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心理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772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恋爱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恋爱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恋爱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恋爱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恋爱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恋爱心理学.docx

《恋爱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恋爱心理学.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恋爱心理学.docx

恋爱心理学

分类号:

密级:

☆☆学号:

 

恋爱心理学报告

题目:

恋爱心理知我心

 

作者姓名:

 李炜燃 

所在系部:

心理学系

专  业:

应用心理学

秒杀对象:

破乱不堪的大学生恋爱

指导老师:

 *******  

 

2011年12月19日

摘要

大学生恋爱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但不健康的恋爱心理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恋爱中的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困扰着大学生们,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有因没有异性朋友而孤独的,有盲目攀比的,有一厢情愿而陷入单相思的,有面临几个追求者而举棋不定的,有因误会而自作多情的,个别大学生为失恋痛不欲生、荒废学业乃至精神分裂甚至自杀,还有杀人犯罪的。

根据调查有尽35%的大学生存在情感困惑,有恋爱失败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变异是最为突出的现象,高校几乎每年都因失恋而跳楼或割脉自杀的悲剧上演。

为此,秒杀工作组不惜抽用期末备考的时间,把秒杀成员搜集到的资料、素材进行汇编,报告中大胆的运用心理学、逻辑学、社会学的方法、技巧,希望能对有所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字

恋爱心理;心理问题;恋爱观;恋爱时机;心理调适

 

目录

摘要………………………………………………………………………………………………1

目录………………………………………………………………………………………………2

正文………………………………………………………………………………………………1

1课题的目的、意义…………………………………………………………………………………1

2课题概况……………………………………………………………………………………………2

3课题……………………………………………………………………………3

4秒杀箴言……………………………………………………………………………………6

结论…………………………………………………………………………………………………7

参考文献………………………………………………………………………………………8

 

正文

2.1课题的目的、意义

1.1课题的目的

1、主题鲜明

2、内容健康

1.2课题的意义

2.2.课题概况

2.3.课题

2.2.1大学生恋爱的心理行为特点

(1)恋爱的普遍化、公开化。

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无论是寝室卧谈,还是知心朋友的谈心交流,爱情都是经久不衰的话题。

据调查,大学生中有36.8%的同学正在谈恋爱,其中22.8%的大一、36.6%的大二、46.3%的大三、52.6%的大四同学正在谈恋爱。

这说明在大学里恋爱的趋势正在上涨。

在大学里流行这么一句话:

“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

如果你在大学期间没谈过恋爱,那你就不算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于是,校园里随处可见一双双、一对对大学生恋人们的身影。

在恋爱中,一些同学也抛开了应有的矜持与含蓄,表现得越发投入与大胆,在教室、食堂、操场、道路等公共场合过分亲热旁若无人,对别人的议论毫不在乎。

这种行为在师生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破坏了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2)恋爱动机的多样化。

大体可以分为七种:

一是消遣型恋爱,即以丰富生活为目的,把恋爱当做一种消遣,及时行乐,借以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

二是解闷型恋爱,即填补精神空虚、消除寂寞为目的的恋爱。

三是体验型恋爱,即体验爱情生活、积累与异性交往的经验为目的的恋爱。

四是功利满足型恋爱,即通过恋爱方式寻找有钱、有权、家庭条件好的靠山达到满足自己的功利目的,(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小三、傍大款、周末二奶,无不体现这一恋爱动机,其中有高达24%的女大学生认为“傍大款”和周末当“二奶”是很正常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拥有这种思想的女大学生,已经越来越多,这种思想跟传统道德观念背道而行!

中国教育的悲哀,道德的沦丧)五是从众型恋爱即看见大家都在谈恋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显示自己的魅力和能力,或凑热闹,盲目地随大流去谈恋爱。

六是性欲满足性恋爱。

即满足生理性欲的需求为重要目的的恋爱。

这种人缺乏道德,以恋爱为手段玩弄异性。

七是求婚型恋爱,即寻找终身伴侣、建立家庭为目的的恋爱。

据调查:

已建立家庭为目的的恋爱只占25%,以丰富生活为目的的恋爱占60.4%,以“慰藉解闷”为目的的恋爱占14.6%。

由此可见,许多人走出了“交往恋爱结婚”传统爱情三部曲,只想恋爱而没有考虑结婚,不少人认为恋爱不必托付终身,主张“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于是,校园里便出现了“契约是恋爱”,在校时卿卿我我,心理上相互填补空白,甚至有人在校外租房同居,但毕业时互相说声“拜拜”。

(3)女生的恋爱比例高于男生,一是女生的心理和生理成熟早,加之有较强的依赖性,因而她们对“感情港湾”和性爱的需求程度要强于男生;二是女大学生的绝对数小,占在校生的比例低于男生,所以在“对偶式”的爱情世界中,女生总是处于供不应求的优势地位。

(4)男生主动性高于女生。

由于在校大学生男、女比例悬殊,也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那女生只有自己主动出击才能找到心仪的恋人。

相对而讲,女生就可以在众多的追求者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恋人。

(5)文科生的恋爱比例高于理科生。

这主要是由于专业性质的影响。

文科生平时的课程较松,思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谈恋爱正好可以充实闲暇时间,也满足了他们浪漫的思想。

理工科学生的实验多,课后作业重,学习压力大,因而恋爱比例要低些。

(6)恋爱随意性大。

主要变现为恋爱周期短,频率快。

许多同学恋爱凭的是一时的冲动,对未来的事考虑的不很清楚,通常是在交往一段时间后发现有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人,于是马上分手,接着找另一个。

恋爱中的“短、频、快”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恋爱的一个特征。

有少数大学生把在大学里恋爱视为在经营“试验田”,“恋爱专业户”也出现了。

(7)恋爱成功率低。

恋爱随意性大,在校期间成功率就低,另外,大学毕业后不能在一起工作,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恋人分手的原因。

每年的五、六月份,是毕业的季节,也是分手的季节。

(8)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

在对待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上,43.6%的大学生认为“学业高于爱情”;49.6%的大学生认为“同等重要”;只有6.8%的大学生认为“爱情高于学业”。

调查结果说明绝大多数同学在主观上能正确看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

但真正在客观上、行为上能够正确处理好学业与爱情关系的大学生却是为数不多。

更多的是一旦坠入情网就不能自拔,强烈的感情冲击一切,整天忙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厌学、早退、旷课现象增多,甚至造成多门课不及格,不能顺利毕业,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令人痛心,

(9)恋爱观念日趋开放。

据中国青年报在对大学生对待婚前性行为看法的调查中;2002年表示同意的为50%,2003年为65%,2004年为75%,而2011年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认为婚前不进行性行为是不爱对方的表现,悲哀。

中国教育之悲哀,传统文化沦丧之悲哀。

大学生谈恋爱,受到学生身份的限制,因而许多人认为此时的恋爱应该保守一些,但也有人认为,大学生已经成年,可以自由选择恋爱方式。

在关于恋爱行为尺度调查中有5中恋爱行为,分别是拉手、接吻、爱抚、进行性行为、同居。

半数以上男生选择了“同居”这一项,而女生普遍认为接吻或爱抚都是很正常的行为。

(10)网恋日益盛行。

除了传统的恋爱形式外,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恋爱又有其虚拟形似:

网恋。

无形的网络开始取代月老的红线,许多未曾谋面的男女,通过网络相识、相恋。

网恋几乎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也成为少男少女的一种新时尚,大学校园本来就充满着浪漫的气息,大学生又对新事物有强烈的猎奇心理,且搞笑的网络已经十分普及,因此在高校上网聊天和网恋更为流行。

2.2.2大学生恋爱的主、客观原因

1.主观原因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展是大学生恋爱的内在原因

(1)生理需求。

大学生一般在17—22岁,正处在青春期。

这个心理界限按青年心理学划分,已跨过青春期并进入成年期,其生殖系统发育趋于成熟,性激素的分泌影响生理平衡,因而对异性体验十分敏感。

满足性冲动是促使青年投入恋爱活动的重要诱因。

在性意识发展到热恋阶段时,性欲需求日益强烈,性冲动集中投射到选定的特殊对象上。

从心理上看,心理发育以生理发育为基础,同时还受社会因素的制约。

一般来说,大学生的心理发育比生理发育滞后,成熟期更长。

大约有40%的男性和60%的女性心理发育更不上生理发育,形成了生理早属于心理晚熟的反差。

很多大学女生很轻易的相信大学男生,产很多难以弥补的后果,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是因为女大学生的生理发育没有跟上心理发育,在此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发育不稳定,观察力不强,气质、兴趣、爱好等易发生变化;情绪起伏不定,遇事偏激冲动;就有成人感,有独立生活要求,又受心理局限,不时的流露出程度不同的孤独感。

因此,有些学生就在结交异性中寻找精神寄托。

(2)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是大学生恋爱的一个重要内因。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社会情感的需求。

亲密关系的需要在青年前期开始显露。

这时的青年不再像儿童那样满足于血缘带来的亲近,而有意识地结交一些个人密友。

大学生到了青年中、晚期,亲密关系的需要进一步发展,烦恼、寂寞、通过交流完善自我等多重目的使青年对亲密关系的需求空前强烈,亲密关系发展的顶端就是爱情。

二是归属的需求。

归属需求是作为社会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之一。

马斯洛把归属感和爱摆在一起,认为他是在安全需要之后的需要层次。

(有感兴趣的可以看文献8,里面系统讲述了各种需求及其应用,也可XX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归属需要促使大学生群体认同感增强,群体活动增加了男女青年的交往机会和人际吸引力,进一步的发展便可能导致恋爱。

三是大学生个性意识的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接受信息量的激增,大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崛起,这就扩大了他们的思维活动的自由度。

从老师、家长束缚下的中学生到独立支配生活的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大变迁有扩大了大学生行为活动的自由度。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意识日趋发展,他们不仅在校园内为今后立足社会而求之成才,也开始为今后建立家庭做准备。

2.客观因素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恋爱的外在原因

(1)特殊的学习环境。

大学生在共同的校园里学习、生活和交往,加上年龄、知识层次相近、思想观念相似,容易产生感情。

大学校园里谈恋爱的较多,当看到恋爱的同学生病有人照顾,生日有人陪伴,委屈有人安慰,恋爱对象的出入成双成对令他们羡慕和向往,(在此提醒恋爱的同学,多和其他同学交往、多参加一些班级活动,不要只局限于两个人的世界。

据调查很多情侣只局限于两人的世界,很多班级活动不参加或者只和自己的男、女朋友在一起而脱离了集体,这是非常有害的)在好奇心和攀比心理的驱使下,不少人本不打算谈恋爱的,为表现自己并非无能,也盲目效仿,寻求异性朋友。

(2)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和社会有着日益广泛的联系。

改革开放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西方的腐朽思想和不健康的东西也大量涌入中国。

描写青年恋爱的文艺作品比较多,影视作品也常常出现情爱的画面,更有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大量关于性及恋爱问题的讨论,使大学生们眼花缭乱,难辨是非。

不健康的小报、黄色书刊、黄色光盘以及黄色网站泛滥,加之中国的法制不健全,道德观念的沦丧,对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少的青年学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有的甚至偷尝禁果,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2.2.3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心理困惑

(1)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在大学里,学生的经济和现实压力相对较小,特殊的环境和年龄段使大学生们的浪漫情怀得以完全释放。

他们憧憬浪漫的爱情故事能在自己身上发生,都希望能遇到自己的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

在当今的校园里,“清纯和浪漫”是高校学子们的主旋律,理想主义爱情依然是校园爱情的显著特点。

这种理想主义爱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要求完美的爱情体验;二是要求完美的恋爱对象,择偶标准理性化。

其实,恋爱的过程既有甜蜜的体验也有苦涩的感受,恋爱对象也不是完美无瑕,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

如果,我们不从实际出发,不辩证的一分为二地去认识和对待爱情和恋人,一旦理想爱情遭遇现实冲击时,就会产生失落感,形成心理困惑。

(2)求偶欲望与自闭心理的冲突。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求偶阶段,精力旺盛,渴望与异性交往和与心爱的人建立恋爱关系。

但有的大学生具有自闭心理,不干或不会与异性交往,不敢或不会像心爱的人表达自己的感情。

有的大学生一看见异性就脸红、心慌,不知所措。

强烈的求偶欲望与自闭心理的冲突困扰着对大学生,影响了男女学生的正常交往,以致造成异性交往之间的障碍。

(3)客观存在的性冲动与主观否定的冲突。

性冲动是男女大学生生理、心理的正常反应,它是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和外界刺激下产生的。

而有的大学对性冲动的出现,视为下流无耻之事,产生性罪恶、性淫秽观念。

调查显示:

目前有36%的大学生难以接受自己的性欲、性冲动、普遍存在的性冲动与主观否定、批判的态度形成深刻的矛盾,困扰着同学们。

2.常见的恋爱误区

(1)爱情至上论。

即把爱情放在人生最重要的位置,认为爱情就是人生的全部,一切都应该以爱情为转移,服务、服从自己的爱情。

崇尚爱情至上的同学认为没有爱情或者就没有意义,整天沉溺于卿卿我我之中,对周围的事物都漠然处之,一旦失恋以后就悲观厌世、精神萎靡。

其实,爱情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除了爱情还有友情、亲情、学业和事业,过分地追求爱情,必定会降低人生的价值。

(2)多角恋爱。

即同时与几个异性谈恋爱,事实上否认了爱情的专一性和排他性,违反了社会规范。

多角恋爱容易引起纠纷、不幸和灾难,也极易引起冲突,酿成悲剧。

据调查,每年因为多角恋而出现的犯罪呈上升趋势。

(3)与已婚者恋爱。

有的大学生为了自己的功利目的或感情欲望,与已婚者恋爱,当第三者,破坏人家的家庭。

与已婚者恋爱违反了道德规范,是非常错误的行为。

这种行为即害人又害己。

(4)慰藉解闷型恋爱。

一些同学为了充实课余生活,排除寂寞,填补空虚,以恋爱的形式来打发时光,驱除内心烦闷。

一旦寂寞感消失,恋爱关系也就中断。

这是一种将恋爱与婚姻裂开的不负责任的恋爱。

恋爱者借此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

这种行为的实质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否认爱的责任。

(5)性恋。

即以为满足自己性欲为主要目的的恋爱。

据调查,存在这种想法的大学生占78%,主要是受西方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寻找异性发泄性欲,,其结果导致婚前同居越轨,给双方心理上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损坏了大学生的形象。

 

4.常见的恋爱挫折

(1)单恋:

第一,单恋的含义和表现。

单恋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一相情愿的倾慕与热爱为特点的畸形爱情。

单恋多是一场感情误会,是“爱情错觉的产物”。

“爱情错觉”是指因受对方言谈举止的迷惑,或自身的各种主观体验的影响而错误地涉足爱河,或自以为某个异性对自己有意而产生的爱意绵绵的感受。

“爱情错觉”导致一相情愿的单恋,俗称单相思。

单相思有两种:

一种是毫无理由的“单相思”,对方毫无表示,甚至对方还不认识自己,而自己执着的爱对方,追求对方,这种恋爱,是纯粹的单向的;另一种是自认为有“理由”的单相思,错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情,于是“落花无意”变成“落花有意。

单恋较多的出现在性格内向的、敏感、富于幻想、自卑感强者身上。

首先是自己爱上了对方,于是也希望得到对方的爱,在这种具有弥散心理的作用下,就会把对方的情切和蔼、热情大方当做爱的表示并坚信不疑,从而陷入单相思的深渊不能自拔。

单恋者固然能体验到一种深刻的快乐,但更多的体验到感情的压抑,因为他们无法正常的想自己钟爱的异性倾诉柔情,更不能感受到对方爱意的温馨。

第二,形成单相思的原因。

形成单相思的原因很多,主要由以下几点:

一是自卑。

单相思的大学生往往在内心把自己暗恋的人过分的美化,他们在相处或者相遇之中,被对方的容貌、才华或品行所吸引,从而形成对对方的爱慕,但是由于吸引或美化对方,相比之下总感觉自己配不上对方,因此,不敢接近所暗恋的人,而是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在幻想中得到异性的爱的一种心理活动。

二是信念误区。

单恋者认为爱仅仅是投入,不要承诺,不要回报,不顾一切的精神恋爱才是最伟大的爱。

三是心理防卫。

有的单相思者由于自己的认知偏差,不能正确对待被拒绝的事实,而仅仅是为了“自尊”,就自我强迫坚持求爱到底。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有的大学生在遭到对方反复拒绝后,并不死心,仍然死心塌地的“缠”着对方,给双方造成心理负担,甚至有的单相思者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最后获得对方的爱后主动终止与对方的恋爱关系,以挽回自己的面子。

(2)失恋:

失恋是男女双方恋爱过程的终止,恋爱是男女双方相互了解培育爱情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因了解而出现的一方提出终止恋爱关系是很正常的情况,应该正确的认识和对待。

大学生失恋引起的心理挫折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归归结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家庭的压力。

在子女选择恋爱对象的过程中,父母的影响是较大的,由于恋爱双方缺乏勇气和信心,又惧怕父母的威严,觉得双方门不当户不对,或相貌差异大,感到自卑,在加父母的干涉只好痛苦的选择分手。

二是社会舆论与风俗的压力。

由于不良的社会舆论和风俗偏见,如认为不同地方不同方言的双方不宜在一起,这会影响一方与另一方父母的沟通,因此恋爱双方感到巨大压力。

三是环境条件的限制。

虽然现在大学生毕业工作不像计划经济时的统分统配,但恋爱双方毕业后不能再一起工作,或者承担家庭重担及其他责任而不得不选择忍痛割爱。

四是一方变心,见异思迁。

五是个性不合,观点分歧。

由于恋爱双方个性尤其是性格不合,在交往中彼此思想和情感容易出现分歧,容易彼此发脾气或吵架,结果很难相处下去,只好分手。

这也是大学生失恋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

六是一方缺点过多。

由于恋爱中一方缺点过多,又不加以克制,尤其是过多的猜疑、嫉妒、责备、埋怨、误解对方,导致对方无法容忍,最终失去恋人的喜爱。

七是恋爱动机不纯。

有的大学生恋爱动机不纯,不懂的爱情,把爱情当做儿戏,或贪图对方的钱财,玩弄感情(玩物丧志,玩人丧德),见一个爱一个,到处“滥”爱,最后落到没有人爱的结果。

这种恋爱动机不良、不尊重对方的人必然会被抛弃。

当代大学生失恋受到社会和个体的心理因素影响。

但一般来讲,个体心理因素是最主要的。

因为家庭和社会舆论挫折尽管会对大学生的恋爱产生影响,但由于有些大学生具有逆反心理,家庭和社会舆论反会强化他们的爱情关系。

2.2.4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1.正确认识爱情的真谛

大学生要树立健康的恋爱观,首先要深刻理解爱情的内涵和特征。

爱情是指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而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异性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生伴侣的最强烈、持久、稳定和专一的感情。

爱情具有社会性和自然性。

自然属性主要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即性爱。

社会属性指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即情爱。

爱情是性爱、情爱两者相互作用而产生。

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崇高的精神生活。

它不仅要求男女双方在思想、道德情操上趋向一致,而且要求男女双方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

爱情的本质是承担责任,是给予。

爱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而不是索取和占有,正是这种无私地奉献和给与,才使爱情高尚和纯洁。

只有懂得爱情的本质,才可能获得真正的爱。

爱情具有互爱互信、志同道合、忠贞专一的特征。

爱情应该是理想、道德、义务、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

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得、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大体一致。

2.正确处理几方面的关系

第一,爱情与人生。

爱情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人生的全部。

爱情是人生百花园中的一朵花,尽管它鲜艳、光彩夺目,但是除了爱情以外,人生还有无数的内容,人生需要爱情,但是不能只为爱情而活着。

一个正真有理想的、有抱负的青年大学生,应该摆正爱情的位置,树立崇高的理想,把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才能投入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失业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及爱情赋予真正的意义。

第二,学业与爱情。

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黄金时代”。

大学生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努力培养和锻造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承担起历史赋予的神圣和使命。

很难想象,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才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够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同学们好好学习吧!

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在社会上也难以获得应有的地位,缺乏他人的尊重与承认,事实上也无法为恋爱建立牢固的基础。

所以,当代大学生一定要牢固树立“学业第一,其余第二”的观点。

第三,爱情与婚姻。

恋爱是培育爱情的过程,是婚姻的前奏曲。

将恋爱婚姻割裂开来是错误的,我们坚决反对“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这一分离爱情和婚姻的做法。

要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冲动,把自己的恋爱行为控制在社会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秒杀箴言:

(1)我们不懂得爱,更承担不起爱。

(2)一个男生追你到你同意所用的时间,通常和你们分手所用的时间成正比。

(3)女生最好不要主动追男生,男人对轻而易举得到的东西往往不珍惜。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江立成.《高等教育心理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彭晓玲,柏伟.《大学生全程全面心理辅导》.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3】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4】杜志敏.《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训练》.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

【5】[美]韦恩W埃.《你的误区》.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1986年

【6】桑志芹.《大学生心理健康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年

【7】孔燕,江成立,兰文敏,郑汉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

【8】朱宝荣。

《应用心理学》.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9】莫雷,颜农秋.《大学生心理教育》.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