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综合检测岳麓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603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综合检测岳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综合检测岳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综合检测岳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综合检测岳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综合检测岳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综合检测岳麓版.docx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综合检测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综合检测岳麓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综合检测岳麓版.docx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综合检测岳麓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综合检测岳麓版必修1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如下图所示,臣子对皇上说:

“皇上,居住在这样的国家里,多安全啊,老百姓都丰衣足食呢!

”这样的“安全”局面最早被打破是在(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鸦片战争

解析: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

《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这就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

答案:

D

2.《帝国的回忆》记载法国公使葛罗现在非常希望游览长城……7月11日早上7点钟,这位公使在一群秘书和随员的簇拥下到达长城附近。

这种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

A.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中日甲午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解析:

1858年《天津条约》有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内容,这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答案:

B

3.马克思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

“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代表的是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

这段话的最确切最完整含义是(  )

A.落后造成了挨打的悲剧

B.英国是为了维护商业特权

C.中国代表正义无可指责

D.鸦片战争充满矛盾与悖论

解析:

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是英国的侵略造成中国挨打,而不是中国方面造成的,且材料所说的“悲剧”,不是指中国落后挨打,而是指正义的一方要挨打,故A项错误;材料“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而B项却说成“为了维护商业特权”,获得与维护是不同的,故B项错误;C项没有概括完整这段材料,故C项错误;“陈腐”“道义”“现代”“特权”离奇地组合在一起,故D项正确。

答案:

D

4.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开放五个口岸B.要求设立公行

C.规定五口通商D.中国自开商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根据材料中“贸易通商无碍”,可判断C项正确。

B、D两项与材料无关;A项说法不够全面准确。

答案:

C

5.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

“一国所提,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列强获得这一权益是在(  )

A.《南京条约》附件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

材料“一国所提,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说明这一权益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答案:

A

6.英国人费利斯·比托在19世纪中期随列强侵略中国时曾拍摄了一组照片。

下图是侵略者占领大沽炮台后的情景,此外还有一张北京雍和宫正门的照片,这组照片反映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

注意题目中的时间“19世纪中期”,据此可排除C、D两项;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侵略者并未占领大沽炮台,排除A项。

故选B项。

答案:

B

7.《台湾通史》认为:

“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

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

‘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

”这在本质上表明(  )

A.中国近代主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通商口岸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缩影

C.中国通商口岸经济文化高度繁荣

D.通商口岸有力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解析:

由题干材料“素由中国竭力保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从政治角度来看,国家主权遭到破坏,帝国主义日益干涉内政,清政府维护外国列强在华利益,表明了B项。

答案:

B

8.《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

“(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国民革命运动

解析:

太平天国在全盛时期建立农民阶级政权,仍然保留封建特权和等级,没有实现运动初期的平等口号,与题意相符,故A项正确;B项没有出现特权阶级,故B项错误;C项没有平等许诺,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也没有形成特权森严与平等许诺的反比,故D项错误。

答案:

A

9.太平天国1852年发布檄文:

天下为上帝之天下,满洲为胡虏妖人,肆毒混乱,改变中国形象……现在皇天震怒,命天王扫除妖孽,廓清中夏。

这体现出太平天国运动(  )

A.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B.主张挽救民族危亡

C.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代表先进历史潮流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太平天国认为,天下是上帝(即西方的上帝)的天下,满洲人原为野蛮之人,祸乱中国(中夏),“命天王扫除妖孽,廓清中夏”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故选A项。

答案:

A

10.“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

”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

A.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B.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

C.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解析:

从材料可知“社会革命”是经济领域的变革,与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社会革命体现不出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平分土地,产品归圣库,削弱了经济竞争,降低了家庭生产的差距,故C项正确;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是《资政新篇》,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这首竹枝词反映的历史事件包括(  )

A.中日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和中日甲午战争

C.洋务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D.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解析:

“求富”“求强”体现的是洋务运动的口号,“卅年”是洋务运动持续的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造炮成船”说的是洋务运动的内容,学习西方物质文明;“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说的是洋务运动失败,标志性事件是中日甲午战争,故B项正确。

答案:

B

12.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

“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意识到变革制度的迫切性

B.传统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C.天朝上国的观念被彻底粉碎

D.促进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

解析:

根据所学史实,“剧变”指社会性质和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13.1895年,台湾巡抚唐景崧知道依靠清政府与日本交涉保台无望后,提出台湾租界化、抵押台湾等设想,并直接与法国、德国方面进行磋商。

这反映出唐景崧(  )

A.主张在台湾实行国际共管

B.希望借助外力来保卫台湾

C.准备武装反抗日本的占领

D.企图脱离清政府实现独立

解析:

根据材料“台湾租界化、抵押台湾”,不是倡导世界各主要国家共同管理,而是把台湾租与、抵押给一些西方强国,阻止日本变台湾为自己的殖民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提出台湾租界化、抵押台湾等设想”,表明唐景崧希望引入西方强国,制衡日本割占台湾,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台湾租界化、抵押台湾……直接与法国、德国方面进行磋商”,表达了唐景崧希望列强间相互争斗来保台的无奈,并未涉及武装反抗,故C项错误;唐景崧引入外部力量,就是希望列强争斗,不致台湾被日本割占,尽力使清政府的领土完整,故D项错误。

答案:

B

14.有学者指出:

“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

‘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

……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

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劳。

”这里多出的“一化”是指(  )

A.工业化B.科技现代化

C.政治民主化D.国防现代化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题干观点强调的是甲午战争后的新变化,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目标进入政治近代化阶段(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A、B、D项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就有体现,故选C项。

答案:

C

15.有人评论义和团:

“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

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

”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  )

A.行动具有爱国和盲目双重性

B.革命任务始终是反侵略反封建

C.参与者具广泛性和全民族性

D.失败是中外势力联合剿杀所致

解析:

从“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可知,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既具有爱国性,又具有非理性、盲目性,故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主要革命任务是反抗外来侵略,没有反对清政府,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爱国运动,不是全民族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

A

16.“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如复兹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

”材料应出自(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改订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

根据题目中“如复兹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结合所学知识,《辛丑条约》规定,惩办反帝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与题意相符,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答案:

D

17.清末知识分子从工具批判走向体制批判,从呼唤体制内的修补,到颠覆性改造。

“颠覆性改造”指(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解析:

洋务运动没有进行“体制内的修补”,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不主张进行“颠覆性改造”,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主张推翻清王朝统治,进行“颠覆性改造”,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从思想层面进行改造,而且也不符合题干中“清末”的时间,故D项错误。

答案:

C

18.晚清民国时期,将不受束缚的帝制皇权关进民主国家法制框架,推动中国现代化,就是众多先贤的“中国梦”,为此他们(  )

A.颁布《资政新篇》

B.掀起义和团运动

C.主张“中体西用”

D.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

关键信息:

晚清民国时期、将不受束缚的帝制皇权关进民主国家法制框架。

从时间上看,A、B、C、D项都是在晚清民国时期,但《资政新篇》具有空想性,义和团运动是盲目排外,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仅是学习器物,不符合题意的政治民主化的特点,故A、B、C项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符合题干的政治民主化特点,D项正确。

答案:

D

19.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立法目的是为了推翻君主专制

B.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和总统制

C.拉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D.体现了分权制衡的立法原则

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权力,推翻君主专制是作用而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限制和削弱总统权力,没有确立总统制,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拉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辛亥革命揭开政治民主化的开端,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故D项正确。

答案:

D

20.下图是中华民国初期创作的讽刺漫画《政府人物之真相》:

表示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是猿(袁)家天下。

这幅漫画反映了(  )

A.北洋军阀政府名存实亡

B.君主立宪得到广泛支持

C.中华民国建国原则名存实亡

D.中华民国政府政治开明

解析:

题目信息“漫画《政府人物之真相》:

表示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是猿(袁)家天下”表明民主共和名存实亡,C项最符合漫画主旨。

答案:

C

21.民国初年,袁世凯为笼络康有为,召他主持清史馆。

康有为力辞道:

“我若修清史,则袁世凯首为罪人,如此必不为所容,因此不可赴任。

”康有为认为袁“首为罪人”,主要指袁世凯(  )

A.出卖维新派人士

B.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

C.逼迫宣统帝退位

D.倒行逆施,复辟帝制

解析:

出卖维新人士属于私仇,逼迫清帝退位属于违背大义,故A项错误;康有为主张改良,反对革命,革命果实被篡夺可能恰恰印证了他的主张,故B项错误;康有为具有强烈的儒家观念,有浓厚的尊君观念,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以下犯上,不符合儒家的理念,故C项正确;康有为本身就主张君主立宪制,并不反对皇帝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下图为1919年的时政漫画《玩弄于股掌之上》,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马关条约》承认了日本在山东的权益

B.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是合法的

C.外争国权失利引发了五四运动

D.弱国无外交,中国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

解析:

本题图片信息获取能力。

根据时政漫画时间“1919年”和图中文字信息“山东”可知漫画反映的是中国的合法权益成为帝国主义的交易,故选D项。

答案:

D

23.“双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近来山东、青岛二问题均大失败,京津学界大为愤恨。

而今,若不极力争之,则将一落千丈,吾国之无日矣!

”。

该信件叙述的事件是(  )

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D.五卅运动

解析:

本题考查史实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山东、青岛二问题均大失败,京津学界……不极力争……则……吾国之无日”可知是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的表述。

故选C项。

答案:

C

24.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中说:

“‘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这一连串的活动都是由下列两个因素激发出来的:

一方面是二十一条要求和山东决议所燃起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提倡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

”作者认为,五四运动是(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③民族意识觉醒下的斗争 ④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问题的限定,即题干材料是否体现或反映,采用排除法。

①说法正确,但题干并未涉及;②对五四运动性质的“革命”表述是错误的。

③④说法正确,可由“新思潮、文学革命”“爱国热情”“提倡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等体现或反映,故正确选项为B项。

答案:

B

25.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解析:

“公车上书”是1895年康有为等举人联名上书皇帝,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标志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

B项是次要原因;C项不是原因;D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

故选A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50分)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中国近代产生的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的原因是中国人的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与灾难性战争受到刺激两种情绪的碰撞的结果,这个结果孕育了一个新的中国,产生了至今仍在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材料二 曾经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司长的英国人赫德认为,对待中国有三种办法:

一曰分割其领土,二曰变更其皇统,三曰扶植满洲政府是也……策之最易行者,莫如扶植满洲朝廷。

而漫然扶植之,则亦不能绝后来之祸根,故论中国最终之处分,则瓜分之事实无所逃避,而无奈瓜分政策,又不可遽实行于今日。

材料三 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

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斯塔夫里阿诺斯分析的“原因”是否正确,并阐明理由。

(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赫德所说的办法在英国的侵华过程中是如何实施的。

对中英两国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6分)

(3)材料三中的“另一个轨道”指的是什么?

这次“扳道岔”有何进步作用?

(6分)

解析:

(1)题,首先阐明自己的观点,再分析理由。

(2)题,需将赫德的办法与近代英国侵华的史实相对应,然后得出结论,并分析影响。

第(3)题,实质上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不正确。

理由:

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并不是中国人的闭关自守、骄傲自大的情绪的结果,而是列强的侵略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危害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面对入侵者的侵犯,中国人民必然为捍卫主权和利益而进行抗争。

(2)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实施了两种办法,即通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占香港等地;通过协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丑条约》扶植清政府,将清政府塑造为自己侵华的工具。

影响:

英国在华攫取大量主权和领土,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市场、劳动力,有利于维护其世界霸主的地位;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和领土,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的政治、经济模式和思想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开始走向近代化。

(3)“另一个轨道”指的是通过辛亥革命使中国走上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道路。

进步作用: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拓了道路,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7.(16分)辛亥革命深刻改变了中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表 1911年

1月 中国首部专门刑法典颁布。

2月 台湾发起首次断发大会。

3月 上海商界成立武装商团。

4月 广州起义,七十二烈士葬身黄花岗。

5月 清廷成立皇族内阁。

6月 四川成立保路同志会。

7月 宋教仁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国总会。

8月 湖广当局下令查封,酿成《大江报》文字狱案。

10月 武昌新军引发第一枪,辛亥革命爆发。

11月 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总理内阁大臣。

12月 孙中山归国,经十七省代表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张鸣:

《辛亥:

摇晃的中国》

材料二 1942年,毛泽东在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

“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

一些学者据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

材料三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

“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政治背景。

(4分)

(2)你怎样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

(6分)

(3)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试结合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说明材料三中毛泽东说“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具体表现。

(6分)

解析:

(1)题,根据材料中辛亥革命爆发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政治环境以及材料中还提及的清末新政、革命党人的活动及其起义的影响回答。

(2)题,根据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回答。

第(3)题,第一小问,根据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奋斗目标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的变化回答,第三小问,根据中国共产党完成的政治、经济革命建设回答。

答案: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遗;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结果加剧了社会矛盾,也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的进程;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造成了武汉地区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时机。

(2)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帝制,把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或者答辛亥革命的失败促使先进中国人探索新的革命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了工人阶级;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后来新文化运动发生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

(3)奋斗目标: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现民族独立富强。

指导思想:

新旧三民主义思想(或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

具体表现: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政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繁荣;完成土地改革,改善了人民生活。

28.(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转以提倡过激派伪说。

平时教授学生也本此旨。

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以生,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之所为。

——摘自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

材料二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

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

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

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摘自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三 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生们参加的历史上叫作五四运动的大事件,在中国发生了,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

“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

起先锋队的作用,……但是光靠它是不能打败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

主力军是谁呢?

就是工农大众。

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摘自1939年5月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伪说”“罢学风潮”“近因”各指什么?

(4分)

(2)材料一与材料二对学生运动的态度有何不同?

(4分)

(3)从孙中山的评论中,反映出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材料二中孙中山对五四运动从北京发展到全国的原因的分析是否中肯?

为什么?

(6分)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看法与主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分)

解析:

(1)题,注意“摘自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本问还需联想到新文化运动,概括所学知识,可知“伪说”指:

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学说);“罢学风潮”指:

五四运动;“近因”指: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政治问题)。

(2)题,从材料一中的“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之所为”可知当时北京政府对学生运动是敌视与诬蔑的;而材料二中“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等话语,显然说明孙中山是支持、赞扬学生运动的。

第(3)题,从第

(2)题分析中,很明显说明其核心精神是爱国,然而孙中山分析五四运动从北京发展到全国的原因是“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这是不中肯的,五四运动中的主要力量是无产阶级,是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