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与张洁《沉重的翅膀》中莫征的分析比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774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与张洁《沉重的翅膀》中莫征的分析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与张洁《沉重的翅膀》中莫征的分析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与张洁《沉重的翅膀》中莫征的分析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与张洁《沉重的翅膀》中莫征的分析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与张洁《沉重的翅膀》中莫征的分析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与张洁《沉重的翅膀》中莫征的分析比较.docx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与张洁《沉重的翅膀》中莫征的分析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与张洁《沉重的翅膀》中莫征的分析比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与张洁《沉重的翅膀》中莫征的分析比较.docx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与张洁《沉重的翅膀》中莫征的分析比较

摘要

冉阿让和莫征,来自不同时空、不同国度,出自不同作家笔下的两个人物,两者之间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同时也有着强烈的可比性。

相同或相似的历史条件、人生经历、性格特质孕育了他们比较接近的生命轨迹。

通过对雨果的《悲惨世界》和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的分析,进而从纷乱动荡的历史背景、曲折跌宕的人生历程、善良淳朴的性格特质三个方面对冉阿让和莫征做出异同比较,从而揭示出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也让我们更深层次去了解人物内心及其背后的故事,并感受体会当时的社会现状,更从侧面反映出两个人物在诸多因素下被成功塑造成典型的必然性

关键词:

冉阿让莫征异同比较

引言

雨果以拿破仑战争为大背景以社会底层受苦受难的穷人为对象创作出了《悲惨世界》,从而塑造了一个穷苦男人的典型——冉阿让;无独有偶,远在东方的中国也在文化大革命前后出现了一个类似的人物,这便是中国当代作家张洁笔下《沉重的翅膀》中的莫征。

两个毫无关联的人,因为莫征从小的法语教育使他走进了冉阿让的《悲惨世界》,加上后来文革的变动致使他生命轨迹的偏离,使他产生了与冉阿让同病相怜的感觉,对冉阿让又是爱又是心疼,从此便将两人无形的联系在了一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感受冉阿让与莫征两人生命经历、性格特征的异同。

正文

一、从生活背景分析两人的异同

生活背景对一个人生命轨迹的导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变幻莫测的历史演变、光怪陆离的社会环境,以及动荡不安的政治时局都在潜移默化中雕塑了众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尤其是那些有着曲折坎坷人生的,在故事的开场便纂写了他们注定一生的苦难命运,《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和《沉重的翅膀》中的莫征便是这行色中的两个典型。

(一)苦难的根源——动荡的社会

冉阿让和莫征,两人都处于社会的乱世,一个处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混乱时代,一个立于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尴尬境地,不同的动荡却带来了类似的不幸遭遇。

两个人物的出场都是在他们人生的转折点,已经有精神升华的倾向,但在努力走向光明之前都不免回顾了一下过去的黑暗。

冉阿让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可能有四十六或者四十八岁”[4][57]的时候,正是他第一次被释放出狱,这之前他因为贫穷饥饿偷了一块面包,然后被判服五年苦役,监狱里的苦难使他越狱四次未遂,反而多了十四年的苦役时间,所以当我们第一次看见的便是服满十九年苦役的冉阿让。

不难看出这接近二十年的苦役只因“一块面包”[4][80],讽刺性的改写了冉阿让的一生,“被控为‘黑夜入室行窃的破坏罪’”[4][80],从此打上了“苦役犯”的烙印。

这一切都与当时法国的政治战乱、法律制度、社会文明有关,因为战乱动荡致使人民贫穷;因为制度缺陷致使因“一块面包”便赔掉了二十年的岁月;因为社会文明的偏见致使冉阿让至死也没有摆脱“苦役犯”的偏见。

莫征似“奥利菲尔”[1][2]般的不幸是由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开启的,文革使他的父母划为右派且双双死于非命,导致莫征成了一个流浪街头的弃儿,并因迫于生计而变为靠偷窃过日子的小贼,期间他还多次被抓进了派出所,后来即使回归正途,也始终无法摆脱人们的有色眼镜及歧视待遇。

从上分析,两人都曾被迫作为小偷的悲惨遭遇,致使他们不仅背上了各自的精神包袱,而且还让他们以一种“特殊”的身份受着社会的歧视和疏离,最终沿着这种扭曲的轨迹艰难的生活下去。

追根究底,两人的不幸皆出于两人生活的动荡生活背景,混乱的社会环境是导致他们苦难的根本

(二)命途多舛的程度——性质的差异

冉阿让和莫征两人虽都徘徊在动荡的历史洪流,但是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却又有性质上的差异。

正因为这差异形成了两人不同程度的曲折人生。

冉阿让是站在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混乱时代,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王朝更替另一个王朝的变革,有着颠覆时代的性质。

从宏观上讲,这种时局更有利于形成更丰富曲折也可以说是悲惨艰难的命运,才有了冉阿让这种几次被捕,几次越狱,几次死里逃生,几次改名换姓······让人惋惜的惊心动魄的经历。

莫征呢,生活的文革前后时期,整体上讲不存在什么实质上的战争,只是几个派别几个政权之间的路线之争,是国家在探索发展道路上的一些意见分歧所导致的暂时混乱,纯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

从而作为这个时代出现的莫征的经历就要些微简单平坦点,只是经历了从幸福家庭到沦为街头弃儿,再做小贼,进派出所而非入狱,最后被收养,被感化,虽然仍处处收歧视,但总体上比冉阿让要乐观多了。

通过两人的生活背景分析,可以发现两人的悲惨遭遇不是偶然,而是受他们生活的社会坏境,法律制度,政治动荡的影响。

社会的动乱带给了他们贫穷,因贫穷而迫于生计,从而走上不法道路,而背上命运的枷锁。

但也因政局动荡的性质不同,影响的程度不同,最后造就了他们不同深度的遭际。

二、从人生经历分析两人的异同

人生经历是一个人生命轨迹的体现,见证着人生旅途中幸福与辛酸的林林总总。

如果说生活环境是塑造人的第一因素,那么经历便是构造人的第二因素,是决定人的思想与性格的主要条件,是形成其人生观的重要因素。

人生经历是人类生存依赖的定点‘大染坊’。

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若干年,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和许多生存观念就会由一种单纯的无色变化成多种不同色调的混合体。

冉阿让和莫征不同阶段的人生观便是因为两人曲折的人生经历所致。

(一)堕落到感化再到升华的经历

冉阿让和莫征两人前期的经历很是相似,都经历了无奈的堕落到震撼的感化,再到心灵的升华。

两人都曾一时迫于生计而成为小偷,对于社会皆充满了忿恨,有点愤世嫉俗的味道;两人也同样因为一个善良的好心人的救助而改变了人生观,重新审视这个社会,审视自己,变得善良,从而洗心革面回归征途正直的生活下去;两人都因为遇见了一个女孩,然后改变他们一生的理想,并为此努力奋斗一生。

在《沉重的翅膀》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莫征)多么爱冉阿让那颗虽然满是伤痕,却依然仁爱而博大的心啊,最后他甚至爱上了警官沙威。

也或许他在冉阿让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1][169],足可见其相似性,如果不是感同身受,何来“影子”之说呢?

(二)程度深浅的结局差异

毕竟莫征不是冉阿让,所以两人必然存在差异性。

首先,两人在成为小偷前的经历不同,冉阿让从小父母双亡,被姐姐抚养长大,从未幸福过,贫困一直缠绕着他,而莫征小的时候有一对做法语教授爱他的父母,叫他学习法语、学习钢琴、收好的教养······所以他的童年比起冉阿让是幸福的。

其次,冉阿让所在的国度法律的严酷致使他入狱服苦役19年,比起莫征的不坐牢情况要严重很多,所以在出狱时冉阿让的心智被仇恨毒害很大,心灵被恨意蒙蔽,怨恨心理要比莫征大很多。

第三,莫征比及冉阿让的经历要简单很多,冉的经历太过曲折,从故事的开始便有一个或明或暗的对手,像一只无形的手铐始终伴随着他,他的三次惊心动魄的死里逃生尤其能说明他曲折的艰辛。

最后,莫征的故事在他人生的中途变没有了,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但可以预见似乎更趋于光明。

而冉阿让呢,雨果给了一个不算完美的结局给他,他在郁积中死去了,虽然最后是笑着死去的,但终观其一生是不幸的、悲剧的。

三、从性格特征分析两人的异同

性格,是决定一个人与周围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

性格,是与生俱来的,从出身开始便已定型。

所以,即使冉阿让和莫征在经历了那么多的的苦难后,仍然保持着那份来自心底的纯真善良,这是怎么也无法磨灭的,只是有些许程度的差异而已。

当然不可避免的也伴随着一些冷漠、仇恨,这也只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一种对于黑暗社会的防范和戒备而已。

(一)不曾磨灭的善良

善良,是冉阿让和莫征两人身上显著的性格特质,尤其是体现在冉阿让身上那种让人看了心疼的善良,给人以震撼的力量。

下面举例说明,在冉阿让被卞福汝主教感化后,隐姓埋名来到了芳汀所在的出身地滨海蒙特勒伊后,利用主教给他的银器和自己的聪明才智经商后发财致富,并给予其他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建学校,设医院······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喜欢他敬重他爱戴他,最后在国王的两次任命下,他成为了这个市的市长——马德兰市长,在他来到这个市期间,这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安定,随处可见欣欣向荣的景象,带走了苦难和失业,这所有的一切足可证明他的善良。

而把它的善良推向一个至高点是在他自己承认是冉阿让的时候。

话说这里的冉阿让已经被改称为马德兰了,并在蒙特勒伊市成就了一番作为并呈向上发展的趋势,按照常理来讲他已经和冉阿让相去甚远,他完全可以以马德兰市长的威望走完他的一生,可是在他得知有另外一个人因为偷窃苹果被抓住,而这个人还被认为是冉阿让被判刑的时候,在经过激烈的心里挣扎后他毅然去自首了,除了他自己,大家都认为他精神病发作了,真的很难以置信,站在那法庭上的冉阿让以理直气壮的辩词让大家相信了他是冉阿让,这种善良真的是让人又爱又恨。

(二)善良背后的形式差异

冉阿让的善良是由内自外渗透出来的,不管是内心还是表面都散发着那种纯真善良的特质,彰显着近乎天使的光辉。

莫征,显而易见也是善良的,但是他的善良是藏在心里的,用可管理性的冷漠的形式遮掩了。

前面我们已了大致了解了冉阿让那震撼的善良,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一下莫征“冷漠的善良”。

莫征在《沉重的翅膀》里面始终是处于客观的、理性的状态,所以看起来不免形似冷漠,就拿他对楼上吴国栋一家的态度就可以充分说明。

在莫征的第一次出场,是和叶知秋用餐,这时楼上老吴一家又吵架了,在这里书中用一段对话形容了莫征的态度。

写到“莫征的脸上闪过一丝冷冷的微笑,说道:

‘高尔基笔下的生活。

叶知秋停止了吃饭。

莫征,还是带着那淡淡的、冷冷的微笑问道:

‘怎么啦?

叶知秋不好意思地笑了。

在比他似乎还老于世故、不易动情的莫征面前,她有时倒像个幼稚的、容易动情冲动的小女孩:

‘在别人的哭声里,我觉得难以下咽······’

‘你简直像个基督教徒。

‘你管得了吗?

过不了两天还得打’”[1][6]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莫征形式上的冷漠,毋庸置疑他是客观的、理性的,那他的善良呢?

显然是被隐藏了,在后面吴国栋住院的时候便可看出来。

吴国栋形容莫征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1][239],对他一直有防范的尽头,致使莫征碍于吴国栋不怎么和刘玉英一家接触,但是他在看见刘玉英提着那么重的东西还要照顾孩子的时候,主动帮忙,足可见其善良的本性。

总之,冉阿让与莫征两人不可否认都是善良的,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差异而已,只要用心感受两人的善良便可显而易见,那种发自内心来自本性的善良是怎么也无法磨灭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冉阿让和莫征两人所处的由历史演变和社会环境交错生成的生活背景去感受,还是从两人曲折跌宕复杂多变的人生历程去探究,亦或是从两人极具特色的善良性格去体味,都透露出了两人生命轨迹的强烈可比性。

既反映了两人同赋传奇色彩的相似命运,又从侧面彰显了两人细节偏离的程度差异。

至今,在世界文坛上,这两个人物仍然在被不断地深化不断地分析研究,成为比较文学乃至中西文化的结合点。

毋庸置疑,这有着深刻意蕴的社会代表俨然成为了两个典型人物屹立在世界文学之林。

拒绝重复自我

——论张洁小说的转型

 

 

摘要:

张洁是一个拒绝重复自我,典型的生命写作的女性作家。

她以女性爱情,婚姻命运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妇女解放问题,从初期的对爱,人性,生命充满理想和希望走向了最终的理想幻灭而绝望的无解境地。

本文试以文本细读和文本归纳对比的方法探求张洁小说转型的过程,考察其文学创作对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

张洁;生命写作;理想幻灭;转型;知识女性形象

 

refusestorepeatherselfandwriteswithherLife

——OnthechangeofnovelsofzhangJie

 

YunHong

(TheChineseDepartmentoftheLiberalArtsCollege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ina)

Abstract:

Zhangjie,atipicalfemalewriterwhorefusestorepeatherselfandwriteswithherLife.shehadadeepstudyforwomen’srevolutionwiththeirlove,marriageandfateassubjects.Inthebeginning,theyareinhopeoflove,humanityandlife,butlater,idealfadesaway,asaresult,theybecomedesperateandcan’textricalethemselves.Thesepaperdiscussestheprocessthatshechangesherstyleofnovelinthewayofintensivereadingandinduction.Atthesametime,itstudieshowmuchinfluenceandmeaningthewritinghasoverthefeminismliterature.

Keywords:

Zhangjie;writeswithherLife;idealfadesaway;change;women

 

 

张洁,一个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引人注目,也最富有争议的女作家,她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征服了亿万读者。

但凡关注或曾有一段比较长时间关注过张洁创作历程的人士,均无不惊于她创作风格形态的剧烈转型。

看她早期的小说,“仿佛看到了一幅幅优雅而娟秀的淡墨水画,诗情画意,被笼罩在一层由温柔的伤感所构成的薄雾之中。

”①热诚的信仰,纯真的情感,透明的思维,和谐均衡的叙述方式,柔美感伤的语言风格构筑了张洁早期创作的写作模式。

她以一个女性作家所特有的细腻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建构了人类神圣崇高的精神世界和古典式理想之爱情王国。

然而令人难以相信,这样一个给人以强烈的古典主义印象和正统的现实主义印象的张洁,竟能够那么彻底地反叛自己骨子里对真诚的呼唤与诗情的美的追求,而争速跌入冷竣的现实主义,继而转向现代主义,热诚不再,纯真不再,和谐均衡不再。

极端地,对世界的彻底的失望、变形的中性眼光的文学观照、现代荒诞形式的社会人生把握、作品内质的超现实化、作品秩序的不均衡、紊乱与抽象化以及创作心态的审丑趋向,贯穿了她后期创作的始终。

她将她亲手构建的美丽的理想世界彻底解构成了一堆废墟。

无论是希望还是绝望、趋美还是趋丑,一切正是由于她的写作是一种生命的写作,生命的不重复,垒筑了她小说创作的不重复。

诚如她自己所说“我不是一个让人喜欢的人,因为老是喜欢提出疑问。

大家都那样做,我偏偏不那样做,又总不跟别人说同样的话……”“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那是我不断追求的。

”②于是一向以个人生命体验为基础进行创作的张洁,在不断追求自我完善、追求创新写作的同时又因为生活经历的改变而造成世界观的改变,最终把她的文学创作导向了与原端点对位的另一极端。

一、古典的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的张洁,已人近中年(41岁),然而历尽“文革”十年浩劫受尽创伤的心,并没有妨碍她像清纯少女一般用诗情和音乐编织希冀和童话,带着一种特有的虔诚去修补一个破碎的伤痕累累的世界。

恶梦醒来是清新的早晨,理想和希望,是张洁作品最早期的主题。

当她揣着一种惴惴不安的心情将她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捧到读者面前时,读者为她那柔美的感伤打动了。

作品没有什么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而是以女性所特有的娓娓动人、抛珠泻玉般的叙述,述说着一个被“四人帮”迫害至死的艺术家的生命、才华和事业怎样在一个少年身上得到了美丽的延续,述说着一个摆脱了灾难的祖国令她的人民“一生也不会忘记的早晨”的故事。

随后的《有一个青年》和《谁生活得更美好》中,她以一种积极态度阐述了社会动乱造成的缺乏教养的一代人粗鄙和玩世不恭行为下掩盖着的痛苦,看到了拯救他们的希望。

在她的内心,世界真正充满了希望,也更应该真正充满爱和信任,这使她对美表现出格外的偏爱。

她希望世界、希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晶莹、纯净而不掺一点儿杂质的。

如果说前几篇小说是她对人的理想的善美感知,那么曾被文坛热烈讨论过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则是她对爱的强烈呼唤,建构了自己的爱情理念。

《爱,是不能忘记的》所写的是爱情与婚姻的矛盾。

它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张洁以自己独特的功力把它写成了一幕凄楚动人的悲剧,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温柔而感伤的爱情故事:

离婚作家钟雨与老干部之间那场可望而不可即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

而造成两个彼此相爱的人不能走到一起的是那漠视无爱婚姻痛苦的传统道德和观念。

一个是离了婚的女人,一个是有着“美满幸福”家庭的老干部;一个是为世俗所痛恨的第三者,一个是为社会所不齿的陈世美;一方面,二人虽不能长相厮守,精神却相守而至死不忘;另一方面,无法抛舍的婚姻道德和责任,给双方带来了无法调和的内心痛苦。

然而,正是这种巨大痛苦的承担使他们体味到了一种精神的崇高感,他们“相约”:

“让我们互相忘记”,只是为了不“影响另一个人的生活”③,于是这种自我抑制自我牺牲使他们的精神相恋,得到了一种高度的升华。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而这种凄美的毁灭使人感到惋惜,产生哀痛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热爱、追求、实现和保护有价值的美的东西的强烈愿望和激情。

是否可以这么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不仅仅是一个女作家对理想美好爱情的建构,更是她想以此唤起人们对这种爱的回应,换句话说,是对爱情解放的呐喊,是对破除传统道德、婚姻精神枷锁的呼吁。

二、正统的冷竣的现实主义者

对于爱情的思索,张洁从未停止过,即使是在写改革题材的《沉重的翅膀》中,她也绝不吝啬地用大量笔墨表现她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

提到《沉重的翅膀》,评论家们总是把目光集中在它所体现的社会问题、改革冲突的情节上,而忽略了张洁这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爱”的进一步探索与思考。

这时的张洁在爱的海洋中失去了方向,她对曾坚信的永恒的爱感到了疑惑,发生了动摇,她在迷惘中紧握一根救命的稻草却似乎仍没能找到爱情的真谛,这从她在《沉重的翅膀》中表现的质疑与困惑可以看出来。

《沉重的翅膀》开篇出场的人物叶知秋的无爱的生命,便是张洁发出的第一个质疑。

这里所谓的无爱,指的是爱情生活的空白。

因为叶知秋几乎是“一千个女人里也难以遇到的一个顶丑的女人”④,所以“没有一个神经正常的男人,会娶这样一个女人做妻子”⑤,那么叶知秋也就不可能会遭遇过爱情,而文中至始也没有提到叶知秋对“爱情”有过任何念头,只是在后来因为政治、人性的关系稍稍把她卷入与郑子云的诽谤中,而张洁正是通过这种可笑的“诽谤”表露了对这个女人的同情。

叶知秋除了外表丑陋,却具备了许多优秀的品质,有事业心、有责任感,有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心,有对莫征以及广大人民的爱心,甚至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心,然而这样一个女人却被剥夺了婚姻的权利失去了做为女人固然的天性。

张洁对笔下的这个女人是无解的。

而她对爱情与婚姻的质疑更突出地聚焦在吴国栋与刘玉英、郑子云与夏竹筠、陈咏明与郁丽文、方文煊与万群、郑圆圆与莫征的感情上。

年轻时如此相爱的吴国栋与刘玉英经过十几年贫乏物质生活的打磨,竟如仇家般天天吵,当初的恩爱已事过境迁,剩下的只有陌生与哀怨,张洁不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而郑子云与夏竹筠无爱情基础的婚姻,过得悲凉与无奈,婚姻的维持仅仅是因为传统的婚姻道德观;尚存一丝亮色的是陈咏明与郁丽文充满爱的幸福婚姻生活,及郑圆圆与莫征不顾一切的炽热的爱情,而爱得尤其痛苦与无奈的是方文煊与万群,他们的爱情无法不令人想起《爱,是不以忘记的》中的钟雨与老干部,最大不同的只是《爱,是不能忘记的》始终触及到的只是钟雨——女人的内心世界,而《沉重的翅膀》中方文煊与万群的笔墨描写更多的是方文煊的思想波动。

纵观整部小说,爱与不爱,婚与不婚似乎都有某种联系,莫征与郑圆圆令人看到了吴国栋与刘玉英年轻时的影子,方文煊与万群、郑子云与夏竹筠则总是让人想起《爱,是不能忘记的》(我甚至怀疑这是作者对《爱,是不能忘记的》的续写),但是万群的死说明了张洁对她所建构的理想爱情发生了动摇,而陈咏明与郁丽文的幸福婚姻生活及莫征与郑圆圆爱情的即将结果又给她带来了光明与希望,是那一根唯一可以抓住的稻草。

张洁于是在爱情道路上颤巍的探索仍继续着。

《方舟》,一部表现知识女性艰难处境的小说,无爱的生命与婚姻的虚伪在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小说塑造了荆华、梁倩、柳泉三个在事业和个人生活上都非常不幸的知识女性形象,可以说是叶知秋这一形象的进一步延伸。

她们因“无意收拾也无暇收拾,额头像一块久经风吹日晒的木头,麻杆一样细的腿、缩小的胯,瘦的胸、暗黄的,没有一点光泽的脸,而且衣装不整,穿着带破洞的袜子,从不想起擦油的皮鞋。

”⑥同样的丑陋,然而与叶知秋相比,她们毕竟都真诚地爱过,虽然最后无一不感到彻底的幻灭。

她们因无法接受无爱的婚姻而与丈夫分居或离婚,这样举动却使她们受尽了世人的嘲弄、冷眼和侮辱。

在此,张洁的爱情解放思想已转向了女性解放思想并开始向世俗观念提出挑战,其深刻性使挑战变得咄咄逼人。

作品中三个女主人公均为职业女性,她们有着同样的失败,即事业追求和婚姻的失败。

小说中,张洁把事业看做是妇女解放的重要条件,一改前面小说创作中以爱情看做妇女解放的条件。

女性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怎样才能实现价值?

《方舟》的女主人公们对此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因此她们才竭尽全力地维护着自己投身于事业的权利,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与巨大的牺牲。

虽然清晰地为自己做了人生定位,然而她们自己的定位必须通过社会外在价值的肯定,方能获得最后的意义。

于是,《方舟》的主旋律在女性自我定位后又得不到社会确认的矛盾中展开了。

“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方舟》卷首这短短一句话,道尽了一代知识女性的辛酸、悲苦和挣扎。

三、理想与现实碰撞的蜕变者

在张洁把自己建构起来的理想爱情几乎瓦解时,为了弥补空缺,她在《祖母绿》中,塑造了她理想的女性,至高无上的人性化身的女主人公——曾令儿。

“张洁分明是以宗教化的笔法给这一人物的生命注入天国赋予的神性和大地赋予的母性,给她的人格镀上了殉难者的灵光。

她的爱与牺牲紧紧地联在一起,她的幸福与痛苦紧紧地联在一起,因此,格外博大而深邃,超凡而感人。

”⑦曾令儿,这个渔人的女儿,在离海岸几千米的激流中救起了濒死的左葳,却从此沉入痛苦的深渊,她的一生都在“无穷思爱”。

为了这份爱,她付出了一次又一次的牺牲:

舍生从狂涛巨浪中救他的生命;忘我地为生病的他补习功课;义无返顾地代他受过,承担“右派”罪名;为了消除他的内疚,成全他的道德感做了他的女人,然后撕毁结婚介绍信,孤独地发配边地,并生下他的孩子;历尽艰辛、忍辱负重十几年,相依为命的孩子却死了……获平反并因在教学领域取得成就而被调回大都市却又面对再次为左葳做出牺牲的命运——她当年的同学,左葳今天的妻子,某研究所负责人卢北河要求她以左葳助手的身份出任某微码编制组副组长之职,以成就左葳一生的事业与声名!

经过痛苦的心灵挣扎,她同意了。

觉得自己“已越过了人生的另一高度。

她会去和左葳合作。

既不是为了对左葳的爱或恨,也不是为了对卢北河的怜悯。

而是为了对这个社会,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⑧这圣洁光环下的人性分明是被作者理想化了,显露出浓重的虚幻之美。

《祖母绿》承续了《爱,是不能忘记的》关于“爱”的主题,并在将“爱”进行到底的同时,又深化和拓展了这一主题。

且在《祖母绿》中,张洁的女性解放意识不再以《方舟》似的嚣张,咄咄逼人之势出现,而是采取了一种隐晦、巧妙的表达方式。

可以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充满了青春时代的狂热和偏激;《方舟》则带有小小的玩世不恭和尖酸刻薄的偏差,而《祖母绿》显现出一种新的温馨明丽的情调。

或许正是预感到理想世界的即将坍塌,使张洁感到了莫名的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