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课《哈姆莱特》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4014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课《哈姆莱特》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课《哈姆莱特》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课《哈姆莱特》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课《哈姆莱特》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课《哈姆莱特》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课《哈姆莱特》精品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课《哈姆莱特》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课《哈姆莱特》精品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课《哈姆莱特》精品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课《哈姆莱特》精品教案

3.*哈姆莱特

教学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积累与本课有关的语言知识;

2.鉴赏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

3.对课文进行个性解读。

教学重点

1. 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积累与本课有关的语言知识;

2. 鉴赏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积累与本课有关的语言知识;

2.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著名戏剧家,他的戏剧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也是欧洲以至世界文学的高峰之一。

从1590年起至1612年止的二十多年中,莎士比亚一共完成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共一百五十四首、戏剧三十七部。

主要作品有:

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汉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以及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本·琼森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

他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城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古代语言和文学。

后家道中落,前往伦敦谋生。

莎士比亚青年时期在伦敦的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才当上一名雇佣演员。

这些职务给了他接触各阶层人士的机会,增加了他的生活经验。

后来,他参加编剧的工作,并且成为剧团的股东。

他又结识了一些青年新贵族和大学生,扩大了他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

这些为他杰出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

《哈姆莱特》这部作品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和对现实生活批判精神的最深刻的表达。

《哈姆莱特》是一部悲壮的悲剧,通过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给我们展示血淋淋的残杀、阴谋和死亡的悲剧,使死亡贯穿于作品的始终,但此作给人的悲剧并不在死亡而在于哈姆莱特这样美好的人物的毁灭和他原来那种美好理想的破灭。

《哈姆莱特》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后来有许多人都沿用了此剧框架,如《喜马拉雅王子》,《狮子王》,《夜宴》等。

             

《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

主要剧情是:

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主要情节是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是全剧的高潮。

剧情发展到这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都清楚知道了对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们谁都不能再回避、耽搁,形势刻不容缓。

老辣狠毒的克劳狄斯抢占了先机,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的圈套。

㈡提出目标。

我们本节学习这首词的共性目标是: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积累与本课有关的语言知识;

2.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我们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与个性特长设立一个自己的学习目标,你的个性目标是:

 

二、探究生趣

㈠速读课文,请用序号(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次;请用“       ”标出关键句或主旨句;请用着重号标出你认为用得特别精彩的词语;请用“    ”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语句,并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提出你认为值得探索的问题。

㈡朗诵课文,在抽同学朗诵的过程中,指导读法,校正读音:

吮舐(Shǔnshì)砧石(zhēn)哀恸(tòng)  害臊(sào)同衾(qīn)觊觎(jìyú)憎恶(Zēngwù)赫卡忒(tè)

㈢精读课文,并与同学商讨,根据文体特征、文中表现思路的语句或词语,探讨本诗的结构,体会其妙处,并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1. 探究本课结构,从总体上理解课文

⑴抽学生复述剧情: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主要情节是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是全剧的高潮。

剧情发展到这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都清楚知道了对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们谁都不能再回避、耽搁,形势刻不容缓。

老辣狠毒的克劳狄斯抢占了先机,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的圈套。

⑵了解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

             克罗迪斯(叔侄——继父子——杀父、夺母、夺王位仇人)

                   叔嫂——夫妇

哈姆莱特     乔特鲁德

             波洛涅斯(国王帮凶——挚爱女友父亲——被哈误杀)

            

             奥菲利娅(挚爱恋人)

            

             雷欧提斯(朋友——杀父害妹仇人)

哈姆莱特和名为叔侄,实为仇人。

哈姆莱特和乔特鲁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劳狄斯和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杂。

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

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⑶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归结:

第一部分:

脱险和将计就计的经过

第二部分:

激哈姆雷特比剑

第三部分:

道歉、比剑、中毒、报仇。

2.探究本课的结构有何妙处,思考对自己的写作有何启示?

⑴本课的结构有何特点?

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归结:

 

⑵本课的构思特点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㈣分角色朗读。

在诵读过程体会人物性格。

 

三、总结固趣

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

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

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

㈡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

哪些还似是而非?

哪些尚未达成?

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

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应怎样改进?

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

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

为什么?

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

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

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

㈡学习体验

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

2. 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

㈢老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进一步阅读课文

2.对课文进行个性解读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鉴赏人物形象。

2. 对课文进行个性解读。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恩格斯说: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说明每个人都对对哈姆莱特有自己的理解,但哈姆莱特只有一个。

莎士比亚悲剧具有如下特点:

1.它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

人文主义者认为,悲剧之所以为悲剧,必须以主人公的灾难性结局而结束,而死亡是一个最大的灾难。

近代和现代悲剧就不是这样,重要不仅在于悲剧主人公个人的遭遇,而在于悲剧表现的矛盾的深度,揭示人物性格的深度。

莎剧悲剧的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

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

2.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这是阶级偏见和时代局限使然。

3.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莎士比亚的剧中有人文主人的理想,所谓人文主义具有如下基本内容:

1.用人性反对神权;

2.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3.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剧;

我们了解莎剧悲剧的特点与它在剧中要表达的人文主义理想,便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

㈡提出目标。

1.鉴赏人物形象。

2. 对课文进行个性解读。

二、探究生趣

㈠内容探究:

1.课文情节设计有何特点?

明确:

先是完美设计,然后因偶然因素破坏完美设计。

课文第一部分克劳狄斯借机派哈姆莱特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可谓是完美设计,然而哈因害怕而偷拆公文得知阴谋为偶然因素破坏了完美设计。

课文的主体部分,国王为杀掉哈,找一个剑术高于哈的雷欧提斯作比剑对手,而雷欧提斯又与哈有杀父害妹之仇。

为了防止哈不死,又在剑上涂上毒药,为了防止哈不死,还准备了毒酒,这样的设计堪称完美,然而合向雷欧提斯道歉,让雷欧提斯因犹豫而不能痛下杀手,毒酒让王后喝了,哈虽受伤但夺到毒剑刺伤了雷,雷临死之前揭露国王阴谋,哈刺死国王等一系列偶然事事又破坏了完美设计,从而使情节迭宕起伏,引人如胜。

2.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

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他是丹麦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把世界看成是光彩夺目的美好天地,他认为,“负载万物的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覆盖众生的苍穹”,是“一顶壮丽的帐幕”,是“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

他将父亲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君王,将母亲看成圣母一样纯洁的女性。

父亲是理想的化身,母亲是爱的象征,父亲和母亲的结合便是理想与爱的结合,能使这种结合得以实现和存在的世界自然是“美好的花园”。

但是,剧本一开始,世界便已“颠倒混乱”,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神颓唐,痛苦与忧虑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王子”。

在昔日的理想被击碎的情况下,他一方面激愤地诅咒这个“冷酷的人间”,一方面又深入地思考与研究生活于其间的人。

他对世界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严酷的现实,已击碎了他昔日的梦幻;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他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

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犹豫,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延宕的王子”。

人物性格:

忧郁、延宕(犹豫、拖延),相信宿命。

课文主要包括两个事件,一是哈姆莱特和霍拉旭讲述他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二是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

前一件事情表现了哈姆莱特的敏感、机智,后一件事情则表现了他草率、冒失。

但总的来看,哈姆莱特做事情没有计划性,总是被事件推动着走,不能事先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

㈡鉴赏语言

戏剧语言具有动作化与个性化的特点,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分别找出一例加以鉴赏:

比如,在交手前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请求谅解的一番话富有动作性。

这段话真挚、恳切,打动人心,而在全剧里他一贯的语言风格是尖刻、讥嘲、不留情面的。

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是因为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遭遇感同身受,对他产生了由衷的同情。

透过这段话语,我们感受到哈姆莱特善良、美好的天性。

同时,它对此后剧情的发展也产生影响:

雷欧提斯被他的话感动了,一意要复仇的心犹疑起来,所以第一、第二回合他都无心进攻,延缓了克劳狄斯的毒计的实现;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决心击中哈姆莱特的时候,旁白是“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临死前,他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使得哈姆莱特能抓住最后的时机杀死克劳狄斯。

又如,哈姆莱特连续两次击中雷欧提斯后,既有些得意,又对雷欧提斯的状态有些纳闷,因此脱口说了一句:

“你怎么说?

”雷欧提斯被这句话激起了斗志。

他对克劳狄斯说:

“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这句话表明他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想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

而克劳狄斯对他使用了激将法:

“我怕你击不中他。

”然而雷欧提斯还是迟疑不决。

光明正大、毫无猜忌之心的哈姆莱特又一次提醒他:

“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

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终于,雷欧提斯冒失地刺出致哈姆莱特死命的一剑。

个性化的语言

如:

哈姆莱特的语言:

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的语言:

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

3.理解主旨:

方法指导:

精读课文,通过抓词中表现主旨的语句(主要表现为抒情或议论的语句),结合本诗背景、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主旨有何深度或新意,对你有何启发,体会文章的主旨是如何体现的,对你有何借鉴作用等:

    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

对于颠倒混乱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呼唤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社会理想。

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向往、对于现实中被欲望和罪恶玷污的人性的深刻批判。

⑵课文的主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⑶本文的主旨有何新意?

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4.自由探究

对本课进行质疑问难和个性解读

三、总结固趣

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

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

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

㈡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

哪些还似是而非?

哪些尚未达成?

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

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应怎样改进?

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

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

为什么?

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

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

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

㈡学习体验

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

2. 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

㈢老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预习《柳永词二首》,要求。

 

趣味教学资料

 

1.对莎士比亚的评价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

出生于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

13岁时家道中落辍学经商,约1586年前往伦敦。

先在剧院门前为贵族顾客看马,后逐渐成为剧院的杂役、演员、剧作家和股东。

1597年在家乡购置了房产,一生的最后几年在家乡度过。

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

莎氏的作品几乎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

1919年后被介绍到中国,现已有中文的《莎士比亚全集》。

 

2.浅论莎士比亚戏剧的爱情观

 

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都描写了男女青年冲破封建伦理道德、传统偏见、宗教禁忌以及自私、欺骗等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运用个人的智慧、聪明和勇气,大胆地追求自由、纯洁的爱情。

这当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光辉的敢作敢为的文艺复兴新女性艺术形象。

她们年轻美丽、温柔多情、乐观,敢于为而且善于为实现美好理想而斗争到底。

如《无事生非》中的贝特丽思漂亮、聪慧、泼辣、好为人抱不平,《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有勇有谋,《辛白林》的伊摩琴美丽善良爱憎分明、为了爱情可以不惜抛弃荣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为情人的死去而殉身等等。

莎士比亚剧作中的爱情都是属于一见钟情型。

一旦主人公找到自己的所爱,就会遇上各种的困难,阻滞他们的结合。

但他们会爱得轰轰烈烈,从此坚贞不渝地追求他们的纯洁的爱情,并为之斗争。

在这一点上,西方古代的爱情故事好像与中国古代的有些相似,主人公都是一看到对方就喜欢上了,而中国古代封建势力太强大,男女青年为爱情的斗争显得弱小无力。

莎士比亚笔下的爱情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洋溢着纯洁浪漫的气氛。

男女双方一旦陷入爱情,巨大的激情在心里萌动。

再加莎士比亚的语言艺术达到精练的纯熟的境界,戏剧中有着不少男女主人公充满抒情性的、浪漫的优美情话,使主人公的爱情变得更为之动人。

从莎士比亚的多部戏剧中可看到莎士比亚对于爱情,比较强调女主人公的贞洁。

他的剧作中的女主人公无一不是温柔多情、充满活力、坚贞纯洁的,而且主人公都是贵族出身,这点让人觉得在莎士比亚的心目中,要求女人是绝对的纯洁,这也反映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3.莎士比亚的童年

 

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中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镇,父亲是个商人。

4岁时,他的父亲被选为“市政厅首脑”,成了这个拥有两千多居民,20家旅馆和酒店的小镇镇长。

这个小镇经常有剧团来巡回演出。

莎士比亚在观看演出时惊奇地发现,小小的舞台,少数几个演员,就能把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表现出来。

他觉得神奇极了,深深地喜欢上了戏剧。

他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学着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演起戏来,并想长大后从事与剧本相关的工作。

但不幸的是,他父亲经商失利,14岁的莎士比亚只好离开学校,给父亲当助手。

18岁时他结了婚,不到21岁,已有了3个孩子。

他的妻子比他大8岁,莎士比亚对自己的婚事常常感到遗憾,在他的作品中曾说:

“女人应该与比自己年纪大的男子结婚”。

不过,他对辛勤持家,抚养孩子成人的妻子依然关怀备至。

1586年,富于进取精神的莎士比亚随一个戏班子步行到了伦敦,并找到一份为剧院骑马的观众照看马的差使。

这虽然是打杂,但毕竟跟戏剧挂了钩了,莎士比亚尽力尽心地干这个工作,他干得很好。

骑马来的观众都愿意把马交给他。

莎士比亚常常忙不过来,只得找了一批少年来帮忙,他们被叫做“莎士比亚的孩子们”。

莎士比亚头脑灵活,口齿伶俐,工作之余,还悄悄地看舞台上的演出,并坚持自学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还自修了希腊文和拉丁文。

当剧团需要临时演员时,他“近水楼台先得月”,加上他的才华,他终于能演一些配角了。

演配角时,莎士比亚也认真演好,他出色的理解力和精湛的演技,使他不久就被剧团吸收为正式演员。

 

4.莎士比亚的碑文

 

1616年,莎士比亚由于生病离开了人世。

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碑文:

“看在上帝的面上,请不要动我的坟墓,妄动者将遭到诅咒,保护者将受到祝福。

他的墓现在他家乡的一座小教堂旁,每年都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像朝圣一般去瞻仰。

 

5.敌手的礼赞

 

莎士比亚死后,有人写过一道《挽莎士比亚》:

“著名的斯宾塞,你靠博学的乔叟躺过去一点,给莎士比亚在你们三重的陵墓里腾出个铺位。

”莎士比亚的朋友和剧坛敌手本·琼孙对此诗所给予的评价很不以为然,他在《题威廉·莎士比亚先生的遗著,纪念我敬爱的作者》一诗中与道:

“我的莎士比亚,起来吧;我不想安置你在乔叟、斯宾塞身边,卜蒙也不必躺开一点儿,给你腾出个铺位:

你是不需要陵墓的一个纪念碑,你还是活着的,只要你的书还在,只要我们会读书,会说出好歹。

得意吧,我的不列颠,你拿得出一个人他可以折服欧罗巴全部的戏文。

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时间已经证明,这的确是真知灼见。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