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4696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B. “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

C. 颈联对仗工整,说理形象,“活水源流随处满”一句化用了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

D. 尾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衬托,突出诗人的书斋生活之美好,表达了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2)诗人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

请简要概括。

【答案】

(1)A

(2)①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②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③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④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解析】【分析】

(1)A项,“一次具体的”分析错误,且不一定是“春日”,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盛赞读书的作用,并非观书经历。

故选A。

(2)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

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

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

故答案为:

⑴A;

⑵①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②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③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④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做此类题首先要快速阅读文本,依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关信息,进行圈点勾画,然后进行归类整合,条分缕析作答即可。

【附诗歌赏析】

   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

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

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

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

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

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

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

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

“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

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其十九)

李白①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为古体组诗其中一首,开头两句分别交代了游仙之地和所遇之仙,即西岳华山的莲花峰和明星仙子,展现出一个奇异瑰丽的神话世界。

B. 三到六句紧承第二句,具体描写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既有肌肤之美,又有超然神韵,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一幅栩栩欲活的仙女飞天图。

C. 七到十句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诗中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

D. 本诗与《蜀道难》手法上有诸多相似处,如这里的“豺狼”与“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里的“豺狼”都喻指叛军,此外两诗均多处运用联想与夸张的手法。

(2)本诗前十句和后四句在内容、写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1)D

(2)①内容,前十句写游仙,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营造出美妙洁净的仙境;后四句写现实,转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描写血腥污秽的人间。

②写法:

前十句运用虚写(想象)用的手法,文风飘逸,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后四句,为实,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

③思想情感:

前十句表达出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后四句表达出憎恨安史叛军、忧国忧民的入世思想。

【解析】【分析】

(1)选项D,本诗主要运用想象的手法。

此诗写法奇特,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空、想象奇诡之处。

故选项D。

(2)诗中虚构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境,以此反衬中原地带叛军横行,人民遭难的残酷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安史叛乱的谴责。

萧士赟注认为"此诗似乎记实之作,岂禄山入洛阳之时,太白适在云台观乎?

"郁贤浩《李白选集》云:

"疑安史乱起时,李白正在梁苑(今河南商丘)至洛阳一带,目睹洛阳沦陷,乃西奔入函谷关,上华山。

此诗为天宝十五载春初在华山作。

"朱谏注认为此时李白在庐山隐居。

总之此诗写法奇特,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空、想象奇诡之处。

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内容,前十句写游仙,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营造出美妙洁净的仙境;后四句写现实,转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描写血腥污秽的人间。

②写法:

前十句运用虚写(想象)用的手法,文风飘逸,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后四句,为实,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

③思想情感:

前十句表达出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后四句表达出憎恨安史叛军、忧国忧民的入世思想。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分析比较诗歌内容思想感情等能力,结合诗句内容,抓住核心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鹃花得红字①

真山民②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释】⑥杜鹃花:

一名映山红,春季开红花,传为杜鹃精诚所化。

杜鹃,一名子规,传说为蜀王杜字失国后精魄所化,它叫起来连绵不断,凄厉悲凉,不啼到口角流血不止。

它的叫声又如“不如归去”,所以又被称作催归鸟。

“得红字”:

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

②真山民:

宋朝遗民,真名不详。

宋亡后隐姓埋名,自称山民。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直接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的遗憾寄予眼前的芳丛。

C. 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D. 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

(2)诗歌颔联的意思是什么?

该联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了杜鹃鸟,杜鹃鸟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请具体说明。

【答案】

(1)C

(2)诗歌颔联的意思:

杜鹃鸟声声叫着“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

不同:

①本诗颔联由虚到实,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

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哀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解析】【分析】

(1)C项“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的说法有误。

颈联手法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

故选C。

(2)本题注意“归心”指思归之心;“白”指倾诉。

第二问是诗歌形象的比较阅读。

首先要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然后找出关键词句,结合背景体会形象特点;再从写作手法和作者情感等角度体会形象意义;最后归纳不同点组织答案。

这首咏物诗是咏杜鹃花的。

在结构上,诗层层相扣,渐次推进,先从杜鹃上着眼,然后过渡到杜鹃花,使得诗歌内涵极为丰富;在情感上,宋朝灭亡后,很多遗民诗借杜鹃之典寄托亡国之恨,家乡之恋,一时成为风气。

诗歌借杜鹃花,抒情言志,表达故国之思,更加渲染出杜鹃哀美的特点。

而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杜鹃啼血猿哀鸣″一句展现出诗人被贬后的内心的凄怆与悲凉,突显出诗人的郁闷悲伤,同时也衬托出环境的恶劣。

故答案为:

⑴C;

⑵诗歌颔联的意思:

杜鹃鸟声声叫着“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

不同:

①本诗颔联由虚到实,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

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哀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比较阅读一般涉及形式、内容以及主题,解读时应该结合诗人、背景、诗作,抓住关键点进行答题。

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赋得江边柳

(唐)鱼玄机①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江边柳

(唐)雍裕之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注)①鱼玄机,女,晚唐诗人。

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进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

后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处死。

此诗当作于鱼玄机被弃之后。

(1)两首诗都选择了“柳”这个意象,鱼玄机笔下的“柳”________,而雍诗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

(2)两位诗人在情感抒发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

(1)凄凉凋;生机明媚

(2)鱼玄机诗:

①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用“荒岸”,“远楼”、飘落无依的柳絮、藏鱼的柳树根窟以及潇潇的风雨等一系列景象暗示自己不知何处是人生归宿的身世处境和身心疲惫的感伤。

②诗歌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往事不堪问首,惊惧梦醒,却依然找不到人生的风标,无处可逃,风雨之夜,平添人的愁绪。

雍裕之诗:

①运用了乐景衬哀情,一、二两句写出了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和葱茏苍翠之色,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

②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情郎离开之时,用柳枝系住郎船的画面,显示出挽留情郎的情意之切。

【解析】【分析】

(1)鱼玄机诗中,直接写柳的诗句,如“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根老”“枝低”给人衰败之感,诗中“荒岸”“萧萧”等词也凸显出萧条的意境。

雍裕之诗中“袅袅”“青青”“丝不断”写出了盎然的春景,写出了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和葱茏苍翠之色,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画面生机勃勃。

(2)《赋得江边柳》前六句“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看似写景,实则述己,写江边柳的秋色喻指诗人自己的处境和命运。

从抒情方式来看,这里借景抒情,根据背景注释,此诗作于鱼玄机被弃之后,“荒岸”是想说明诗人自己的生存环境,环顾四周,不知哪里是自己的人生归宿。

诗人用荒岸、远楼、飘落无依的柳絮、潇潇的风雨等一系列意象,表达自己不幸的身世和感伤。

尾联“潇潇风雨夜,惊梦复添愁”直抒胸臆。

梦醒了,是因为有潇潇风雨;往事不堪回首,诗人猛醒之间,却依然找不到人生的风标,无处可逃。

风雨之夜,柳枝引起人的离愁,切合题意。

全诗在写法上,通篇不着一个“柳”字,但句句写柳,又暗喻自己的身世处境,情真意切,引人同情。

《江边柳》的一、二句“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寥寥几笔,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古堤春柳图。

古堤两旁,垂柳成行,晴光照耀,通体苍翠,蓊蓊郁郁,袅袅婷婷,远远望去,恰似一缕缕烟霞在飘舞。

“袅袅”、“青青”,连用两个叠字,一写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一写其葱茏苍翠的颜色,洗炼而鲜明。

前人多以“翠柳如烟”、“杨柳含烟”、“含烟惹雾”等来形容柳的轻盈和春的浓丽,这里径直用“一树烟”来称呼柳树,想象奇特,造语新颖。

只此三字,便勾出了柳条婆娑袅娜之状,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并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

三、四两句直接写离情。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人笔下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这一方面是想得奇,说出了别人没有说过的语句,把惜别这种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具体、深刻;同时,这种想象又是很自然的,切合江边柳这一特定情景。

大江中,船只来往如梭;堤岸上,烟柳丝丝弄碧;柳荫下画船待发,枝枝柔条正拂在那行舟上。

景以情合,情因景生,此时此刻,萌发出“系郎船”的天真幻想,合情合理,自然可信。

这里没有一个“别”字“愁”字,但痴情到要用柳条儿系住郎船,则离愁之重,别恨之深,已经不言而喻了。

这里也没有一个“江”字、“柳”字,而江边柳的独特形象鲜明如画。

全诗以乐景写哀情。

故答案为:

⑴凄凉凋 生机明媚

⑵鱼玄机诗:

①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用“荒岸”,“远楼”、飘落无依的柳絮、藏鱼的柳树根窟以及潇潇的风雨等一系列景象暗示自己不知何处是人生归宿的身世处境和身心疲惫的感伤。

②诗歌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往事不堪问首,惊惧梦醒,却依然找不到人生的风标,无处可逃,风雨之夜,平添人的愁绪。

雍裕之诗:

①运用了乐景衬哀情,一、二两句写出了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和葱茏苍翠之色,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

②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情郎离开之时,用柳枝系住郎船的画面,显示出挽留情郎的情意之切。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

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

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能力。

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意

[唐]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①磔②。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

①蝟毛,即猬毛,比喻胡须稠密。

②磔,zhé,张开。

(1)“事长征”的意思是________,交代了“男儿”________的身份。

(2)诗歌运用多种手法刻画“男儿”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

(1)从事远征;边疆从军的“勇士”(或军人,将军)

(2)①外貌描写,“须如蚜毛磔”,须发又短又多又硬,显出“男儿”勇猛刚烈的气概;②心理描写,“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尽显刚勇犷悍的男儿本色;③环境渲染,“黄云陇底白云飞”。

雄伟葬苍的塞上风沙,烘托出志在报国的硬汉豪士的形象;④人物衬托,“使我三军泪如雨”,一曲出塞声,三军尽落泪,从侧面表现了铮铮男儿亦有思乡柔情。

【解析】【分析】

(1)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

“男儿事长征”,意思是,男子汉当以国事为重,从军远征。

交代了“男儿”勇士或军人的身份。

(2)本诗刻画了一个从军塞上猛勇粗犷的男儿形象。

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带人。

他胡须又多又硬,勇猛刚烈,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比输赢,战场上视死如归,奋勇杀敌,令敌人畏惧。

本诗塑造男儿形象,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的手法。

正面描写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须如蚜毛磔”和心理描写“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侧面衬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环境的渲染和烘托,“黄云陇底白云飞”,一种是他人的衬托,“使我三军泪如雨”,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

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故答案为:

⑴从事远征;边疆从军的“勇士”(或军人,将军)

⑵①外貌描写,“须如蚜毛磔”,须发又短又多又硬,显出“男儿”勇猛刚烈的气概;②心理描写,“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尽显刚勇犷悍的男儿本色;③环境渲染,“黄云陇底白云飞”。

雄伟葬苍的塞上风沙,烘托出志在报国的硬汉豪士的形象;④人物衬托,“使我三军泪如雨”,一曲出塞声,三军尽落泪,从侧面表现了铮铮男儿亦有思乡柔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具体考查塑造人物的手法。

诗歌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通过人物的直接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神态),以及间接烘托(环境、情节、人物的衬托)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形象特点。

解答此题,先指出塑造人物的手法,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曲),完成下面小题。

[南吕]金字经•胡琴

张可久

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

一线清风动二弦。

联,小山秋水篇。

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两首作品结尾抒情方式不同。

“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________;“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________。

(2)赏析两首作品音乐描写的角度与手法的异同。

【答案】

(1)以景结情;议论抒情

(2)同:

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

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异:

①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

②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

“雨”“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

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

以“寒”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

③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

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与柔和。

【解析】【分析】

(1)“昭君怨,塞云黄暮天”写了昭君出塞的一幕的景象——塞云黄尘,天色昏暮,所以用了以景结情的抒情方式。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意为“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表达“我”的看法,所以是议论抒情。

(2)相同点,从手法上看,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手法,第一首“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

一线清风动二弦”,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两者都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形象生动。

不同点,从手法上,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从描写角度,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如“雨”“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

第二首,从描写角度看,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

以“风寒”表现。

分析了手法,还应分析其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情感。

第一首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与柔和。

故答案为:

⑴以景结情;议论抒情

⑵同:

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

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异:

①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

②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

“雨”“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

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

以“寒”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

③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

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

【点评】

(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

 译文:

 张可久:

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胡琴的双弦交替拨动仿佛有一丝清风从弦下送出。

 演奏一曲又一曲,贯联得那样圆熟。

 乐声先是清空高妙,一变而为凄切的怨诉。

 令人想起昭君出塞的一幕:

塞云黄尘,天色昏暮……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

刘长卿: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非常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如今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

(2)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3)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________?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4)   四围山色中,________。

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王实甫《长享送别》)

(5)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答案】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

(2)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3)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

(4)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5)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