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283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docx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docx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42-43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求出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向学生渗透知识间"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联系实际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方面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教学关键】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教具准备】简易多媒体、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空心实物各一个。

【学具准备】三种空心圆锥和圆柱实物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用字母怎样表示?

2、求下列各圆柱的体积。

(口答)

(1)底面积是5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

(2)底面半径4分米,高是10分米。

(3)底面直径2米,高是3米。

师:

刚才我们复习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并应用这个公式计算出了圆柱的体积,那么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

(板书:

圆锥的体积)

二、新课教学

师:

圆锥的底面是什么形状的?

什么是圆锥的高?

请拿出一个同学们自己做的圆锥讲一讲。

生:

圆锥的底面是圆形的。

生: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师:

你能上来指出这个圆锥的高吗?

师:

很好,因为圆锥的高我们一般无法到里面去测量,所以常常这样量出它的高。

师:

你们看到过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状的?

(略)

师:

对。

在生活中有很多圆锥形的物体。

师: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

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圆锥的体积。

请同学们拿出一对等底等高圆锥和圆柱。

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研究出等地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然后把你的想法放在小组中交流,再分工进行实验。

下面我们采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边说边演示),先在圆锥内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圆柱内,看看几次可将圆柱倒满。

现在我们分小组做实验,大家边做边讨论实验要求,如有困难可以看书第23页。

出示小黑板:

1、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圆锥的体积怎么算?

体积公式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做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师:

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在你们做实验用的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

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生:

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权的1/3。

板书:

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

得出这个结论的同学请举手。

(略)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生:

我们先在圆锥内装满沙,然后倒人圆柱内。

这样倒了三次,正好将圆柱装满。

所以,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

说得很好。

那么圆锥的体积怎么算呢?

生:

可以先算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用底面积乘以高,再除以3,就是圆锥的体积。

师:

谁能说说圆锥的体积公式。

生:

圆锥的体积公式是V=1/3Sh。

师:

老师也做了一个同样实验请同学认真看一看。

想一想有什么话对老师说吗?

请看电视。

师: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42页,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圈圈划划,并说说理由。

生:

我认为"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这句话很重要。

生:

我认为这句话中"等底等高"和"三分之一"这几个字特别重要。

师:

大家说得很对,那么为什么这几个字特别重要?

如果底和离不相等的圆锥和圆柱有没有三分之一这个关系呢?

我们也来做个实验。

大家还有两个是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请同学们用刚才做实验的方法试试看。

师:

等底不等高或者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1/3。

师:

可见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关键条件是等地等高。

师:

下面我们就根据"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这个关系来解决下列问题。

例l:

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

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两名学生板演,老师巡视)

师:

这位同学做的对不对?

生:

对!

师:

和他做的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绝大多数同学举手)

师:

那么这位同学做错在哪里呢?

(指那位做错的同学做的)

生:

他漏写了1/3。

用底面积乘以高算出来的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还要再乘以1/3。

师:

对了。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即V=1/3Sh。

我们在用这个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时,要特别注意,1/3不能漏掉。

三、巩固练习 

(1)、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体积是多少?

(2)、求圆锥的体积(看图)

(3)、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体积是多少?

(图)师:

三题都填对了。

接下来我要考考你们,看是不是掌握了今天的知识。

2、填空。

(1)一个圆锥的体积是8立方分米,底面积是2平方分米,高()分米、

(2)圆锥形的容器高12厘米,容器中盛满水,如将水全部倒入等底的圆柱形的器中,水面高是()厘米、

3、选择

(1)两个体积相等的等底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高一定是圆柱高的()

(2)把一段圆柱形的木棒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

师: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圆锥,并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回去以后,先回忆一下今天学过的内容,想一想,在运用V=1/3Sh这个公式算圆锥体积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课外作业、有一个高9厘米,底面积是20平方厘米的圆柱内装满水,用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挤压,最多能挤出多少水?

圆柱内还剩多少水?

(边做实验边讨论)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南楼小学江声雄

一、说教材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

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

  

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P43)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P43例1、例2)。

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平,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

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关键:

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  

以谈话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

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不是靠严格的论证,而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

根据课题的特点,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

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件;

二是做在圆锥中倒水或沙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三是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水或沙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搞清了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

突出了教学重点。

  

三、说学法  

1、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

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

  

2、学生学习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通过自己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桌子上的圆柱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

  

回答:

(1)已知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它的体积?

(2)已知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又怎样求它的体积?

  

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2、让学生自己找出圆锥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同时引出课题:

圆锥的体积。

  

(二)新授

(1)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想:

圆锥的体积也能转化成学过的体积来计算吗?

转化成哪种形体最合适?

  

(2)教学圆锥体积公式  

首先,学生带着如下三个问题自学课文:

①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②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是什么意思?

③得出了什么结论?

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其次,学生操作实验,先让学生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

再让学生做在圆锥中装满水或沙往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倒和在圆柱中装满水或沙往等底等高的圆锥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正好倒满。

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第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V=1/3Sh。

  

第四、让学生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水或沙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不能倒满。

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第五、师生小结: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2、教学应用体积公式计算体积  

(1)教学例1  

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

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全班尝试练习,指名回答。

)  这题采取"放"方法,让学生尝试探究,使学生在探究中求知。

  

(2)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2)变式练习。

只列式不计算。

将上题中的已知条件:

"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依次改为"半径是3分米"、"直径是6分米"、"周长是12.56厘米"引导学生想:

要求体积,先要求什么?

  

(3)小结:

要求圆锥的体积,不论已知条件如何改变,都必须先求出底面积。

求圆锥的体积,不但不能忘记乘以1/3,还要注意单位统一。

  

(4)教学例2(出示例2)  

例2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

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得保留整千克)  

学生读题、想:

要求小麦的重量,必须先求什么?

(先分组讨论,再尝试练习,个别板演,然后集体评讲。

)  

(三)、师生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还有什么不懂得的问题?

  

(四)布置作用  

1、做P51练习十二的第3-5题,(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

)  

2、思考题:

一个长15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料,用它制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

(此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

 

苏教版五年语文14、《埃及的金字塔》

第二课时教案

南楼小学翁声灿

【教学目的要求】

1、正确理解课文,懂得作者是怎样写工程的“宏伟、精巧、浩繁”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金字塔建造工程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及课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用具】

展台、电视机、实物模型、电脑

一、复习导入

1、“举世闻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埃及金字塔是举世闻名的?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

(1)“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外观如何?

2、看图品味文字

引导学生观察电脑插图和实物模型并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金字塔的形状特点。

3、朗读课文第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

(1)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独特之处?

(2)以胡夫金字塔为例,作者具体写出了这一工程的哪些特点?

2、指名回答金字塔的外形独特之处?

3、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线画出描写金字塔宏伟的词语,用“——”线画出描写金字塔结构精巧的语句。

4、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金字塔的外观雄伟和精巧?

(1)投影句子并填空

A“这座金字塔146米多。

(比40层楼的摩天大厦还要高)”

B“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

(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间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2)指名读这两句话,想想补充后的句子与前面出示的句子相比,好在哪里?

5、小结说明方法

指名读有关句子

6、指导朗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4、5自然段,思考:

这一段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讨论回答这段中两个设问句:

(1)投影出示两个设问句

①如此宏伟而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②开始砌金字塔了,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的石块垒起来呢?

(2)轻声读课文,回答以上两个问句

结合课文文字演示,画出运石垒石过程

(3)朗读课文4、5自然段(配音朗读)

3、小结

五、学习第四段

1、齐读课文,思考:

这一自然段写什么内容?

2、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3、总结课文:

让学生用赞美的词句赞美金字塔和古埃及的劳动人民。

六、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描写埃及金字塔的课外资料。

【板书设计】

14、埃及的金字塔

外观宏伟

埃及的金字塔结构精巧埃及的象征

工程浩繁

古埃及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五年语文《埃及的金字塔》说课

南楼小学翁声灿

一、说教材

《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说明文以清晰的条理、平实的语言,介绍了埃及的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时古埃及劳动人民勤劳并采用了许多科学方法,赞扬了古埃及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

二、教学的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金字塔建造工程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及课文的说明方法。

三、说教法

1、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入新课后,先问学生这节课大家想了解金字塔哪些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本找问题,结合品味语言文字,解决问题,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2、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学生发现问题后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去读,在读书过程中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做上读书记号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采用电教实物加深对金字塔的了解。

为了使学生对课文中某些介绍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把文中的一些数字,与人们比较熟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让学生充分了解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工程浩繁。

四、课时划分

本文共分成三个课时,本节课教的是第二课时,重点了解金字塔的外观、结构以及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

 

六年级《匆匆》教学设计

南楼小学陈经强

【教学目的】

1、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让它白白地流去。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德育渗透点:

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美育渗透点:

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由于人们语言习惯的变化,把句子读通顺成为这篇课文的难点。

教学课件:

《匆匆》Flash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课题,由题质疑,谈预习感受及收获。

2、交流课外搜集查阅的相关资料。

(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习惯,通过交流,丰富知识积累,通过质疑了解学生的迷惑,便于确定教学努力的方向。

二、初读

1、欣赏Flash多媒体课件的MTV情景范读。

2、自由读文。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自悟情况,引导学生的按自己的意愿,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读后谈话,通过读文,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些问题。

(把阅读的权力交给学生,把理解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表达的权力交给学生,搜集未读懂的问题,为解学生的“读书之惑”作准备。

在交流中应明确:

生字新词问题、课文究竟写了什么内容?

与其他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等。

三、再读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

2、指读。

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引导学生补充评价。

(发挥多维互动的学习优势,促进阅读,促进交流,促进读书能力培养和课思想的感悟。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上节课学习朱自清散文大师写的《匆匆》,这篇散文给你们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

(喜欢!

)老师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作者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

现在老师要播放一下《匆匆》Flash的MTV课文情景朗读,你们想再好好欣赏吗?

(想!

)不过,老师在播放之前有个小小的要求,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准备回答问题。

(出示:

《匆匆》Flash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的“阅读提要”)

二、欣赏诵读、感悟体验

(一)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并思考: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

找出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2、作者发出了什么人生感慨?

找出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3、找出你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和同学们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4、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

找出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现在,谁愿意读读你画的句子)(教师结合Flash多媒体课件进行朗读指导)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A、谈谈你的感受。

(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B、你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吗?

你能通过朗读感染大家,让大家体会时光易逝。

谁还愿意读读?

我看到还有很多同学想读?

愿意读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读一读好吗?

C、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吗?

这个单元的读写例话就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晒太阳时,日子从身边一闪而过;……

(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A、首先谈谈你的体会好吗?

(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的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B、结合你画的句子,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过渡:

是啊,从这些句子中作者体会到了时光流逝的踪迹。

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地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

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跟时间赛跑,不要让时间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于叹息、惋惜。

2、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

谈体会,朗读,说理由。

(教师结合Flash多媒体课件进行朗读指导)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进修;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

3、

(1)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

你知道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吗?

(你真善于学习)老师也查到了有关资料,并进行了组合,大家来读读吧。

(2)请你再读读最后几句话,体会到了什么?

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吗?

(3)相信大家读了这段文字后,会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更深的体会。

(4)下面,请大家带着你的这种体会,放开声音读读这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作者认为不能虚度此生,应该有所作为,他是在告诫自己,更是在唤醒人们。

让我们带着这种体会,一起来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过渡:

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请同学们想一想读了这篇课文,使你想到些什么?

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可以是一些关于时间的文章、诗词、格言、警句、故事,或者是自己、他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也可以是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的。

四、课外延伸(课后作业)

(1)认真去读《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等文章;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2)背诵你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16、匆匆

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

默默时……遮挽时……

天黑时……睁开眼睛……

掩面叹息时……

            

 

要珍惜时间

一去不复返

 

六年级《匆匆》说课

南楼小学陈经强

【教材分析】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股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第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唯有时光不再,去了,就一去无回。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的留恋。

第二段,写作者自己的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

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

最后作者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他反躬自问: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干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思索的结果是明确的,他不甘心虚度此生: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结尾一句,照应了开头,突出了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作者在文中的多处地方,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例如,燕子“再来”,杨柳“再青”,桃花“再开”,“日子从水盆里过去”,“从饭碗里过去”这些句子用了排比手法;时间能“跨”能“飞”,这是用了拟人手法。

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这是用了比喻手法。

文中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如“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

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

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目标要求】

1、了解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懂得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的道理。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3、搜集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情感奠基。

1、学生自由背诵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

2、教师谈话导入并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找准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辅之师生课外资料的有机融合,更利于学生提早进入文本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以“我来读读”、“我来说说”的形式检查学生自学字词和读文情况。

2、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难理解的词句,教师相机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学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