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通用版冲刺大三轮复习讲义专题一 重温理论体系框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4837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通用版冲刺大三轮复习讲义专题一 重温理论体系框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化学通用版冲刺大三轮复习讲义专题一 重温理论体系框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化学通用版冲刺大三轮复习讲义专题一 重温理论体系框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化学通用版冲刺大三轮复习讲义专题一 重温理论体系框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化学通用版冲刺大三轮复习讲义专题一 重温理论体系框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通用版冲刺大三轮复习讲义专题一 重温理论体系框架.docx

《高考化学通用版冲刺大三轮复习讲义专题一 重温理论体系框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通用版冲刺大三轮复习讲义专题一 重温理论体系框架.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通用版冲刺大三轮复习讲义专题一 重温理论体系框架.docx

高考化学通用版冲刺大三轮复习讲义专题一重温理论体系框架

一、氧化还原反应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错误的指明原因。

(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一种元素被氧化时,一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

(2)有单质参加或生成单质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

(3)某元素由游离态变成化合态时,该元素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

(4)阳离子只能得到电子被还原,阴离子只能失去电子被氧化(  )

(5)化合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

(6)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反应物,不是氧化剂就是还原剂(  )

(7)含有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  )

(8)物质氧化性的强弱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  )

(9)在Cl2+H2OHCl+HClO中,氧化剂与还原剂均是Cl2,其物质的量之比为1∶1(  )

(10)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中,氧化剂与还原剂之比为8∶3(  )

答案 

(1)× 反例:

Cl2的歧化反应

(2)× 反例:

同素异形体的相互转化

(3)√

(4)× 反例:

Fe2+可被氧化为Fe3+

(5)× 反例:

Na2O+H2O===2NaOH

(6)× 反例:

Na2O2与H2O的反应中,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7)√ (8)√ (9)√

(10)× 反应中8个硝酸分子,只有两个参加氧化还原反应

二、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物质的构成

原子、分子、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1)原子间通过共价键构成分子,如:

N2、CO2、HCl、H2SO4、NH3、H2O。

注意 ①惰性气体是单原子分子,不存在共价键。

②NH3·H2O是共价分子,为纯净物;氨水是混合物。

(2)原子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空间网状结构的一类物质,无分子,如:

金刚石、SiO2等,只能称化学式。

(3)原子形成离子,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形成的一类物质,无分子,如:

NaCl、Na2O2、KOH、NH4Cl,只能称化学式。

(4)金属单质形成的晶体中有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移动的电子,没有阴离子。

2.物质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3.周期表的信息解读(四个关系式)

(1)电子层数=周期数。

(2)质子数=原子序数。

(3)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

(4)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族序数(O、F除外),负价=主族序数-8。

4.利用“三看”规律比较微粒半径大小

(1)“一看”是电子层数。

当电子层数不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2)“二看”核电荷数。

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如:

r(O2-)>r(F-)>r(Na+)>r(Mg2+)>r(Al3+)。

(3)“三看”核外电子数。

当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均相同时,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5.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与化学键的关系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错误的指明原因。

(1)H3O+与NH

含有相同的电子数、质子数(  )

(2)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元素一定在第ⅡA族(  )

(3)硅、锗位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线处,二者均可以制作半导体材料(  )

(4)第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一定比同周期的第ⅡA族的强(  )

(5)第三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从左至右逐渐减小(  )

(6)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

H2O>NH3>SiH4(  )

(7)碳酸的酸性强于次氯酸,因而碳的非金属性强于氯(  )

(8)非金属元素原子不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

(9)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  )

(10)三氟化硼分子中,B原子最外层满足8电子结构(  )

(11)第ⅠA族元素与第ⅦA族元素结合时,所形成的化学键都是离子键(  )

(12)NaCl晶体不导电,说明晶体中不含离子(  )

(13)SiO2分子中含有一个硅原子和两个氧原子(  )

(14)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其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

答案 

(1)√ 

(2)× 反例:

He (3)√ (4)√

(5)× 反例:

r(Cl-)>r(Al3+)

(6)√

(7)× 应比较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

(8)× 反例:

NH4Cl

(9)× 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10)× BF3的电子式

(11)× 反例:

HCl

(12)× NaCl晶体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13)× SiO2晶体中不存在分子

(14)× 反例:

He、Mg最外层都是两个电子

三、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

1.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平衡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已知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为放热反应,加入少量浓硫酸并加热,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均增大(  )

(2)在恒温条件下,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  )

(3)在一定条件下,增加反应物的量,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  )

(4)某温度时FeO(s)+CO(g)Fe(s)+CO2(g)达到平衡时n(CO)∶n(CO2)=4∶1。

则该反应此温度时的平衡常数K=0.25(  )

(5)正反应为吸热反应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

(6)加入催化剂加快了反应速率,改变了反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

(7)在一定条件下,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速率变大(  )

(8)在FeCl3+3KSCNFe(SCN)3+3KCl平衡体系中,加入KCl固体,颜色变浅(  )

(9)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都增大(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2.识图解答下列问题

(1)将2molCH4和5molH2O(g)通入恒压容器中发生反应CH4(g)+H2O(g)CO(g)+3H2(g)。

CH4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

①压强为p1,平衡时若容器的体积为1L,则1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__。

②若图中的p1

(2)一定温度下,将CO和H2按照物质的量之比1∶2充入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CO(g)+2H2(g)CH3OH(g) ΔH<0,保持温度和体积不变,反应过程中CO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

①0~10min内H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

②15min时,若保持温度不变,再向容器中充入CO和CH3OH各0.3mol,平衡将________(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

若改变外界反应条件,导致n(CO)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化,则改变的条件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

a.增大CO浓度b.升温c.减小容器体积d.加入催化剂

答案 

(1)①6.75 ②KA

(2)①0.02mol·L-1·min-1 25

②不 c

解+析 

(1)①  CH4(g)+H2O(g)CO(g)+3H2(g)

开始/mol2500

转化/mol1113

平衡/mol1413

K=

=6.75。

②在相同压强下升高温度,CH4的转化率升高,说明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因而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大。

故KA

(2)①由图可知,CO、H2的起始浓度分别0.2mol·L-1,0.4mol·L-1,

       CO(g)+2H2(g)CH3OH(g)

初始/mol·L-10.20.40

平衡/mol·L-10.10.20.1

v(H2)=

=0.02mol·L-1·min-1

K=

=25。

②Q=

=25。

故平衡不移动。

四、电解质溶液

1.离子方程式书写注意事项

(1)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可溶性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可溶性盐)以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非电解质、弱电解质、气体、单质、氧化物以及难溶盐均用化学式表示。

(2)HCO

、HS-、HSO

等弱酸的酸式酸根不能拆开写。

(3)浓硫酸不写离子符号;溶液中铵盐与碱反应加热放出NH3,不加热写成NH3·H2O;生成物中有微溶物析出时,微溶物写成化学式。

(4)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一般用“”,不用“↑”和“↓”;若为完全进行的水解反应,用“===”,“↑”和“↓”;沉淀转化离子方程式用“===”,不用“↓”,可在难溶物后注“(s)”。

(5)多步连续化学反应,如AlCl3与NaOH,NaAlO2与盐酸,Na2CO3与盐酸,CO2(SO2)通入NaOH溶液中等,此类反应可用分步书写再相加的方法,写出过量时的离子方程式。

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3.离子浓度大小关系分析判断的基本解题框架

步骤一

步骤二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错误的指明原因。

(1)任何温度下,根据水溶液中c(H+)和c(OH-)的相对大小都可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

(2)pH=4的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所有离子浓度都降低(  )

(3)在NaHCO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不会影响离子的种类(  )

(4)AgCl(s)溶解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sp=

(  )

(5)沉淀转化只能是Ksp大的沉淀转化为Ksp小的沉淀(  )

(6)25℃时Cu(OH)2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其在Cu(NO3)2溶液中的溶解度(  )

(7)中和等体积、等pH的盐酸和醋酸消耗的NaOH的量相同(  )

(8)制备无水AlCl3、FeCl3、CuCl2均不能采用将溶液直接蒸干的方法(  )

(9)某醋酸溶液的pH=a,将此溶液稀释10倍后,溶液的pH=b,则a

(10)常温下,pH=5.6的CH3COOH与CH3COONa混合溶液中,c(Na+)>c(CH3COO-)(  )

(11)常温下,pH=7的氯化铵和氨水的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顺序为c(NH

)=c(Cl-)>c(OH-)=c(H+)(  )

(12)常温下NaHSO4===Na++H++SO

,pH=1的NaHSO4溶液中:

c(H+)=c(SO

)+c(OH-)(  )

(13)锅炉中沉积的CaSO4可用饱和Na2CO3溶液浸泡,再将不溶物用稀盐酸溶解除去(  )

(14)常温下,在NaHS溶液中滴入少量CuCl2溶液,产生黑色沉淀,水的电离程度增大(  )

(15)常温下,等体积的盐酸和CH3COOH的pH相同,由水电离出的c(H+)相同(  )

(16)0.2mol·L-1CH3COONa与0.1mol·L-1盐酸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中(pH<7):

c(CH3COO-)>

c(Cl-)>c(CH3COOH)>c(H+)(  )

(17)向0.10mol·L-1NaHSO3溶液中通入NH3至溶液pH=7:

则c(Na+)>c(SO

)>c(NH

)(  )

(18)NH4HSO4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是c(H+)>c(SO

)>c(NH

)>c(OH-)(  )

(19)0.1mol·L-1氨水中加入CH3COONH4固体,

比值变大(  )

(20)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CH3COOH溶液到终点时,c(Na+)=c(CH3COO-)(  )

(21)25℃时,用0.01mol·L-1盐酸滴定20mL某浓度的氨水时,应选用酚酞作为指示剂(  )

(22)向含AgCl、AgBr的浊液中加入少量AgNO3,溶液中

不变(  )

答案 

(1)√

(2)× c(H+)减小,c(OH-)增大

(3)√

(4)× 固体物质不写入平衡常数表达式

(5)× 反例:

BaSO4在饱和Na2CO3溶液中可转化为BaCO3

(6)√

(7)× 醋酸的浓度大于盐酸,消耗NaOH的量较多

(8)√ (9)√

(10)× 由于溶液显酸性,CH3COOH的电离程度大于CH3COONa的水解程度,因而c(CH3COO-)>c(Na+)

(11)√ (12)√ (13)√

(14)× HS-+Cu2+===CuS↓+H+,水的电离程度减小

(15)√ (16)√ (17)√ (18)√

(19)× CH3COONH4电离的NH

,抑制氨水的电离,c(OH-)减小,c(NH3·H2O)增大,因而比值减小

(20)× 滴定终点为CH3COONa,CH3COO-水解,因而c(Na+)>c(CH3COO-)

(21)× 盐酸滴定氨水,终点呈酸性,应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22)√

五、电化学原理

1.原电池、电解池的区别

2.离子交换膜

3.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镀:

待镀件作阴极、镀层金属作阳极、含镀层金属阳离子的溶液作电镀液。

(2)电解精炼铜:

纯铜作阴极、粗铜作阳极、硫酸铜溶液作电解质溶液。

4.金属(以铁为例)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1)吸氧腐蚀电极反应:

负极:

2Fe-4e-===2Fe2+;

正极:

O2+4e-+2H2O===4OH-。

(2)防护方法:

①原电池原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与较活泼的金属相连,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被腐蚀,被保护的金属作正极;

②电解池原理——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被保护的金属与原电池负极相连,形成电解池,作阴极。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Cu+2H+===Cu2++H2↑既可在原电池中完成,也可在电解池中完成(  )

(2)蓄电池充电时,标记着“-”的电极应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

(3)在Mg—Al—NaOH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因Mg比Al活泼,故Mg作负极(  )

(4)铅蓄电池放电时的负极和充电时的阴极均发生还原反应(  )

(5)电解质溶液导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电解的过程(  )

(6)电解时,电子流动路径是:

负极→外电路→阴极→溶液→阳极→正极(  )

(7)用惰性电极电解MgCl2溶液时,阴极可能得到固体镁(  )

(8)用惰性电极电解KOH溶液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是O2+2H2O+4e-===4OH-(  )

(9)以Pt电极电解电解质溶液时,若两极只有H2和O2析出,则溶液的浓度一定改变(  )

(10)镀锌铁,若保护层被破坏后,就完全失去了对金属的保护作用(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2.关于下列五个电化学装置图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图1装置为有阳离子交换膜的锌铜原电池,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甲池的c(SO

)减小(  )

(2)控制合适的条件,将反应2Fe3++2I-2Fe2++I2设计成如图2所示的原电池。

则反应开始时,乙中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甲中石墨电极上Fe3+被还原(  )

(3)通过加入适量乙酸钠,设计成微生物电池可以将废水中的氯苯转化为苯而除去,其原理如图3所示。

b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CH3COO--8e-+2H2O===2CO2+7H+,a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  )

(4)我国最近在太阳能光电催化—化学耦合分解硫化氢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装置如图4所示。

该装置工作时,H+由b极区放电生成氢气,H+由a极区流向b极区,a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Fe2+-e-===Fe3+(  )

(5)某原电池装置如图5所示,电池总反应为2Ag+Cl2===2AgCl。

当电路中转移0.01mole-时,交换膜左侧溶液中约减少0.01mol离子(  )

答案 

(1)× 

(2)√ (3)√ (4)√ (5)×

解+析 

(1)由于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和水分子通过,故甲池的c(SO

)不变。

(5)AgCl/Ag为负极,电极反应为Ag-e-+Cl-===AgCl,当电路中转移0.01mole-时,有0.01molAgCl沉淀形成,同时还必然有0.01molH+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正极区,因而左侧减少0.02mol离子。

3.关于下列五个电化学装置图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在固态金属氧化物电解池中,高温条件下电解H2O—CO2混合气体制备H2和CO是一种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

X是电源的负极,电池总反应是H2O+CO2

H2+CO+O2(  )

(2)某模拟“人工树叶”电化学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该装置能将H2O和CO2转化为O2和燃料(C3H8O)。

a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3CO2+18H+-18e-===C3H8O+5H2O(  )

(3)三室式电渗析法处理含Na2SO4废水的原理如图3所示,采用惰性电极,ab、cd均为离子交换膜,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两膜中间的Na+和SO

可通过离子交换膜,而两端隔室中离子被阻挡不能进入中间隔室。

该法在处理含Na2SO4废水时可以得到NaOH和H2SO4产品(  )

(4)亚磷酸钠(Na2HPO3)溶液电渗析法制备H3PO3(亚磷酸)的原理如图4所示,膜①、③均为CM,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H2O-4e-===4H++O2↑(  )

(5)近年来,我国多条高压直流电线路的瓷绝缘子出现铁帽腐蚀现象,在铁帽上加锌环能有效防止铁帽的腐蚀,如图5所示,该装置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绝缘子表面产生的OH-向阴极移动(  )

答案 

(1)√ 

(2)× (3)√ (4)√ (5)×

解+析 

(2)a极为阴极,CO2中碳由+4价变为C3H8O中的-2价,应为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5)该装置为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OH-向阳极移动。

六、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1.牢记两类能量变化图像的含义

(1)反应热与物质具有的能量的关系

(2)反应热与正、逆反应活化能的关系

如图所示,E1表示正反应的活化能,E2表示逆反应的活化能,ΔH=E1-E2。

2.熟练掌握计算反应热的五种方法(根据条件作选择)

(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

反应热与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Q=n·ΔH)。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计算:

ΔH=E生成物的总能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

(3)根据键能计算:

ΔH=E反应物键能之和-E生成物键能之和。

(4)根据物质燃烧热计算:

Q=n(可燃物)×燃烧热。

(5)根据盖斯定律计算:

①合理设计反应途径,如:

,则ΔH=ΔH1+ΔH2

②热化学方程式相加或相减,如:

(Ⅰ)C(s)+O2(g)===CO2(g) ΔH1

(Ⅱ)2CO(g)+O2(g)===2CO2(g) ΔH2

(Ⅰ)-(Ⅱ)×

可得C(s)+

O2(g)===CO(g) ΔH=ΔH1-

ΔH2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吸热反应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反应,而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能进行(  )

(2)物质所含的键能越大,能量越低,该物质越稳定(  )

(3)H2(g)的燃烧热是285.8kJ·mol-1,则2H2O(g)===2H2(g)+O2(g) ΔH=+571.6kJ·mol-1

(  )

(4)在常温常压下,2SO2(g)+O2(g)===2SO3(g)和2SO2(g)+O2(g)2SO3(g)的ΔH相同(  )

(5)由石墨比金刚石稳定可推知:

C(石墨)===C(金刚石) ΔH>0(  )

(6)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相同条件下,前者放出的热量多(  )

(7)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

(8)H—H、O==O和O—H键的键能分别为436kJ·mol-1、496kJ·mol-1和462kJ·mol-1,则反应H2+

O2===H2O的ΔH=-916kJ·mol-1(  )

(9)H2(g)+

O2(g)===H2O(g) ΔH1和2H2O(g)===2H2(g)+O2(g) ΔH2中的ΔH2=2ΔH1(  )

(10)已知:

①I2(g)+H2(g)2HI(g) ΔH=-9.48kJ·mol-1

②I2(g)I2(s) ΔH=-35.96kJ·mol-1

则I2(s)+H2(g)2HI(g)的ΔH=+26.48kJ·mol-1(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