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新城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578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1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昌平新城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昌平新城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昌平新城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昌平新城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昌平新城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昌平新城规划.docx

《昌平新城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昌平新城规划.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昌平新城规划.docx

昌平新城规划

 

昌平新城规划2005-2020

第一章总则

确立规划指导思想,分析新城发展的重要条件,明确新城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第1条本次新城规划的任务:

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根据新城规划的编制要求,在深入分析昌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基础上,结合昌平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已批规划,梳理、整合新城城市空间,提升整体城市建设标准,实现区域统筹和城乡协调发展。

编制新城总体发展框架,拟定专项规划和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等,统筹昌平近远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城市建设。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坚持“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昌平发展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各乡镇的城镇化进程;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新城与中心城、新城与西部发展带上的其它新城以及周边区县的发展规划;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2)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宜居城市的典范,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提升经济活力和就业保障,切实解决好交通、上学、看病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切实保障合理配置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并进行人性化的细节设计。

(3)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城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确立“节约优先”的思想,实施“节地、节能、节水和节材”的建设标准。

(4)建立高效、便捷的城市支撑体系,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高标准、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按照“适度超前,优先发展”的原则,建设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5)突出城市规划的综合性和有机整体性,保障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地上与地下、交通设施建设与土地开发、新城与区域、城市与村镇建设的和谐有序发展。

第3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5年-2020年

近期2005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

第4条规划依据

(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2)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

(3)东、西部发展带协调规划

(4)相关法律、法规、条例、规范

第5条发展重要条件分析

(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对北京市的空间布局进行了战略调整,改变了原来单中心均质发展的状况,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

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规划11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新城(见图1-1)。

昌平新城是西部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在北京市区县功能定位中,昌平属于城市发展新区,是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产业集聚,并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

(2)昌平位于中心城北部的上风上水地区,是首都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同时,位于北中轴奥林匹克公园向北的延长线上,有丰富的山水、植被,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距北京中心城只有30公里;依托八达岭高速公路和立汤路与中心城连接,距离近、交通便利(见图1-2)。

昌平区是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向西北方向的重要发展区和辐射区,具有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良好条件(见图1-3、图1-4)。

(3)昌平已被确定为2008年奥运会旅游服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建设“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引进龙头高科技企业,是昌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

(4)昌平高教科研院所聚集,高科技产业和汽车制造业已形成一定的发展基础。

加强“产、学、研”三者的融合与互动,是昌平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内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良好基础和重要保障。

(5)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制约昌平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昌平新城的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及产业发展方向等应综合考虑土地和水资源的合理承载能力及生态环境条件。

由于受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制约,目前,昌平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对产业发展门槛要求逐步提高,在现有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条件下,发展高科技产业和高附加值的产业是昌平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

(6)旅游、休闲疗养资源丰富: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6条城市性质及主要职能

昌平新城及地区是北京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基地。

引导发展高科技研发与生产、旅游服务、教育等功能。

主要职能如下:

(1)

图2昌平及周边区县关系图

是西部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昌平应成为城乡协调和经济增长的重心,是疏散中心城产业和人口的重点区域。

(2)是北京西北部地区重要的产业基地——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向北的辐射发展带上,以高新技术研发生产为主。

(3)是北京市主要的高等教育基地之一——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4)是北京市的主要旅游区之一——结合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发展康体疗养旅游、商务会展和民俗旅游等。

(5)是北京西北部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第7条城市发展总目标

构建持续协调发展的科教宜居新城。

第8条城市发展分目标

把昌平建设成为:

科教创新基地

人文生态景区

和谐宜居新城

(1)科教创新基地:

充分发挥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生命科学园以及高等院校聚集的优势,构建产、学、研一体多元化科教新城。

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组织区域产业区块协调稳步发展,带动富有活力的产业集群快速衍生成长。

(2)人文生态景区:

充分发挥昌平人文、历史、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发展文化、旅游、健康产业,建设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和休闲度假基地。

(3)和谐宜居新城:

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发展,从生态环境、城市服务、城市就业和城市安全等方面,实现城市环境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构建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的典范。

第9条城市发展阶段目标

(1)预计到2010年,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46.1亿元,城镇化水平达到67%左右,全区基本实现现代化。

继续坚持“强二兴三优一”的产业发展思路,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进龙头高科技企业,通过生产性服务设施和其它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引导产业服务基地的发展,并创造条件使本地的高教研发与高科技产业相结合。

以具有昌平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旅游业发展为主。

进一步完善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强化其辐射带动作用,带动都市农业的发展。

(2)推进西北部山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推广节地、节水、节能和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带动西北部城乡经济的协调、全面发展。

(3)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9.9亿元;将围绕高教科研、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高层次的城市产业结构体系的基础,产业结构升级;昌平新城初具规模,城市功能齐全,成为北京西北部疏散中心城人口和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昌平西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面貌改善。

城镇化水平达到78%左右,形成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相互衬托的现代化人居环境的雏形;建成覆盖全区各乡镇的现代化宽带信息网络设施。

(4)到2020年,全区围绕现代制造业、旅游业、高教科研和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现代化,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38.4亿元;城镇化水平达到90%左右,城镇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城镇功能得到全面提升。

在规划期内将昌平新城建设成为高标准的现代化的中等城市,成为北京北部一个重要的城市增长极。

第10条经济发展策略

(1)形成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产、学、研”一体多元化的高科技主导产业,促进境内及周边地区的科教研发活动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向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产业转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依托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增强高新技术的先导作用,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扩大第三产业规模,加快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质量和水平。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3)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977元/人;第三产业比重51%,第二产业比重46%,第一产业比重3%。

第11条社会发展策略

(1)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不断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

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2)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口素质的全面发展。

(3)强调政府在公益性服务设施配置中的作用,实施分层分异的设施配置标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4)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改善创业环境,建设完善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展。

(5)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第12条文化发展策略

提高教育总体水平,增强科技转化能力,提升全区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动力支撑。

应该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多个层面上孕育并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城市的文化张力,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实现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13条生态环境发展策略

昌平既要以山区生态林工程建设为重点,构筑北京的生态屏障;又要加强水源保护区、深山绿化与水土保持区、浅山景观生态区、风沙治理区、平原生态与节水农业区以及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区等区域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同时,还要积极做好污水处理和水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大气污染的防治以及噪声、辐射等污染的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把昌平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城市,为首都构筑生态屏障。

第14条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1)加强昌平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以及乡村与城镇间交通联系。

(2)建立由“新城—重点镇—一般建制镇—边缘集团”组成的城镇体系结构。

(3)村镇重新整合。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城镇化步伐,对村镇进行城市化整理、就地改造、推进撤乡并镇、迁村进镇、迁村并点,建设中心村,提高村镇建设标准,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构筑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

第三章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统筹

构建与周边区域相互协调,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和谐统一、持续健康发展的城乡建设格局。

第一节区域协调发展

第15条昌平新城的定位

昌平新城是西部发展带城乡协调和经济增长的重心,疏散中心城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区域。

是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基地,引导发展高新技术研发与生产、旅游服务、教育等功能。

在空间布局上由昌平组团和沙河组团组成。

第16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昌平应充分利用区位、生态、高教、旅游等优势发展以高科技为主导的生态环保型特色产业,加强与中心城和市域其它地区如顺义、延庆、海淀山后等的分工协作。

(2)重点发展特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农业,有选择、有地域约束的发展制造业,依托沙河教育园区发展现代教育产业。

第17条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在西部发展带规划地区,以西山、军都山为依托,以永定河、温榆河、拒马河及其支流和京密引水渠为脉络,以通风走廊、景观通道为控制线,以湿地、林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控制点,构筑以山环水织、城镇镶嵌为特点的“小组团融入大园林”式的生态格局,与东部发展带“大组团与大绿地共生”的格局形成鲜明对比。

在西部发展带层次,主要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协调工作:

(1)整体协调海淀、昌平京密引水渠水源保护工作。

(2)整体协调昌平、顺义的温榆河及其支流治理工作。

(3)整体协调海淀山后、石景山风景名胜区建设工作。

(4)整体协调延庆-昌平-海淀、房山-大兴的风沙治理工作。

第18条区域交通设施协调发展

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必须要注重综合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同时还应强调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密切协同,使其成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目标多元的一体化交通系统。

第19条市政基础设施协调发展

(1)协调好区域内重大市政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区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的发展目标,城市基础设施要高标准、适度超前建设。

除防洪标准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外,各新城的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应达到中心城的标准,重点镇的建设指标也应接近中心城的标准。

(3)协调好市政走廊与新城功能布局的关系,合理控制预留市政设施廊道用地,尽量避免对城市居住环境的潜在不利影响。

第二节城乡统筹发展

第20条目标与原则

(1)提高农村综合发展实力。

加快郊区经济发展,实现总量增长、结构优化、效益提高和就业能力增强;推进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加快郊区社会事业发展。

(2)强化新城和城镇的带动作用。

实施以新城、重点镇为中心的城市化战略,与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

(3)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搞好新村、新社区等新型农村居民点建设。

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改善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推动产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

(4)加强西北部山区、半山区镇的建设。

增强山区涵养生态功能,加强山区生态环境建设。

坚持经济发展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加快流村、兴寿、崔村和十三陵等镇的特色农业建设,逐步转变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和旅游业,以产业发展支撑生态环境建设。

第21条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发展

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科学规划农村地区产业、居住、社会、生态、基础设施用地布局。

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统筹农村地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适度集中进行旧村改造,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努力构筑城乡一体、统筹协调的发展格局。

第22条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发展

按照“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城乡共享”的要求,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以昌平新城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加快新城和各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本着“着眼长远、兼顾当前、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贯彻落实北京市区县功能定位中关于昌平“城市发展新区”的定位,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加快城镇内部道路建设;加强给排水规划,实施农村饮用水质达标工程,逐步解决农村生活饮水问题;确保能源、电力供应,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第23条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1)昌平生态环境建设的总目标就是要把昌平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社会、经济、自然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城市。

(2)综合生态适宜性、工程地质、资源保护等方面因素,规划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用于指导城镇开发建设行为。

禁止建设区是不宜进行任何开发建设行为的区域,包括河湖水体、风景名胜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保护区核心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生态公益林、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

限制建设区为因某种环境敏感性而需限制土地开发强度的区域,包括基本农田、一般农田、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源防护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区、机场噪音控制区、行滞洪区、沙土液化区、山前生态保护区、地质环境不适宜区及较不适宜区、风景名胜二级保护区、历史文物保护区和绿化隔离地区等。

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以外地区为适宜建设地区(见图3-2)。

(3)将整个昌平区域划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缓冲区、城镇弱建设区与城镇强建设区,其目的在于针对不同的分区提出相应的生态措施,强化对生态功能空间的控制与保护,加强适宜建设地区土地资源的集约化与有效利用,统筹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4)从水安全、水资源、水生境、水景观和水环境五个方面对昌平水生态系统进行规划。

(5)针对区域内的沙化土地、砂石坑、河滩和废弃采矿场等未利用地进行生态修复。

对于沙化的耕地,应通过营造防风固沙林和设置农田林网来遏制沙化土地的蔓延。

南口地区是北京五大风沙危害区之一,应加快风沙危害治理,在原有林地基础上,致力于林木的养护管理,提高林木保存率和覆盖率,更有效地防止风沙侵袭,减少风沙危害。

对于大面积的砂石坑:

采用建设用地置换、本土植物修复、自然修复等方式。

第24条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发展引导

昌平区产业空间布局模式可以概括为“两轴一带”。

“两轴”是指八达岭高速公路沿线的综合产业发展轴和立汤路沿线的休闲度假和都市产业发展轴,“一带”是北部山区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带(见图3-5)。

第25条城乡交通统筹发展

(1)确定交通发展走廊。

西部发展走廊指沿八达岭高速公路沿线的发展走廊;东部发展走廊指沿立汤路沿线的发展走廊。

根据区域交通发展走廊分析,主发展走廊位于西侧,即沿八达岭高速公路发展走廊;次发展走廊位于东侧,即沿汤立路发展走廊(见图3-6、图3-7)。

(2)交通与土地利用密切协同。

为形成复合交通走廊和实现公共交通对客运出行结构的引导作用,主发展走廊规划有城铁昌平线、市郊铁路以及两条高速公路提供交通服务;次发展走廊通过一级公路及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路来满足该走廊上的交通需求。

在交通发展走廊上合理进行土地使用规划,使交通发展走廊同时成为城市的发展走廊,在发展走廊上达到居住与就业的相对平衡,既可以避免土地的无序蔓延,造成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可以减少无效交通出行,改善城市生活质量。

在发展走廊上有重点的进行土地开发,在轨道交通和大容量公交线路的站点和公交换乘枢纽周围提高土地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既可以实现土地集约化开发,避免对生态造成过多影响,同时又可以为公共交通饲喂客流,为市民通过步行或自行车方式换乘公共交通提供优越条件,以引导整个新城客运出行结构的转变。

第26条市政基础设施统筹发展

加强农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建设标准:

(1)现在昌平区局部山区存在资源性缺水现象。

规划考虑在积极鼓励农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节约用水的同时,加快农村集中供水厂及配套管网的建设,解决和改善75个村饮用水水质问题和25个村水源问题,争取2020年在全区实现集中供水率95%。

(2)现状农村信息基础建设薄弱,尤其是山区、半山区地区,规划考虑加强农村信息管道建设,增加城市信息网络服务范围。

(3)现行农村地区热力采暖设施建设不配套,规划积极鼓励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半山区农村科学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采暖。

(4)目前农村地区燃气供应多采用瓶装液化气,但山区、半山区地区瓶装液化气供应站偏少,给居民带来很大不便。

规划考虑对天然气管道供应不到的农村地区,增加瓶装液化气站点,以方便供应。

(5)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防治污染。

规划考虑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遵循集中与分散处理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建设污水处理厂或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湿地保护与建设,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在水源地保护地区,加快、加强农村厕所以及养殖区的防渗工程建设,防止污染地下水。

规划考虑建设农村垃圾收集与转运系统,每个农村明确垃圾出路及处理方式,防止再次污染。

第27条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1)土地资源。

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对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保障首都各项职能的充分发挥。

(2)水资源。

建设节水型社会。

城市建设量水而行,按照水资源的实际供应能力,引导和调控需求。

以“总量控制、统筹配置”为原则,合理安排城市建设规模和时序,加强对重点发展区域的水资源配置。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3)能源节约与利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开源节流”并重,把能源安全放在核心地位,把能源节约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以技术进步为支撑,适度超前地强化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逐步建立起以电为主,煤、气、油为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补充,多元互补、多方供应、协调发展的优质化能源结构,为新城发展提供安全、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

第三节城镇结构与空间总体布局

第28条构建“两轴一带,多点一城”的区域空间总体布局(见图3-8)

(1)“两轴”——以八达岭高速公路、立汤路沿线为中心覆盖平原地区的产业轴。

两条发展轴既是昌平区重要的交通轴,又是集聚产业的功能轴。

依托现状八达岭高速公路和规划京包高速公路,形成了昌平区域内最主要的一条城镇发展轴和产业发展轴。

在这条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分布着作为中心城边缘集团的回龙观组团,作为昌平新城组成部分的沙河南片区、沙河北片区、昌平老城片区、东扩片区和马池口-埝头片区,以及作为重点镇之一的南口镇。

该轴带上以集约型的城镇建设为主,集中布置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以及主要的区域中心(见图3-9)。

东部发展轴指沿昌平东部立汤路和崔阿路的城市发展轴,经过东小口、北七家、小汤山、兴寿,各镇之间均以绿化带或农田相间隔,应加强各镇之间的交通联系。

该轴主要承担高档居住、休闲旅游及生态农业产业。

(2)“一带”——指昌平北部山区及西北部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带。

主要是山区林地,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要重点突出对现有生态环境的保护。

属于生态保护区,发展方向应该依托自身良好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加强资源型产业的开发,以生态观光农业及休闲度假型的生态旅游开发为主。

(3)“多点”——指区域内的重点镇、园区及重要产业。

包括小汤山、北七家、南口、阳坊、中关村国家工程创新基地、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十三陵旅游特区、生命科学园、沙河高教园区、小汤山现代农业园、昌平新城的各组成部分,以及昌平区域内的各镇,由于河流、区域干道、铁路、绿地等的分隔,形成了分散型多组团的格局,与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构成以山环水织、城镇镶嵌为特点的“小组团融入大园林”式的生态格局。

在规划建设中,应该注意各建设用地内土地的集约使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边界,防止城市建设的无序蔓延。

与区位条件的差异性相适应,位于不同发展区域的城市建设区具有不同的建设强度控制,位于城镇发展主轴上的建设区以中等建设强度为主、建设区核心区局部可进行高强度开发,提高土地的资源使用效率。

位于区域东部平原地区的百善组团、小汤山、北七家以及位于山前的崔村、兴寿、十三陵、流村等镇的城市建设区,为防止城市建设对周边生态敏感地区造成过大压力,则应以中低建设强度为主(见图3-10)。

(4)“一城”——指昌平新城。

包括昌平组团和沙河组团。

其中昌平组团含昌平老城、东扩、埝头-马池口三个片区;沙河组团包括沙河北、沙河南和百善三个片区。

昌平组团和沙河组团之间由绿化隔离带相隔。

第29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