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交友之三原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44473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交友之三原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孔子交友之三原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孔子交友之三原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孔子交友之三原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孔子交友之三原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孔子交友之三原则.docx

《孔子交友之三原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交友之三原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孔子交友之三原则.docx

孔子交友之三原则

 

 

篇一:

孔子的交友之道

《孔子的交友之道》

一、朋友间的交往——“缘”

说到朋友,每个人都会觉得很温暖,朋友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罗马一位作家西塞罗说过,朋友就像阳光一样,从生活中取消阳光,不堪设想,它有温暖也有光明。

人和人相处的缘,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

一方面,缘有长短,有的人缘很长,一辈子的朋友,有些人可能说不定就是一时之间;第二个是缘有深浅,有的缘很深,有的缘很浅;第三个是缘有好坏,叫善缘和恶缘。

我们谈到交友从缘来看,是因为命中注定的事通常是在家庭范围内,父母和子女,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关系;在社会上,朋友往往是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通常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缘就是指条件而言,后面的发展就可以从缘有长短,缘有深浅,缘有好坏来看。

二、孔子的交友之道

从《论语·季氏》的几段材料可以看出来:

首先孔子的朋友很多,但是他和朋友来往的时候价值观好像有点特别,有这么一句话: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论语·乡党》)朋友送给我礼物,虽然是车马,古代车马很贵重,只要不是祭祀祖先的肉,我是不会作揖拜谢的,作揖拜谢代表内心和外表是一样的,非常诚恳,送车跟马,我就不拜谢,但是你送我一块祭祀祖先的肉,虽然只有几块钱,但是祭拜过祖先之后,代表你把我当成你家族的朋友,祭拜祖先的时候还想到我这个朋友,就是情意深重,要拜谢。

古人有一句话,朋友有通财之谊,从这个情况看孔子交朋友是一种很高贵的情操。

另外一句话说,“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病”。

(《论语·乡党》)朋友死了,没有人料理丧事,通常这种情况有两个理由,一是家道中落,另外一个是子孙不孝,朋友过世这没有人管,这是很难过的,孔子就说我来负责丧葬,一死一生乃见交情,他不会说太麻烦了,让我来管,不是要花钱花时间力气吗?

孔子听到后说,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一个自己的目标,你找到和你自己目标相近或相似的人和你相处,就会感到充实,充满无尽的能量,到任何地方去都不会觉得孤独,所以孔子对于朋友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孔子交朋友,不是每一个都有很深的交情,交朋友第一个要考虑道义,第二个考虑礼仪,要有规范。

如果讲道义的话,交朋友还是要考虑志趣的,道义作为我们的目标,志同道合;那么礼仪的话就被规范出来了,比如孔子有一个好朋友,他到卫国就住在蘧伯玉家中,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所以有一次蘧伯玉派一个朋友到鲁国看望孔子,孔子和他见了面就问这位来宾,我那位老朋友如何?

这位来宾就用了一句话来回答,蘧老先生想要改善自己的过错,没有办法,怎么办?

这个使者走了之后,孔子说,真是一个好的使者,替别人传话的使者。

所以他跟蘧伯玉做朋友,两个人通消息的时候说我想改善自己的过错,还没有做到。

他的这个朋友每天都在进步,人们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这个刮目相看是说感觉到,不断在成长,还有一句类似的话是,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言语乏味。

可以看出人只有在不断的求知,不断的修德这两方面改进才能不断的改进生命,而孔子和他的朋友也都可以说是志趣相近。

三、孔子的交友原则

1.志趣相近,理想相同

说到志趣,就是志向跟兴趣,孔子说:

“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第一》),这个“如”不是比较的意思而是相似的意思,不要交和自己志趣不相似的人,你们的志趣不相似的话,根本不可能来往,比如今天放假我要爬山你要游泳,我要打球你要下棋,不能结合到一起,志趣如果差别远的话。

我们都希望交到好朋友,但是老师希望交到好朋友,你自己不能成为好朋友这不是办法,所以我们这样解释是想把它的范围应用的更广一点,志趣相近。

2.真诚相待

交朋友一定要真诚,所谓的“忠告而善导之”,忠告就是忠言逆耳,你有毛病,别人都不好去讲,我作为你的朋友要像镜子一样来照鉴你,善导就是好好的引导你,用好话设法好

好的劝你,又能够用些方法来引导你。

那么后面还有话要说,“不可辄止,毋自辱焉”。

如果劝你你不听,那就算了,朋友之间是平等的,如果不平等就成了老师和学生,老师一说学生就要听,不然考试过不了关,朋友的话大家如果不平等,志趣不相投,那么改变的越多,可能越走越远。

有些人年轻的时候是生死之交,一起干过许多伟大的事业,后来就不同了,老年了根本就不能讲一句话。

所以人生充满了各种改变的机会。

3.中行

中行代表言行都很恰当,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论语·子路》),我们上次提到狂者,代表之一就是曾参的父亲曾点,他就是狂者,张口就说古代人怎么样,好像是有高规格的要求,交朋友交到狂者,一起奋斗进取向上,但是这不容易找得到,至少可以交到狷者。

所以我们交朋友为什么以这三个为标准,因为大家都在受教育。

我长期在学校教书,很清楚地知道,一个人受教育后的第一个表现就是狷者,有所不为。

受教育的结果就是你不屑于做某些不够水准的事,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可以得到某些利益但是我不想做,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做。

太没有水平了,受过教育之后,这些都是下三烂的水平了,在背后对付别人的事情不做,有所不为,所以狷者以非常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要做到某些不好的事情,但是还没有积极的做到某些好的事情,要分开。

狂者要进取,孟子把它合在一起,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不能什么都要,你要选择,你选择这些你就要放弃那些,你什么都要,你什么都得不到,如果说有狷者这样的朋友,再有走向狂者这样的目标,最高的理想是中行,中行就是后面说的中庸,言行适当,中庸这两个字容易引起误解,它要一个人不偏不倚,最后变成墙头草了,所以我对中行的理解可以用一句话来理解:

当狂则狂,当狷则狷,叫做中行。

有些人的性格偏于狂者,总是进取,不知道收敛,像曾参的父亲就是一位,曾参的父亲很了不起,孔子称赞的学生除了颜渊外,他是有所保留的,他对于曾点,曾参的父亲,他的志向,孔子是非常敬仰的。

【案例1】

有一次孔子有四个学生在身边:

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点。

孔子先说,我比你们大一点,你们常常说没有人了解你们,孔子也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不希望学生知道没有人了解他们,今天给大家一个机会说说你们将来要做什么。

子路立刻就说,子路性格比较豪爽,他不说别人也不敢说让我来治理一个国家,旁边有大国要欺负它,我照样可以把国家振兴起来不怕别人的欺负。

孔子笑了笑,接着问冉有,冉有比较内向,说,我做的话,一个小国家勉强可以,至于礼乐我还要请专家来做,我只能把国家的内政做好,文化方面还得请专人。

到公西华的时候,他说我希望当礼仪官,也就是外交官,国际上外宾来的时候,我可以招呼一下,接待一下,担任所谓的司仪这样的位置。

这三个人都讲完了,一个当政治家,一个当军事家,一个当外交家。

都是各自的志向,这时候孔子问曾点说:

点,你的志向是什么,回答说: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论语〃先进第十一》)这就代表在别人谈话的时候,曾点负责背景音乐,他弹瑟,让大家说的时候心情愉快,这个时候他就把瑟停下来,铿的一声,把瑟推开,站了起来说,我和各位同学不一样。

孔子说没关系,各自说说各自的志向。

他就说了,这段话是最令人向往的:

“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听后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说我欣赏曾点的志向!

为什么欣赏曾点的志向,这在一般的考试中是不及格,别人当外交家、军事家之类的,为国家服务。

他那个志向呢?

说春天快结束了,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到沂水边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边唱歌一边回家,这怎么算志向?

这是生活的情调,但是孔子说我欣赏曾点的志向,为什么?

因为他的志向配合:

第一个,天时,春天快结束了,就不要想夏天、冬天的事情了;第二个,地利,靠近沂水,就去沂水游泳,不要说我要游长江,这边有舞雩台,就到这里吹吹风,不要说别的;再加上人和,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不要说只有一百个人你才出门,这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那三个同学一看老师欣赏曾点的志向,就知道自己不及格了,就离开了教室,这时候曾点发现他自己被老师肯定了,就有点得意忘形,露出马脚了,为什么呢?

曾点真的做得到吗?

你看看他问的问题就知道,他也有自己的限制,比如他说,老师在子路说完志向以后,你为什么微笑了一下?

你看,他在弹琴,他还观察那么细!

孔子就说了,治理国家要以礼让为主,他一点都不谦虚,立刻说我要治理国家,太骄傲了,所以故意笑了他一下。

他第二个再问,冉有只能治理小国吗?

冉有治理小国,谁能治理大国?

孔子这么回答,冉有是谦虚,你不要以为冉有只能治理小国。

第三个,公西华只能当一个小小的司仪吗?

孔子说他怎么是司仪呢,他是外交官。

从这里可以看出,曾点一得意,就又开始比较了,你既然要自得其乐,就要化解与别人比较的心,另外三个同学已经不及格出去了,你就放人家一马,你还要乘胜追击,他怎么样,他怎么样,念书的地方就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四、“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益友损友都是友,我们交朋友很多时候是缘分成熟而成的,朋友也会慢慢改变,改变到什么程度不能成为朋友了,没有人可以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

1.益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

?

直代表真诚而正直,这是交朋友第一种。

真诚正直的朋友一般也称为畏友,敬畏的朋友,他在场你就必须收敛,他的要求都比较高,如果你做了一些事,别人知道了都无所谓,让他知道了,就会跑来告诉你,你再这么做就不是我的朋友,要划清界限,叫做友直。

如果朋友真的都这么正直的话,那真的很累,严重的时候不能开玩笑。

?

友谅。

这个谅有两个含义:

守信用和体谅。

谅这个字,作为守信用有它的意思,儒家对于守信用有非常精彩的看法。

【案例2】

在春秋时代,齐国出现内乱,两个公子逃到国外看谁先回来就可以当国君,另外一个就完了,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所以产生了激烈的竞争。

这个时候就有两个好朋友,管仲和鲍叔牙,他们那个时候就有投资概念,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既然有两个公子,我们就一分为二,一人跟随一个,将来一定有一个成功的,讲好,将来一定要救另外一个,结果管仲选错了,鲍叔牙选对了。

公子小白回国,成为国君,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齐桓公问鲍叔牙说,你当宰相吧,鲍叔牙说不行不行。

他说你要成就霸业只有一个人可以帮助你,这个人是谁呢?

管仲。

齐桓公说,别人还可以考虑,管仲坚决不行,因为两军对战的时候,管仲曾经一箭射中齐桓公的带钩,高一点,低一点,齐桓公都没命了。

所以齐桓公说,管仲是我的仇人,管仲坚决不行,我还要杀他,鲍叔牙说你想成就霸业还要再考虑一下。

齐桓公这时收到一些情报,他对鲍叔牙说,你知不知道管仲当官的时候贪污过?

鲍叔牙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

他为了赡养他的老母亲。

齐桓公又说,管仲打仗的时候有时候临阵脱逃你知道吗?

鲍叔牙说,他家里有老母亲。

这么好的朋友都为你辩护了,齐桓公没办法,说好吧,既然你这么推荐,我就接受吧。

齐桓公就称管仲为仲父,拜他为相,所以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就靠了管仲。

好了,这是管仲和鲍叔牙的交情。

过了几十年,管仲快死了,接着我要说的是《庄子》里面说的故事,齐桓公说,仲父万一你不幸走了,谁可以当宰相?

管仲就说,大王以为如何?

齐桓公说,鲍叔牙如何?

管仲说不行。

齐桓公问为什么?

管仲说,他这个人太清高,记忆力不错,专门记得别人的过错,当宰相就要心胸宽广,不然你很快就会和国君处不好,和大臣也处不好。

到最后变成上下不能沟通了,这段故事很生动,说明了朋友之间了解很深刻,鲍叔牙推荐管仲当宰相,管仲反而不赞同他接自己的位置。

你说到哪里去找这样的朋友,历史上被称为管鲍之交。

?

友多闻。

现在很多朋友见面了就互相倾诉,心里面的苦恼,你讲完了该他讲,所以我建议朋友说,你说,你有什么苦难,在家里面cd先录好,见面交换cd就好了,回家自己慢慢听,所以友多闻的话,就是要强调平常各自博学多闻,见面就是要互相交换观念,这才是我们成长的办法,后面曾参说,君子以文会友,就是这个意思。

博学多闻以后你才有文化素养,才有艺文的能力,你跟朋友交往才能丰富精彩。

2.损者三友: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

友便辟:

装腔作势,有些朋友会装腔作势,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