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docx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教材选自: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参赛课题: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参赛教师:
张艳苓
所在学校: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新华中学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初中
2、学科:
历史
3、课时:
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给同学们推荐网站: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风云等,布置同学们搜集查找与科举制有关的信息,调查身边与科举制有关的历史资源。
(2)让同学们通过上网等方式了解今天的选官方式。
(3)预习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完成历史作业册的“自主预习,自我提高”。
一课程内容标准
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并介绍了科举制度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隋朝废除了以前按门第选官的制度,以真才实学作为选官的标准,对以后有深远影响。
也为以后学习第15课八股取士做好了铺垫。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单元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科举制度体现了隋唐的繁荣与开放,尤其体现了唐朝的开放。
对内选拔干部更广泛更开放,不仅寒士可取,少数民族人士也可取。
对外,外国人也能来考试当中国官,洋人在中国当“公务员”。
唐朝的开放胸怀在科举制度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最后指出教材中的一点缺憾,教材中“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关于“人才”的提法不准确。
“人才”与“干部”、“官吏”是有区别的。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在12—13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
渴望得到表扬、肯定,渴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学习。
因此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能力培养不是单方面的知识教育,而应该是知识、能力、情感三维一体的完整体系。
基于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新课标,我设计了三方面的目标要求: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隋唐时期用科举制选拔官员;能概括出隋唐皇帝为科举制的创新与完善做出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并竞答的方式讨论解决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吏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是隋唐制度创新的典型体现,让学生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了解古今中外,不是为了考试上大学。
而是为了借鉴,为了推陈出新,为我所用,创造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国家,服务社会;让学生知道,今天世界各国的考试都起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科举制的影响。
六教法和学法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指出,学习是学生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因此我采用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引导探究式课堂教学。
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则在其中发挥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七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对重难点的学习。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七个环节:
联系实际,引出课题;师生互动,突出重点;合作探究,突破难点;知识提炼,巩固提高;关注现实,情感升华;课堂小结,专题整合;布置作业,引出预习。
1、联系实际,引出课题
XX视频搜索:
2011年公务员考试(
导入:
公务员的职业在就业难的今天更显出其夺目的光环。
公务员作为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公务的人员,其个人素质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行政系统的运转。
因此,对于公务员的选拔,各国都是非常重视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务员制度,或者说官吏考试选拔制度,其雏形是从1400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中间断裂,现在又重新实行,可谓千年大轮回。
当然,是更高一级的轮回。
那么,古代是如何选官的呢?
初一学生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用公务员考试这一话题导入自然而有效,既能烘托课堂气氛,更能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巧妙衔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今及古,思考:
古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
2、师生互动,突出重点
在“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这两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我把全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代表6个时期的读书人,分别是魏晋时期、隋文帝时期、隋炀帝时期、唐太宗时期、武则天时期、唐玄宗时期,让他们通过阅读课本和小组合作学习,分别介绍自己所处时期的选官制度和形式。
这是本课的重点,课前教师要充分预设,做好“设计师”,能够运筹帷幄;而在课堂中要抓住时机“自然生成”,做好“魔术师”,能够点石成金。
例如:
提出这样的疑问“魏晋以来用门第出身选官有何弊端?
”,让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创立的必要性;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科举制形成于隋炀帝时期而不是隋文帝时期?
”,加深学生对“制度”这一词汇内涵的深层理解;提问“隋朝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吏带来的变化?
”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科举制创立的作用的能力。
质疑“唐太宗扩充国学与完善科举制的联系?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重视人才培养的良苦用心;分析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意图是什么?
加深学生对武则天政绩的认识,更全面的了解武则天。
追问“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对后世的影响?
”,加深学生对科举制的理解。
这样,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老师适时质疑、追问、点拨,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了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的过程。
而在这整个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课前已有同学到临朐朱位村探访了明代状元马愉的故里,并拍了照片。
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同学们看。
并将第15课八股取士的内容整合到这节课里面,让同学们阅读了解。
学生探访马愉故里学生探访马愉之墓
多媒体显示几幅图片,提出探究问题:
“根据所学内容及出示的图片,思考科举制有哪些影响?
”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
老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比如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也可以从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对中国的影响、对世界的影响;对古代的影响、对今天的影响等角度分析,拓宽学生的思路。
因为小组合作交流,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激情与自由的氛围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这期间,教师巡视、观察,了解学生交流的情况,并对学生存在的疑点难点进行点拨和引导,师生互动,突破难点。
在这个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中引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4、知识提炼,巩固提高
多媒体显示表格,总结隋唐皇帝为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做出的贡献。
阶段
朝代
人物
对科举制度的贡献
形成
时期
隋朝
隋文帝
隋炀帝
完善
时期
唐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为了使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我将练习设计为一个小游戏:
“摘苹果”。
每个苹果代表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自主选择苹果,选到就要回答苹果所代表的问题。
通过这个练习,夯实基础,巩固重难点,从而达到当堂学习当堂检测的教学效果。
5、关注现实,情感升华
XX视频搜索学生考试(
考试,对初一的同学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他们也算久经沙场了。
但对考试的认识,却还有失偏颇。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发表见解,老师点拨引导,得出正确认识。
我们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了解古今中外,不是为了考试上大学。
而是为了借鉴,为了推陈出新,为我所用,创造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国家,服务社会。
六课堂小结,专题整合
本课讲了科举制这一专题,它从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明清衰落,到1905年废除,共1300多年的历史。
隋唐的科举制是今天考试制度的起源,它的创立目的是为了选官。
今天的考试,有的仍是为了选官,比如“公务员考试”;有的是为了选拔人才,如“高考”、“中考”;更主要的演化成为一种评价我们知识能力态度的手段,时时刻刻在发挥作用。
七布置作业,引出预习
课后沉思——小型课题作业法:
建议书
大屏幕显示:
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以后,请想一想:
你对我们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当今的人事制度,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议吗?
能否以6人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有关的建议书或计划书。
(这是我设计的一个课外研究性活动,通过给学生布置小型课题作业法,让学生在对科举制的学习过程中探究其对我们今天学校考试制度和人事制度的现实意义。
这样就使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升华为现实意义,对学生的现实生活给予震撼和指导,从而既达到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又达到以史为鉴的历史教育目的。
)
隋唐的繁荣与开放,不仅体现在选官制度上,还体现在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上。
大家预习第5课“合同为一家”看唐朝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
本课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研,达成共识,体现一种多媒体辅助下的问题情境教学特色。
有言道: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只有在互动中,学生的生命与思维才被唤醒,被激活,实现感悟与理解的融合,观点与精神的共享。
那天上《科举制的创立》这堂课时出现了一个生成性的问题:
学生忽然提到古代有没有女状元?
我当时马上反应说,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再生缘》?
那就是讲述一个富家小姐女扮男装考上状元的故事,当然这是虚构的。
但是,唐朝时连女皇帝都有,那么会不会有女状元呢?
顿了一顿,望着学生渴求的眼神,我不紧不慢地接着说,这个问题老师也不知道,不如大家回去上网查找一下吧?
评课时同行对我当时的反应都非常赞赏,认为这既体现了教育的机智,又捕捉住学生的兴奋点,提升了学生对历史的爱好,把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
然而我认为这是过奖了。
过高地估计了这个问题的价值。
历史课堂应该激荡出历史思辨的氛围,因为学习历史的意义在于启迪未来。
我这堂课的核心内容只有一个,就是通过了解科举制产生的社会根源、内容、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现在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利弊和应对方法。
学生提到的这个问题有趣,能勾起他们对历史的兴致和求索的热情,不过仅止于此。
因此,课堂上点到即止就可以了。
同行们对这个问题的作用大加赞赏,其实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这门课程的意义,以为有趣即有用,把历史课堂庸俗化了。
应该说当时我的反应是灵敏的,为此也得意了一阵子。
但是过后一想,其实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
我应该再花上一分钟的时间,简要地说一说网上搜索的方法,并且向他们推荐两个相应的网站。
也就是说,历史课堂,既要练习思维方式,也要传授学习的技能。
虽然课结束了,但是思索不能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