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四年级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809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四年级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

1约突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

正确读写“树突泉、纯洁、疲乏、水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观察和理解课文,了解济南名胜的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4.学习和体会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述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和体验,感受大泉和小泉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路突泉的教学挂图,或购突泉的风光资料片、幻灯片。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搜集或上网查找有关购突泉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旅游环境,引导学生人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你们都去过哪些旅游胜地游玩?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一起乘上高速列车,到山东济南著名的前突泉去看一看好不好?

”(板书课题,多媒体课件播放火车高速行驶场面后切入的突泉的画面。

二、整体入手,理清顺序。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说一说购突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全文,思考:

现在你就是一名导游,请自己设计游览的突泉的线路图:

的突泉公园西门→桥→大泉→小泉。

3.小组交流。

对照课文,看看自己设计的路线是否合理,并且能概括说出来。

(这一环节不必要求学生完全统一,只要学生设计合理即可。

4.全班汇报。

(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路线设计。

要求学生解说时注意要有一定的顺序,语言简单明了。

三、抓住特点,感受美丽。

理清了游览顺序,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的突泉大泉和小泉各自的特点,从而感受跄突泉的美丽。

1.默读全文,想一想:

作为一名称职的导游,你将怎样介绍大泉和小泉并能吸引住游客?

作为一名游客,你喜欢大泉还是小泉,为什么?

你会向导游提出什么问题?

请标记在书上。

2.放声自由朗读全文,特别要多读读自己喜欢的句段,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趵突泉的美丽。

3.小组合作学习。

各小组可设导游一名,游客若干名,(角色可以互换)讨论课后“思考·练习”2:

看图,读课文,说一说从大泉和小泉涌出的水各有什么特点。

4.全班汇报。

(1)推荐一名导游,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讲解或提问)带着游客游览。

如果导游采用讲解的方式,游客提出问题,大家共同研讨;如果导游采用提问的方式,可让游客解答或朗读。

游客回答不理解时,导游补充;如果导游采用朗读的方式,则读后让游客评议:

他介绍得怎么样?

(实际是读得怎么样,为何要这样读。

)教师可随机指导朗读。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语要生动、有感染力。

同时在导游过程中要加上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2)游客汇报游览后的体会。

让学生说说的突泉的大泉和小泉各有什么特点,哪个泉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教师只是组织点拨。

比如:

“你认为大泉和小泉谁更美?

为什么?

”(结合具体句说)“怎样读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自然力量的伟大、神奇?

你们练~练。

”(指导感情朗读,通过读感受美。

(3)背诵喜欢的句、段。

(积累语言。

四、回到整体,扩展延伸。

1.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

2.用朗读的方式汇报: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的突泉很美?

本次旅游我们就进行到这儿,请各位游客回去后,查找一下有关济南三大名胜的相关资料,明天我们接着游览。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了解的突泉大泉和小泉各自的特点。

二、分组研讨总结观察方法。

1.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找出描写大泉和小泉样子的词语,说说有什么不同。

2.分组研讨作者在描写大泉和小泉时哪些地方写得好,并说出理由。

3.全班汇报。

(观察大泉时,作者注重从表面观察;观察小泉时,作者注重从里面观察。

三、口头、习作练习。

1.把你知道的有关的突泉或济南另外两大名胜的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旅游景点,按一定的游览顺序和观察方法说一说,再写下来。

四、积累运用。

1.学生分组研讨,完成“思考·练习”3。

(1)学生分组研讨,形成各组意见。

(2)各组选派代表,把意见和全班同学交流。

(学生汇报时要鼓励学生怎样想就怎样说,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

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和启发。

2.检查字词。

利用词语卡片认读,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说清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请教他人等。

昼夜不停  纯洁  疲乏  姿态  水藻  呆呆

3.识记生字。

上下结构:

藻;独体字:

乏;左右结构:

趵、纯;半包围结构:

扁。

4.把你喜欢的描写购突泉的词句摘抄下来。

五、总结全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济南的突泉的美,感受到了大自然神奇的力量,而且深深地被老舍先生细腻、形象的描写所打动。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谈感受。

2长城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0个。

正确读写“崇山峻岭、境蜒、方砖、屯兵、堡垒、陡峭、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观察图画,阅读课文,想象画面来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观察、阅读、想象结合起来,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长城的教学挂图或长城的风光资料片、幻灯片。

2.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城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长城,出示长城图片,导入新课。

1.导语:

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自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了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南侵,将原先秦、赵、燕王国北边的长城予以修缮,并连贯起来。

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筑过长城。

明代为了防御,前后修筑长城18次。

图上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

(板书:

长城。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小组内交流资料。

(2)组内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如有投影仪,把学生的资料、图片投影出来。

3.展示长城的图片,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1)观察教科书中长城远景图,说说长城远看是什么样子?

(2)观察教科书中长城近景图,说说长城近看又是怎样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内容在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有画出来。

根据课文内容,让去过长城的同学当小导游,介绍长城的结构,认识方砖、条石、垛子、城台、瞻望口、射口。

如学生说得不准确,可让他读书对照后再介绍。

2.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听一听他读得是否准确、通顺。

提醒学生注意读难以下字的字音:

崇、峻、蜒、垛、屯、隙、凝、魄。

3.课文是怎样评价和赞叹长城的呢?

自由读课文,找出最具概括性的两句话。

(1)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2)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4.学生自读后交流感受。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在地图上找出山海关和嘉峪关的位置。

让学生算一算:

人正常行走的速度约为每小时步行9里,照这样的速度,每天24小时不停地走,多长时间能走完长城?

(60天。

3.理解重点句“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境蜒盘旋”。

课件演示图片,指导朗读。

根据课文插图理解“崇山峻岭”、“境蜒盘旋”的意思,体会长城的“长”。

(板书:

号称万里。

4.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5.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己的感情。

(教师指导。

四、课堂练习。

1.练写生字词,教师提醒应注意的地方,并巡视指导。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远看长城,已经领略到长城那迷人的风采,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长城,具体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愿意读课文的学生就起来读,其他学生仔细听,在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做记号。

2.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基础上,教师百l导学生注意长城的高和宽。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长X宽X高,根据这个公式让学生体会长城的雄伟。

(2)让学生体会长城的构造和作用。

学生可按长城模型讲解,也可根据图片介绍,还可让学生接查找的资料说说照望口、垛口和射口的作用,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3.指导朗读,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4.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看到长城雄伟、壮观的景象,你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什么?

2.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想到了什么?

(1)出示填空题,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  )在长城上,(  )着脚下的方砖,(  )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  )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2)为什么作者“很自然地想起”古代的劳动人民来?

因为长城那么雄伟坚固,其结构那么合理科学,谁来到长城,也会见物思人,想起修筑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对他们发出由衷的赞叹。

3.指导朗读。

理解重点句“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一个“多少”,道出了长城的修筑是多么的不容易,它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一个“才”字,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与赞美。

4.用“多少”和“才”练习说话。

(可以同桌先交流,再在班上汇报。

5.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联系上文所讲的长城的规模、构造,理解“气魄雄伟”、“奇迹”。

2.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自豪的感情。

(板书:

气魄雄伟、伟大的奇迹。

五、总结全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畅谈,可以是课文内容、写法、自己的体会等。

教师总结:

我们中华民族十分了不起,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与奇迹,我们怎能不为之振奋、为之自豪?

同学们,祖国的未来要靠你们去创造,你们一定会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六、布里作业。

大家想给自巴布置什么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向父母介绍长城或讲述有关长城的传说或故事。

3.摘录本课中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江南春》。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生动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情趣,自觉地接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人情入境,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或查找有关工具书,了解苏武、杜牧两位诗人的生平及作品,了解惠崇其人。

2.准备教学挂图、录音机,体现春县的民族音乐磁带。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寒冷的冬天悄悄过去,明媚秀丽、花红柳绿的春天就来到了人间。

春天以它特有的勉力,吸引了无数的作家诗人,为其写下了一首首赞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第三课——《古诗两首》。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试着自读、理解两首古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句;(3)有解决不了的困难记下来,以备质疑。

2.学生根据搜集的相关资料汇报对苏武、惠崇的初步了解。

(生平、代表作品、作品风格等情况以及写作背景。

3.学生结合自学情况汇报对两首诗的初步理解。

4.学生质疑。

三、学习《惠崇修江晚景)》。

1.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2理解诗句,有不懂的地方查字典、查资料;或请教同学、求助老师。

(3)学生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1)自由读诗,想象画面,并把自己的想象与同桌交流,丰富教科书上插图的内容。

(2)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随机点拨。

哪些景物是画中的景物?

指导学“仔细观察,并说具体。

如,新生的竹叶、盛开的桃花、碧绿的江水、戏水的鸭子、茂盛的蒌蒿、鲜嫩的芦芽。

诗人由以上景物产生什么联想?

作者从桃花盛开,鸭子下水,蒌蒿满池,芦苇发芽这些景物感受到春天来了;并通过想象,赋予鸭子以灵性,它知道了水暖而下水;赋予河豚以灵性,它知道蒌蒿、芦苇都长出来了,因而前来觅食。

(3)小组讨论,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4)质疑、解疑。

3.边读边想象,读出诗人喜悦的心情。

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江晚景》所展示的画面。

4.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1)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处理好速度、节奏,边读边浮现这美丽的画面。

(2)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3)指导朗读。

(4)配乐,有感情地诵读。

(5)比赛背诵。

四、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总结学法。

这节课,我们用什么方法学习这首诗的?

(总结:

读~读、想一想、说一说。

)学习后你有什么体会?

2.利用这样的方法,课外自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过几天举行‘颂春诗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武的《惠崇(春江晚景>》,大家一起背诵一遍。

2.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这首诗的?

(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3.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学习《江南春》。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读顺古诗。

1.交流搜集的有关杜牧的资料。

2.学生自读。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小老师带读,提醒同学们读准“莺”。

“郭”、“四百八十寺”。

3.指导学生学会生字。

4.指名读诗,与学生一起评议。

5.齐读全诗。

三、理解诗意,想象诗景。

1.自由读诗,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2.想一想,诗中描写了江南春天的哪些景物?

3.从这些景物可以看出春天有什么特点?

4.同桌共同理解诗句,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找资料,或请教同学、求助老师。

5.交流学习成果,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江南春》所描写的美景?

四、练习朗读加深感悟。

1.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配乐创设情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熟读成诵。

指名背诵。

五、拓展延伸.丰富税系。

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举行“颂春诗会’,背诵课外收集的描写春天的古诗。

背得多、背得好的组为优胜组。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祖国是诗的国度。

古代的诗歌以形象优美的语言,丰富奇特的意境,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多读、多背、多积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4*西湖的“绿”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西湖的美丽,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绿”。

课时准备:

西湖的教学挂图。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搜集或上网查阅西湖的有关资料,如,图片、诗句。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来形容苏州、杭州的美丽,而杭州最美的地方在——西湖。

(板书:

西湖。

)让我们来看看千万人赞美的人间天堂吧!

(放录像或展示挂图。

美丽的西湖真是美不胜收,要把它介绍给别人,就得抓住特点。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抓住了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这篇游记写于四十多年前。

几十年过去了,喜爱它的人却不见少。

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勉力吗?

在学生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教师要求学生按“阅读提示”自学,并在小组里交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所描写的景象,然后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学生谈自己想象到的情景,再次激发阅读兴趣。

3.学生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一边读一边想象西湖的美丽景象,并把自己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特别是把含有“绿”字的词语或描写“绿”的词语找出来。

4.小组交流,然后汇报。

含有“绿”的词语或表示“绿”’的词语有:

绿、绿色、绿意、苍翠欲滴、绿得发黑、碧澄澄的、绿得幽、绿得野、绿得闲、绿茸茸、绿阴阴、青绿、苔绿等。

5.谈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的感受。

结合课文内容随机点拨“心旷神恰”、“莽莽苍苍”、“坚韧不拔”、“裙据飞扬”、“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三、点上探究体验西湖的“绿”。

再读课文,思考作者重点写了哪几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

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各处景物“绿”的特点。

在学生自读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点拨。

灵隐绿得(  ) 苏堤绿得(  ) 花港绿得(  )

(  )     (  )     (  )

1.灵隐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灵隐绿得“丰富、丰富多彩、多姿多彩”,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感受,从道旁的树、飘着的雨、飞来峰上的树、小径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去体会灵隐的绿是多姿多彩的。

2.苏堤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苏堤绿得“阴”、绿得“美”。

“苏堤绿得阴”,苏堤两边是湖水,湖水是绿的,路旁的树是绿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苏堤绿得“美”,是因为树上的青苔“有趣”,各种形状都有。

3.花港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花港绿得“活泼”、绿得“成熟”、绿得“生机勃勃”。

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绿”的感受中,体会到花港现鱼看到的“绿”充满生机。

四、模拟导游再现西湖的“绿”。

1.教师:

西湖是这样的美,每年来西湖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成千上万。

你能根据课文的描述当一回导游吗?

喜欢哪个地方就介绍哪个地方,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2.同桌一起,在读书的基础上口述。

3.指名学生在班上说说,模拟导游。

五、小结激发习作和课外阅读的兴趣。

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了美丽的西湖,它是多么绿、多么美啊!

我们被这美妙的景象所陶醉。

其实我们家乡,我们祖国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神奇的地方,需要我们去寻找、去发现、去宣传。

希望我们同学向本文的作者学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用手中的笔来描写祖国、家乡美丽的河山。

也可以去调查、找资料,如果有好文章也可以推荐给同学,大家一起欣赏,一起学习。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积累·运用一

教学目标:

1.背诵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2.联系本组课文,独立阅读短文,与读过的写景的文章进行比较,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

3.激发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用语言打动他人。

4.以《假如我是……》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风景名胜的资料,特别是巫峡的图片,以及有关旅游安全的注意事项等。

2.多媒体课件;动画片;写有“正方”、“反方’”的硬纸板;“最佳辩手”牌若干。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阅读)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谈话导人。

这节课我们来背诵著名诗人范成大的一首诗,作者以此为题写了六十首诗,都是描写江南农村生活的。

四时:

四季。

我们以前也学过他写的同名古诗一首,谁能背一背?

2.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不理解的诗可以通过查字典解决,或者相互讨论、研究解决。

3.指名学生朗读。

4.找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多少说多少。

5.练习背诵。

小组背诵,比赛哪个小组背得好。

6.全班齐背古诗。

二、完成“阅读”。

1.导语。

同学们,学习本组课文,我们如同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漫步,祖国的壮丽河山令人陶醉、令人赞叹。

其实,祖国处处皆风景,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的中游,就有一段峡谷,景色十分壮美,那就是美丽的长江三峡,你们知道是哪三峡吗?

(翟塘峡。

巫峡、西陵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阅读短文就向大家介绍了巫峡的美景,我们一起来学习。

2.自由读短文,要求该正确、流利,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思考文后的第一道练习题。

3.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如,该文章、想画面,理解重点词句,读懂短文,了解主要内容。

4.分小组交流。

(1)作者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巫峡景色的壮美的?

(巫山十二峰,江面上的旋涡、行船,盘旋的雄鹰,激荡的江水,美丽的山影云影,迷人的日光月光。

(2)带着问题再读短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动手把自己想象到的巫峡画下来,把自己认为美的词句找出来,多读几遍。

(3)交流收集的资料和自己喜欢的语句,评评谁的画最美。

5.想象画面,采用多种形式朗读短文,读出巫峡的美,读出对它的喜爱之情。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音乐伴读。

(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制造悬念。

卫.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山五岳、长城故宫等祖国河山的美丽景色,使学生身临

其境,油然而生要一睹为快的强烈愿望。

2.教师导言:

祖国河山美如画,谁不想去游赏一番呢?

这不,这两位同学就因结伴旅游的事产生了分歧。

播放动画片:

两位同学边走边争论小学生结伴出门旅游行与不行,要找老师评判。

找到老师后,老师未作答复,说:

老师也遇到难题了,小学生结伴出门旅游到底行不行呢?

听说我们班上的同学主意多,能言善辩,就请大家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吧!

(字幕出现:

小学生结伴出门旅游行不行?

二商议目标明确要求。

1.教师引导:

同学们认为行不行呢?

(在学生议论纷纷,有说“行”,有说“不行”,意见不一、相持不下时,字幕打出:

各抒己见不附和。

)看来,光说“行”或“不行”是不能令人信服的,那怎么说才可以呢?

同桌先议一议,然后再交流。

2.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表明观点、说服他人的方法:

(1)用具体的事例,如,亲身经历、旅游体会、他人教训、长辈教导,或者设计详尽、周全。

可行的旅游方案;

(2)讲究文明礼貌,注意自身形象;(3)语言简洁、生动、流畅,自由。

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字幕相继打出:

以理服人最要紧,还得注意讲文明。

三、自由组合小组交流。

1.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分成正方和反方,双方各推荐一名学生为队长。

如果双方人数多,还可再自由组合,分成几个小组。

2.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基础上,教师要给表达能力差一点的学生指定“小老师”,使他们也能得到帮助和指导。

3.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和有力的证据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力争成为最佳辩手。

持肯定意见的同学,还必须说说怎样做才能保证旅游安全。

小组交流时,教师巡回参与并指导。

四、模拟表演,展开辩论。

教室里布置辩论台和主持台,由学生推选出主持人,教师相机指导。

1.个人辩论。

由正方或反方各派一名学生,进行个人辩论,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有疑问的可以提出来,相互解答。

之后,全班围绕观点是否鲜明、理由是否充分、语言是否准确流畅、是否讲究礼貌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

2.小组辩论。

正、反方各推举出一个小组,双方成员展开辩论。

之后,回答听众的提问或咨询。

3.辩论总结。

由主持人或教师对本次辩论情况进行总结,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4.评比奖励。

学生以举手方式评选出今天辩论的最佳辩手,授予奖牌,予以奖励。

五、拓展延伸,发展创新。

1.讨论:

旅游能增长见识,安全也很重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能否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2.回家后,将自己的观点及理由说给家长听,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学生习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