价商品,故选C项;蔗糖不再是奢侈品,欧洲人食用数量显著增加是由于殖民扩张和美洲种植园从非洲贩来大量的黑奴,不是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也不是因为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更不是由于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排除A、B、D三项。

答案 C

10.(2019·山东济南期末)被贩卖至美洲的非洲奴隶逐渐适应了一个混合着欧洲、美洲和非洲各种因素的社会,他们将西非乐器、音乐、语言、宗教信仰和种植园生活融合在一起,在奴隶数量较多的地区最为常见的就是几种非洲语言和欧洲语言相混合的克里奥语。

这主要是强调黑奴贸易(  )

A.隔断了黑人奴隶的文化传统

B.客观促进非洲文化的近代化

C.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D.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

解析 通过题干可知克里奥语是“几种非洲语言和欧洲语言”相混合的产物,这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的结果,故选D项;克里奥语是各种语言相混合的产物,它延续了黑人奴隶的文化传统,排除A项;克里奥语主要流行于美洲,与非洲文化无关,排除B项;题干主要述及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没有涉及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排除C项。

答案 D

11.(2019·湖南株洲一模)有学者指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本意是希望对赎罪券的效能进行神学辩论,在基督教会的作用和个人虔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不是举起反对教皇的大旗。

然而,他的观点和做法显然道出了对罗马教廷和赎罪券不满的德国人的心声。

这表明(  )

A.反对教会腐败统治是其改革初衷

B.路德的改革主张未脱离宗教范畴

C.德意志的民族国家意识初步形成

D.“因信称义”主张得到广泛认同

解析 题干注重强调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出发点,材料信息“在基督教会的作用和个人虔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不是举起反对教皇的大旗”,说明其改革并没有脱离宗教范畴,故选B项;通过题干可知,“反对教会腐败统治”与“在基督教会的作用和个人虔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一致,排除A项;德意志民族国家意识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的主张,但是在题干中没有提及其是否得到了广泛认同,排除D项。

答案 B

12.(2019·山东济宁一模)16至17世纪,西方的耶稣会学者既把基督教传到了亚洲,也把西方科学传遍了欧亚大陆。

但基督教在中国和印度被拒斥,在日本又被彻底根除。

相反,西方的近代科学却能渗透到任何地方。

这种现象反映出(  )

A.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逐渐消失

B.科学比宗教在文化交流上更具适应性

C.科学发展与宗教传播相互排斥

D.各地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解析 通过题干可知,基督教“在中国和印度被拒斥,在日本又被彻底根除”,而“近代科学却能渗透到任何地方”,这说明在文化交流方面,科学更具有较大的适应性,故选B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其差异不会消失,排除A项;宗教是精神成果,科学是实用技能,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二者不会相互排斥,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科学与宗教不同的适应力,并未体现各地经济发展需要科学理论指导,排除D项。

答案 B

练大题

 

13.(2019·河南开封模拟)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经历了将近三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终止法律的效力;不得擅自征税;不得招募和维持常备军;不得剥夺议员的立法权等。

材料二 美国学者罗威尔指出:

“……国王会同两院组成议会,同掌立法权,每项议案须经两院和国王认同方可生效。

在讨论重大决策时,国王的旨意常常起到拍板定音的作用。

”1701年,英国财政大臣戈多尔芬被女王罢免。

女王在命令他离职的信中写道:

“由于你对我的种种不敬,……使我难以将你继续留用。

材料三 1694年议会通过《三年法案》,使议会成为一个限制王权的常设机构。

1701年《王位继承法》规定:

以后英国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应由信奉新教的汉诺威王室继承;议会可以设立新君;非经议会奏请,国王不得免除终身任职的法官的职务,一切法律和条例非经议会通过,均属无效,从而确立了司法的独立。

1707年《任职法案》规定:

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处领取薪俸,失去议员的资格。

之后王权衰落加快。

材料四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她统治时期树立的很多准则,如:

在党争中持中立态度、签署议会通过的法案及内阁的文件、任用议会中获多数的政党组阁等,成为以后各代国王遵循的准则。

温斯顿·丘吉尔曾对她这样评价道:

“她树立了君主制的典范。

——摘编自阎照样《英国虚君制的逐渐形成》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简要概括其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概括英国政治体制演变的特点。

结合英国的历史发展状况,探讨如何认识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5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主要内容”,据材料一“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得出通过制定法律,限制王权并提高议会地位;据材料二“……国王会同两院组成议会,同掌立法权,每项议案须经两院和国王认同方可生效。

在讨论重大决策时,国王的旨意常常起到拍板定音的作用”“由于你对我的种种不敬,……使我难以将你继续留用”得出光荣革命后初期,国王依旧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是因为国王的权力虽受到法律限制,但仍拥有部分权力,所以出现了材料二中的现象。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得出渐进立法、温和妥协、注重实践、重传统惯例;第二小问“认识”,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政治制度的完善可以推动社会发展,但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所以可以多角度展开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主要内容:

材料一:

通过制定法律,限制王权并提高议会地位。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初期,国王依旧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原因:

国王的权力虽受到法律限制,但仍拥有部分权力。

(2)特点:

渐进立法、温和妥协、注重实践、重传统惯例。

认识:

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起保障的作用。

君主立宪制虽然保留了君主制,但适合英国的国情,保障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建立广阔的殖民地,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并迅速进入工业革命时代,成为“世界工厂”。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现代民主制的开创,政治文明的创新,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14.(2019·吉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波斯人信札》是法国查理·路易·孟德斯鸠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书信体小说,1721年首次出版。

其中许多内容反映了世界近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其创作梗概如下:

在路易十四逝世以前,法国封建势力曾经一度登峰造极。

到了他晚年,封建统治在表面上似乎仍然气焰万丈,实际上已经渐渐成为强弩之末。

路易十四从五岁登基起,在位七十二年之久,实际掌政五十多年,几乎是一贯地压迫资产阶级,使其在经济上没有很大的发展余地,在政治上更不许他们抬头,时刻提防他们和受压迫与剥削最厉害的农民联合起来“造反”。

孟德斯鸠在专门研究法律期间,常去巴黎居住,目睹了法国君主路易十四晚年朝纲混乱的衰败现象。

他把自己在巴黎的所见所闻以及不合理的腐败现象记录下来,积稿十年,整理成《波斯人信札》一书,于1721年发表。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相关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解析 本题是一个开放性题目,题中有四个要求,第一个是在梗概中提取一个相关情节,然后指出它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最后是概述和评价这个历史现象。

例如我们从材料中“几乎是一贯地压迫资产阶级,使其在经济上没有很大的发展余地,在政治上更不许他们抬头”可以提取出资产阶级受压迫,资本主义发展受阻,而这种情况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再比如小说梗概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而孟德斯鸠正是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之一,我们可以联系启蒙运动,并对启蒙运动进行介绍和评价。

答案 情节:

小说揭露了法国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

历史现象:

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

概述和评价:

在17、18世纪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首先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们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权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动摇了封建统治,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还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