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4013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设计.docx

《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设计.docx

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设计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辽宁省大连市

甘井子区宋家小学

韩萍

 

联系电话:

 

26、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威尼斯的小艇》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的散文,他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句展示了异国风情和船的作用。

课文以“我”所见所感入手,首先交代了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接着详细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然后讲了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最后说了小艇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抓住事物特点描写是课文表达的主要特点。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能通过引导体悟文字所蕴含的意思。

然而大部分孩子们最怕的是让他们对具体事物进行描述,如何通过《威尼斯的小艇》的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表达的精妙,如何在读中学习抓住事物特点,动、静结合地描写事物是每个孩子渴望学习的,也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另一方面威尼斯对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而课文最后几句话又描写了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学生很难理解。

根据以上情况,我主要采用合作学习方法,自己设计了课件,其中有威尼斯的旖旎风光的录像、图片等。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正确读写“小艇、船梢、船舱、保姆、祷告停泊、威尼斯、纵横交叉、操纵自如、手忙脚乱”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6自然段,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3.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

4.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

教学准备:

音乐威尼斯之旅、教学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正确读写“小艇、船梢、船舱、保姆、祷告停泊、威尼斯、纵横交叉、操纵自如、手忙脚乱”等词语。

2.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

4.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

教学准备:

课件和威尼斯的图片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大家先来听一段钢琴曲放松一下,下面闭上眼睛静静欣赏(放音乐大约一分钟)(课件出示)

2、这段钢琴曲好听吗?

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

老师告诉你它叫《威尼斯之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在这优美的钢琴曲的伴奏下去意大利的著名水上城市威尼斯去领略一下(生齐读课题:

威尼斯的小艇)它的风采。

3、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有关威尼斯的情况?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北部,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

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

因此,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

)(课件出示威尼斯的图片)

二、理解课文体会方法

1、从课题上看这是一篇写物的文章,想一想通常写物的文章会抓住哪些方面去写?

指名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样子作用

2、下面轻声读课文,要求字音正确,语句通顺。

同时思考这篇文章又是抓住小艇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来写的?

分别是课文的哪个自然段?

(1)、学生读文,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教师补充板书:

样子

(2)驾驶技术(4)作用(5、6)

3、这三方面内容,你对哪方面比较感兴趣你就认真读哪一方面,一边读一边想:

哪些语句能够体现这方面的的特点?

找到之后用”-------“画下来,并体会体会这些词语能够体现出这方面的什么特点来?

4、写生自学,教师巡视。

5、交流汇报,教师随机引导。

(1)样子

①出示(课件)第二自然段: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

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②小艇有哪些特点?

(长、窄、深,两头翘起,轻巧灵活。

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出小艇的这些特点的?

(运用了三个比喻句来写小艇的样子。

第一句写制作比较讲究,长、窄、深,联想到“有点像独木舟”;第二句写小艇的形状,“像挂在天边的新月”;第三句写小艇的行动,“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轻快灵活。

对小艇由静到动地描写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④、小结:

作者用了3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艇样子的特点,这是以后我们写状物文章时值得学习的地方,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小艇样子的特点?

(板书:

奇特)

⑤、下面根据课文描写,发挥你的想象力,画出小艇的样子。

学生自画,

同桌展示图画交流:

为什么这样画?

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指导朗读。

⑦、这么独特的小艇,现在假如你坐在小艇上游览,威尼斯沿岸的近200栋宫殿、豪宅和七座教堂不同的建筑风格,所有的建筑地基都淹没在水中,看起来就像水中升起的一座艺术长廊,你就漫游在这艺术长廊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⑧自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像

交流汇报:

舒服惬意

⑨其他学生你还对小艇的哪方面比较感兴趣,指名继续汇报

(2)驾驶技术

①、谁对驾驶技术这方面感兴趣?

驾驶技术有什么特点?

板书:

操纵自如

②、从什么地方看出操纵自如?

操纵自如什么意思?

指名说。

③、从以上我们看出船夫的驾驶技术怎么样?

(板书:

高超)

④、小艇样子的奇特,坐在里面非常舒适、充满情趣,这都离不开船夫的高超技术。

导语:

除了介绍样子和驾驶技术这两方面还介绍了什么?

(作用)

(3)作用

①、文中(5、6自然段)讲了谁乘坐小艇去干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商人做生意

青年妇女郊游

孩子保姆教堂

看戏的人们看戏

…………

②、青年妇女乘坐小艇干什么课文中没说猜想一下他们去干什么?

指名回答(学生畅所欲言)

③、除了刚才书中介绍的这些人之外,还有哪些人也要用小艇做交通工具去干什么?

像课文那样说一说?

指名说、同桌俩说。

教师在“看戏的人们和看戏”下面加上板书:

……

④、小结:

人们的生活、学习、劳动都离不开小艇。

那么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作用大不大?

板书:

息息相关大

⑤、你还从5、6自然段的哪个方面体会到小艇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白天当小艇一出动,威尼斯就充满活力、生机盎然;夜晚小艇一停泊,威尼斯就沉寂、入睡了。

这一动一静的对比描写,更衬托出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课件出示白天和夜晚的图片)

⑥大家把最后自然段齐读一遍,感受那沉静夜景吧!

三、总结升华

这篇课文作者用细致的观察、生动的笔触,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威尼斯小艇的风采,而且也展现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的独特风光。

下面有感情的配乐朗读全文,随着音乐再次走进威尼斯小艇,(在《威尼斯之旅》音乐伴奏下指名配乐朗读)。

(课件出示)

四、作业

背诵课文4——6自然段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威尼斯的小艇》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异国风情。

文章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是对学生进行“抓住事物特点写”训练的好例子。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重点训练项目,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基本技能目标:

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

  

2.基础知识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语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以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二、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以学习作者怎样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主线,通过对重点段的读、想、说,班级讨论交流,并进行活动化教学,在自主和谐的氛围中突破重、难点。

程序如下。

  

教学前的准备:

让学生读通课文,初步了解小艇的三大特点。

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弄懂生字词的意思。

  

教学中的安排:

首先,通过课件图片展示初步感知威尼斯及小艇,使学生对威尼斯有大致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理解“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的含义。

接着,以“这种小艇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想不想见识一下?

”问题引入,并出示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小艇图片及模型,说说自己眼中的小艇是什么样子的?

作者是怎样介绍小艇的?

让学生带问题读书,发现小艇奇特的外型和灵活的行动这一独特风景,落实训练点。

  

1.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说体会、想象、有感情朗读等具有层递性的训练,自读领悟作者抓住了小艇的哪些特点写;体会作者运用比喻表现特点的独到之处;然后引导根据小艇模型有感情地背诵,从中欣赏作者描绘的精彩。

  

2.教学课文第4自然段“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部分,先让学生读懂课文,学生内化课文语言,再加以想象画面,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船夫驾驶技术的高超。

最后背诵,积累运用课文语言.

3.教学课文第5、6自然段“小艇作用大”部分,让学生自由读,再从欣赏风景的角度,发表带个人情感倾向的见解。

提示学生:

当你坐上这轻快灵活的小艇,美美地领略威尼斯的迷人风光时,都看到了些什么?

哪些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马上读到威尼斯的男女老少坐着小艇工作、生活的段落,引导体会小艇与威尼斯人密切的关系,并让学生展开想象,猜一猜还会看到什么人,照着书上的句式说说还看到谁也来了,激活学生思维,训练口语交际。

在感悟威尼斯白天的喧闹后,提示学生:

威尼斯的夜晚又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

结合着对该问题的交流讨论,观看威尼斯夜景照片,让学生体会到这一部分的每句话都在表现威尼斯月夜的“静”,之后再追本求源,引导联系上下文思考这“静”与小艇之间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说说欣赏着这样的风景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带上自己的情感朗读,品味作者的精彩描述,并引导启发孩子读阅读连结的《威尼斯之夜》,最后总结课文,把训练点向作文、向课外迁移。

三:

教学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课前的钢琴曲既放松了学生紧张的神经,又能让学生在这优美的意境中浮想翩翩,为课题的引出做了很好的铺垫。

(2)在最后全文朗读上也是设计钢琴曲《威尼斯之旅》的配乐环节,这样既首尾呼应,又能让学生再次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2)威尼斯异国他乡的独特地理风貌,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虽然课前查阅过资料,但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完全有必要先对该水上城市的奇特风光,诸如河道、古建筑、桥梁、小艇、船夫等有个大体的感性认识。

教学之初,让学生通过威尼斯风光展示“游览”威尼斯水城谈感受,从而激发出求知全文的冲动。

  

用课件辅助教学,为课文提供信息,成为理解内容与激发情感的工具。

当学生体会威尼斯城夜的宁静时,再一次用了图片展示,“让月夜的威尼斯人歇、艇停、城静的美丽夜色,呈现于学生眼前。

两处用上风景图片展,给学生提供了“动”与“静”强烈对比的生活信息,加深了小艇在威尼斯作用的体验,感情上起到了“呼应”的作用。

  

2、自读自悟,启迪思维。

  

在引导学习“小艇的样子”“船夫技术特别好”“小艇的作用”的段落教学中,明确“主体”地位和训练“意识”,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让学生想象画面、欣赏画面,动手画画来感受和内化课文语言和积累运用课文语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逐渐加深。

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3、注重情境的创设

在最后一段的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创设,课堂上呈现出威尼斯夜寂静的美的氛围。

这里面,教师侧重对学生情感的启动。

  

首先,启发学生:

欣赏着这样的风景,你们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在理解精彩语句的过程中,不断突出其“静”的美。

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如宁静、古老、浪漫、温馨、陶醉等等,然后让学生怀着这种种美妙的感受一起朗读。

这是在朗读教学中情感启动前的理解,让学生去体会所朗读的语句的情感。

但情感的启动不是一激而就的,有个情感变化、逐渐深入形成的过程。

在朗读效果没有凸现之时,教师引导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

”“静寂笼罩着威尼斯。

”这两句话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让学生领悟小艇与夜之寂静的关系。

并放威尼斯夜景图片,配上悠扬、深沉的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试读。

朗读的启动过程,一层一层并非机械地进行,穿插着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有情感地试读,分男女读。

老师把情感这根弦绷得紧紧的,不让他走样,无论是肯定表扬或批评指正,都是为了对情感的理解与启动,因此学生读威尼斯夜景段落时入情入境,感悟较好。

4、课外延伸,探究迁移。

完成教学训练重点后,话锋一转,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威尼斯与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的比较。

播放苏州图片展,并出示课后实践题:

“课下搜集关于苏州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写一份调查报告”、“根据这节课所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种交通工具。

”从课后学生的作业看,学生的仿写作品比较成功,迁移训练效果很好。

  

四:

几点遗憾:

  

1、在学生体会小艇跟威尼斯人的密切关系时,本来教学设计中预设了让学生想象的一个环节,即让学生展开想象,猜一猜还会看到什么人,并让学生照着书上的句式说说还看到谁也来了,以此激活学生思维,训练口语交际。

但在实际教学时,因顾及时间,没有落实,感觉学生体会小艇的作用不够深刻。

  

2、虽然落实了训练点,即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

但学生只有感受,一部分学生并不能自觉地把这种方法内化,从课后部分孩子的仿写可以看出,依然有同学没有完全掌握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