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离与民族交融检测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4841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7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离与民族交融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离与民族交融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离与民族交融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离与民族交融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离与民族交融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离与民族交融检测题.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离与民族交融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离与民族交融检测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离与民族交融检测题.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离与民族交融检测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离与民族交融检测题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离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C.完成北方的统一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2.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由此可见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  )

A.发展生产B.加强对边疆的管辖C.军队建设D.关心百姓的生活

3.有一场战役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长平之战

4.战争的胜负有时不取决双方的兵力多少,而军事谋略可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下列战争属于以少胜多的是(  )

①城濮之战②长平之战③官渡之战④淝水之战。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5.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是(  )

A.促进了我国民族的大融合B.使我国古代人口分布更趋合理

C.促进迁入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者D.促进迁入地的生产方式更新提高

6.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结束三国时期,实现短暂统一的朝代是(  )

A.北魏B.东晋C.西晋D.前秦

7.西晋的兴和衰与司马家族紧密相连,从始至终充满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西晋建立初期统治阶级状况的是(  )

A.政治上昏庸腐朽B.生活上极为腐化C.以豪华奢侈为荣D.以腐败堕落为耻

8.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以下属于农业方面的是(  )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②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

③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技术④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族实行的奴役和剥削政策包括(  )

①大肆杀戮②征收重税③征兵派役④掠卖为奴婢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10.如图表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

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比例表。

朝代

北方

南方

西汉

80%

20%

南宋

37%

63%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11.公元198年,洛阳郊外的几户农家,相约迁往江南。

下列有关他们南迁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C.为躲避内迁少数民族侵扰D.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发,荒地多,有发展空间

12.《爱我中华》歌唱道: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  )

A.兴修水利工程B.派船队到达夷洲C.迁都洛阳D.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

1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客观条件是(  )

①北魏建立后,鲜卑人深受汉族影响,学习农耕,逐步定居下来

②北魏主张灭佛,限制寺院经济,减少了消耗,增强了国力

③黄河流域统一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④北魏最高统治者一直提倡汉族文化,重用汉族地主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4.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能独创一家,关键是(  )

A.擅长多种书法、多才多艺B.创作《兰亭集序》闻名天下

C.注重吸取前人书法精华D.具有书法艺术的天赋

15.小华拟定了主题为“古代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四个探究小课题,其中最切题的是(  )

A.云冈石窟与雕塑艺术B.《史记》与体育运动

C.司母戊鼎与古典音乐D.《论语》与佛教文化

二.材料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引自《魏书》

材料二: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步六狐

贺赖

独狐

汉姓

长孙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你认为魏主是指谁?

(2)他提出的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除了材料一、材料二的改革措施外,请再另举2例。

 

(4)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魏主的改革在当时的影响?

 

17.古代历史上,不同文明之间的互相交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张骞等所开辟的这条通商道路,各种各样的东西传来,汉武帝所喜爱的大宛马自不必说,还有地毯、毛织物、宝石、金银器、玻璃制品。

另外,中国产的丝织品、瓷器、漆器等也传到了西方。

材料二: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1)材料一中的“这条通商道路”后来被称作什么?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它的开辟有什么积极影响。

 

(2)材料二中的“诏”是谁下达的?

这一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18.材料论述题

历史剧《胡笳汉月》的故事发生在南北对峙,同时也是民族大融合的北魏时期,当时北魏鲜卑贵族势力采用原始落后的统治模式治理国家,限制了生产力和农耕经济的正常发展,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为此,孝文帝坚决推行改革。

虽然改革之路艰难曲折,步步面临生死考验,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最终大功告成,谱写了一曲民族融合、社会和谐进步的历史赞歌。

(1)写出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材料二:

徐州扬州地区的发展,只是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自东吴起经东晋到南朝,南方各区域的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

当然六朝时期各地区经济发展与进步的轨迹是不同的。

总而言之,六朝时期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是由长江流域逐步推向珠江流域和闽江流域的;就长江流域本身而言,尽管长江上游地区在六朝以前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但在六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长江上游地区,原来经济水平较差的豫章地区又迅速发展并开始跟上。

这样,整个长江流域在事实上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富有生机的经济带,这与北方黄河流域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恢复与发展缓慢形成鲜明对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个地区?

试总结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2)材料二反映了魏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与材料一相比,有什么变化?

 

(3)这一时期“南方各区域的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进步”的原因是什么?

 

(4)这样的变化对我国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5DABAA,CDDCC,DDACA

二.材料题

16.

(1)北魏孝文帝.

(2)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3)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管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4)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17.

(1)名称:

丝绸之路。

影响: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人物:

北魏孝文帝。

目的:

革除鲜卑旧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18.

(1)改穿汉服、采用汉姓、学说汉语、同汉族通婚。

(2)观点: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改革是强国之路。

)论述:

改革前,北魏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尖锐。

北魏孝文帝实施改革后,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19.

(1)江南地区。

人口稀少,耕作方式落后,经济不发达。

(2)长江中下游地区得到开发,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3)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还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

江南地区气候适宜,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4)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同步练习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一、选择题

1.“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洛神赋》这两句传世千年的名句,为后人构造了一位可望而不可即的“丰姿秀美,含情脉脉,飘飘若仙”的洛神,谁的作品形象再现了以上情景( B )

A.司马迁B.顾恺之

C.屈原D.王羲之

2.顾恺之创作的作品很多,流传下来的摹本有( A )

①《女史箴图》 ②《洛神赋图》 ③《奔马图》 ④《清明上河图》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3.(2018醴陵)在一次智力问答比赛上,主持人请大家判断具有以下特征的古代书法家是谁

①东晋人 ②吸取前人书法的精华,独创端秀清新的特色 ③他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 ④后人尊称他为“书圣”

小明的判断完全正确,你认为他的答案是( A )

A.王羲之B.欧阳修C.柳公权D.颜真卿

4.下列哪一个名胜古迹是典型的中外艺术的结晶( C )

A.秦始皇陵兵马俑B.秦朝的万里长城

C.山西大同云冈石窟D.四川青城山道观

5.被后人称为“书圣”的书法家是( B )

A.锺繇B.王羲之

C.颜真卿D.柳公权

6.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当代科学家利用巨型电子计算机已计算到小数点后约100万兆位。

而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C )

A.阿基米德B.张衡

C.祖冲之D.宋应星

7.以下是四位同学看到下面这幅名画发出的感慨,表达最准确的是( C )

A.人物鲜明,史家典范

B.治病救人,泽被后世

C.线条优美,活泼传神

D.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8.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

该文献主要介绍了( D )

A.江南的手工业技术B.全国江河水道系统

C.战国到五代的历史D.北方农业生产经验

9.小明在阅读《物种起源》时,发现达尔文在书中介绍了一本中国农学著作,该著作可能是( B )

10.(珠海中考)汉字是公认的人类历史上形态最美、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

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

下列作品中,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是( C )

11.(昆明中考)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 B )

A.《本草纲目》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D.《水经注》

二、材料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从艺术风格来说,云冈石窟的造型反映北魏前期的生活写真,其雕像的线条粗犷洗练,胡人的味道很重,有些石窟还将北魏的政治状况用雕像的排列造型反映在石窟结构上。

后来北魏从大同南迁洛阳,北魏政权为了更好统治和减少民族冲突,全面汉化,连鲜卑氏祖先的姓氏也放弃改汉姓,这时候龙门石窟的雕像造型开始圆滑细致,呈现汉族文化特有的审美观。

材料二: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1)要想参观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应分别去我国哪省的哪一城市?

(2)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都是在什么时候开凿的?

(3)石窟艺术的修建,反映了哪一宗教的盛行?

(4)为什么说石窟艺术是中外文化融合的结晶?

(5)现在这些石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已经面临着威胁,如果你是一位文物保护专家,你打算如何使这两大石窟永葆艺术魅力。

答:

(1)云冈石窟:

山西省大同市;龙门石窟;河南省洛阳市。

(2)北魏(南北朝)。

(3)佛教。

(4)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

(5)保护周边的自然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风沙侵蚀和危害。

加大管理力度,防止人为破坏。

利用旅游收入,保护石窟。

2019-2020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历史事件中由北魏孝文帝完成的是()

①建立北魏②迁都洛阳③统一黄河流域④实行汉化政策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下图人物对世界科技文化的贡献不包括下面的()

A.数学研究B.天文历法

C.农业生产技术D.机械制造

3.下列石窟,开凿于北魏迁都之后的是()

A.龙门石窟B.云冈石窟C.莫高窟D.千佛洞

4.下图最能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国家统一B.经济发展C.民族隔阂D.民族交融

5.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区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灾害,请问,在三国时期,这一带地区主要属于下列哪一政权管辖()

A.魏B.蜀C.吴D.西晋

6.下列哪个石窟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A.云冈石窟B.莫高窟C.龙门石窟D.麦积山石窟

7.南北朝时期,极大地顺应了我国北方“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等民族大融合趋势的政治改革家是()

A.商鞅B.张骞C.班超D.北魏孝文帝

8.大英博物馆为纪念《女史箴图》进馆一百周年举行了学术研讨会,《女史箴图》的作者是()

A.王献之B.顾恺之C.王羲之D.祖冲之

9.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下列人物中,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从而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是()

A.北魏孝文帝B.汉光武帝C.汉武帝D.秦孝公

10.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在这次战役中前秦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前秦首领苻坚骄傲轻敌

B.东晋的士兵战斗力强,战术正确

C.士兵不愿意为前秦卖命

D.前秦士兵大约80多万,人数众多

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下列属于它的表现的是

A.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B.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C.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D.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幵垦为良田

12.“东望夏口,西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是苏轼对下列哪次战役的感叹()

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13.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朝统治者施行仁政

14.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役。

这场战役()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15.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下列关于南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方将领势力强大B.宋齐梁陈定都建康

C.朝代更替非常频繁D.宋朝爆发大规模叛乱

16.解决周长与直径之间比例关系的数学问题的科学家是()

A.张衡B.张仲景C.祖冲之D.贾思勰

17.西晋统一后对全国的统治只维持了不到40年,最终西晋被哪个少数民族所灭()

A.羯族B.鲜卑族C.匈奴族D.氐族

18.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孝文帝改革符合保守势力的意愿

B.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

C.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D.孝文帝改革以身作则

19.下图的作者所处的朝代是()

A.西汉B.三国曹魏C.西晋D.东晋

20.在一次鉴宝活动中,某持宝人持有如图所示名画,经专家组鉴定,这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真迹的局部图,是顾恺之依三国时期魏国曹植的名赋而作。

它是()

A.《步辇图》B.《洛神赋图》

C.《天王送子图》D.《清明上河图》

二、非选择题

21.人类历史之河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面对历史的洪流,伟大的历史人物直面于变化,求索于天地,选择去改变,创造了一段又一段历史的传奇。

请回答:

(1)公元前356年,在城门立柱随后在秦国开展一次巨大改革的商鞅使秦国富强起来,为日后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请问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2)西汉初期遵循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但也随之产生了思想相对混乱的新问题,为了达到思想上的统一,汉武帝采取了谁的建议?

并实行了什么措施?

(3)作为鲜卑族的王者,他顺应历史的大洪流,改汉姓、穿汉服、写汉字、说汉语,全面的学习汉族文化。

请问他是指谁?

这次改革在历史上又有何作用?

22.材料一、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自,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为钱而已。

——《钱神论》

材料二、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

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

——七上人教版历史教科书

(1)依据材料一回答,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流行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你如何看待这种风气?

(2)依据材料二回答,材料中的“八王混战”指当时的什么动乱?

这场动乱发生在哪位皇帝执政时期?

(3)八王之乱的目的是什么?

“八王之乱”对当时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首词涉及到了哪一历史时期哪一场战争?

(2)这场战争发生在谁与谁之间?

(3)这场战争产生了什么影响?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请写三国的名称。

(2)材料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发生在________年的________(战役)

(3)面对曹操“拥百万之众”之势,诸葛亮在材料中提出了什么策略?

这个策略在此后有何成功的实践?

产生了什么影响?

25.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

材料一:

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水面偏能用火攻。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材料二: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

又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材料一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指谁?

大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

(3)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这一名著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定都平城。

孝文帝执政后,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2.【答案】C

【解析】祖冲之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有突出的贡献。

3.【答案】A

【解析】北魏从平城迁都到洛阳,石窟艺术也随之迁移。

4.【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胡人汉服”体现了汉族服饰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汉人胡食”体现了少数民族饮食对汉族的影响,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学习即民族交融。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三国时期的蜀国管辖中国的西南地区,四川省也在其管辖范围之内。

吴国管辖中国江浙地区,西晋时期已经结束了三国时代,因此错误。

选B。

6.【答案】A

【解析】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

7.【答案】D

【解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南北朝、胡汉”等,我们可知道这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所以答案是D。

8.【答案】B

【解析】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的画家。

《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代表作,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孝文帝改革时期,都城迁到洛阳。

在黄河流域进行了改革。

10.【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是魏晋时期东晋抵御前秦进犯的著名战争。

383年,前秦统治者在统一北方后,强征各族人民南下,企图一举消灭东晋。

东晋率八万精兵迎战,双方在淝水决战,东晋要求秦兵略向后移,以便渡河决战。

苻坚企图乘晋军半渡时猛攻,命令军队后退。

晋军乘秦军后退时发动攻击,秦军由于军心涣散,大败而归。

所以这次战役中前秦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士兵不愿意为前秦卖命,故选C。

1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湖田被开辟出来,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是江南地区开发,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不是表现,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答案】D

【解析】赤壁之战,曹操骄傲轻敌,被周瑜利用火攻打败。

13.【答案】C

【解析】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经验,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是主要原因,答案选C。

14.【答案】C

【解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208年,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轻易南下。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乘机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并向西进占四川。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故选C。

15.【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南朝后期,梁朝爆发侯景之乱,这场乱事亦是梁朝灭亡的关键。

在侯景之乱后,梁朝国力急剧衰败,北齐和西魏相继乘机来攻,失去了大片土地,南朝逐渐转弱。

所以D项表述错误,故选D。

16.【答案】C

【解析】祖冲之通过计算圆周率,解决周长与直径之间比例关系的数学问题。

17.【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西、北各少数族人民向内地迁徙的活动,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史称为“五胡”。

在各地流民不断起义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也相继起兵反晋,西晋最终被匈奴的刘渊所灭。

故选C。

18.【答案】A

【解析】孝文帝的改革一度遭到保守派的极力反对,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19.【答案】D

【解析】此图的作者是顾恺之,生活在东晋时期。

20.【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记好课本的插图。

这幅画是《洛神赋图》,是东晋的顾恺之的代表作,他的代表作还有《女史箴图》。

21.【答案】

(1)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进步;秦国落后,秦孝公决心变法。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孝文帝;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解析】

(1)结合课本所学分析,春秋以前,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进行变法,秦国落后,秦孝公决心变法,故答案为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进步;秦国落后,秦孝公决心变法。

(2)结合课本所学分析,西汉初期遵循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但也随之产生了思想相对混乱的新问题,为了达到思想上的统一,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还大力兴办太学,以推行儒学教育。

(3)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并进行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