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岩 中考语文试题剖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349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赵岩 中考语文试题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赵岩 中考语文试题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赵岩 中考语文试题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赵岩 中考语文试题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赵岩 中考语文试题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赵岩 中考语文试题剖析.docx

《赵岩 中考语文试题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岩 中考语文试题剖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赵岩 中考语文试题剖析.docx

赵岩中考语文试题剖析

2013中考试题

新泰市实验中学赵岩2013-4

第一卷

一、积累与运用。

(20分)

1、下列加点字字音字形都无误的一项是()(3分)

A、解剖(pōu)长髭(zī)锃亮(zhèng)风雨如磐(pán)

B、匿名(lì)鬈发(juǎn)掠起(lüè)目光灼灼(zhuó)

C、号叫(háo)脂粉奁(lián)蜿蜒(wān)罄竹难书(qìng)

D、尴尬(gàn)酒肄(sì)宽恕(shù)暗然失色(à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四支僵劲不能动

B、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C、同舍生皆被绮绣

D、策之不以其道

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青白色)

B、左佩刀,右备容臭(香气)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候)

D、衔觞赋诗,以乐其志(酒杯)

4.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渲染悲凉的气氛,抒发惆怅心情的句子是()(2分)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5、对下列各句朗读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6、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陶渊明——晋朝

B、《与朱元思书》——《艺文类聚》——吴均——南朝

C、《马说》——《韩愈文选》——韩愈——唐朝

D、《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宋濂——清朝

7、下面的句子依次应填的词语是()(3分)

()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

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A.虽然但是尽管然而B.由于所以终于但是

C.因为虽然终于然而D.因为所以尽管但是

8、填入下列一段文字中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沙暴像魔鬼,它无情地摧毁前进路上的所有东西;但它又是一个独具匠心的“雕塑家”,。

A.一些岩石和地面常被沙暴雕琢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

B.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的岩石和地面是被雕琢成的

C.常把一些岩石和地面雕琢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

D.常把一些岩石和地面雕琢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的是沙暴

9、对下列复句关系判断错误的是()

A、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条件复句)

B、既然青春的容颜已经消逝,你就不要再去顾影自怜,黯然伤神了。

(因果复句)

C、与其在哀伤中蹉跎岁月,不如及时奋发,珍惜现在的时光。

(选择复句)

D、即使你早一些回来,也见不到王老师。

(转折复句)

10、下列诗词默写与原文相符的一项()

A、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B、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D、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11.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奥楚蔑洛夫惯于见风使舵,在如何处理狗的问题上变来变去,显得非常可笑。

B.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C.他接连回答出几个难题,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语文老师对他侧目而视,满眼欣赏。

D.教室里万籁俱寂,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

12.下面句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禁酒后驾车是交通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为”这个句子有语病。

B.“青年、浙江”是名词,“走、有、思念”是动词,“胖、干净、急躁”是形容词。

C.“即使……也”是假设关系关联词语;“不但……而且”是递进关系的关联

词语;“不是……而是”是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既然……就”是条件关系

关联词语。

D.“恢复秩序”是动宾短语;“地势平坦”是主谓短语;“一朵茶花”是偏正短语。

13.下面句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他还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创作了小说《最后一课》,塑造了小弗朗士、韩麦尔等爱国形象。

B.戏剧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的,并且要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因此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C.诗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化出许多不同的形式。

诗、词、曲,从文学角度看,都是诗歌。

而“诗”还有许多不同的体裁,如《望岳》、《黄鹤楼》格律要求严格,是律诗;而《石壕吏》、《长歌行》等用韵宽泛、句数可长可短,格律要求较宽,叫古体诗。

D.《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故乡》、《社戏》、《孔乙己》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老王》节选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地说:

“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

“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

“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

“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

“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老王》的作者是杨绛,她的丈夫钱钟书是我国著名学者和作家,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小说《围城》。

B、镶嵌:

本文指一物嵌入另一物里,突出老王瘦弱无力,行动不灵活,僵直的状态。

C、强笑:

勉强做出笑容。

含义:

对他给“我”送鸡蛋、香油,表示感激;“我”看到形容枯槁的老王不愿意搭理他。

D、前3段使用的描写手法有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其中着笔最多的是神态,这样描写的作用是突出老王极差的健康状态,暗示他不久于人世。

15.选段画线部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正确的理解是()

A、老王在重病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给我,报答我对他的关照,令我非常的感动。

B、我看到形容枯槁的老王很紧张,所以才数不清具体的数目。

C、在我看来,这份情谊弥足珍贵,是无法用鸡蛋的数目来衡量的。

D、老王死的前一天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我”给他钱,表现了老王和作者的善良。

16.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说法不恰切的是()

A、接了鸡蛋、香油后给老王钱。

B、担心他摔倒。

C、对没请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

心上不安。

D、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

17.学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感悟?

不符合文意的是()

A、每一个人都应善待不幸者。

B、从政策如何倾向善良的不幸者的角度。

C、从善良者个人如何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角度。

D、加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

18、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B、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体现出的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再是人道主义精神。

C、老王的性格,命运。

用一句话概括:

“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

[孤苦伶仃、生活窘迫,凄凉艰难;但老实厚道,心地良心,关心人、讲感情、讲仁义,知恩图报。

D、“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因为他病得皮包骨头、浑身无力,滞笨地转身,直着脚走路。

我被他的形象吓坏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9、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二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全诗表达了作者忧伤悲苦的情怀。

作者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

B、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千帆过”“万木春”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C、“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但诗人

很悲观失望,只好饮酒赋诗,聊作宽解。

D、“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用了两个典故,写出了诗人一再遭到贬谪的凄凉心境。

2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下列选项立意相似的是()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阅读《奇妙的克隆》选段,完成下列题目。

①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以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行”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

实际上,英文的“Clone”来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

知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个群体,也叫“克隆”。

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简称无性系。

②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

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③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22、不属于语段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的是()

A、举例子、B、作诠释C引用D作比较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文中举细菌、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例子,是为了说明“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B、说明文按照说明对象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而本文属于后者。

C、“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

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这段文字用了做诠释的说明方法。

D、克隆的特点就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24、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不是主要原因的是()

A、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B、“这个结果证明:

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

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C、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也就是说,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造成危害。

D、因为克隆羊比其它的羊外型更高大。

25、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说法不恰切的是()

A、克隆可以促进生物物种的进化发展。

B、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C、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

D、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

第二卷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6分)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①庄子②欲刺虎,馆竖子③止之,曰:

“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④之。

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②庄子:

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

③馆竖子:

旅馆的童仆。

④须:

等待。

26、解释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4分)

(1)两虎方且食牛

(2)卞庄子以为然

(3)馆竖子止之(4)有顷,两虎果斗

27、解释句中加点的“之”。

(2分)

(1)馆竖子止之

(2)从伤而刺之

28、下列句中加点的“之”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2分)

A、辍耕之垄上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C、从伤而刺之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翻译句子。

(2分)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29、与这则故事意义相近的成语是。

(2分)

 

30、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

可从人和动物两个角度来回答)(4分)

 

三、现代文阅读(14分)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 李兴濂

①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群真正称得上文人的人。

不管是在乱世还是盛世,不管是高居庙堂还是身处茅庐,他们以血泪蘸笔,嶙峋傲骨,直书亘古不移的人文理想,构成了一幅激荡壮美的长卷。

在当代,梁漱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诚,他的傲骨,也与古代文人一脉相承。

②民国初年,梁漱溟从北京顺天中学堂毕业报考北京大学,不意未取。

他回家发愤说:

“我今后一定要够得上叫北大请我当教授!

”1918年,蔡元培真的电请他去北大哲学系任教授。

谁人不佩服他的自信!

③抗战中,梁漱溟在重庆办学,有反“政府”之论,沈醉带特务闯进学校去查办他。

梁漱溟则正气凛然,针锋相对:

“我这是小骂,对你们,对抗日有好处,如果你们仍不改悔,我今后还要大骂。

”浩然之气令特务也怕三分!

 

④1970年,全国政协机关对新《宪法草案》学习讨论,梁漱溟最后一个发言,他讲了“两句话”:

“一是,据我所知现代宪法最早产生于欧洲,其最初的出发点之一是为了限制王权。

换句话说,宪法的产生就是为了限制个人太大的权力。

有了宪法,则从国家元首到普通公民都得遵循,而不能把任何一个人放在宪法之上。

现在的‘宪草’序言中写上个人的名字实在不妥……在此我声明一点,我不赞成把个人的名字,包括把接班人的名字写进宪法……二是,我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与今天的‘宪草’对照,发觉条文少了许多。

条文少不见得就一定不好,但有的重要内容少了却让我等不甚了了。

比如没有写上设国家主席,一国的元首不能没有。

设国家主席是一回事,选谁当国家主席合适是另一回事。

现在的‘宪草’偏偏没有设国家主席这一条,如此‘草宪’,实为置国统、政体于不顾!

”此论令四座咋舌,寂静肃然,空气凝滞!

   

⑤梁漱溟还作诗讽刺某位“文化名人”:

“淡抹浓妆务入时,两朝恩遇鬓垂丝。

曾经招对趋前席,又见讴歌和口词。

好古既能剽甲骨,厚今何苦注毛诗。

民间疾苦分明在,辜负先生笔一枝。

⑥身处乱世逆境,却始终以天下道义为己任,以良知为己任,刚直不阿,铮铮铁骨,足以震烁于今!

中国的二十世纪,假若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

     

⑦梁漱溟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可谁能说他不是中国的一位文化巨人,一位伟丈夫?

 

 

31.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分)

 

32.请按照下列句式把梁漱溟先生在1970年《宪法草案》学习讨论会上的发言,归纳为两句简单的话(每句不超过10个字)。

(2分)

一是反对                                        

二是主张                                         

                                        

33.请分别解释第④段中两个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宪草”:

            “草宪”:

          

34.请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概括梁漱溟所讽刺的这位“文化名人”的低下人格。

(3分)

35.请你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和梁漱溟的精神风骨,说说为什么“中国的二十世纪,假若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

”?

(3分)

 

36.积累链接:

由梁漱溟的人格魅力,可以自然联想到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两句话。

(2分)予独爱莲之                     ,                      。

 

四、作文(40分)

《曾经错过的》

1、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在不经意时错过一些美好的、珍贵的、受益的东西。

它可能是一位好友,一段真情,一片风景,一个物件,或者是一句真诚的劝说,一次难得的机遇,一声礼貌的道谢……而这一切错失的背后,应该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与非同寻常的意义。

训练目标:

1、灵活的选择记叙的顺序。

2、试用意象,增加作文的诗情画意。

 

答案

一、CDCCBDCCDCACACB   DDDCC    ADBDA

二、《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26、①正②代词,“这样”;③阻止④过了一会儿

27、①代词,代庄子②代词,代老虎

28、AD.(AD.动词,到,赴;B.助词,的;C.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9、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便会得到刺杀两虎的名声。

30、提示: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可从人(庄子)的角度亦可从动物(老虎)的角度回答。

如:

人要善于动脑,力争做事,一举两得,事半功倍;人与人之间、动物之间都要相互团结,相互依存,否则就难以长久生存。

三、现代文阅读

31.(2分)主要体现在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诚,他的傲骨。

(少一点扣0.5分)

32.(2分)一是反对在《宪法》中写上个人的名字;二是主张在《宪法》中设国家主席。

       

33.(2分)“宪草”:

宪法的草案;“草宪”:

草率的宪法。

(说明:

本题是“汉字部分”第4题的延伸,第4题旨在让学生关注此类词语现象,本题旨在让学生辨析此类词义差别。

)    

34.(2分)阿谀奉承  趋炎附势  溜须拍马。

(说明: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体诗的理解能力和诗意的概括能力。

35.(3分)中国二十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政治灰暗,人性扭曲。

很多知识分子三缄其口,明哲保身,有的甚至丧失人格,卖身求荣,而梁漱溟先生的真诚无畏确实起到了震烁于今的作用。

失去他,是时代的不幸,有了他,是时代的荣幸。

(意近即可。

说明:

这是一道学科渗透的综合探究题,旨在考查学生课外阅读和学科知识渗透的综合能力。

能联系历史背景得1分,能答出梁漱溟的精神风骨得1分,能答出梁漱溟的历史作用得1分。

36.(2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错一字扣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