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精析精解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743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精析精解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材精析精解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材精析精解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材精析精解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材精析精解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材精析精解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docx

《教材精析精解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精析精解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材精析精解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docx

教材精析精解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3.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华中师大一附中王丽杰

教材链接

涉及模块

模块内容

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选修四人物评说

第三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第1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

  第2课 美国国父华盛顿

  第3课 一代雄狮拿破仑

【导学指南】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17世纪中后期,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大约一个世纪以后,美国独立,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了联邦制共和制政体。

18世纪末期,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共和制政体。

19世纪中后期德国完成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经过大约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近代西方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最终确立,并逐步发展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在领导各国革命、确立资本主义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学习本专题,我们应当:

1.以杰出人物的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活动、事迹为线索,了解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过程;

2.了解英美法德四国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本史实,注意比较英法美德四国政治体制之间的异同,理解英美法德四国确立的政治体制的特点及其成因;

3.掌握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此专题在高考命题中一直属于重点考查部分,题型多样,难度跨度大,难中易都有,建议在学习本专题时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拓展阅读面,思路开阔,善于联系。

【材料选读】

材料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贵族与国王斗争史简表

时期

斗争主体

原因

成果

影响

1215年

封建贵族

约翰国王

约翰王在战争中丧失了在欧洲大陆的大部分领土,不断增税,侵夺教会和封建主的地产和财富,贵族举兵造反

双方签订

《大宪章》

界定国王和封建贵族的权利和义务,限制国王权利,保障贵族利益,对后世影响深远

1258年

封建贵族

亨利三世

亨利三世不遵守《大宪章》,贵族再次举兵造反,1258年,贵族们身穿盔甲出席御前会议

强迫国王签订《牛津条例》

史称“疯狂议会”,英国产生“议会”一词。

根据条例,贵族取得参政议政权利,牵制国王

1628年

资产阶级新贵族与查理一世

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漠视议会,任意征税、强行借债

议会通过《权利请愿书》

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得随意征税,不随意逮捕人,和平时期不随意实行军事法

1641年

资产阶级新贵族与查理一世

查理一世违背《权利请愿书》,长期解散议会,1640年为镇压英格兰起义筹集军费,重开议会

议会通过《大抗议书》

1640年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在议会上提出限制君主权利,批判反动宗教政策;要求工商业自由等要求

——本图表依据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编制

材料解读上图表反应了英国的议会是在封建贵族与国王的权利斗争中产生的,同时议会又成为封建贵族与国王斗争的阵地。

英国议会创建于13世纪,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议会之母”。

议会代表了英国民主政治的传统,议会出现后,英国政治运作中逐渐形成了三个原则。

这三个原则是:

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国王必须按照法律管理国家,如果他违法,他的大臣应负责任。

英国议会虽然是在封建贵族与国王的权利斗争中建立起来的,但是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议会逐渐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坚强堡垒,坚忍不拔地制约着王权的膨胀,直至将王权置于议会的扼制之下。

英国议会的产生为人类民主社会做出了贡献。

材料二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与完备

第一代立宪君主威廉三世性情刚愎,富于政治和军事才能,起初总想在没有内阁顾问的情况下亲自决断大事。

可是当他于1690年夏季率军征伐爱尔兰,又因玛丽女王性格荏弱①而难以独掌王权时,便建立了一个9人内阁,襄助②女王处理国务。

……

威廉三世在即位后的头几年尽力维持一个兼容两党的混合内阁,企图用扶弱抑强的手段来加强自己的势力。

…… 

1694年,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

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人才成为议会中席位较多的党派。

这就不难看出,辉格党人在1695年的胜利不是他们组阁的原因,而是结果。

这种先组织内阁,后得到选民认可的史实,说明当时有内阁而无责任内阁制。

而且,不仅1694年内阁是如此组成的。

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③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

 

──阎照祥著《英国政治制度史》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又称“责任政府制”或“代议政府制”,处于资产阶级内阁制的较高发展阶段。

它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构的核心──内阁,由多数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

换言之,“议会至上”或“议会主权”原则是英国内阁制奠定的基石,是与“虚君制”④并存的。

随着议会至上原则的确立和虚君制的出现,英国资产阶级内阁制有了长足发展,责任内阁制原则增添了不少新内容。

 

其一,首相和内阁需从下院多数党中挑选,并依靠其多数优势以保证执政党政策和法令的顺利实行。

 

其二,所有阁员对政府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共进退。

其三,政府在大选失败后必须立即辞职。

 ──阎照祥著《英国政治制度史》

解读解析材料中,荏(rěn)弱:

软弱;襄(xiāng)助:

从旁帮助;安妮女王:

她是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在威廉三世之后继位;虚君制:

指立宪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这是一种相对性提法,是同1832年英国第一次议会改革之前的君权相比较而得出的结论。

“光荣革命”是英国宪政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革命后推行各项政治制度,诸如立宪君主制度、政党制度、内阁制度等,其实都是从这时才真正开始起步的,并且是在英国资产阶级与国王长期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

内阁以及内阁制度各种基本原则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先例的开创而确立起来。

内阁的出现其本意是君主为了加强王权,而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在于君主斗争的过程中,议会与国王和政府大臣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内阁制萌芽并在斗争中逐渐发展,直到19世纪上半期才形成比较完善的内阁制度。

从而使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内容极为丰富,是由包括责任内阁制在内的一系列制度构成的。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充分体现了“议会至上”或“议会主权”的根本原则。

此处知识点侧重于基本史实的考查,难度比较简单,建议注意把握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重要时间及事件。

(2010年高考·山东卷)15.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

”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

A.结束了王权专制            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

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答案A

材料三北美殖民地的民主传统

在托克维尔看来,英国的地方自治传统是在英国特有的一种长期的宗教纷争中形成的。

他这样指出:

英裔美国人“出生在一个许多世纪以来一直鼓吹教派斗争的国家。

在这个国家,各个教派不得不轮番把自己置于法律的保护之下,它们的教徒在这种激烈的宗派斗争中接受了政治教育,他们比当时的大部分欧洲人更熟悉权利观念和真正自由的原则,在移民初期,自由制度的茁壮萌芽即地方自治,已经深深扎根于英国人的习惯之中……

著名的《五月花号公约》便是这些清教徒民主理想的生动写照。

那是1620年抵达新英格兰的首批清教徒家庭(共约150人)订立的一份社会契约,其中写道:

我们,下面的签名人,为了使上帝增光,发扬基督教的信仰和我们祖国的荣誉……现约定将我们全体组成政治社会,以管理我们自己和致力于实现我们的目的。

我们将根据这项契约颁布法律、法令和命令,并视需要而任命我们的应当服从的行政官员。

新英格兰居民拥有其他英国殖民地都没有的高度的自治权。

它首先发生在“乡镇”这种清教徒移民的自然聚居点之中。

这种乡镇一般有人口两三千人,规模不大不小,正好可以实施类似于古希腊的直接民主政治。

新英格兰的这种乡镇被公认是美国民主的摇篮。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解读三段材料表明:

美国的民主大约起源于三个要素:

一是英国特有的地方自治传统,二是富含民主精神的清教教义,三是新英格兰地区特殊的环境条件。

根据材料看来,早在美国革命之前,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新英格兰地区就已经孕育出了一种极富现代精神的民主政治文化。

这种政治文化显然导源于英国传统的自由主义政治文化,然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贵族的民主在这里已赫然蜕变为平民的或人民的民主了。

材料四分权制衡的思想与实践

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

这种机制实际上是由以下三个层面的分权制衡关系组成的:

首先是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

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可以制裁以州为基础的派别活动,防止州与州之间的恶性竞争,并将为各州的民主政体提供有力的保障。

同时宪法也让各州以种种方式保留了自己的主权,这不仅表现在各州有直接管理本州居民的自治权,而且表现在各州可以按自己的方式直接选举自己的众议院议员,而众议院在立法动议权方面享有较大的权力,同时又由于总统由各州的选举团选举,参议员也由各州议会选举,故各州的主权在联邦政府中实际上享有很重要的影响力,可以有效地防止中央权力的专制化。

其次是联邦政府内部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

这显然是对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理论的直接应用,美国人由此辉煌地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政府权力机构,那里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足鼎立、互相制约。

第三层次的分权制衡关系则是由对立法权的再度分割(即分成参议院和众议院两个院)体现出来的。

由于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解读孟德斯鸠(1689~1755年)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杰出代表,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在这部著作中他阐述了分权与制衡的理论。

孟德斯鸠断言,一个人本能地有一种滥用委托他的权力的自然趋势,因而不管任何形式的政府注定会堕落而成专制主义。

为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保障人民的自由,他认为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

而美国革命的首创在于: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肯定了启蒙思想的正当性,从而把这些以往只是写在学者著作中的思想第一次贯彻到了建立国家的具体实践之中。

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到,美国1787宪法所体现的“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贯穿于美国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严格来讲,包括了“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麦迪逊语),亦即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以及联联邦政府内部的分权,来实现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全面制衡,以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

而不仅仅是国会、总统与最高法院之间的三权分立。

关于法治进程中的法学思想、立法司法程序等是很容易进行考查的,对“三权分立”、“权利的制约平衡”等基本原则的考查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2010年高考·浙江卷)39.美国独立后成功地进行了制度创新,其宪法在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中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众议院……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官)的全权。

……参议院有审讯一切弹劾案的全权。

……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

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提出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之……

——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二美国总统威尔逊本是国联的发起人和积极的鼓吹者,但是……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

结果,美国没有加入国联。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及调节……,但在罗斯福新政的前期,最高法院与行政间则展开激烈的争吵。

法官们……先后宣布新政的几个主要法令违宪,予以废止。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改编

(1)指出美国宪法三权分立制的理论思想主张出自哪本著作,并请概括该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国“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

答案

(1)《论法的精神》。

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

一个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三者互相独立而又互相监督(或:

三权制约与平衡)。

(2)立法权:

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国会立法须经总统批准,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最高法院可以“违宪”的名义,废止已通过的立法。

行政权:

总统缔结条约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国会对总统有弹劾权;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司法权:

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3)可避免滥用职权(避免独裁或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三权扯皮,甚至相互否决,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

材料五法兰西共和之路的艰难及其原因

时期

颁布宪法

政体形式

大革命时期

1791年

1791年宪法

君主立宪制

1793年

雅各宾宪法

议会共和制

督政府时期

1795年

共和三年宪法

共和制

拿破仑统治时期

1799年

拿破仑宪法

共和制

1802年

共和十年宪法

共和制

1804年

帝国宪法

君主制

复辟时期

1814年

波旁王朝钦定宪法

二元论的君主立宪制

1830年

七月王朝宪法

君主立宪制

拿破仑·波拿巴统治时期

1848年

第二共和国宪法

共和制

1852年

法兰西第二帝国宪法

君主制

1870年

拿破仑第三宪法

君主、制

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共和制

——此表根据陈晓律等著《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历程》一书改编

尽管人们也很明白,在像法国这样的大国不可能按卢梭的理想实施直接民主,惟一可行的还是代议制民主,但他们仍力图在其他一切可能的方面贯彻卢梭主义的精神,实际上是力图把代议制的实际同直接民主制的原则结合起来。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革命中的法国革命群众经常性地处在一种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感情冲动之中,……使政治斗争演变为被感情而非理智所左右,形成为一种各派之间无休止争斗的所谓内战式政治风格。

……更为重要的是,民众的这股巨大政治感情并没有随着革命的结束而销声匿迹,反而是深深地扎根在了法国这片土地上,一旦遇到合适的契机,它将迅速转变成现实的行动。

从大革命结束后到1875年宪法最终确立共和制度,法国仍旧在不停地上演着革命、暴动、政变、起义等血腥的悲剧,这固然同法国专制王权太过强大,大革命后屡次反扑相关,但由大革命引发的全民族的政治性冲动更应该是主导性的因素。

——陈晓律等著《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历程》

材料解读表格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及其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法国政体发展演变之概况,法国是世界上颁布宪法最多的国家,其政体在革命后也几经反复,在1875年以后至今,政体才基本保持稳定,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在法国才得以正式确立;从中可以窥见法国走向共和之路的艰难。

材料则阐述法国大革命后国家政治重建遭受挫折的重要因素;

从两则材料中可以分析得出,法国走向共和之路异常艰难,之所以艰难原因有四:

一是法国国内的封建势力非常强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异常激烈;二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外部环境恶劣,欧洲的封建势力联合起来镇压、干涉法国革命,先后7次组成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三是受卢梭“人民主权”学说的影响,企图建立一种直接民主的努力相继失败;四是法国民族全民性的政治冲动的冲击,难以建立稳定的秩序。

对于此处知识点在各地高考试题中出现比较频繁。

一般针对法国大革命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基础知识进行考查。

难度适中。

建议对基础知识进行细致梳理、把握。

(2010年高考·四川卷)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法国采取了激进的斗争方式,对大革命时期的法国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造成了政局动荡B.加快了反封建进程C.传播了启蒙思想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答案D

(10年重庆卷)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开创了法国历史的新纪元,在此期间发生的历史事件有()

①成立立法议会②颁布《人权宣言》③推行全国限价④发动热月政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材料六德国君主立宪制名不副实的原因

德国资产阶级一直没有形成一支反对封建势力和实现自己民主政治要求的强大力量。

统一后的德国主要由封建主、容克地主与王室军人所统治。

……因此,德国的资本主义在政治上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帝国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和首相为帝国的皇帝和首相,德意志民族统一后就普鲁士化了,完全继承了普鲁士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传统。

集权政治、“国家至上”在德国具有深刻的思想根源。

如古典哲学家费希特和黑格尔,就极力宣扬强权主义和国家至上的思想。

……这些思想的影响,对德国人养成守纪律、重责任和服从权威的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君主政体的联邦,虽然实行两院制议会,上院由各邦代表,下院为民众代表。

但人民的基本权利只字未提,德国仅是一个披着君主立宪外衣的专制国家。

——陈晓律等著《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历程》

材料解读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虽然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但是只有立宪之形,而无立宪之实,如马克思所说:

用议会粉饰门面。

究其原因,是德国在统一后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这两则材料从经济、传统、和思想三方面分析指出了德国为什么在统一后保留了大量的封专制传统的原因:

其根本原因是德国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只能依靠封建地主实现统一,维护统治,因此保留大量封建残余;第二,统一后的德国完全普鲁士化,继承了普鲁士的专制传统;第三,德国人民深受“集权政治”、“国家至上”等思想影响,缺乏民主意识。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的方式走上统一道路,与封建势力保留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等因素。

 

【图片解析】

图片一英国国徽

图片解读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于历史和民族等原因,由英格兰、北爱尔兰、威尔士、苏格兰四国组成联合王国,首都仍在英格兰首都伦敦,主体还是英格兰,所以习惯上称英国(本来英国专指英格兰England)。

英伦三岛是指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由于北爱尔兰位于爱尔兰岛,所以不包括在内。

其国徽中心图案为一枚盾徽,盾面上左上角和右下角为红地上三只金狮,象征英格兰;右上角为金地上半站立的红狮,象征苏格兰;左下角为蓝地上金黄色竖琴,象征爱尔兰。

盾徽两侧各由一只头戴王冠、代表英格兰的狮子和一只代表苏格兰的独角兽支扶着。

盾徽周围用法文写着一句格言,意为“恶有恶报”;下端悬挂着嘉德勋章,饰带上写着“天有上帝,我有权利”。

盾徽上端为镶有珠宝的金银色头盔、帝国王冠和头戴王冠的狮子。

图片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英国议会上院发表演讲

2009年11月18日,英国新一届议会开幕

图片解读英国议会上院的历史要比下院悠久。

1295年的“模范议会”,贵族与平民是在一起开会的,只有一个院。

议会中逐渐形成了按议员身份划界的两部分人,即贵族议员和平民议员。

两院制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下院从上院中独立出去的过程。

据考证,平民院第一次单独召开会议是在1343年,所以通常将这一年作为两院制正式形成的年代。

  两院形成初期,上院的地位高于下院。

随着议会权力的扩大,下院的地位也在上升,上院权力不断向下院转移。

下院是民主的代议机关,议员是选举产生的。

平民院的职权主要是立法、财政和监督政府这三种权力。

上院的议员不是选举产生的,由王室后裔、贵族、离任首相组成。

长期以来上院的主要职权是行使英国的最高的司法权,2009年10月1日,英国成立了独立的最高法院,把最高司法权从上院分离,标志着英国在形式上也确立了三权分立的院子。

2010年3月15日,为回应长期以来民众对上议院议员滥用职权的不满,英国政府将公布一份改革方案,以一个完全经选举产生、拥有300多个席位的美国式“参议院”取代议会上院,终结这一有数百年历史的贵族院。

这也说明在人民推动下,英国代议制民主仍在完善发展的过程中。

(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20.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

“国王是世袭。

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意用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

不敢吼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

”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           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

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B

图片三《团结或者死亡》

图片解读这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在独立战争时期画的一幅卡通,流传很广,并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不同含义:

在独立战争时期,分节的蛇讽喻1754年北美殖民地的不团结,以“团结或者死亡”为标语,敦促殖民地人民团结起来抗击法国人和印第安人。

在邦联时期,它意味着如果不联合起来组成联郑,就面临死亡。

图片四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

图片解读9世纪后半期,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在普鲁士控制下的统一:

1864年对丹麦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是为“德意志第二帝国”,这是德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这一幕不但深深铭记在德国人心中,也在法国人心上刻下了耻辱的烙印,成为日后法德两国相互仇恨的深刻原因。

【人物春秋】

材料一清教徒克伦威尔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克伦威尔克伦威尔驱散议会

战争使一个名叫奥利弗·克伦威尔的一直默默无闻的乡绅跻身前列,出人头地。

他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在新模范军中组建了一个新团,特别骁勇能战,称为“铁军”。

这支军队洋溢着激进清教徒的奋发向上精神,有此为底气,士气高,纪律严,有顽强的战斗意志。

……

克伦威尔在英格兰本土的统治亦是困难重重。

在寻求海外利益上,他的政权较为成功。

他不仅完全征服了爱尔兰,而且通过1651年《航海法》,禁止荷兰船只运载其他国家与英国 或其殖民地之间的货物,他还开始了英国对荷兰海运霸权的攻击。

克伦威尔反对“掘地派”运动,它们使社会的有产者都感到威胁。

然而,他是个弑君者,是个清教徒,这决定他无法转向保王势力和英国国教以前的领导人。

......他迫不得已把英格兰置于军事管制之下……行使一种清教徒道德与政治独裁的混合权力。

——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

在从1649至1660年这个阶段里,克伦威尔和他的清教徒追随者们极其有效、虔诚地统治着英国。

在这段时间里,各种封建权利受到抑制,宗教问题得以解决。

克伦威尔死于1658年,继他之后担任共和政体的护国公的是他的儿子理查。

后者是个庸碌无能之辈,而且,国民已对在清教徒治下的受限制的、简朴的生活感到厌倦。

因此,斯图亚特王朝得以复辟。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下

人物解读国国教作为封建专制的重要支柱,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必然遭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反对。

因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